年輕世代利用社交網站(如Facebook)、微網誌(如Plurk與Twitter)、網路相簿隨手記錄生活點滴的行為,只是革命前端的浪花;隨著科技的飛快進展,電子記憶的版圖將更加擴張與深入,人類社會必然得發展出新的規則、新的法律、新的習性與新的道德。
作者簡介
高登.貝爾(Gordon Bell)
微軟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曾任迪吉多電腦(DEC)研發副總裁,也是卡內基美隆大學資科與電機工程的教授。他是美國國家研究教育網路(NREN)創建網際 網路的計畫主持人,也是加州山景城電腦歷史博物館的發起人,至少擔任超過百家高科技創業公司的顧問與投資者。為ACM、美國國家藝術與科學研究院、 IEEE、NAE與NAS會士,得過美國國家科技獎獎章,目前居於舊金山、澳洲雪梨兩地。
吉姆.金默(Jim Gemmell)
微軟研究院資深研究員,研究主題包含個人媒介管理∕強化、網真(telepresence)、可靠性群播(reliable multicast),其研究也應用在Windows XP、Windows Server 2008與Bing.com。目前居於舊金山。
比爾蓋茲 序
即時便捷地存取資訊,已經是數位時代最重要也最令人興奮的成就之一。1990年的一個演講中,我首先提出「指尖上的資訊」的概念。當時我是這樣描述的:
某人可以坐在自己的電腦前,看到對他們而言重要的資訊。如果他們需要更多細節,只要再點一點滑鼠,螢幕上就會出現那些細節……所有這個人感興趣的資訊,包括一些我們在今天還無法取得的資訊。
這段期間我們有讓人驚訝的進展。與1990年的電腦及裝置相比,我們的運算與儲存能力增加了數百倍,再加上網際網路,以及用來尋找和處理資料與內容的搜 尋引擎和各種軟體,已經讓我們擁有非凡的存取資訊能力。現在我們幾乎把打開網頁、針對任何主題連結到無窮無盡的資訊來源視為理所當然─我也是用這種方式, 在幾秒鐘內找到我在二十年前某次演講的一段話。
多數人都把「指尖上的資訊」這個概念,當成是走一趟圖書館的進化版本。當然,這的確是一 個巨大的全球網路,其中連結了許多包括書籍、期刊、報告、報紙、雜誌的資料庫,還有和公司、組織、產品以及服務有關的資訊,甚至任何你能想像的主題,都有 專家與非專家透過部落格和其他社交網路在發表看法。
和這個清單一樣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有些重要的資訊很少被納入---個人資訊和個人體驗。
每一天,不管我們去到哪裡---工作、學校、家庭、商店、瀏覽網頁或是觀看電視,我們都接觸到數量驚人的字彙、資料和媒體。我們和許多人互動─有些很熟 悉,有些可能很少或再也不會見上一面。我們的體驗從不中斷。還有金融交易、醫療資料、學校文件、家庭照片等等,這清單可以一直列下去。
這些東西都跑到哪裡去了?我們把其中的一小部分存放在腦袋裡,有些則存在紙張或電子檔案裡。但事實上,許多事都被我們遺忘,更多的被丟到一旁。
我們拋下了許多東西。
如果我們可以方便快速地存取我們一生中經歷過的任何資訊的話,那是什麼樣的情景呢?如果有方法可以讓你回想起已經兩年沒見過面的某個朋友的所有事情?如果你可以告訴醫生,自己在起疹子之前一整個星期吃過的每樣食物,不管是昨天還是六個月前?
我想不出有誰比高登.貝爾更適合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過去十年來他和吉姆.金默一直都在執行一個觸及所有這些問題的專案:MyLifeBits(我的生命位元)。
現在這些對我們來說不再僅僅是一些抽象的問題。現在我們可以用負擔得起的價格,把數百小時的影像、幾萬張照片、幾萬份文件儲存成數位形式。十年內,我們就能夠以比現在更為低廉的成本儲存百倍於此的資訊。
更重要的是,我們很快就可擁有能讓你整理和挑選這些資訊的軟體,讓你很快找出需要的資訊,即使你不太確定自己要找的是什麼。
MyLifeBits專案開始的時候,只是要將高登寫過的書數位化,後來變成一個把他所看到、聽到、知道和體驗過的一切化成數位形式的先導計畫。
這項計畫的意義深遠而且非常令人興奮。正如高登和吉姆在這本重要的書中所解釋的,這些成果將會改變我們對記憶的看法、管理健康的方法和其他人分享體驗的方式,甚至改變往後的世代。
對我來說,高登開創了這樣一個新領域一點都不讓人驚訝。他是電腦科學真正的先驅者之一,他的貢獻對這個產業的重要性無庸置疑:1960和1970年代他 在迪吉多電腦公司(DEC)發展出全世最早的微電腦;他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的資訊超級高速公路計畫的主持人;1995年以後,他在微軟的遠距 會議與遠距運算上也貢獻良多。
他也是這個產業最重要的原創思想家之一,他不只思考該如何促進數位科技的進展,也反省科技在社會和人類生活上所扮演的角色。我對高登的思考深度和工作品質充滿了崇敬。
我認為自己認識高登大概有二十五年了,但我不是很確定。開始著手寫這篇序言的時候,我問高登記不記得我們第一次碰面是什麼時候。
我印象中第一次碰到他是在1983年9月高登辦的一場龍蝦晚餐上,地點在麻州的萬寶路,當時我正開始參與他所創辦的電腦歷史博物館事務。但是他認為我們 應該在幾個月前就碰過面,當時他飛到西雅圖商討在迪吉多的Rainbow電腦產品使用DOS的授權事宜。高登也詢問了一個當時在迪吉多的同事,他說那應該 是1982年的事,那時正在進行Rainbow與DOS的交易。
我希望可以更準確知道我們第一次會面到底是什麼時候。隨著「完全記憶」(Total Recall)的進展,這類資訊對我們來說將會變成理所當然。我知道我們將會歡迎這樣的改變。
比爾蓋茲
作者:高登.貝爾、吉姆.金默 (Gordon Bell & Jim Gemmell)
譯者:顏誠廷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0年03月25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1351827
裝訂:平裝
購買本書:數位記憶革命:未來生活趨勢與10大商機
譯者:顏誠廷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0年03月25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1351827
裝訂:平裝
購買本書:數位記憶革命:未來生活趨勢與10大商機
內文
CHAPTER 1 願景
我的心智正在喪失。
不是「高登需要昂貴的心理醫生」那種失去心智(雖然我十幾歲的孫女可能不同意)。而是每過了一天,我就忘得更多,記得的更少。我沒有阿茲海默症或是腦部損傷。我只是越來越老。
是的,每天我都失去了一點記憶。而且,你也是。
如果你可以克服這種命運呢?如果你再也不會忘掉任何事,而且可以完全掌握你所記得的(以及何時發生的)事情呢?
很快你就可以辦得到。你將會擁有「完全記憶」的能力。你可以把所有你看過、聽過、做過的事召喚出來。而且你會擁有完全的控制權,任何時刻只要你想要,多一點或少一點都不是問題。
如果現在有個人,在她生命中的每一天都留下了一張照片,我們可能會覺得很驚訝。但是很快地,你就可以把你的一生以數位的形式記錄下來。那是可行的、負擔得起的,而且有好處。
只 要你願意,你就可以持續把你的生命歷程建立成數位日記或是電子記憶(e-memory)。這並不困難,你會用到許多微小而不起眼的攝影機、麥克風、位置追 蹤器和其他感測元件,這些裝置可以配戴在襯衫鈕扣、墜子、領帶夾、袖扣、胸針、錶帶、手鐲、帽緣、眼鏡框和耳環上。更先進的感測器甚至可以植入你的身體, 測量你的健康狀況。再加上你使用的和散布在自己身邊的各種小玩意和工具裡的各種感測器,你的個人感測網路可以讓你隨心所欲記錄下你身上和身旁所發生的各種 事物。
只要你願意,你看到的任何東西都會被自動拍攝下來,迅速放進電子記憶裡的影像資料庫。你聽到的任何事都會被錄成數位的音訊檔案。軟 體可以把你寫下的任何東西掃描成圖片,把你說過的任何話轉成音訊檔,標上可資搜尋的文字紀錄。只要你願意,你可以存下自己寄出和收下的每封電子郵件,存下 每個造訪過的網頁。你可以記錄自己的位置和移動。你可以記錄心臟的每次脈動、體溫、血糖、焦慮、激動和警覺,然後把它們放進你的個人健康檔案裡。
即將到來的「完全記憶」為下個世代帶來的改變,將如同數位時代為這個世代所帶來的改變一樣巨大。它會改變我們工作和學習的方式。它會解放我們的創造力,改進我們的健康。它會改變我們和在世或已逝的摯愛之間的親密關係。我相信,它會改變「人到底是什麼」。
有 三項科技的潮流讓「完全記憶」得以實現。第一個,可能也是最重要的是,我們越來越來習慣於把我們的生活記錄成數位的形式。數位相機、電子郵件、行動電話和 PDA是科技的先鋒,引爆了將我們的日常生活數位化的潮流。數位感測和記錄將會變得無所不在。第二,現在我們可以把這些大量的個人數位紀錄以難以想像的低 廉成本儲存下來─只要兩百美元,你就能擁有足以存放你一生中讀到、聽到的每件事以及每天十張照片所需的儲存裝置。第三,現在的科技已經足以讓你從這些驚人 的資料中進行搜尋、分析,並呈現成各式各樣的報告。Google不會是最後一家因為新的搜尋科技而成功的公司。所以我們正生活在一個擁有更多數位記憶、更 多儲存空間和越來越好的回想技術的世界裡。基於這三個理由,「完全記憶」的出現是必然的。
從自己的電子記憶裡搜尋任何你曾擁有過的知識、任何你曾進行過的對話片斷、任何你曾瞄過一眼的文件、任何你曾造訪過的地方、任何你曾遇過的人,將會像你現在從網路上搜尋任何主題一樣容易。你成為自己生命的圖書館員、檔案保管員、製圖員和管理者。
能 夠找回特定的事件、名字、長相和談話只是「完全記憶」最明顯的好處。軟體可以讓你整理篩選自己的數位記憶,找出你的大腦從來不曾發現過的生活模式。你的工 作習慣、休閒嗜好、消費習慣、你在不同情境和面對某些特定人物時的情緒反應模式、各種影響你精神平靜和身體健康的微妙因素,以及其他任何你想瞭解自己的面 向,都可以被記述、濃縮、關聯、繪製成有用而具有啟發性的資訊。你在時間管理、編列預算,以及保持生活、工作、健康等各個面向的平衡時所設定的目標和成 果,都可以製成表格來追蹤其進展。取得這種詳細且與個人相關的回饋,是提高動機和生產力最有效的刺激之一。
想像一下有一份你生命的完整數 位紀錄,一份你有生之年的完整電子記憶。亞里斯多德、亞歷山大、莎士比亞、莫札特、愛迪生和愛因斯坦都已經不在世上,但是他們的想法、作為和特質成就了某 種不朽。不是所有人都想跟歷史上的大人物一樣,被永遠記得,但是藉由數位方式記錄下你的人生,你將有機會以過去不可能的方式把自己的想法、作為和特質留傳 給後代。藉由這些資訊,你可以在死後仍留下一個虛擬的「你」。你的數位記憶,以及埋藏其中的特質及模式,將能夠具現化(成為一個合成出來的「人」),讓未 來的世代能與之交談與瞭解。想像一下自己詢問曾祖父最愛曾祖母的哪一點。你的數位自我將能夠接觸到未來的生命,讓你對往後的世代產生影響力。
無 論你決定如何使用這項科技,「完全記憶」的時代已經揭開了序幕。你可以擁抱完整版的「生命紀錄」(lifelogging),盡可能擴充你的電子記憶;或 者你只想選擇性地記錄下一部分的活動,甚至是抗拒這個想法,盡可能避免留下任何的數位足跡。人們盡可以繼續鄙視網路甚至個人電腦,有些人連行動電話都不想 要。那都無所謂。無論你想要早點接受、晚點接受或是打死不接受,這個社會已經位於前往「完全記憶」的路途上,而且無法回頭。它將改變你周遭的世界,以極為 驚人的力量。
電子記憶機器
「完全記憶」是耀眼的創新。從這個世界或我們的生活中收集資訊的方法不斷推陳出新,產生了各式各樣的應用。世界各地的 人每天都在使用他們的手機聊天、傳簡訊、拍照、錄影、上網。現在的手機和相機可以自動把照片發布到網頁上,然後再進行分類、篩選、注解。父母用掌上型攝影 機為孩子們拍下不計其數的影片,然後直接丟進家裡的電腦。業餘跑者現在可以像世界級的跑者一樣,在身上配戴價格合理的小型裝置,藉由追蹤代謝率、跑步距 離、時間和坡度起伏來分析自己的表現。你可以在浴室中放個會自動把體重上傳到加密網站的體重計,用冷硬的客觀數據檢視體重控制的進展(或是沒進展)。大學 生可以整合他們的課堂錄音和筆記,只要滑鼠點一下筆記就能重聽一次某部分的授課內容。
資訊收集裝置收集的資訊和應用都不斷成長,但這些裝 置本身卻越來越小、越來越便宜,而且功能越來越多。數位記憶體的價格也以極快的速度下降。於是科技的潮流讓我們得以無時無刻在每個地方記錄下資訊,價格和 便利性再也不是我們決定是否要記錄下來的考量。事實上,我們正迎向一個在某些時刻與場合必須要注意(或出於法律的要求)以避免記錄下某些資訊的世界(和現 狀正好相反)。推動這個趨勢的科技和經濟力量極為強大。甚至可以說,只有從法律和政治面推動巨大的社會工程,才能免去這個趨勢對現代生活形態所帶來的深遠 影響。此種災難般的反變革聽起來似乎不太可能,但是在第八章裡我將會討論到許多正在發生的真實場景。
電子記憶將會讓每個使用者對自己的人 生產生全然不同的感受。它無法抹除人類的自欺本能,但是會讓我們更能掌握曾經做過的以及曾發生過的事實,使之更清晰而不被虛幻的懷舊所遮掩。而且還會有許 多實際的好處。後續的章節裡,我會討論這些對工作、健康與學習能力的好處。更高的生產力、更有活力且更長久的壽命、更深更廣的知識以及實踐方式─這些都是 這個即將到來的科技革命將會帶給我們的美妙的實用價值。除此之外它還有心理上的意義。更深刻的自我洞察、如普魯斯特一般鉅細靡遺地重新體驗自己的人生、少 一點背誦多一點創意思考,甚至是藉由電子化而形成的某種俗世中的不朽─這些都是可能會發生的心理轉化。
但是把人一生中發生的每件事都記錄 下來真的可行嗎?是的。把人一生所有的經驗紀錄儲存下來所需的記憶體,在今天已經唾手可得,而且只會越來越便宜。價格下降的速率遵行摩爾定律,摩爾定律說 晶片上的電晶體密度每兩年會增加一倍。這表示每過兩年記憶體的價格就會被砍半,所以同樣的錢可以讓你買到比去年容量多一倍的記憶體。1965年提出的摩爾 定律,一直以來都非常吻合現實。
數位儲存容量的成長非常驚人。1970年時,可以儲存20MB(二十個百萬位元組)的硬碟有一臺洗衣機那 麼大,要價兩千美元。今天1TB(一兆位元組)的硬碟只要一百塊美元,大小和一本平裝書一樣。到了2020年,1TB的容量大概只要花上一杯咖啡的錢,而 且可能可以放在你的手機裡。到時候一百美元可以讓你購買250TB的儲存空間,這個大小足以塞進幾萬小時的影像和幾千萬張照片,滿足「生命紀錄 者」(lifelogger)記錄他們的生命超過一百年。
事實上,數位儲存容量比我們擷取資訊的能力增加得更快。過去你必須斤斤計較要把 哪些資料保留下來。你必須精簡你的電子資訊(或者我們稱之為位元)。但是從2000年開始,儲存大量資訊變得簡單而便宜。困難的地方再也不是該把什麼保留 下來,而是如何有效率地組織、整理和存取,並且從中找出模式和意義。這才是工程師在發展足以完整發揮「完全記憶」力量的軟體時所遇到的主要挑戰。
在 「完全記憶」革命裡,哪邊看得到桌上型電腦(desktop PC)?矽谷在好幾年以前就預見了桌上型電腦的沒落。我認為個人電腦(PC)注定要式微,但是卻不太可能會消失。PC裡的P,還是用來指「個人 的」(personal),而且會比過去更加個人化,與你生命的每個面向交纏在一起。但是C,將會從電腦(computer)轉變成電腦生態系 (computer ecosystem)。你的個人電腦只會是你用來管理電子記憶的眾多工具之一。你將會擁有許多小型、可替換、性能適中的電腦─事實上你可能早就擁有它們, 它們就在你的手機、家電用品和汽車裡,以後可能還會在你的衣服裡和身體裡。到最後它們會無所不在。
C 也可以指雲端(cloud)。雲端指的是一種使用網際網路的新方式,軟體運算和資料儲存都是透過遠方的虛擬網路空間而非自己的個人電腦來進行。最終雲端運 算將會把資料處理和儲存轉變成如同電力和自來水般以錶計量的公用事業(不同的是雲端運算將會有很多免費的功能)。只要有需要,就可以隨時取得電腦的資源。
雲 端運算把你的資料從特定的裝置上解放開來。你走到哪,電子記憶就跟著到哪,任何裝置都可以用來進行存取。你自己,而非你桌上型電腦的硬碟,才是個人數位資 料的樞鈕。許多人在使用電子郵件時已經有過這樣的經驗,我們可以從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智慧型手機或是任何上面有瀏覽器的裝置來查看信箱。未來,電子 記憶裡的所有資料都可以透過你手上的任何裝置來存取,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
當然許多裝置都會擁有巨大的容量;你的手機裡可存放的資料超過1TB,你的筆記型電腦可能可以儲存200TB的資料。所以你擁有的每個裝置也都是雲端的一 部分。你可以登入你的服務供應商,也可以登入你自己的家用伺服器,你的可攜式裝置,甚至是你朋友的設備(他們可能為你保留了一份備份)。而且很可能大多數 你想要的資料早就已經在你的筆記型電腦或手機裡了。
雲端運算除了提供數位儲存以外,還提供了強大的運算能力。你可以利用手機取得家裡電腦的協助,或是付費給服務供應商取得幾千臺電腦幫你運算幾分鐘。家裡的伺服器可以從你的健康資訊中找出模式。服務供應商可能會有一份你所有資訊的最新索引,避免你的手機因檢索而變慢。
當 然,今天的手機已經擁有很強的運算能力,可以進行語音辨識、錄製與播放動畫,以及執行完整的資料庫。現在的運算能力已經足以讓你進行大多數的工作。但是雲 端運算的訴求不只是運算能力而已。雲端運算還提供了「簡單」。與其幫家裡的所有運算裝置安裝、維護軟體,不如設置一臺家用伺服器,然後讓其他裝置都成為這 臺伺服器的終端來得簡單。這樣一來你就只需要處理一臺電腦的更新、授權和其他瑣事。網際網路也是一樣的道理,而且現在已經有許多網路服務可以代替傳統的桌 上型電腦軟體,包括電子郵件、即時通訊、文書處理、試算表以及備份等。
未來,你可能根本就不在意或不知道某項應用程式是在你的裝置或是在雲端伺服器上(你的裝置只是個終端)執行的。微軟的首席軟體設計師雷.歐西(Ray Ozzie)是這樣描述雲端運算的:
你 所擁有的每個裝置都會像家電一樣。電話也好、電腦也好、Xbox也好,你會依照你的需求或品味而購買它們。你會上網,授權這些像家電一樣的設備所需的軟 體。當你開機,第一次登入並「要求」這些裝置屬於你之後,該有的東西(正確的資料,以及對應該裝置、版本無誤的應用程式)就都已經有了。當你執行程式、使 用資料時,只有一些暫存的「錯誤資料或設定」(dirty copy of data or setting)不會被上傳到雲端伺服器。當你把裝置回收,「不要求」或「放棄」它時,你的資料就會消失。
有許多網站服務供應商和你一 樣。他們通常不太在意你的資料或是他們自己的資料到底存放在哪裡,因為他們同樣把儲存和運算的需求外包出去,依使用量和使用時間來付費。許多公司的整個業 務都藉由遠端的伺服器來運作,節省電腦、儲存空間和相關軟體的投資。為了因應這樣的需求,擁有大量多餘儲存空間的亞馬遜(Amazon)就提供了一項稱為 EC2(Elastic Compute Cloud,彈性雲端運算)的服務。同樣地,微軟也提供一項稱為Azure 的雲端作業系統,它可以讓企業開發和執行網路應用,而不必架設自己的資料中心。微軟的執行長預測在2020年之前,幾乎所有的網際網路資料中心都會以這樣 的模式外包出去。
雲端運算將帶來一個單一且高度整合的電子記憶體驗。所有的裝置都會成為從電子記憶中進行回想時的存取點,而所有的裝置也會成為電子記憶的資訊來源,幫你錄下所有的體驗。
大 多數人所選擇的雲端介面裝置將會是個小而輕的裝置,裡頭整合了手機、相機、PDA、網頁瀏覽器、MP3播放器、GPS,以及其他所有塞得進機體的功能和感 測器。這種裝置的早期版本現在就已經隨處可見。它們就是智慧型手機(例如iPhone、黑莓機﹝Blackberry﹞、Windows Mobile、Symbian、Palm 和Android)。當智慧型手機提供越來越多傳統電腦的功能時,人們就不再需要隨身攜帶可靠但不夠輕巧的筆記型電腦。業務可以在會晤顧客的五分鐘前登入 客戶資料庫,經理可以即時追蹤庫存的變化,外科醫師可以在病人的床邊叫出他的醫療紀錄和檢驗報告。
你的智慧型手機加上你所配戴或攜帶的各種感測器會結合成一個收集和管理個人數位記憶的系統,只要你願意,它可以把你所看到、聽到、做過的每件事都記錄下來,全部存放在雲端的一個虛擬檔案中。這個檔案有無限種用途。
今 天幾乎你做的每件金融交易─存款、提款、用信用卡或金融卡付帳─都會留下電子紀錄。每個月當你打開你的對帳單,你就可以看到你所留下的足跡,其中包括了地 理和金融資訊,例如「01/07/08 32.6 **澳幣 29.10 MOS CAFE SYDNEY NSW; 01/08/08 VIZZVOX INC WY99.00; 01/12/08 MICROSOFT *ZUNE OFFICE SUPPLY STORE 00877-438-9863 WA 15.00」等。
想像一下把這類紀錄擴展到生命中所有能夠記錄下來的事件,往後的日子裡你可能會想 要回憶、檢視或釐清的那些事:你去過什麼地方、怎麼到達的、遇見了誰、做了些什麼、說了些什麼、你的生命跡象發生什麼變化、你打給誰、讀了些什麼、寫了些 什麼、看到了什麼、拍了什麼照片……這些事情和其他更多事情都可以依時間、地點和其他自然線索,自動地記錄、儲存、索引、編排、相互參照,讓它們易於搜尋 和篩選出模式與趨勢。
雖然「完全記憶」所需的大多數科技都已經齊備了──包括了電子郵件、相機、家用攝影機、社群網站、照片與影片管理網 站等等──但它們既瑣碎又零散,尚未被整合成單一的工具集,也缺乏共通的介面。目前的電子記憶生態系統相對而言還充滿許多不便:不可攜的資料格式、必須維 護成打的密碼和個人檔案、電池不持久、資料分布在裝置和應用程式間。一旦雲端運算與硬體的進展移除這些障礙,電子記憶的體驗將會產生轉變,而「完全記憶」 也將會成真。
雲端運算除了提供數位儲存以外,還提供了強大的運算能力。你可以利用手機取得家裡電腦的協助,或是付費給服務供應商取得幾千臺電腦幫你運算幾分鐘。家裡的伺服器可以從你的健康資訊中找出模式。服務供應商可能會有一份你所有資訊的最新索引,避免你的手機因檢索而變慢。
當 然,今天的手機已經擁有很強的運算能力,可以進行語音辨識、錄製與播放動畫,以及執行完整的資料庫。現在的運算能力已經足以讓你進行大多數的工作。但是雲 端運算的訴求不只是運算能力而已。雲端運算還提供了「簡單」。與其幫家裡的所有運算裝置安裝、維護軟體,不如設置一臺家用伺服器,然後讓其他裝置都成為這 臺伺服器的終端來得簡單。這樣一來你就只需要處理一臺電腦的更新、授權和其他瑣事。網際網路也是一樣的道理,而且現在已經有許多網路服務可以代替傳統的桌 上型電腦軟體,包括電子郵件、即時通訊、文書處理、試算表以及備份等。
未來,你可能根本就不在意或不知道某項應用程式是在你的裝置或是在雲端伺服器上(你的裝置只是個終端)執行的。微軟的首席軟體設計師雷.歐西(Ray Ozzie)是這樣描述雲端運算的:
你 所擁有的每個裝置都會像家電一樣。電話也好、電腦也好、Xbox也好,你會依照你的需求或品味而購買它們。你會上網,授權這些像家電一樣的設備所需的軟 體。當你開機,第一次登入並「要求」這些裝置屬於你之後,該有的東西(正確的資料,以及對應該裝置、版本無誤的應用程式)就都已經有了。當你執行程式、使 用資料時,只有一些暫存的「錯誤資料或設定」(dirty copy of data or setting)不會被上傳到雲端伺服器。當你把裝置回收,「不要求」或「放棄」它時,你的資料就會消失。
有許多網站服務供應商和你一 樣。他們通常不太在意你的資料或是他們自己的資料到底存放在哪裡,因為他們同樣把儲存和運算的需求外包出去,依使用量和使用時間來付費。許多公司的整個業 務都藉由遠端的伺服器來運作,節省電腦、儲存空間和相關軟體的投資。為了因應這樣的需求,擁有大量多餘儲存空間的亞馬遜(Amazon)就提供了一項稱為 EC2(Elastic Compute Cloud,彈性雲端運算)的服務。同樣地,微軟也提供一項稱為Azure 的雲端作業系統,它可以讓企業開發和執行網路應用,而不必架設自己的資料中心。微軟的執行長預測在2020年之前,幾乎所有的網際網路資料中心都會以這樣 的模式外包出去。
雲端運算將帶來一個單一且高度整合的電子記憶體驗。所有的裝置都會成為從電子記憶中進行回想時的存取點,而所有的裝置也會成為電子記憶的資訊來源,幫你錄下所有的體驗。
大 多數人所選擇的雲端介面裝置將會是個小而輕的裝置,裡頭整合了手機、相機、PDA、網頁瀏覽器、MP3播放器、GPS,以及其他所有塞得進機體的功能和感 測器。這種裝置的早期版本現在就已經隨處可見。它們就是智慧型手機(例如iPhone、黑莓機﹝Blackberry﹞、Windows Mobile、Symbian、Palm 和Android)。當智慧型手機提供越來越多傳統電腦的功能時,人們就不再需要隨身攜帶可靠但不夠輕巧的筆記型電腦。業務可以在會晤顧客的五分鐘前登入 客戶資料庫,經理可以即時追蹤庫存的變化,外科醫師可以在病人的床邊叫出他的醫療紀錄和檢驗報告。
你的智慧型手機加上你所配戴或攜帶的各種感測器會結合成一個收集和管理個人數位記憶的系統,只要你願意,它可以把你所看到、聽到、做過的每件事都記錄下來,全部存放在雲端的一個虛擬檔案中。這個檔案有無限種用途。
今 天幾乎你做的每件金融交易─存款、提款、用信用卡或金融卡付帳─都會留下電子紀錄。每個月當你打開你的對帳單,你就可以看到你所留下的足跡,其中包括了地 理和金融資訊,例如「01/07/08 32.6 **澳幣 29.10 MOS CAFE SYDNEY NSW; 01/08/08 VIZZVOX INC WY99.00; 01/12/08 MICROSOFT *ZUNE OFFICE SUPPLY STORE 00877-438-9863 WA 15.00」等。
想像一下把這類紀錄擴展到生命中所有能夠記錄下來的事件,往後的日子裡你可能會想 要回憶、檢視或釐清的那些事:你去過什麼地方、怎麼到達的、遇見了誰、做了些什麼、說了些什麼、你的生命跡象發生什麼變化、你打給誰、讀了些什麼、寫了些 什麼、看到了什麼、拍了什麼照片……這些事情和其他更多事情都可以依時間、地點和其他自然線索,自動地記錄、儲存、索引、編排、相互參照,讓它們易於搜尋 和篩選出模式與趨勢。
雖然「完全記憶」所需的大多數科技都已經齊備了──包括了電子郵件、相機、家用攝影機、社群網站、照片與影片管理網 站等等──但它們既瑣碎又零散,尚未被整合成單一的工具集,也缺乏共通的介面。目前的電子記憶生態系統相對而言還充滿許多不便:不可攜的資料格式、必須維 護成打的密碼和個人檔案、電池不持久、資料分布在裝置和應用程式間。一旦雲端運算與硬體的進展移除這些障礙,電子記憶的體驗將會產生轉變,而「完全記憶」 也將會成真。
恐懼
這麼大的變化有時很嚇人。政府難道不會存取我們所有的電子記憶然後監視我們嗎?自從歐威爾的經典小說《1984》問世以來,我 們對老大哥政府的恐懼不只出現在對政府政策的理性批判上,還出現在陰謀論者的故事中。我們比較想用的是小老弟這個詞。如果老大哥代表的是處處堅控的威權政 府,小老弟代表的就是民主化的政府。這個社會到處都受到監看,但是其記錄設備不受單一的中央政府所控制,而是掌握在幾百萬的個人與存在實體手中。「完全記 憶」和網際網路所代表的社會價值完全符合(我很榮幸在早期建構網際網路時也貢獻了一些力量)。
我們的文化必須發展出一套在什麼時機與場合 下,誰可能會把誰記錄下來的全新禮儀規範。我們對隱私權的認知將會持續演化,就像在農業經濟下的農村生活,每個人曾經都對其他人的私事知之甚詳。關於這個 主題以及「完全記憶」可能帶來的一些預料之外的後果,在我們看過「完全記憶」將對我們生活中的重要領域─工作、健康、學習,以及我們最個人的親密關係─帶 來的重大衝擊後,我會在本書第三部分做更詳細的討論。在本書第一部分的其他章節,讓我們來看一下我們是如何走到這裡的,目前為止我在這場革命所扮演的角 色,以及快速累積的電子記憶和它的用途對我們腦袋裡的記憶有什麼影響。
我們是如何走到這裡的?
人類從石器時代到今日的發展歷程,其實就是對「完全記憶」的不斷探求。我們之所以能成為這顆行星上的優勢物種,原因就在於我們能夠發展出越來越好的記憶系統。
語言是我們最偉大的發明,是一套用來表述、儲存和分享知識的系統。語言讓我們成為第一種,也是唯一一種文化動物,讓我們能夠在不同社會間分享高度專精與極為抽象的知識,並且傳遞給往後的世代。
人 類發展上的另一個重要轉折點是書寫的發明。當農業城邦中對紀錄的需求超越了人類記憶的種種限制時,書寫就變成非常必要。有了書寫,人類的知識在幾千年中像 滾雪球般迅速累積,終於在最近把我們帶進了資訊時代。數位電腦大約在上世紀中葉成為幫助我們記憶的工具,而且很快就對我們如何管理知識帶來劃時代的轉變。 只不過在一個世代之前,儲存資訊還是非常昂貴,使得「完全記憶」的世界看起來可能只是瘋狂的科幻夢想。
但是「完全記憶」這樣的主題出現在科幻小說中已經有幾十年。
在《原始人類》(Hominids)中,羅伯.索耶(Robert J. Sawyer)想像未來的人類在身上植入了一個「夥伴」電腦,它可以傳送自己的位置和正在做什麼的三維影像到一個「不在場證明資料匣中」,保護自己免於被誣告。
在 《真實機器》(The Truth Machine)中,詹姆士.霍柏林(James Halperin)描述了一個不僅記錄已稀鬆平常,而且每個人都可以使用測謊器去驗別真偽。那個世界的犯罪大幅降低,但是當人要在一個自由開放的討論中坦 率發言時,必須先關掉他們的記錄儀器。
2004年的電影《迴光報告》(The Final Cut)描繪了一個人們會付費在孩子腦中植入一個名為左伊(Zoe)的記憶晶片的世界。這顆晶片會把這些孩子一生中所看到、聽到的每件事都記錄下來。當人 死後,晶片會被取下,交由一個專業的剪輯師(羅比威廉斯﹝Robbie Williams﹞飾演這個冷靜的角色)回顧晶片中儲存的片段,然後編輯成一部(美化後的)故事長片「回憶重現」(Rememory)。這部片子會在悼念 時播給朋友和家人觀看。剪輯師可以讓犯罪者變成聖人,就像羅比威廉斯在片中處理一個虐童者的一生時所做的一樣。電影的畫面中,示威者手上拿著要求「遺忘的 權利」的牌子;還描繪了有些人試圖要取得他們政敵生命紀錄的黑暗面。
科幻作品中的另一個常見主題是數位的不朽。在科幻作品中,電腦可以模 擬人類一生的經驗、知識和個性。在《超人》電影中,孤獨堡壘(Fortress of Solitude,超人在北極的冰封祕密基地)可以在螢幕上產生超人莊嚴而睿智的父親─喬艾爾(Jor-El)的形象,回答超人有關克利普頓星 (Kryptonian)的歷史、科技和文化。在英國的電視情境喜劇《紅矮星》(Red Dwarf)中,宇宙中僅存的人類大衛.李斯特被迫和他過去的船員夥伴──一個令人難以忍受的蠢蛋阿諾雷姆─的全像模擬待在一起。美國的電視影集《墮落天 使》(La Femme Nikita)裡,其中一個角色瑪德琳也是用同樣的方式「復活」。正如另一個角色昆恩所解說的:「瑪德琳的心理特徵和分析特徵都被廣泛記錄下來。所以只需 要把這些特徵和人工智能融合在一起就可以了。」所以這個冷冰冰的人工智慧(或至少是她一生經驗的遺產)得以在她死後繼續幫助活著的人。
科 幻作品很有趣,而且常常能激發人們的想像力。但是與「完全記憶」最接近的描述是唐納.諾曼(Donald Norman)在1992年出版的科普書籍《方向燈是汽車的臉部表情》(Turn Signals are the Facial Expression of Automobiles)。諾曼是人機介面和設計的專家,他認為在未來,每個人都會擁有一個終身的伴侶─一個個人生命記錄器,他把這個記錄器稱為泰迪。
在 諾曼的想像中,這些裝置會在很年幼─可能是兩、三歲時就配發,然後設計成玩具的模樣。由於是設計給幼童使用的,所以第一個生命記錄器可能軟軟的很好抱,就 像隻毛絨絨的玩具熊,因此才把它命名為泰迪。泰迪不一定只能用來記錄孩童的動作和言語,也能設計成互動模式,幫助他們學習讀、寫和歌唱。
當 你長大一些,泰迪已經儲存了許多你的生命體驗。你可能會和自己的泰迪很親密,而它也很「瞭解」你,而且可以為你解答與你的過去有關的問題。同時它還能幫你 存取來自網路和其他地方的知識和資訊。當你脫離絨毛玩具的年紀,泰迪可以隨著你的年齡和興趣改變成不同的模樣。外觀雖然不同,但是你的個人體驗和知識的完 整紀錄會一直跟著你。
孩子們都無恙
泰迪是科學幻想,但很接近真實。「完全記憶」即將來臨,而年幼的孩子可能就是社會中最早使用這項科技的群體。今天的兒 童早就已經受到廣泛的看照,不僅睡覺的時候受到麥克風的監視,一舉一動也被喜歡攝影的大人用數位相機和攝影機拍下。有些孩童出門時甚至還被戴上指向性無線 電或是GPS(全球定位系統)追蹤器。也有托兒所會提供即時的網路攝影機,讓父母在工作時可以看到他們的孩子在做什麼。有些父母則購置「保姆攝影機」來監 視照顧他們孩子的保姆或傭人。(有趣的是,有些保姆攝影機的外型就是泰迪熊,和諾曼的點子一樣。)大一點的孩子還會攜帶手機,這樣一來他們就不像過去的世 代一樣,可以用聯絡不到當作藉口(失聯的時間不能比車子通過一段隧道所需的時間長)。
父母會這樣做的原因有兩個:為了孩子的安全(或是他 們以為的安全),以及把孩子成長過程中每個片刻的樣子記錄下來。便宜而隨處可見的記錄器材,讓父母監視、記錄他們寶貝孩子的能力更上一層樓。從今天這種過 度管教的風潮來看,很難想像這股趨勢會突然停止或反轉。所以我們認為孩童將會是使用「生命紀錄」的先鋒。他們也會是未來最自然地熱衷於擁抱「完全記憶」的 使用者。
但是我們不需要等到這些孩童長大再來驗證這個預測。從現在的年輕人身上就可以看出「完全記憶」是一股不可擋的趨勢。
千禧 世代(或Y 世代)是指出生於1982 到2001年間的美國人。他們和Google、手機相機、檔案分享、簡訊、Facebook、MySpace、YouTube、Second Life 和Twitter(一種網路社群服務,使用者可以在上面頻繁地發表一百四十字以內的微網誌,告訴別人他們正在做什麼或想什麼)一同成長。有些人成立了軟體 公司,並且在二十幾歲就成為百萬富翁。
人口超過七千萬的千禧世代習慣同時做很多事,他們可以同時聽音樂、做作業、看電視還傳送即時訊息。 幾乎每個人都擁有手機和電腦。他們不管去到哪裡都會拍照,社交生活很大一部分是在線上聊天、交換音樂和打電動。很多人和死黨關係密切到無法忍受在上課時間 把手機關掉五十分鐘。如果沒帶手機,他們會渾身不自在。
當然,不可能會有幾百萬人是一模一樣的。研究指出並非所有的千禧世代都像傳說中一 樣對科技瞭若指掌,但即使是其中對科技較不熟悉的人,在面對他們不瞭解的科技時,也不會像他們的父母那麼恐懼。這個世代對私生活和公眾生活的區分,遠比年 紀較他們稍長的世代模糊。網際網路上充斥著無數他們部落格的文章、分享的照片、同人小說、聊天室內容、他們對所有事情的意見,當然還有對其他意見的回應。 其中很多人把他們從吵鬧聚會到私密告白的影片都放上YouTube,上傳的影片經常會再引出一大串的回應影片,大部分都是粗糙且未經剪輯,直接秀出回應者 的自然反應─在一個可能有上億人會看到的網站上。
那些把自己的生活放到網路上讓他人觀看的人稱為生活部落客(life blogger,blog 其實就是「Web log」﹝網頁紀錄﹞的簡寫)。我是一個生活記錄者(lifelogger),但不是一個生活部落客。也就是說,我只把我的生活記錄在我的電子記憶裡。我 可能有點過時,但是我覺得把太多隱私暴露給那些不知道哪裡來的觀眾看實在是很蠢。風險太高而且好處太少。我的生命紀錄是非常個人而私密的。我是為了非常實 用的理由才這樣做。和那些寫部落格和製作YouTube 影片的人不一樣,我的生命紀錄大部分都是自動進行的。當我分享這些紀錄,我會小心翼翼地考慮接收者是不是值得信任。只有我想和這個世界產生「永久」關聯 時,我才會把它們公布上網。網路上的任何東西都很容易複製,所以你沒辦法把它們拿回來,它們會永遠成為網路風景(或垃圾)的一部分。如果你渴望把所有的一 切分享給全世界,去吧,那是你的權利。但是我不會建議任何人這樣做。
雖然二十一世紀這十年來,已經出現了大量的數位生活紀錄,但是其中大 部分都是只有短暫用處、用過即丟的文件,和十九世紀的戲院節目單與政治小冊子沒什麼兩樣(雖然現在的歷史學家可能會對這些東西流口水)。這些紀錄大多雜亂 無章:派對、出遊和週末都以數位方式記錄下來,但是上學途中、課堂上和到爺爺奶奶家晚餐則否。我發現人們喜歡將他們生活中的一些片段記錄下來,但是十分隨 興。他們會把當時自己覺得重要、有趣或是值得紀念的事記錄下來,但是沒辦法把看到、聽到、做過、寄出、收到、讀過或是撰寫的全部東西記下來。
這 倒不是因為他們有所保留,而是因為簡單地進行生命紀錄所需的軟體和硬體搭配還不是很完備,但是快了。接下來十年,方便友善的「生命紀錄」軟體會和其他種類 的軟體一樣迅速增加,從生活中的各個角落感測、追蹤和編輯各種資訊所需的便宜裝置,會充斥在消費性電子產品的市場上。當這些條件都成熟了,我們將會看到千 禧世代和年長的世代開始使用「生命紀錄」。
收集電子記憶,認識你是誰
我們不知道多久以後「生命紀錄」才會普及開來,但是幾乎可以肯定那會是十年之內。未來,不去使用「生命紀錄」可能會像是避免使用電子郵件或手機一樣。因為我們可以預見它會有許多好處和便利,那些避免記錄生活的人會比擁抱這些科技的人失去一些優勢。
你可以每年都花許多時間整理收據、支票、對帳單、照片、剪報,以及一些有感情的小東西或紀念品例如生日卡片和票根等等。你可能還花時間標記和寫些注記,讓你以後尋找時方便一些,而且記得為什麼要留下它們。
「完 全記憶」的意義就是以數位而非物理的方式,為事情進行標示和注記。它不需要花費許多時間;事實上它可能更省時,而且記下的資訊會比以往多上好幾個數量級。 數位紀錄容易整理、幾乎不占空間,而且很容易搜尋。像我這樣的先行者在進行記錄時,必須要手動掃描或拍攝照片、幫某些需要解說的東西輸入或錄下一些簡單的 備忘錄,甚至撰寫一些更長的說明。但是很快地,這些動作大部分都會和你的銀行對帳單一樣自動進行。
你再也不會忘記每天遇到的任何一個人的 名字、臉孔或是對話的內容。當你想要回憶某人說過什麼時,你將可以使用一些詞組或關鍵字來搜尋。如果搜尋的結果太多,你可以使用其他條件來進行限縮,例 如:我記得那是發生在前往亞特蘭大的途中,說話的是個女性,我記得她好像戴著眼鏡。我確定那發生在我得到現在的工作之前。藉由這些限制(即使是模糊的描 述),一個好的搜尋軟體通常都能夠正確地找出你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想像一下,你將能夠以比使用Google 更輕鬆的方式查看你的過去。想像一下,它會如何對各種療程、朋友之間的賭注、法庭上的證詞、愛人間的爭吵(當然,像「他上次就是這樣子說的」或是「你之前的意思不是這樣」之類的認知不同永遠都會存在)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想像一下以後要證明東西已經修好、銷售員不守信用,或是狗狗真的吃掉了你的作業會有多麼簡單。想想看,擁有你和最好的朋友間兒時的對話紀錄,或是一個你孩子小時候說過的每一句話的完整語音資料庫該有多麼棒。你還記得他們第一次開口說話說些什麼嗎?
對 你的電子記憶進行資料採礦(data-mine)的能力和提供搜尋的能力一樣重要:它可以找出你的生命體驗中的相互關聯和多重面向的模式。你的電子記憶可 以讓你清楚瞭解自己如何使用時間。按個鍵就可以得到一張過去一個月(或一年)你花了多少時間運動的圖表。你可以拿來和十六歲的時候比較,或是看看夏天和冬 天有什麼不同。你也可以看看你有多常微笑,比較你結婚前後(或離婚前後)的差異。「完全記憶」可以是時間管理的寶庫,讓你為自己定義目標、設定標準,然後 追蹤實際上你達成了多少。搞不好你花了太多時間管理自己的電子記憶。查查看。
藉由適當的軟體,你將能夠從你的數位記憶中挖掘出靠自己可能 永遠也無法發現的模式和趨勢─你可以把你的記憶分類、切割、製成圖表、對某些隱而不見的關係進行測定。想像一下如果你有個資料庫,其中包含了所有你拍過的 照片、拜訪過的地方、走過的路,你的每一頁筆記和注解和所有的電子郵件,再加上溫度、天氣、食物、活動、你遇到了誰、你取消了哪些會議、你讀過了什麼、你 在什麼時候工作、你看了哪些電視節目、你的心情起伏和突如其來的靈感。如果你可以把這一大堆過去的生活片斷全部丟進一個強大的模式分析軟體中,會發生什麼 事?你會找到些什麼樣的模式呢?
「完全記憶」可以改善你的健康、延長你的壽命。只要配戴上最新的個人感測裝置,你就可以即時收集自己的生理訊號─腦波、腎上腺皮脂醇、體溫、脈搏、汗水,還有其他各種數據。
而且「完全記憶」對健康帶來的好處並不限於那些身體有些毛病的人。不管是結合你的健身計畫、觀察你的體重、對抗失眠、避免過敏、追查引起經常性皮疹的原因、控制你的壓力和焦慮,或是訓練你的集中力,你最好且最常使用的工具,將會是很容易可以回溯的連續生理電子記憶。
完全記憶
我討厭失去我的記憶。我想要完全記憶。
這不是白日夢。我知道三項科技的進展─記錄、儲存和精巧的回溯─已經展開了「完全記憶」的時代。很明顯地,在2020 年之前,這些科技就會擁有足夠能力,提供完整的「完全記憶」體驗。
我 從來不把時間花在看不到實質回報的事情上。我的起點是想要擺脫我生命中所有的紙張。然後我發現我想要更好的回溯能力;後來我希望可以為孫子留下一個更好的 故事。很快我就意識到,把物理上的空間和我的腦袋整理得有條不紊,可能會對我的健康、學習甚至是生理帶來好處。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對「完全記憶」所能帶來 的好處越來越感到興奮。
後面的章節中,我會告訴你更多關於我的故事。我會詳細描述「完全記憶」在我們生命的許多領域中將會帶來的巨大好處。在本書的最後一部分,我會討論要如何讓這些想法付諸實現,解釋你該如何停止遺忘,並開始創造你自己的電子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