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最多人看的書

2009年8月28日 星期五

電子書大商機

一公分薄、三百公克重的「書」,能帶來什麼革命?

「電子書市場超乎想像的大!」 香港、馬來西亞小學生改帶電子書上課

讓出版社消失?讀不完的免費書?全球科技大廠廝殺的新戰場?還是,繼手機後,第二個你會隨身放口袋的玩意?

答案:「Yes!」它,是電子書(電子書閱讀器與其數位內容統稱),將掀起一場知識革命。

二 ○○九年的香港九龍區,博智小學一年級,部分孩子們從年初起不再背重書包上學,只要帶三公分厚的電子書上課;他們一邊聽講,一邊對著螢幕回答問題。回家後,孩子對著鍵盤一按,老師就出現在螢幕上:「來,我們來認識數字1、2、3……。」父母也在這螢幕上看聯絡簿。九月開始,全香港預計有四十所小學陸續跟進,更多小一新生將帶著電子書上課。

在美國,常春藤名校——普林斯頓大學的校園裡,坐在樹下看書的學生,手上拿的也是電子書;上課鐘響,他們拿著電子書走進教室,教材同步傳到螢幕上,學生們就在上頭做筆記、考試。也從九月開始,亞利桑那州、維吉尼亞大學達頓商學院等五所大學,也開始擁抱電子書。

場景轉到中國,更是全民都捲入這波電子書熱潮。八月十二日,上海星巴克咖啡館裡,三十歲、負責年輕人消費行為研究的張安定,從背包裡,拿出最新「玩具」:亞馬遜(Amazon)生產的電子書閱讀器Kindle DX,得意的說:「這是第二台,現在已經缺貨了。」機器裡頭裝著最熱門的小說《明朝那些事兒》、禁書《趙紫陽秘密錄音——改革歷程》、錢穆的《國史大綱》以及數十本英文小說。

「網路上,什麼沒有?而且許多free(免費)的,書一出版,就有人立刻貼出來。」他得意的說,比實體書還要快。以最近網路熱門小說《盤龍》為例,點擊率達八千多萬次,以一千字○.○二元收費,作者一夕間輕鬆賺到一桶金。

像張安定這樣從網路下載電子書的中國人,超過四百萬名。因為言論管制,人們習慣上網找電子書看,若加計中國總上網人口三億三千八百萬人,電子書市場之大,引人垂涎。

八月十八日,中華電信成立第一個電子書平台,台灣終於也加入這股熱潮。九月,你只要拿出iPhone或其他電子書閱讀器,最新出版的雜誌、圖書,都可以隨時隨地送到你眼前。

七月初,行政院長劉兆玄更親自指導四個部會,推出「點火計畫」,要在四年後將電子書產值推上一千億元。另外,從小學先開始,台灣一○%的學校將變成不用帶書包的電子書校園。

「這個電子書市場,超乎想像中的大!」友達光電執行長陳來助說。這是繼小筆電、觸控螢幕、Win7後,全球最關注的新科技趨勢,並將引發產業重新洗牌。從美國西雅圖的全球線上零售商龍頭亞馬遜開始,Google、微軟等大廠紛紛加入;近一個月內,鴻海、廣達、宏�也都要搶進。

根據研究機構In-Stat估計,全球電子書閱讀器市場的銷售額,從去年開始至二○一三年,將成長至九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二千九百億元),年複合成長率高達九四.五%,遠高於手機產業初期六一%的成長率。

「這還不包括電子書本的內容產值,若加總,絕對上看兆元。」資策會產業顧問王勝宏說。而根據美國出版商協會統計,九年後,電子書出版營收將正式超過紙本。

無 怪乎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說:「電子書一定會改變全世界以及閱讀行為!」即便蘋果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在一月時曾吐槽:「人們不讀書了,四成美國人去年只讀一本或不到一本書。」如今,蘋果(Apple)也已改弦易轍,預計明年初推出具電子書功能的平板電腦。

「以後賣書,像賣水一樣」 無紙生活、無紙辦公室很快會成真

新世界裡,你,只要懂得遊戲規則,也能致富。在美國,它讓無名小卒一夕翻身百萬美元身價的暢銷作家;在台灣,元太科技因製造電子書面板鹹魚翻生,年初至今股價大漲一八三•六%。八月中的《霸榮》週刊(Barron's)更給予電子書龍頭——亞馬遜「買進」評等,大喊投資電子書就對了。

《時代》雜誌(Time)如此描繪電子書的一日生活:

一對夫妻週末早晨起床,妻子坐在沙發上點了一下電子書,最新的報紙立刻出現;想看重要新聞,再點一下字體立刻放大。累了,擺在桌上,它還會自動讀報。而坐在一旁的丈夫讀著小說,戴上耳機,小說裡描寫的悠揚樂曲立刻傳進耳朵。

接著,丈夫看到文章裡描述到的國家或地區,在書旁一點,地圖與歷史簡介立刻透過網路躍然紙上。中飯後,丈夫出門經過書店,看見架上幾本藝術類書籍,用電子書對著書背條碼「唰唰」感應,一分鐘不到,全部內容就下載到電子書裡。

最後,兩人決定坐火車到郊外散心,車廂內丈夫順手拿筆在電子書上處理公事,一邊記錄;快到目的地時,電子書還會貼心傳來附近好吃好玩的旅遊資訊。

「這些功能,目前電子書的技術其實都已經可以做到。」Digitimes分析師郭明錤說。

甚至,購買資訊的方式也改變。遠流出版社董事長王榮文說:「以後賣書不是一本本賣,而是看多少賣多少,就像水一樣。」許多熱門的電子書不用錢,因為廠商可以賣廣告,當你一邊看著英國的旅遊電子書時,旁邊會跳出飛機票價的廣告。

繼學校、書房,下一個將是辦公室。元太科技董事長劉思誠說,最快五年,就會出現無紙辦公室。

想像開會時,所有人都拿著電子書到會議室,秘書在電腦前按下enter鍵傳輸,同事們的電子書立刻出現報告文件。總經理說到哪,你眼前的電子書還能幫忙翻頁。會議結束後,你在上面寫下追蹤事項,一按就傳回總經理的E-mail;寄出前,視窗還跳出來問你:「要不要印出來?」

然而電子書閱讀器,早在一九九八年就出現;其中核心的顯像技術:電子紙,早在十年前就量產;無線傳輸技術更老,二十年前就有。

老技術直到今天才引爆新商機,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是點亮電子書魔法的人。二○○七年,發表第一代Kindle,根據郭明錤預估,Kindle今年賣出一百八十萬台,市占率高達五成六。貝佐斯有什麼魔法?

「主要是因為商業模式上的創新。」台大商學研究所教授郭瑞祥歸納,企業的創新分為產品、程序、行銷等七種;其中,商業模式創新的難度最高,原因在於要懂得整合不同領域的資源,「一旦成功,會造成產業的大改變。」

「如何讓電子書很不電子?」 亞馬遜異想,開發出出版業iPod模式

整合源頭,來自解決讀者的最基本問題:「閱讀經驗」。貝佐斯接受美國《新聞週刊》(Newsweek)專訪說:「要做到跟傳統書本一樣,甚至還能提供傳統書做不到的。」

曾與亞馬遜共同合作Kindle的劉思誠透露,貝佐斯想的不是如何讓硬體功能更強,而是反其道:「如何簡化功能,讓讀者不要發現這是一本『電子』書?」

三個步驟,貝佐斯讓Kindle電子書很不「電子」。首先,內容豐富是關鍵。他花至少兩年,和美國所有出版社一家一家談電子版權,比索尼(Sony)之前推出的電子書內容多,達九萬種。「內容為王的時代,他一次到位。」聯合線上內容部研發總監周暐達說。

其次,他從蘋果電腦挖角團隊,成立Lab126設計公司,「模仿」實體書。例如:怎樣的螢幕大小,要配上什麼樣的字體與間隔,才符合傳統閱讀習慣。「甚至,細到連邊框要空多少距離,都花時間研究。」郭明錤透露。

最後,是讀者使用行為。貝佐斯說:「當時產品可以加入像手機的各種功能。但我不喜歡,因為它不是一台機器,而是一種服務。」既然是服務,購書方便是首要。他觀察到時下產品失敗,是因為必須將裝置連到電腦,才能下載內容,極不方便。

「我要大家一分鐘就能買到全世界任何一本書,而且價格統一,九.九九美元(約合新台幣三百三十元)。」於是他將無線傳輸技術整合進來,「但他又怕干擾到讀者看書,因此雖然通訊功能強大,但只能用來買書,」劉思誠說。

「手上捧著將融化的冰塊」 角色被取代,美國十三萬出版社恐消失

結合舊書與新科技的便利,搓揉出創新的商業模式,被美國《商業週刊》(BusinessWeek)譽為「出版業中的iPod模式」(編按:iPod音樂下載,改變全世界的音樂產業)。

一如iPod,也不是最早發明的數位音樂播放器,但蘋果一開始就鎖定賺內容、軟體的服務財,因此,推出前,蘋果先收購五大唱片業的曲目,並統一歌曲價格、再透過方便的交易平台,一分鐘就下載一首歌。果然,二○○一年底推出後大受歡迎,之後五年,蘋果股價漲幅超過三四九%,毛利高達三○%,亞馬遜也打著同樣的算盤。

正當科技巨人們紛紛攻城略地,舊經濟自然也有人殞落,出版業首當其衝。

專業網路雜誌《Fast Company》預言:「出版業會消失不見。……就像寒武紀的三葉蟲,曾是最先長出眼睛的生物,但因無法適應變遷環境而滅絕。」而根據市調機構 Rearch and Markets統計,去年全球圖書出版市場產值達一千二百七十五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四兆二千億元),這都將被科技巨人瓜分;而光美國就有十三萬家出版社,若預言成真,都將消失在地球上。

周暐達說,過去作者寫書透過出版社編輯排版、印刷、再鋪貨到下游通路書店。如今,這段分工將被亞馬遜整合:他們繞過傳統出版業,直接和作家簽約,不但付較高的版稅,還直接把退書問題一勞永逸。

以今年二月亞馬遜上市的Kindle 2為例,恐怖大師史蒂芬•金(Stephen King)直接將最新獨家作品放在上面,不發行傳統紙本,整個價值鏈上,亞馬遜整合了物流、出版、服務等平台。

城邦集團首席執行官兼台灣數位出版聯盟主席何飛鵬說:「全部角色,它(亞馬遜)等於全都演了!」何飛鵬認為台灣出版業剩下最後五年,若不轉型就會消失,就像「手上捧著一個即將融化的冰塊」般。

第二層被影響的就是傳統通路:書店與咖啡館跨界競爭。

「跨界競爭,將越來越多」 現在書店和咖啡店已變競爭對手

如美國最大的書店「邦諾」(Barnes & Noble),自從宣布跨足電子書版圖,今年已開始調整店內陳設,將實體書本空間縮減,改設咖啡座位。未來,客戶只要拿著電子書閱讀器來這喝咖啡,就能連線下載最新的書目和資訊;同樣的,星巴克也計畫未來在店裡提供電子書下載。

中國電子書龍頭製造商——漢王策略顧問解建新說,這半年來,他接到許多歐洲咖啡館的合作案,甫從歐洲回來的他說:「未來這樣的跨界競爭與合作將越來越多!」

最後,是整個電子書價值鏈最肥美的地方:內容。「誰掌握內容,不但毛利最高,而且最有談判籌碼。」郭明錤解釋。《Fast Company》指出,亞馬遜未來若與作者直接簽約出書,至少能固定收取銷售額的二○%,其餘都歸給作家。

因此,連網路老大哥Google都和亞馬遜、邦諾槓上,跨界下場比賽,啟動「登月計畫」(編按:和全球所有大學圖書館協商,取得內容版權),目標是二○一五年擁有三千二百萬本電子書,變成全球最大的虛擬圖書館。未來當你透過Google找書,廣告商就得付費給Google;要下載,也行,順便收取服務費用。

「台灣優勢還是硬體代工」 功能加強,電子書將像手機普及

國際大廠動作頻頻,台灣能扮演何種角色?「台灣最有優勢的還是在硬體代工。」郭瑞祥認為。有趣的是,既然電子書閱讀器技術並不新,代表障礙不高,為何台灣的電子大廠還大張旗鼓?

「當(電子書)彩色、觸控功能更上一層樓,未來有機會像手機一樣普及。」劉思誠說,到時加上通訊、收發Email、MSN甚至是Facebook,它就會是下一個搶進你口袋的可攜式平台!

舉例讀《哈利波特》,當你讀到「九又四分之三月台」、「魔法學院」等,只要在書上一點,電子書視窗就跳出來彙整所有文字與圖片,同時間,你還能在上頭和來自全世界閱讀這本書的讀者線上對話,討論結局。甚至,你可以隨時進入不同種類的線上讀書會,在那裡,你可以遇到哈佛大學教授、MIT學生等,只要登入,一秒內就能與全世界的菁英交換腦袋裡的知識;而在過去,你只能透過老師,或者在茫茫書海中,找出答案。

當電子書「進化」為知識交換中心,「閱讀行為將從與作者一對一,變成多工式閱讀。」貓頭鷹出版社社長陳穎青說。這股力量更大於手機,因為手機、MSN分享的多半是片段資訊,電子書交流的卻是較全面的知識。

電子書,不會完全取代紙本書,但這不僅是場閱讀革命,更是巨大的知識革命。因為它創造了新的知識平台,讓你隨時與全世界最聰明的腦袋交流,進一步將知識轉換為競爭力。你,要不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呢?

*無紙時代,孩童更愛閱讀、但更易分心

電子書帶來的閱讀革命,貓頭鷹出版社社長陳穎青比喻:過去閱讀紙本書者就像「美食家」,專注書裡世界細細品嘗;而電子書從文字進化到多媒體,閱讀者就像「情報狂」,總希望短時間就吸收所有資訊。

然而,「越來越多元的閱讀,很可能會失去閱讀的樂趣。」《新聞週刊》(Newsweek)描述。因為看書吸收資訊,好比挖深知識的水井,必須鑽研到底才有水源,且不時停下來思考才有所獲。但當電子書成了功能強大的「科技」產品,知識擷取便利快速,深度閱讀,反成難事。

面對新閱讀時代,每個父母都想知道:「這會如何影響小孩閱讀行為?」

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柯華葳說:「電子書內容豐富,會讓孩童更喜歡閱讀,但卻會讓注意力分心。」若孩子無法專注在書本內容上,便無法建立一套完整的知識體系。

柯華葳建議父母:一、培養孩子的閱讀目的。每次閱讀時,先討論今天要讀到哪個章節,或者要設定分享心得的題目,有目標後,孩子就容易專心。二、把握八歲前的黃金期。研究顯示,八歲以前,是建立孩子閱讀習慣的關鍵期,越早培養專注力,孩子的知識吸收能力越強。

教室:課本將消失
全球逾100校宣布推廣電子書,其中包括美國普林斯頓、維吉尼亞等大學,和香港、馬來西亞小學。

消費:改上網買書
若以5,000元電子書閱讀器為例,連上網路買超過16本電子書,就能賺回硬體錢,不但省錢,更便利。

出版:電子書勝紙本書
美國今年圖書市場上半年成長1.8%,但電子書內容市場卻成長148.7%。過去1年半,有超過120家報社倒閉。

產業:科技廠重兵布局
除了國外的Google、蘋果、亞馬遜、三星、新力之外,鴻海等超過40家國內廠商也已投入。

股市:新類股大漲
年初至8月14日,電子書龍頭亞馬遜股價大漲53.8%;元太股價同期上漲183.6%,都優於大盤。

*電子閱讀器搶市大戰,今年白熱化

十一年前誕生
1998年
美國業者推出Rocket eBook、Softbook Reader,是最早的電子書閱讀器

2004年4月
索尼在日本推出LIBRIe,開始「日本電子書元年」

2007年11月
亞馬遜推出Kindle,掀起電子書熱潮

2009年2月
亞馬遜推出Kindle2,更薄、電力更持久

彩色機問世
2009年3月
日本富士通推出全球第一款彩色電子書閱讀器FLEPia

2009年5月
亞馬遜推出九•七吋大螢幕的Kindle DX,瞄準報紙、雜誌、教科書等市場

2009年7月
台灣業者宣布引進中文電子書閱讀器iLiad(i讀機),並推出結合內容的Book11平台

2009年7月
三星推出SNE-50K電子書閱讀器,投入電子書市場

2009年8月
索尼在美國推出兩款電子書閱讀器,只賣一百九十九美元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各媒體

*一次看懂電子書

1分鐘和全球交換腦袋
● 關鍵技術:通訊晶片
● 當前主流:3G晶片無線傳輸,可傳輸文字、圖片
● 未來發展:傳輸速度更快,可在電子書上傳輸影像檔,也能看YouTube

比筆電螢幕不傷眼
● 關鍵技術:電子紙
● 3大主流:以E Ink的電泳技術9成市占率最高,螢幕色為黑白灰
● 未來發展:彩色化、結合太陽能電池,太陽下一邊看書一邊充電

畫線、眉批全到位
● 關鍵技術:觸控技術
● 當前主流:採電阻式單點觸控,無法2支筆同時做筆記
● 未來發展:改採電容式多點觸控,可以同時一邊筆記,一邊翻書

輕薄如紙可彎曲攜帶
● 關鍵技術:塑膠薄膜基板
● 當前主流:以塑膠做材質,無法像紙張一樣彎曲
● 未來發展:更軟的塑膠或金屬,就真的像紙一樣薄又軟

2009年8月24日 星期一

日本2008年出版守住萬億日元大關


2008年,日本出版行業雖然持續不景氣,但至少減緩了下滑的速度。根據日本《出版新聞》統計,日本出版行業2008年銷售總額為2.127萬億日元,與2007年相比,減少3.2%。其中,圖書銷售為9,541億日元,與2007年相比減少2.1%;雜誌銷售額為1.173萬億日元,與 2007年相比減少4.1%。這已是1997年以來,除2004年之外,連續11年負成長了。

2008年,僅有4名員工的靜山社,引進出版了哈利波特系列之七《哈利波特與死神的聖物》。該系列7本書共發行2,305萬冊,平均每本發行320多萬冊,在日本是很罕見的。每一本哈利波特系列新書在日本翻譯出版,就拉動整個日本的圖書銷售。在2004年,還帶動了日本出版行業的逆勢成長。2008哈利波特還緩解了日本書業下滑的幅度,守住了2萬億日元的心理防線。

2008年暢銷書排行榜首位的,是飛鳥新社出版的水野敬也著的《夢象成真》(達到夢境的畫像),發行150萬冊。位列暢銷書排行榜第三的,是《B型自己的說明書》。同一作者的另兩本書《A型自己的說明書》和《AB 型自己的說明書》也在暢銷書排行榜的前列。這3種書由文藝社發行500萬冊,均是作者自費出版,成為暢銷書實屬罕見。以往血型分析書曾有過繁榮的時期。從現實情況看,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引起社會不安,人們為了使自己沉下心來,在血型分析中尋找慰藉,可能是其中的原因。

由天才作家田村裕所著、香蘭圖書出版社出版的《無家可歸的中學生》,由阪東真理子所著、PHP研究所出版的《女性的品格》這兩本2007年的暢銷書,在2008年繼續佔據暢銷書排行榜。除了哈利波特,這種跨年度暢銷的圖書的確不多見。

由姜尚中所著、集英社出版的《苦惱力》,也進入暢銷書排行榜。該書將惱怒的現象分析得頭頭是道,足見日本社會的變化無常。這種書既是自我啟發書,又是人生論。從某種意義講,這與血型分析書相似,身處不穩定時代的讀者希望尋找慰藉,是讀者追捧《苦惱力》的原因。

岩波書店出版的《廣辭苑第6版》在10 年以後又再次修訂,2008年第一次印刷的30萬冊,很快銷售一空。

雜誌銷售繼續惡化。在日本說出版不景氣,實際上是雜誌不景氣。銷售冊數大幅減少,銷售額大幅下降,眾多雜誌相繼停刊成為熱門話題。雜誌市場整體狀況不好,主要原因是廣告收入大大減少。雜誌影響力削弱,編者的能力也在減弱。

由於雜誌不景氣,從雜誌變形過來的異型開本(尺寸為103mm×182mm)的圖書,相繼問世,比如小學館101新書新典社新書等。這些圖書也紛紛成為暢銷書。

圖書出版新書近8萬種

2008年日本出版新書79,917種,與2007年的80,595種相比,有所下降。為了從越出得多越賣不動,越賣不動越必須出的怪循環中擺脫出來,出版社大多有意識地壓縮新書品種。

講談社計畫出新書3,000種,實際出新書2,310種;小學館計畫出新書1,500種,實際出新書999 種;集英社計畫出新書1,000種,實際出新書800種。最近幾年新書品種增加還有自費出版的原因。以自費出版為主的新風舍(出版社)倒閉,客觀上對2008年新書品種的增加產生了抑制作用。對出版社而言,最鮮活的例子莫過於靜山社。該社從2000年至2008年,僅出版了哈利波特這一種書,銷售收入卻已達到350 億日元。

2008年日本圖書發行總冊數為14.7億冊,與2007年相比減少0.3%。以每本書平均定價1,098日元計算,發行總金額為1.614萬億日元。按40.9%的退貨率扣除退貨金額,圖書的實際銷售金額為9,541億日元,與2007相比減少2.1%

雜誌創刊雜誌增多銷售減少

2008年創刊雜誌187種,比2007年的176種增加11種。停刊雜誌為186種,比2007年的187種減少1種。更改名稱的雜誌58種,而2007年為45種。更換發行商的雜誌67種,而2007年為72種。復刊雜誌14種,而2007年為17種。

2008年進入統計範圍的各類雜誌共4,353種。

2008年雜誌發行冊數分別為:月刊雜誌23.24億冊,比2007年減少4.3% ;週刊雜誌15.28億冊,比2007 年減少4.7%,兩者合計為38.52億冊。2008年雜誌的平均定價為478 日元,以此計算出雜誌的發行總金額為1.841萬億日元。按照退貨率36.3%扣除退貨金額,雜誌的實際銷售金額為1.173萬億日元,比2007年減少4.1%

出版社數量繼續減少

2009年版出版社名錄收錄的2008年的出版社為3,979家,比2008年版出版社名錄收錄的2007年的出版社減少76家。從1998-2000年,出版社連續3年減少。2001年有所增加。從2002-2008年,又是連續7年減少。2008年的出版社數量與高峰時期的1997年相比,減少633家。

日本現有3,979家出版社中1,944年以前創業的出版社為381家;1945家以後創業的出版社為3,230家;創業年代不詳的出版社為368 家,占3,979家的9.1%

3,979家出版社中,屬於股份公司的有2,607家;屬於有限公司的有407家;屬於個人所有的有191家;屬於社團法人的有173家;屬於財團法人的有134家;屬於任意團體的有98家;屬於宗教團體的有27家。

1 億日元以上的出版社245家,專業出版社占其中的一成以上。501-1000萬日元的最多,為1,302家;1,001-2,000萬日元的為387 家;201-300萬日元的為240家;2,001-3000 萬日元的為190家;5,001-1億日元的為184家。資本金不詳的為1,051家,這其中包括社團法人、財團法人、學校法人、任意團體、特殊法人、福祉法人等。

員工數在10人以下的出版社為2,085家,占3,97952.4%;員工數在11-50人的出版社為921家;員工數在51-100人的出版社為208家;員工數在101-200人的出版社為148家;員工數在201-1,000人的出版社為119家。

3,979家出版社,在東京都的出版社有3,057家,占出版社總數的77%,體現了日本出版社高度集中的特點。在大阪府的出版社168家,在京都府的出版社135家,在神奈川縣的出版社91家,在土奇玉縣的出版社58家,在愛知縣的出版社48家,在千葉縣的出版社46家,在兵庫縣的出版社32家,在北海道的出版社30家。

日本共有3,979 家出版社,2008年全年出版10種和10種以上新書的出版社為1,091家;出版9種和9種以下新書的出版社為2,888家。

《苦惱力》作者姜尚中訪談(刪節版)

我為什麼寫這本書呢?

我 是在日本熊本縣出生的、喜歡棒球的平凡的孩子。爸爸媽媽從沒說過讓我不要玩棒球去學習,反過來,學習的時候呵斥我的經驗倒是有。為什麼呢?因為他們覺得, 與其大學畢業也找不到工作,不如乾脆不要上大學了。(姜是日本籍韓國人,在日本有就業歧視)父母很忙,他們在我的入學典禮和畢業典禮時也都沒有參加。周圍 的人都以為我是沒有煩惱的孩子,但是其實我很累……

高中1年級我去打我最喜歡的棒球了,中間遇到挫折,被人孤立,漸漸就不上學了。那時候讀了很多小說,自己讀書,很勉強的也畢業了。我還是不知道自己是個怎樣的人,於是我就考進了大學。果然,得到了父母強烈的反對,他們說:你即使進了大學也沒有用

進 了大學,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感覺心中似乎在養著一頭惡魔,差一點就成了犯罪者。於是我又讀書。讀到了有關煩惱的書,幾乎落淚。世上很多頭腦好的人,因為 煩惱而思索,成為社會學者和倫理學者的人不少呢。煩惱的人在世上是處於較高層次的人,從煩惱裡面繼續挖掘就可以和人的價值相聯繫。

大學畢業了,當時還是就業的黃金期,但我還是完全找不到工作。沒辦法,我只好考研就所了。70年代末,我去了德國,社會主義危機、伊斯蘭革命就發生在我的眼前。過了30年,這回我又看到了金融危機。大家所處的時代,非常遺憾,是資本主義的大轉型期。或許這是1929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大的變化。原本我們遠離恐慌的時代漸去不返。

大家生活在這麼樣一個不確定的時代。雖然你們很自由,但你的人生會被自己不知道的地方的偶然性所左右。你自己什麼壞事情也沒做,但很遠的地方發生的某些事,像連鎖反應一樣把你的生活擊倒。這就是大家生活的時代,一個就職的冰河期。

2009年8月18日 星期二

《絕對達成業績的超數字術》數字魔力,讓屬下自動自發拼業績


不使用完全沒概念的數字!

每家公司一定都會有年度目標。例如:「本公司的年度目標是簽約房屋數量10,000戶!」

然後每年都會高舉數字目標進行誓師大會。

上司:「我們的年度目標要達到10,000戶!加油!」
所有業務員:「是!加油!」

雖 然氣勢熊熊,但現場的業務員卻是有喊沒有懂。因為幾乎所有職員都不清楚「為什麼是10,000戶?」也許上司自己也不瞭解10,000真正的意義在哪裡 吧。雖然是很理所當然的年度目標,但有氣勢地大聲喊叫這些數字並沒有多大效果。根本就是一堆意義不明的數字堆砌。回到公司之後,業務員一反剛剛地氣勢,小 聲地互問。

晚輩:「達到之後會有什麼好事啊?」
我:「這個嘛,搞不好員工的表揚旅遊會去好一點的地方吧。」
晚輩:「那跟我們好像沒什麼關係嘛。」
我:「這個……說的也是。」

長 官們的目的完全沒辦法傳達給第一線的業務員知道。的確對公司來說,10,000戶這個數字也許是一個目標。但是對第一線的我們來說,是個毫不相關的數字。 特別是對業績不好的業務員來說更是如此。有時也會出現一些看起來好像懂,其實並不懂的目標。例如:「一定要達到前年的116%!」

相信您也看過這種目標吧。看到這種數字會覺得好像有點瞭解。感覺上「好像要比去年再多些什麼」,但是要如何 達到116%卻完全沒有概念。這個數字就跟剛剛的10,000戶一樣,也許是上面的大人物們用某個方法算出來的數字。但是第一線的人沒人能瞭解,只是數字 在空間飄盪而已。

我覺得公司的整體目標沒有辦法讓最底層的員工知道。

這時,我的直屬上司提了一個方案。

「不管做什麼事都好,只要有一項達到上個月的兩倍就請您們吃烤肉。」

不 管是「訪問數、電話次數、提案數、估算單數量」都可以,只要其中一項達到兩倍就可以了。我選了看來最輕鬆的「提案數提高兩倍」。大家都認為「只不過是烤肉 而已應該沒有人會想做吧」。可是結果呢?大家都在不知不覺間開始為了達到目標而努力。因為「兩倍」這個目標很單純,所以很容易就可以行動。如果說「本月的 行動目標要比上個月多116%!」的話也許大家就不會想動了吧。

採用「任何事物提高兩倍」會比「提高○○%」的方式容易讓人瞭解。

可是如果說「這個月所有目標都提高兩倍!」的話又會如何?這樣的話就感覺好像在指責員工「反正您們也都在混,給我好好做!」一樣。這是完全否定現況的說法。如果要全部提升兩倍的話,大家一開始就會放棄了──「那種事情根本就做不到」。

「只要其中一項達到上個月的兩倍就可以了」

這樣的話員工就會自己去找可以達到的目標。並且也一定會努力去做到。像過去的我這種沒什麼幹勁的的職員(進入公司7年了),也會希望能做出個什麼成績來。只不過不知道該怎麼努力下去。

正因為如此,上司更應該給屬下比較容易理解的指令。「達到10,000戶」或是「達到前一年的116%」這種指令,沒辦法傳達給第一線的現場人員。

人類訊息的來源有83%是靠視覺來掌握的,當你的文案中使用數字時,不但可以形成視覺焦點,也可以讓閱讀到 的人自動對號入座。比如「給您一份35~42坪建築物的50種外觀資料」如果顧客剛好有35~42坪的需求,就會對這份資料更加注意。同樣的,與其說「某 月下旬」,不如列上「某月20~25日」,這樣會給人明確的穩定感。

第一章 「數字」能強而有力地支持您

這一章要來和大家談談數字在句子裡有多重要。

俗語說,舉一反三。
看完這一篇之後,您會開始注意到讓人有反應的數字而加以運用。
並且您可以學會比之前更多數倍效果的表現能力。


1-1
只要「設計」數字就可以產生這樣的衝擊!

「50 off」「限定10名」「月入250萬的方法」

世界上充斥著各種數字。任何人在無意識間,都可以感受到數字是整個句子當中最容易進入眼簾的部分。
另外,在句子當中適度加入數字比較容易讓人理解。
為了讓各位有實際的感受,我舉個例子來讓各位看看。

A「給您一份普通大小建築物的多項外觀資料」
B『「給您一份35到42坪建築物的50種外觀資料」

A和B同樣都是建築物外觀的目錄。

您覺得如何?

大部分的人都覺得B比較容易讓人有印象。在視覺上來說,包含數字的B句子也遠比沒有數字的A句子來得容易閱讀。

那我們把句子拆開來做部分研究吧。

「普通大小的外觀」「35到42坪的外觀」的確意思相同。
一般人蓋的普通房子,最多的就是35到42坪。
但是有沒有放數字感覺就會差很多。

看到有數字的B句會有這種感覺吧:
「35到42坪啊,剛好跟我要的大小一樣大耶。」
數字的表現可以讓對方容易浮現畫面,如果說「普通大小」的話,幾乎沒有人能有什麼畫面。

接下來「多項資料」和「50種資料」感覺又如何呢?
A句的「多項資料」的確能讓人知道資料很多,但沒有數字還是沒辦法產生什麼印象。

另一方面B句明確用出「50」這個數字,看到這個數字的人也許會這麼想:
「蒐集了50種資料還真是辛苦啊。」
現代網路發達,幾乎所有資訊都拿得到。

要找出50種資料還要列印需要花一些時間,對實際感受到蒐集資料要花時間的人來說,就會想「那我拿一份來看吧」。

含有部分數字的句子在設計上感覺比較優,讓人容易產生畫面加深理解。
那麼下個情形如何?

A「給您一份35到42坪建築物的50種外觀資料」
B「給您一份35到42坪建築物的50種外觀資料」

這種例子不用說,一定也是B的句子比較有衝擊性。
因為只強調數字會更容易傳達意思。
前述的B句在這裡也格外引人注目。
引人注目的理由除了字體加粗的原因之外,數字本身就有存在感。

為了讓各位更有感覺,我們來看看下面兩個句子。
A「給您一份35到42建築物的50種外觀資料」
B「給您一份35到42坪建築物的50種外觀資料」

A句強調漢字,B句強調數字。
即使條件相同,B句也還是比較有衝擊性。
因為數字在句子當中具有存在感,也能給人衝擊性。
再也沒有比這個更好的效果了。

1-2
數字前面使用文字!

突然來問各位一個問題好了。

「7次」和「計7次」哪一個令您比較有印象?

兩個字的意思幾乎一樣。
但是我認為「計7次」比較容易有印象。
我們來想想理由。

「7次」只不過是單純的7次而已,從「7次」這個字當中感受不到衝擊性與深度。
那麼「計7次」感覺如何?有沒有覺得比較有深度?

漢字會讓讀者覺得有深度,是因為「計」這個漢字給人一種「總計」的感覺。
在數字前面加上有意義的漢字,可以讓數字變得更醒目,更能夠帶給人衝擊的感覺。
漢字可以成為更能傳達訊息的符號。只要一個漢字「計」,就能讓數字變得更有深度。
那麼如果是字義不清的漢字呢?我認為即使是字義不清的漢字也有效果。雖然並不知道漢字的意思,但是有了漢字總覺得有一種和諧感。

例如結算期或是誓師大會、春酒、運動會等。

「第7次 誓師大會」會比「7次 誓師大會」要來得自然。
那麼,您知道「第」的意思嗎?我是不知道啦,雖然查過漢字字典,但字典上也只有寫「事物的順序」,總覺得是個似懂非懂的意思。

有些情形儘管不瞭解字義,但把漢字放在數字前面總覺得會比較有平衡感。

我們回到剛剛的「計7次」。
以我來說,我最少會想到3到4種模式。

「7次」
「計7次」
「合計7次」
「累計7次」


我們把這3到4個模式拿來做比較,請您從中選一個最好的模式。
為什麼這時候您會選擇「計」,而不選擇「合計」、「累計」呢?

因為數字只佔了一位,如果寫「合計7次」或「累計7次」的話漢字太多,會有頭重腳輕的感覺。

那麼如果是定期檢查15次的情形呢?
也許您會選擇「合計」或「累計」吧。

「合計7次」
「累計7次」


這樣的平衡感比較好。
也許有人會認為「這些細微的地方會有效果嗎」?

其實花些心思在這些小部分上,可以改變句子給人的印象。
數字後面一般會加上單位「次」「處」「坪」「公斤」「公尺」……等等。

數字後面所放的單位多半和數字內容相合,所以可以不用考慮太多。
但是數字前面加上的漢字,除了前面所提的「第」之外,並沒有常用的固定漢字,有時甚至數字前面什麼漢字都沒有。

在其他人都不注意數字前的漢字時,如果只有您注意到了,會有什麼結果呢?
光是這樣就可以產生不同的結果。

我建議您先試著想出3個模式,再比較當中哪一種最好。

本文摘錄自《絕對達成業績的超數字術》

2009年8月15日 星期六

工作學習地圖 (The Inner Game of Work)

本書特色

回想一下,每次在工作上面臨較陌生或困難的任務時,你是怎麼對自己說話的,是「這太難了,我一定會搞砸。」還是「雖然沒有做過,但我應該可以摸索出辦法來完成。」

暢銷書作家提姆.葛維在本書中將獨創的內在遊戲的理論應用在工作上,為工作者提出突破性的洞見,協助你面對變化多端的新職場,並掌握成為知識工作者之鑰,進而為企業的學習型組織鋪路。

所謂的知識工作者就是在職場上能不斷學習,精進能力的人。本書作 者以自身教授網球及為AT&T等企業作員工訓練的經驗,提出:真正好的指導者,不是將標準強加在受教者身上,反之,受教者其實只要學習作獨立思 考,便能隨著指導者的引導找到對的方式,產生突飛猛進的學習成長,往往還有青出於藍的表現。

至於受教者的態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覺察」這一項,不要任由負 面意識作自我批評及自我貶抑,要專注聽從心裡的感覺,靜心觀察自己的行止態度,一旦了解了自己如何運作,問題往往就有了答案,迎刃而解。聽起來很玄?作者 將這種指導方式實際運用在指導一個管弦樂團裡的低音號手,他用問問題的方式協助低音號手克服了高音階吹奏音質不好的問題,在一問一答的引導中,低音號手理 解到是壓力使舌頭乾澀而影響音質,因而作出正確的改變,而作者自己根本不會吹低音號。

作者提出,自我有兩種,外在我是遵照社會期望而形塑的自我,內在 我則是充滿無限可能潛力的自我,然而我們平時都任由外在我發號施令,例如我們可能會告訴自己:如果進了一流的企業,在其中表現出色,你一定是最優秀的人 才。但用這樣的嚴苛標準來看自己,將自我等同於這樣的高標準,形成的沉重壓力。只有讓自己承受不起任何的小挫敗,想像著可怕的失敗來臨,反而產生想逃的欲 望,很容易撒手不玩了。作者鼓勵我們不要和別人比較,不再評估自我,反之,以不同的角度看待生命,活在當下,思緒清明,重新體會自己的優點,往往會因此釋 放及發揮自己本來就有的能力,因而柳暗花明又一村。

本書是充滿洞見的不俗之作,讓工作者掌握簡單有效的道理,重新面對自己的工作及人生。

本書內容

導論追求工作解放

第一章 更好的改變方法
第二章 「內心戲」遇上大企業
第三章 專注的焦點
第四章 練習專注
第五章 重新定義工作
第六章 從屈從到移動
第七章 「停止」的方法
第八章 像個執行總裁般思考
第九章 指導
第十章 天生的企圖心

http://tlsj.tenlong.com.tw/WebModule/BookSearch/bookSearchViewAction.do?isbn=9574761045&sid=25090

工作學習地圖精彩書摘 引用自此blog 吃了滿嘴春捲兒

教練或指導員,不需對他所指導的對象專長的領域,有專業知識。

如果指導員具有那方面的專業知識,也完全沒問題,只要他不會賣弄他的專業知識,讓學員覺得自己很愚蠢,因而影響到自己的學習就好了。

指導不是「增加」的過程,而是把阻擋在途中,使客戶無法往預定目標邁進的障礙物給減少、丟棄的過程。

三種組織教練指導對方提升移動能力的對話技巧
1覺察力:教練要聆聽客戶或部屬在檢視當前處境時,心中覺得最重要的及最不重要的事物,例如問:「發生了什麼事?」如此可幫助指導者本身與對方集中注意力,讓情況更加明確。

2選擇力:教練要輔助客戶或部屬有能力做出選擇,找到自己對組織或目標的承諾,例如問:「你想要什麼?」如此指導者與對方都可對各種可能加以比較,在任務執行之前,就可把衝突加以解決。

3信任力:教練要讓客戶或部屬有信心覺得自己有價值、更有能力往前邁進,例如問:「你喜歡以什麼方式完成任務?」如此會讓指導者與對方更信任自己,信任自我價值,更讓彼此的學習能力加以發揮,接受更大的挑戰。


提姆西˙葛維小故事
我曾對「休士頓愛樂管弦樂團」說明「內心戲」理論。簡單地說明後,他們希望有人能示範一下,然後,吹奏低音號的人志願示範。我根本不會完樂器,也從來沒聽過獨奏的低音號。當吹奏低音號的人上台時,我問他最想學什麼。

他說:「我覺得高音階的地方很難吹。」我搞不懂它說的是什麼,就要求他吹一段給我聽看看。我聽起來很好啊,但是,他搖搖頭,很明顯地不滿意自己的表現。

我知道自己不需要特別知道什麼,因為我可以借重他的專業知識。我問他:「你注意到什麼嗎?」

他回答:「聲音不夠乾淨。」

我追問:「你怎麼知道?」

他說:「這個問題很有趣。事實上,我也聽不出來,因為低音號的中管離我耳朵太遠。但是,從我的舌頭上,我可以感覺到。」經他這麼一說,我就更清楚自己可以幫助他專注的關鍵變項。

「你的舌頭怎麼了?」

「嗯,在吹奏比較難的樂節,像剛剛高音的那一段時,我常常會覺得舌頭便乾、變厚。」

我得到需要的所有訊息了。「再吹同一樂節,不過,這次你不要努力想把音符吹得很清楚。當你在吹時,我只要你注意舌頭的濕潤度。」

他吹奏同一樂節。我發現與上次沒什麼不同。對我這雙沒受過訓練的耳朵聽來,都一樣很好聽。不過其他團員卻從座位起身,為他鼓掌喝采!這位低音號樂手臉上露出滿意、驚喜的微笑。

我對他的表現不感興趣,只問他,當他演奏這樂節章時,是否注意到舌頭有什麼變化。他說:「整個吹奏的過程中,舌頭都很濕潤。而且也沒有粗厚的感覺。」

雖然我心中已經有譜了,但我還是問他:「為什麼會這樣?」

「我覺得比較輕鬆。當你告訴我,不要想著要把音吹得更清楚時,壓力就消失了。而我只是很好奇地專心注意著舌頭有什麼變化。」

我補充說明:「或許當你覺得有壓力時,焦慮的感覺就會讓你的舌頭變乾、變厚。但是,當你專注在舌頭的變化時,就沒有那麼多壓力。你將一些恐懼釋放掉。內在我自然知道該怎麼做。

你不需要假設客戶知道得比他自己真正知道得多或少。只要精確地把已經知道的事,和需要被知道的事之間的差距定義出來。然後,專心注意當下的經驗,往往就能消除干擾,而且任何能使差距縮小的學習過程,自然就會發生。

2009年8月10日 星期一

困難,終會過去!-企業家爸爸給兒子的30封信 Letters of a Businessman to his Son

一本很有啟發的書,我真希望有那樣的父親 George
---

指引讀者走在正確的人生道路上

  .當我發現必須克服恐懼、全權負起恢復健康的責任時,我才開始重生。

  .目標要定得又高又遠──否則成功的機會微乎其微。

  .冒險就是:你接受一個機會,並希望這個機會改變你的生命。如果你永遠都不冒險,那麼你只是被動地在現實中浮沉,等著巨浪將你淹沒。

  .投資你熟悉的領域,這是賺錢的重要法門。

  這些來自金斯利.華德先生突破無數艱困,從中吸取經驗,辛苦學到的種種心得,交織而成的一本人生指南,指引讀者在商場與人生道路上,走向正確的路徑。

作者簡介

金斯利.華德(G. Kingsley Ward)

  加拿大人,一九五五年自女王大學畢業,取得藝術學士與商學士學位;畢業後加入普萊斯.華特豪斯會計師事務所,繼續完成特許會計師學位。一九六一年,他決定開始自己創業,如今擁有多家公司,一子一女後來都成為事業上的得力助手。

  四十歲便取得商業飛行執照,金斯利.華德閒暇之餘喜歡待在北安大略省的森林湖區練習飛行。熱愛戶外活動,尤其喜好打獵與釣魚;同時喜愛閱讀,認為自己成為作家乃是人生意外的驚喜。目前與妻子居住在安大略省里奇蒙希爾市,享受含飴弄孫之樂。

  曾有多本作品問世,其中《企業家爸爸給兒子的30封信》被譯成八國語言,風行十二個國家,僅日本一地便售出一百五十多萬冊。

推薦序
作者序
謝詞
第一封信 勇於挑戰
第二封信 教育的本質
第三封信 成功的基本條件
第四封信 一股作氣
第五封信 踏入真實世界的前幾天
第六封信 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第七封信 何謂企業家
第八封信 經驗的累積
第九封信 員工的價值與相處之道
第十封信 合夥關係的建立
第十一封信 謹慎選擇婚姻
第十二封信 擴張的迷思
第十三封信 花錢之道
第十四封信 演講的祕訣
第十五封信 風度、衣著與行為舉止
第十六封信 銀行交涉
第十七封信 與政府人員打交道
第十八封信 多角化經營的策略
第十九封信 讀書的價值
第二十封信 團隊合作
第二十一封信 快樂的人生觀
第二十二封信 開除員工的技巧
第二十三封信 跟朋友一起歡呼、怨嘆
第二十四封信 批評的態度
第二十五封信 管好你的錢包
第二十六封信 作好準備
第二十七封信 壓力與健康
第二十八封信 談領導統御
第二十九封信 生命的平衡
第三十封信 你得靠自己了


點圖可以放大看詳細内頁。

買本書可以去博客來:

困難,終會過去!-企業家爸爸給兒子的30封信

皮克斯傳奇 The Pixar Touch--The Making of a Company

* 這是一個創造快樂的行業,擁有說故事的能力、 幫大人小孩製造歡笑的魔法,一共創造74億美元的價值!

* 看一群失業的電腦動畫狂,如何造就出地球上最成功、 最創意蓬勃的動畫電影公司之一!

* 迪士尼自己內部的市場研究都顯示, 媽媽們比較信任的品牌是皮克斯,而不是迪士尼!

  
一個當不成老師的電腦繪圖者,一個被蘋果電腦趕出門、 一夜之間從矽谷神童淪為眾人嘲笑對象的過氣角色, 再加上中年失業的學術界逃兵
……

這是個關於一小群人的故事,他們有著同樣的雄心壯志, 在數學架構的虛擬世界裡創造了新的說故事方式! 他們沿著漫長而迂迴的道路步步前進,終於讓自己的夢想成真。

一九八○年代初期,皮克斯還只是盧卡斯電影旗下的特效部門, 而後,靠著動畫天才約翰.拉薩特與眼光獨到的企業家史帝夫. 賈伯斯,製作出《玩具總動員》、《海底總動員》、《瓦力》 等叫好叫座的電影,不但為動畫電影立下里程碑, 更成為動畫製作領域的黃金標準。

皮克斯成為華特迪士尼公司皇冠上最耀眼的寶石, 其經濟價值高達74億美元!大衛.A. 普萊斯抽絲剝繭, 揭開這家公司的光鮮外表, 探究皮克斯與迪士尼之間錯綜複雜的愛恨情仇、 翔實寫出皮克斯草創期的困境,以及曾歷過的企業長期鬥爭( 包括這些動畫界龍頭之間的暗潮洶湧, 例如動畫天才拉薩特槓上夢工廠的卡森柏格、 賈伯斯對上迪士尼的總裁麥可.艾斯納)。

《皮克斯傳奇》生動記錄了皮克斯動畫工作室的歷史、發展, 它的故事,是藝術、科技和創業奮鬥三者揉合而成的共同體, 展現企業如何從小事情做起,邁向大成功。

更多精采內容 ( 內文四頁+四頁掃描) 請見:

皮克斯傳奇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所有的顛沛流離,最後都由大江走向大海;
所有的生離死別,都發生在某一個車站、碼頭。上了船,就是一生。

  從1949年開始,帶著不同傷痛的一群人,在這個小島上共同生活了六十年。

  六十年來,我們從來沒有機會停下腳步,問問對方,你痛在什麼地方?

  是時候了,在歷史的這一頁即將永遠地翻過之前,我們還來得及為他們做些什麼?

  龍應台,華人最犀利的一枝筆,繼思考家族情感的暢銷書《親愛的安德烈》、《目送》之後,龍應台再度推出15萬字新書《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醞釀十年、走過三大洋五大洲,耗時三百八十天,行腳香港、長春、南京、瀋陽、馬祖、台東、屏東......從父母親的1949年出發,看民族的流亡遷徙,看上一代的生死離散,傾聽戰後的倖存者、鄉下的老人家>

   龍應台說,「我再怎麼寫,都不能給他們萬分之一的溫情與正義」。藉由文學的溫熱,龍應台希望引領讀者一同誠實地、認真地重新梳理六十年前的這段歷史,看 見一整代人「隱忍不言的傷」,重新凝視關於人的尊嚴以及生命價值,用最謙卑的心,寫出跨民族、跨歷史、跨省籍的一本書。


龍應台

  祖籍湖南衡山,1952 年生於高雄縣大寮鄉,小時於高雄縣茄萣鄉成長。近年來常駐三個地址:香港沙灣徑二十五號濱於海,台北仰德大道白雲山莊藏於山,金華街月涵堂隱於市。寫作教 書兼成立基金會推動全球意識之餘,最流連愛做之事,就是懷著相機走山走水走大街小巷,上一個人的攝影課。

1 行道樹

我真的沒有想到,你是認真的。
你把錄音機架好,小心地把迷你的麥克風夾在我白色的衣領上,「這樣收音效果最好,」你說,然後把筆記本攤開,等著我開講。

我注意到,你還記下了錄音機上顯示的秒數,方便回頭做索引。
這都是歷史課教的嗎?

我實在受寵若驚。這世界上怎麼會有十九歲的人對自己的父母感興趣呢?

我自己十九歲的時候,父母之於我,大概就像城市裡的行道樹一樣吧?這些樹,種在道路兩旁,疾駛過去的車輪濺出的髒水噴在樹幹上,天空漂浮著的濛濛細灰,靜悄悄地下來,蒙住每一片向上張開的葉。行道樹用腳往下守著道路,卻用臉朝上接住整個城市的落塵。

如果這些樹還長果子,他們的果子要不就被風刮落在馬路上被車輪碾過,要不就在掃街人的咒罵聲中被撥進垃圾桶。誰,會停下腳步來問他們是什麼樹?

等到我驚醒過來,想去追問我的父母究竟是什麼來歷的時候,對不起,父親,已經走了;母親,眼睛看著你,似曾相識的眼神彷彿還帶著你熟悉的溫情,但是,你錯了!她的記憶,像失事飛機的黑盒子沈入深海一樣,縱入茫然──她連最親愛的你,都不認得了。

行道樹不會把一生的灰塵回倒在你身上,但是他們會以石頭般的沈默和冷淡的失憶來對付你。
你沒把我當行道樹;你想知道我的來歷。這是多麼令人驚異的事啊!

休息的時候,你靠到窗邊去了,坐在地板上,舒展長長瘦瘦穿著牛仔褲的腿,然後把耳機塞進耳朵,閉起了眼睛,我看見陽光照亮了你濃密的頭髮。

因為你認真,所以我打算以認真回報你。
我 開始思索:歷史走到了二零零九年,對一個出生在一九八九年的人,一個雖然和我關係密切但是對於我的身世非常陌生,對於我身世後面那個複雜的歷史網絡非常模 糊的人,一個生命經驗才剛剛要開始、那麼青春那麼無邪的人,我要怎麼對他敘述一個時代呢?那個記憶裡,有那麼多的痛苦、那麼多的悖論,痛苦和痛苦糾纏,悖 論和悖論抵觸,我又如何找到一條前後連貫的線索,我該從哪裡開始?

更讓我為難的是,當我思索如何跟你「講故事」的時候,我發現,我自己,以及我的同代人,對那個「歷史網絡」其實知道得那麼支離破碎,而當我想回身對親身走過那個時代的人去叩門發問的時候,門,已經無聲無息永遠地關上了。

所以說,我其實是沒有能力去對你敘述的,只是既然承擔了對你敘述的我稱之為「愛的責任」,我就邊做功課邊交「報告」;夜裡獨對史料時,山風徐徐穿過長廊、吹進室內,我感覺一種莫名的湧動;千軍萬馬繼續奔騰、受傷的魂魄殷殷期盼,所有溫柔無助的心靈仍舊懸空在尋尋覓覓。。。

我能夠敘說的,是多麼的微小啊,再怎麼努力也只能給你半截潑墨山水,不是全幅寫真。但是從濃墨淡染和放手凌空之間,聰慧如你,或許能夠感覺到一點點那個時代的蒙住的心跳?

更多內文 (共四頁) 請見: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2009年8月6日 星期四

《達文西密碼》作者丹.布朗新書《迷失符號》

美國道布林迪出版集團7日宣佈,《達文西密碼》作者丹.布朗的最新懸疑小說《迷失符號》(The Lost Symbol)即將在網路上掀起「密碼風暴」。


這家出版公司說,《迷失符號》正式出版前,將首先利用暑期在社交網站「臉譜」(Facebook)和微型網誌推特(Twitter)上發佈類似電影預告片的片斷,以及「大量密碼、秘事、箴言、謎語和不為人知的歷史」,以提升這部小說的關注度。

出版商說,《迷失符號》是布朗繼超級暢銷書《達文西密碼》後的最新作品,故事繼續圍繞《達文西密碼》主人公羅伯特‧蘭登的奇異經歷展開。

《達文西密碼》2003年出版,全球銷售量迄今已達8,000萬冊。《迷失符號》預計今年秋季出版,首印量500萬冊。

超強閱讀術:一個月讀五十本書的方法


揮別又忙又累的生活,擺脫工作機器的宿命
只要活化大腦,就能提升效率
在大蕭條時代存活下來的讀書術
別再說你沒時間看書了!
不是沒時間,而是沒方法!

  世界情勢瞬息萬變,我們已經進入一個以速度和知識得勝的時代。

   本書介紹32種速讀術,是從日本及歐美的各種速讀術之中精選出來的,並且是作者實際開發出來或經過實證後具效果的速讀術。這些速讀術都可以透過訓練來達 成,它們的重點不在於「快速的轉動眼睛,魔法般的讀完幾萬個字!」而是藉由速讀提高商業效能、讓業界朋友在實績上有所助益、讓所有的讀者都能享受美好知識 成果。

  只要先將本書精選的32種速讀理論一一加以學習體驗,再從中挑出自己最拿手的幾樣組合運用,如此一來,即使只有30分鐘也能輕輕鬆鬆的看完一本書並達到80%的理解率。

  從自己最拿手的方式開始,最好找自己想看的書來練習。透過本書,讓閱讀在訓練開始的同時就不會是一種痛苦,不管是在什麼分野,都能自由自在、愉快輕鬆的獲得自己想要獲得的知識。可說是兼具興趣、實益、讀書訓練,一石三鳥的好方法。

QC速讀法,10大理論
  1用QC重點管理法則達成五倍速速讀!
  2用QC要因分析法一舉命中要點
  3「恰好趕上」〈Just in time〉的模式應
  4利用QC散布圖法取得重要資訊
  5C的原點、作業分析法的應用
  6用QC直方圖法〈histogram〉的法則掌握重要資訊
  7用左右腦平衡速讀法提高理解力
  8立個人信念和目標,有助於提升閱讀的速度及深度
  9其把速讀當作眼力的訓練,不如把它當作是心的訓練    
  10使資訊的輸出和輸入成正比

本書特色

  如何把書讀得快呢?本書是一本讓新手都能簡單學會決讀術的入門書,特別揭載了多篇以視學移動原理為基礎的歐美型實踐式以及品質管理技術與閱讀之間的逸事趣聞。將本書加以實踐,朝閱讀達人的目標邁進!

作者簡介

齊藤英治

  1940年山生於日本山形縣,東北大學醫學博士。畢業後,擔任武田藥品工業維他命與腦科學的開發研究工作。歷任日本綜合醫學會常任理事、IMSG大學研究所教授,現任健康英知研究所所長。從事腦科學能力開發、身心健康醫學研究多年。

   獨創的齊藤研習法經常為東芝、富士軟片、東京電力、JR東日本等許多企業研習採用,因而成為話題性人物。齊藤英治最近更跨足國外,擔任國際RC學會的會 長(Rapid Learning for Value Creation:國際快速學習價值創造,國內外的教育據點有120所),推廣齊藤研習法不遺餘力

  著作相當豐富,尤以速讀系列特別受到歡迎。台灣近期翻譯出版的有《國王的快讀法》、《最厲害的圖解速讀術》、《有效率的分割睡眠法》等。

從競速的時代,邁向實踐性的速讀

  處於這個資訊瞬息萬變的環境,我們不斷地尋求在短時間之內消化更多資訊的方法。

  以速讀界來說,目前有兩大主流。

  其一就是由韓國金氏所開發的「右腦速讀術」。

   金氏的右腦速讀術,運用了東方的「精神統一法」與「呼吸法」等原則,稍微調整之後,引進日本。其特別之處在於利用瞬間的影像來掌握大量的訊息,因此速度 非常快,甚至創造出每分鐘閱讀幾十頁或是一整本書的傲人成績。然而,針對商務人士或醫師、研究人員、技術人員等,必須在短時間內閱讀許多專業書籍或文章的 狀況,這種右腦速讀術在理解力及分析力方面就略顯不足。

  我在二十多年前,也就是金氏速讀術引進日本的一九八六年,就對這個速讀法非常感興趣,陸續完成了一分鐘一萬字、一分鐘十萬字的挑戰,並且以志工身分在夜間速讀學校授課,甚至取得第一代速讀講師的資格。

  不過,雖然我當初仔細研究這種特別強調「速度」的右腦速讀術,最終還是忍不住開始摸索其他不僅注重速度、也能正確理解內容的讀書方法。

  這就是我接觸「歐美式速讀術」的開端。

  歐美式速讀術(speed reading)是一種非常講求科學方法的速讀術,有效利用左右腦的平衡,可以說是一種全腦式的速讀。這種速讀術的基礎,源自文藝復興時期法國的視點原理,之後美國又加以分析、研究,發展成為現今這種具實踐性、策略性的速讀方法。

   時至今日,歐美式速讀術已經成為美國大學裡的正規科目,並且是超級商業精英必備的能力之一,甚至連美國總統這類頂尖人物也開始學習。舉例來說,甘迺迪總 統的「四倍速速讀術」就相當有名;另外,原本經營花生農場的卡特總統,在當選為白宮主人之後也開始學習速讀,還請了速讀講師到白宮為他上課,據說卡特總統 的閱讀速度因此提升了二到四倍之多。

  關於歐美式速讀術的優點,將在本書第二章進一步介紹給各位。

將日本引以為傲的QC技術導入閱讀之中

  接下來要談的是第三種速讀術的潮流。

  它是將日本引以為傲、高效率的QC(Quality Contral=品質管理)生產技術概念,運用於閱讀領域,這種知識生產技術就是「日本型QC速讀術」。

   話雖如此,這個速讀術畢竟是我在大約二十年前所開發的速讀術,將它稱為第三種潮流難免有些不妥;然而一九八八年我出版《一個月五十本書的速讀術》(月 □50冊□□□速□術)這本書時,QC速讀術由於具有科學根據,曾經蔚為風潮,擠進了暢銷排行榜,並且登上全國各大報紙版面,因此,請容我將之稱作速讀的 新潮流。

  事實上,從事研究、寫作及大學教職之前,我曾在頗具規模的製藥廠擔任品質管理及資訊管理相關工作的主管職,日以繼夜地面對「應該怎麼做,才能大量生產出高品質的東西?如何維持高效率?」等課題。

  如同各位所知,製藥廠生產製造的是吃進人體的藥品,因此必須講求精準,嚴格要求品質。尤其是每天出廠的藥錠超過百萬顆,它們都攸關人命,絕不容許有任何瑕疵或不良品。

  長期處於神經緊繃的狀態之下,我不禁萌生了「如此下去將一輩子淪為工作機器」的危機意識,開始覺得「為了豐富自己的心靈、為了活得更從容自在,必須多看書充實新知才行」,進而產生「將多年來學會的QC及資訊處理技術,運用在知識生產技術上(=閱讀)」這樣的想法。

  時至今日,日本的QC生產技術水準仍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由於擁有這樣的生產技術,日本才能一直製造大量的高品質商品,供應給全世界。事實上,以高品質(=高理解度)來處理大量的資訊(=書),這個概念和QC的原理不謀而合。
於是,日本型QC速讀術就這麼誕生了。

速度、理解、效果,三面俱全的速讀術

  本書要介紹給各位的速讀術,結合了上述三種速讀的潮流(右腦印象式、歐美型實踐式、日本型QC式),擷取每一種潮流的特長,是更加講求速讀、速解、速成的改良式速讀術。

   以下內容都是我以理論的基礎加上親身的體驗所獲得的成果,不但實用,也很容易實踐,多數方法在通勤途中就可以做到,例如在擁擠的電車裡或是步行的時候。 既然在如此不利於閱讀的環境之下都能夠獲得成果,那麼若是處於更好的環境條件(例如自家的書房),可以達到多棒的效果也就不用我多說了。

  就我本身來說,多虧了這種速讀術,讓我得以在有限的時間裡讀更多書、獲得更龐大的知識,並且將成果運用於多篇論文以及三十多本關於「身心健康與腦部科學」的著作,成為一名大學教授。

  衷心期盼本書也能對各位有所助益,幫助大家輕巧地越過IT高度資訊化時代的風浪。

六頁內頁

超強閱讀術:一個月讀五十本書的方法

2009年8月4日 星期二

美國,再見?-後金融危機的全球趨勢

大前研一最新的美國觀點,
直接了解世界權力與地區經濟的重要著作,
你不可不讀!

   次貸危機只是美國問題的一個引爆點,卻造成強勁破壞力的全球金融海嘯,足見美國問題已成全球人類的焦點。大前研一分析美國前總統布希的八年執政,從對阿 富汗、伊拉克發動戰爭的緣由談起,縱軸是美國近年的政經作為,橫軸遍及世界各個重要國家、地區(主要以G20為主),交織出後金融危機年代的全球政經情 勢,深入淺出,直指問題的核心點:

對歐巴馬「改變美國」的悲觀,以及美國處理次貸危機的失策:
  社區運動出身的歐巴馬基本上是致力於「財富的分配」,而非「財富的創造」
  任命財政部長的蒂莫西.蓋特納(Timothy Geithner)
  美國經濟面臨嚴重的道德危機

美國「失落的十年」原因解析:
  政治上喪失了寬懷與包容的精神
  經濟上極欲支配產油國,逐漸對歐洲、東亞及中國失去興趣
  忽視聯合國的功能,傲慢地以武力為其後盾

後金融危機的世界:
  美元與歐元的貨幣戰爭已經開始
  「跨越」國境之地域國家已經形成
  以AU(阿拉伯聯盟)解決中東問題

美國不可忽視的再起力量:
  來自全球頂尖的大學人才(學生與教授)
  以GOOGLE與YOUTUBE為代表的IT創新能力

給歐巴馬的忠告:
  堅守「不工作就沒飯吃」的大原則,不可亂撒錢
  「與破壞地球者間的戰爭」才是「新的冷戰」

  本書談論美國近十年的作為與全球趨勢變化,對目前身處金融風暴的我們,大前研一觀點提供一個明確的觀察方向,讓我們可以看得更遠。

〈序言〉歐巴馬政權誕生
但我仍不得不抱持悲觀看法的理由
第1章 「不負責任的連鎖反應」沒完沒了
第2章 不寬容的美國「開始完蛋」
第3章 持續擴大的“反美.厭美”防禦網
第4章 美國新聞業的落日
第5章 沒有敵國的時代 歐巴馬外交的聯立方程式
第6章 「迴避恐慌」的處方簽
第7章 附庸還是獨立 日本的選擇
〈結語〉再見!美國

自序
大前研一
歐巴馬政權誕生──但我仍不得不抱持悲觀看法的理由

力壓甘迺迪的「語言能力」

  「我們現在需要一個勇於負責的新時代,每一個美國人都體認到我們對自己、對國家、對世界負有責任,我們不是不情願地接受這些責任,而是欣然接受 」

  第44任美國總統巴拉克.歐巴馬在2009年1月20日的就職演說(歷時19分鐘)上這樣向國民呼籲。

  自總統大選的初期開始我就已經預料到歐巴馬將贏得勝選,其最大的理由就在於歐巴馬精湛的演說。因為我多次在電視上觀賞他精彩的演說後,就覺得蹇滯困頓已久的美國人應該會投他一票。

  雖然歐巴馬在選戰中不太提及具體的政策,但仍藉由反覆呼籲美國必須改變、國民必須團結一致、美國必須以世界一份子的身份重新出發,引發人民的共鳴並獲得廣大的支持。換句話說,歐巴馬憑藉著「語言(logos)的力量」贏得了總統寶座。

   過去的50年間,美國也曾經出現兩位與歐巴馬一樣,在預選之初還是默默無聞,但後來卻如彗星降臨一般一舉成為美國總統的人物。那就是約翰.甘迺迪 (John F Kennedy)與比爾.柯林頓(Bill Clinton)。歐巴馬、甘迺迪與柯林頓之間有一些共通點,包括他們都隸屬於民主黨,在參選時都才40幾歲十分年輕,而且他們的演說功力都特別突出。

   我認為三人之中又以歐巴馬的演說功力最為傑出,甚至超越了甘迺迪與柯林頓。尤其是接受黨內提名的那場演說,其水準之高完全可以媲美當年林肯總統著名的蓋 茨堡演講(Gettysburg Address)(1863年以經典名言「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而舉世聞名的總統演說)。

  歐巴馬的演說中幾乎沒有冗詞贅句,總是能以最精簡的語言傳達出想說的、必須說的事。

  譬如他在2008年11月4日的勝選演說(歷時18分鐘)中,突然提到了一個住在亞特蘭大,名為庫柏(Cooper),高齡106歲黑人婦人的故事。大致的內容是這樣的。

   庫柏女士經歷了1929年的世界大恐慌、珍珠港事件,甚至到冷戰的落幕,但她在過去的選舉中都無法參與投票,只因為她是一個黑人,而且是女性。但今天她 前往亞特蘭大的投票所,利用觸碰螢幕選出了下一任的總統。這意味著美國在這100年間就產生這麼巨大的變化,如果我的女兒有幸能像她一樣長壽的話,在接下 來的100年又會親眼目睹什麼樣的變化呢?這些變化的序幕就從此刻開始──。

  這場演說讓芝加哥現場近22萬名的聽眾為之動容、狂熱。相信大半的美國人也都透過了電視或是YOUTUBE等收看、收聽了這場演說。

  這就是生動的語言足以震撼人心的力量,這種語言的魔力也是領袖發言之所以吸引群眾的原因所在。我也是即時收看這場演說的觀眾之一,也得以再度確認歐巴馬總統的確蘊藏了足以「CHANGE(改變)」美國、然後“再起動”的潛力。

蘊藏在歐巴馬演說中對日本的顧慮

  談到歐巴馬的演說,雖然相關出版品如有聲書等在日本也大為暢銷,並引起很大的話題。但卻完全沒有一家媒體曾指出隱藏在歐巴馬演說中,他獨特的外交姿態。

  其實歐巴馬在宣布勝選的演說中,在提及珍珠港事件時刻意不說出「珍珠港(Pearl Harbor)」一字,而只用「港口(Harbor)」來代替,描述成「我們的港口(Pearl)遭受到了攻擊」。這可說是對日本顧慮至深的一種表現。

  因為即使是與前首相小泉純一郎一直都處於蜜月期,而被視為是親日的前總統布希,也從沒把日本放在眼裡,甚至在演說中將911恐怖攻擊比作是「珍珠港(Pearl Harbor)」事件,現在回想起來簡直是恍若隔世。

  不僅只是對日姿態。歐巴馬在談到冷戰落幕的話題時,也不用「冷戰(Cold War)」這樣的字眼,而以「柏林圍牆倒塌」的說法來表現。我認為這也為了顧及俄羅斯的感受。

   相信自就任前就已經表現出縝密思慮的歐巴馬,不會步上布希「一國主義(單獨行動主義)」的後塵。不會像布希一樣敵視自己厭惡的國家,並稱其為「邪惡軸 心」,甚至強詞奪理地認為只要是為了保護自己國家不受恐怖份子的威脅,在未獲他國同意的情況下,也能夠出兵至世界各地並發動攻擊,並在沒有宣戰的情況下直 接開戰。

  不僅如此,歐巴馬的父親是肯亞人,母親是白人,他在夏威夷出生,在印尼渡過童年時期,靠著獎學金進入哈佛大學就讀。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相信歐巴馬對於國籍或人種等都不抱持任何偏見,也不會對特定國家有先驗的(a priori)厭惡態度。

  相信這種朝向全方位外交的轉變將會開創一個全新的局面,而且如果這樣的選擇是正確的話,美國也終將回歸成為「正派的大國」。

建國以來史無前例的「四權分立」體制

  儘管如此,我對於美國的前途仍只能抱持著悲觀的看法。這又是為什麼?

  第一,因為美國在2008年9月遭受雷曼兄弟倒閉的衝擊之後,已經不再是以前我們所知的那個美國了。

  最具代表性的象徵就是,美國的政治體制已從三權分立變為了“四權分立”。此處所指的「第四權」便是指財政部長。

   在前布希政權期間,財政部長亨利.保爾森(Henry ”Hank” Merritt Paulson, Jr.)用為因應金融危機這種光明正大的理由,以唯我獨尊之姿游走於國家權力之上直至09年1月為止。譬如他明明不是透過選舉所選出的官員,卻訂定出如同 是“萬寶槌” 一般,只要搖一搖就能心想事成的經濟穩定緊急法案(雖然這在日本並不稀奇)。

  再者,經濟穩定緊急法案 (Emergency Economic Stabilization Act of 2008)原本的目的是以7000億美元(約63兆日圓)的公資金來收購不良債權,但亨利.保爾森卻暫緩的這項決議,發表了欲將其用於注資金融機構的方 針。而且,就如稍後也將會提到雷曼兄弟的破產與花旗銀行的強行紓困等案例,也都是全憑財政部長個人的喜惡就決定了個別金融機構的生殺奪。而最駭人聽聞的狀 況是,儘管財政部長已經接二連三地作出這般專斷獨行罔顧法規的決定,國會卻莫可奈何。

  我自1967年到MIT(麻省理工學院)留學至今,看著美國一路走來也已超過了40個年頭。美國原本並不是這般毫無氣節操守的國家,會淪落至此,我想也是建國以來頭一遭。

   美國基本上是一個「小政府」國家。然而,若將過去230年間的支出換算成現值的話,政府這次為因應金融危機所承諾的支出總額,卻已是僅次於第二次世界大 戰的水準。相信包含今後的因應措施在內,勢必成為史上最龐大的支出(請參考23頁圖3)。別說是小政府了,這樣的規模又豈是大政府所能負荷!光就數字上來 看也非常清楚,美國現在正面臨了史無前例的嚴重危機。

  換句話說,現今美國已經淪落到必須政府出面干預、管理經濟的窘態,前財政部長亨利.保爾森等少數幾個人,在未獲得國會認可的情況下,就罔顧法規擅自決定了這筆前所未見的龐大支出。

  而且,90年代當日本陷入金融危機時,口口聲聲說「不准變賣美國國債!」、「不要把日本的金融恐慌出口到全世界!」,對日本的一舉一動都有意見的那個美國,現在卻把華爾街的金融危機散佈至全世界。

  現在的美國已經發生本質上的改變,已不再是我們所熟知的美國,說美國已經淪為一個毫無領袖「資格」、「風度」、「品德」的國家,其實一點也不為過。

連美國人自己都棄國而去的那一天

  那麼歐巴馬總統是否就能帶領美國克服金融危機,將美國「改變」成一個正派的國家呢?

  很遺憾的是,在這一點上我也抱持悲觀的看法。

   歐巴馬所提名擔任財政部長的蒂莫西.蓋特納(Timothy Geithner),是前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行長。關於蓋特納的具體評論將在下一章裡介紹,但要事先說明的是,他與保爾森,還有FRB(Federal Reserve Board,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伯南克三人,被揶揄是導致美國經濟失政的“三劍客”。蓋特納的就任就好比是由“一丘之貉”直接補位,所以光看這個除 了徇私包庇之外簡直一無是處的人事安排,就無法對新政府的經濟政策抱有任何的期待。

  更根本的問題是,社區運動出身的歐巴馬基本上是致力於「財富的分配」,而非「財富的創造」。

   實際上,歐巴馬及其支持者的腦中僅有關於財富分配的討論,關於財富創造的討論絲毫不見一鱗半爪。雖然歐巴馬已發表將推出規模1兆美元的景氣刺激方案,但 這些都是凱因斯學派的需求創造策略,在全世界幾乎看不到成功的案例。現在美國最苦惱的問題是消費速度趨緩、經濟規模縮小,唯有靠創造財富才能解決,財富的 分配根本無濟於事。

  再這樣下去,美國人自己都極有可能捨棄零利率的美國,出走海外,投向利率更優惠且穩定的歐元國家等地。屆時,歐巴馬總統就將遭遇龐大資本從美國國內流失這般前所未聞的窘境。

  但其實,讓我持悲觀態度還有一個更大的理由。

  那就是美國在歐巴馬上任高揭「改變」的旗幟之前,進一步來說其實在雷曼兄弟倒閉的衝擊之前,這個國家已經「變質」到一個已經無路可退的地步,這是一個不可逆的變化,是一種潮流。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接下來就讓我來詳細說明。


更多內文(四頁)請見:

美國,再見?-後金融危機的全球趨勢

2009年8月2日 星期日

好消息是電子書不會淘汰出版業,但壞消息是…

電子書時代就要來了,大家都很焦慮,前不久我的大長官(城邦集團執行長何飛鵬)在全國最賺錢的雜誌上「恐嚇」說,做傳統紙媒體的人,產業的生命只剩五年 了。對照起亞馬遜電子書的「成功」,以及台灣最近從政府到民間的積極,看起來這個恐嚇既真且急,讓業內許多朋友非常焦慮。

不過我有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向大家報告。

好消息是,「書變成電子書」,不會淘汰出版業。個別的出版社並不需要煩惱如何推動電子書,我們只要能「跟上」就夠了。書無論在紙上還是在電上,都需要編輯,也需要行銷。

如果電書產業鏈可以在台灣誕生,像亞馬遜電子書在美國的例子,那麼我們就努力把書上架就好,有生意可做,我們當然會努力供貨;如果產業鏈還沒準備好呢?老實說單一出版社想急也急不來。

我們能夠對應的就是確保電子書要上架的時候,有書可上。甚至出版社現在要做的事情,也只有一件事需要操心,那就是及早確保自己手上擁有經營電子書數位授權的合約。

其他技術問題,例如最符合產業標準的電書規格,最便宜的轉檔程式,最可行的數位版權保護模式,要怎麼轉檔?要花多少錢等,基本上都是出版社自己不用煩惱的。有一堆公司看準了這件事,免費的轉檔程式未來很容易就可以獲得。本站也會不斷更新相關的技術情報。

所以電子書到底如何演變,我們可以好整以暇,慢慢看,產業鏈出現了再跟上去,就行。電子書並不會消滅出版業。

但壞消息則是,並不是所有書都會變成電子書:「新聞網站取代了紙報紙,維基百科取代了紙百科,線上字典取代了紙字典,各種專業知識分享網站,一點一滴取代了生活、情報、非文學類圖書的市場。」我上篇文章描述的這些事,才是出版社轉型最需要煩惱的地方。

面對這種模式的替換,市場的無形替代,我們找不到人幫我們準備軟體、規畫生意模式、砸大錢建立營運平台……什麼都沒有。

這類工具型、資訊型、情報型內容,作成電子書對讀者需求並無助益(例如,字典應該作成應用工具,而不是電子書),因此電子書的解決方案對這類內容無效,無法讓這些內容產生數位時代的生存競爭力。

這類內容最有威力的數位面貌,是變身為一種服務(如旅遊行程網站),一種工具(如線上生字直接查詢工具),或者一種資料庫供人檢索(如維基百科)。不幸的是這種「變身」所需的技術,我們完全不熟。

我們擁有產生這些紮實內容的能力,但我們沒有能力讓這些內容適應數位時代,在線上存活。結果我們將眼睜睜看著有技術能力的數位經營者,用拼裝的,或者用網友貢獻的內容,不斷蠶食過去原本由紙張書業者所供應的市場。

百科的紙市場消失了,字典的紙市場(快要)消失了,食譜的紙市場快要走上同樣的路了,旅遊指南的紙市場已經很難存活了……我們看見的不是電子書取代紙張書,而是更有效率的數位服務,取消了原先的紙市場。

這才是出版產業最大的麻煩,我們最應該焦慮的地方。而且這不是未來才可能,而是此時此刻侵蝕正在發生。

要嘛,我們棄守這個市場,要嘛我們別無選擇,必須成為擁有技術能力、讓內容可以變身為數位服務的新型態內容公司。

所有媒體公司最後都會變成科技公司。這是數位時代最精準的忠告,也是傳統出版業者非走不可的路。如果我們無法克服數位轉型的技術障礙,將有一半的出版業者會在這一波典範轉移中被迫出局。

老貓最新的部落格(http://txtray.net/)提出建議。如果你覺得本文有參考價值,歡迎自由轉寄,分享給你的朋友。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