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最多人看的書

2010年4月26日 星期一

數位記憶革命:未來生活趨勢與10大商機 Total Recall: How the E-Memory Revolution Will Change Everything

不遠的將來,你所見、所聽、所說、所做的一切,甚至身體機能的即時感測數據,都可輕易化為數位紀錄儲存下來,透過軟體自動整理,隨時可以搜尋並提取有用的 資訊。想知道自己的運動量變化跟身體狀況之間的關係如何?利用電子記憶庫的資料繪成圖表,毫不費力。無論是健康、教育、工作或私人生活,都將因此產生劇烈 改變,個人隱私的界線也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年輕世代利用社交網站(如Facebook)、微網誌(如Plurk與Twitter)、網路相簿隨手記錄生活點滴的行為,只是革命前端的浪花;隨著科技的飛快進展,電子記憶的版圖將更加擴張與深入,人類社會必然得發展出新的規則、新的法律、新的習性與新的道德。

作者簡介

高登.貝爾(Gordon Bell)

微軟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曾任迪吉多電腦(DEC)研發副總裁,也是卡內基美隆大學資科與電機工程的教授。他是美國國家研究教育網路(NREN)創建網際 網路的計畫主持人,也是加州山景城電腦歷史博物館的發起人,至少擔任超過百家高科技創業公司的顧問與投資者。為ACM、美國國家藝術與科學研究院、 IEEE、NAE與NAS會士,得過美國國家科技獎獎章,目前居於舊金山、澳洲雪梨兩地。




即時便捷地存取資訊,已經是數位時代最重要也最令人興奮的成就之一。1990年的一個演講中,我首先提出「指尖上的資訊」的概念。當時我是這樣描述的:

某人可以坐在自己的電腦前,看到對他們而言重要的資訊。如果他們需要更多細節,只要再點一點滑鼠,螢幕上就會出現那些細節……所有這個人感興趣的資訊,包括一些我們在今天還無法取得的資訊。

這段期間我們有讓人驚訝的進展。與1990年的電腦及裝置相比,我們的運算與儲存能力增加了數百倍,再加上網際網路,以及用來尋找和處理資料與內容的搜 尋引擎和各種軟體,已經讓我們擁有非凡的存取資訊能力。現在我們幾乎把打開網頁、針對任何主題連結到無窮無盡的資訊來源視為理所當然─我也是用這種方式, 在幾秒鐘內找到我在二十年前某次演講的一段話。

多數人都把「指尖上的資訊」這個概念,當成是走一趟圖書館的進化版本。當然,這的確是一 個巨大的全球網路,其中連結了許多包括書籍、期刊、報告、報紙、雜誌的資料庫,還有和公司、組織、產品以及服務有關的資訊,甚至任何你能想像的主題,都有 專家與非專家透過部落格和其他社交網路在發表看法。

和這個清單一樣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有些重要的資訊很少被納入---個人資訊和個人體驗。
每一天,不管我們去到哪裡---工作、學校、家庭、商店、瀏覽網頁或是觀看電視,我們都接觸到數量驚人的字彙、資料和媒體。我們和許多人互動─有些很熟 悉,有些可能很少或再也不會見上一面。我們的體驗從不中斷。還有金融交易、醫療資料、學校文件、家庭照片等等,這清單可以一直列下去。

這些東西都跑到哪裡去了?我們把其中的一小部分存放在腦袋裡,有些則存在紙張或電子檔案裡。但事實上,許多事都被我們遺忘,更多的被丟到一旁。

我們拋下了許多東西。

如果我們可以方便快速地存取我們一生中經歷過的任何資訊的話,那是什麼樣的情景呢?如果有方法可以讓你回想起已經兩年沒見過面的某個朋友的所有事情?如果你可以告訴醫生,自己在起疹子之前一整個星期吃過的每樣食物,不管是昨天還是六個月前?

我想不出有誰比高登.貝爾更適合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過去十年來他和吉姆.金默一直都在執行一個觸及所有這些問題的專案:MyLifeBits(我的生命位元)。

現在這些對我們來說不再僅僅是一些抽象的問題。現在我們可以用負擔得起的價格,把數百小時的影像、幾萬張照片、幾萬份文件儲存成數位形式。十年內,我們就能夠以比現在更為低廉的成本儲存百倍於此的資訊。

更重要的是,我們很快就可擁有能讓你整理和挑選這些資訊的軟體,讓你很快找出需要的資訊,即使你不太確定自己要找的是什麼。

MyLifeBits專案開始的時候,只是要將高登寫過的書數位化,後來變成一個把他所看到、聽到、知道和體驗過的一切化成數位形式的先導計畫。

這項計畫的意義深遠而且非常令人興奮。正如高登和吉姆在這本重要的書中所解釋的,這些成果將會改變我們對記憶的看法、管理健康的方法和其他人分享體驗的方式,甚至改變往後的世代。

對我來說,高登開創了這樣一個新領域一點都不讓人驚訝。他是電腦科學真正的先驅者之一,他的貢獻對這個產業的重要性無庸置疑:1960和1970年代他 在迪吉多電腦公司(DEC)發展出全世最早的微電腦;他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的資訊超級高速公路計畫的主持人;1995年以後,他在微軟的遠距 會議與遠距運算上也貢獻良多。

他也是這個產業最重要的原創思想家之一,他不只思考該如何促進數位科技的進展,也反省科技在社會和人類生活上所扮演的角色。我對高登的思考深度和工作品質充滿了崇敬。
我認為自己認識高登大概有二十五年了,但我不是很確定。開始著手寫這篇序言的時候,我問高登記不記得我們第一次碰面是什麼時候。

我印象中第一次碰到他是在1983年9月高登辦的一場龍蝦晚餐上,地點在麻州的萬寶路,當時我正開始參與他所創辦的電腦歷史博物館事務。但是他認為我們 應該在幾個月前就碰過面,當時他飛到西雅圖商討在迪吉多的Rainbow電腦產品使用DOS的授權事宜。高登也詢問了一個當時在迪吉多的同事,他說那應該 是1982年的事,那時正在進行Rainbow與DOS的交易。

我希望可以更準確知道我們第一次會面到底是什麼時候。隨著「完全記憶」(Total Recall)的進展,這類資訊對我們來說將會變成理所當然。我知道我們將會歡迎這樣的改變。

比爾蓋茲

《內容摘錄》

我的心智正在喪失。

不是「高登需要昂貴的心理醫生」那種失去心智(雖然我十幾歲的孫女可能不同意)。而是每過了一天,我就忘得更多,記得的更少。我沒有阿茲海默症或是腦部損傷。我只是越來越老。
是的,每天我都失去了一點記憶。而且,你也是。

如果你可以克服這種命運呢?如果你再也不會忘掉任何事,而且可以完全掌握你所記得的(以及何時發生的)事情呢?

很快你就可以辦得到。你將會擁有「完全記憶」的能力。你可以把所有你看過、聽過、做過的事召喚出來。而且你會擁有完全的控制權,任何時刻只要你想要,多一點或少一點都不是問題。

如果現在有個人,在她生命中的每一天都留下了一張照片,我們可能會覺得很驚訝。但是很快地,你就可以把你的一生以數位的形式記錄下來。那是可行的、負擔得起的,而且有好處。
只要你願意,你就可以持續把你的生命歷程建立成數位日記或是電子記憶(e-memory)。這並不困難,你會用到許多微小而不起眼的攝影機、麥克風、位置 追蹤器和其他感測元件,這些裝置可以配戴在襯衫鈕扣、墜子、領帶夾、袖扣、胸針、錶帶、手鐲、帽緣、眼鏡框和耳環上。更先進的感測器甚至可以植入你的身 體,測量你的健康狀況。再加上你使用的和散布在自己身邊的各種小玩意和工具裡的各種感測器,你的個人感測網路可以讓你隨心所欲記錄下你身上和身旁所發生的 各種事物。

只要你願意,你看到的任何東西都會被自動拍攝下來,迅速放進電子記憶裡的影像資料庫。你聽到的任何事都會被錄成數位的音訊檔案。軟體可以 把你寫下的任何東西掃描成圖片,把你說過的任何話轉成音訊檔,標上可資搜尋的文字紀錄。只要你願意,你可以存下自己寄出和收下的每封電子郵件,存下每個造 訪過的網頁。你可以記錄自己的位置和移動。你可以記錄心臟的每次脈動、體溫、血糖、焦慮、激動和警覺,然後把它們放進你的個人健康檔案裡。

即將到來的「完全記憶」為下個世代帶來的改變,將如同數位時代為這個世代所帶來的改變一樣巨大。它會改變我們工作和學習的方式。它會解放我們的創造力,改進我們的健康。它會改變我們和在世或已逝的摯愛之間的親密關係。我相信,它會改變「人到底是什麼」。

有三項科技的潮流讓「完全記憶」得以實現。第一個,可能也是最重要的是,我們越來越來習慣於把我們的生活記錄成數位的形式。數位相機、電子 郵件、行動電話和PDA是科技的先鋒,引爆了將我們的日常生活數位化的潮流。數位感測和記錄將會變得無所不在。第二,現在我們可以把這些大量的個人數位紀 錄以難以想像的低廉成本儲存下來─只要兩百美元,你就能擁有足以存放你一生中讀到、聽到的每件事以及每天十張照片所需的儲存裝置。第三,現在的科技已經足 以讓你從這些驚人的資料中進行搜尋、分析,並呈現成各式各樣的報告。Google不會是最後一家因為新的搜尋科技而成功的公司。所以我們正生活在一個擁有 更多數位記憶、更多儲存空間和越來越好的回想技術的世界裡。基於這三個理由,「完全記憶」的出現是必然的。 

從自己的電子記憶裡搜尋任何你曾擁有過的知識、任何你曾進行過的對話片斷、任何你曾瞄過一眼的文件、任何你曾造訪過的地方、任何你曾遇過的人,將會像你現在從網路上搜尋任何主題一樣容易。你成為自己生命的圖書館員、檔案保管員、製圖員和管理者。 

能夠找回特定的事件、名字、長相和談話只是「完全記憶」最明顯的好處。軟體可以讓你整理篩選自己的數位記憶,找出你的大腦從來不曾發現過的生活模式。你的 工作習慣、休閒嗜好、消費習慣、你在不同情境和面對某些特定人物時的情緒反應模式、各種影響你精神平靜和身體健康的微妙因素,以及其他任何你想瞭解自己的 面向,都可以被記述、濃縮、關聯、繪製成有用而具有啟發性的資訊。你在時間管理、編列預算,以及保持生活、工作、健康等各個面向的平衡時所設定的目標和成 果,都可以製成表格來追蹤其進展。取得這種詳細且與個人相關的回饋,是提高動機和生產力最有效的刺激之一。

想像一下有一份你生命的完整數位紀錄,一份你有生之年的完整電子記憶。亞里斯多德、亞歷山大、莎士比亞、莫札特、愛迪生和愛因斯坦都已經 不在世上,但是他們的想法、作為和特質成就了某種不朽。不是所有人都想跟歷史上的大人物一樣,被永遠記得,但是藉由數位方式記錄下你的人生,你將有機會以 過去不可能的方式把自己的想法、作為和特質留傳給後代。藉由這些資訊,你可以在死後仍留下一個虛擬的「你」。你的數位記憶,以及埋藏其中的特質及模式,將 能夠具現化(成為一個合成出來的「人」),讓未來的世代能與之交談與瞭解。想像一下自己詢問曾祖父最愛曾祖母的哪一點。你的數位自我將能夠接觸到未來的生 命,讓你對往後的世代產生影響力。

無論你決定如何使用這項科技,「完全記憶」的時代已經揭開了序幕。你可以擁抱完整版的「生命紀錄」(lifelogging),盡可能擴 充你的電子記憶;或者你只想選擇性地記錄下一部分的活動,甚至是抗拒這個想法,盡可能避免留下任何的數位足跡。人們盡可以繼續鄙視網路甚至個人電腦,有些 人連行動電話都不想要。那都無所謂。無論你想要早點接受、晚點接受或是打死不接受,這個社會已經位於前往「完全記憶」的路途上,而且無法回頭。它將改變你 周遭的世界,以極為驚人的力量。


更多內容請見:

數位記憶革命:未來生活趨勢與10大商機  

Total Recall: How the E-Memory Revolution Will Change Everything

 

 

2010年4月24日 星期六

理性的人 -- 楊照 作品

我認為知識分子應該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不顧任艱難險阻。在艱困的時刻,我採取的立場是:批評更為重要。──薩依德(Edward W. Said)

而擁有歷史專業背景、浸淫新聞工作數十年、始終以文學情懷關注台灣社會不輟的楊照,
他的批評與質疑,是深情而溫柔、充滿人文精神的。

他想傳達的是:

面對紛亂的社會、激情的群眾、急功近利的價值觀,
我們,需要故事;從故事裡聽見,理性的聲音。

寫作時間橫跨六年,《理性的人》完整集結楊照於
《聯合報》「故事與新聞」專欄三百二十四篇精采短文。
楊照以時事為題,旁徵博引多樣古今中西歷史、故事、知識,
運用饒富智性之趣的典故諷喻月旦時事,文筆生動、寓意深遠,能自然而然地引人省思。

在《理性的人》中,楊照盡展現代公共知識分子如何就全球政經轉變、社會發展、
文化現象等多元領域事件,提出精準且深刻的智慧批判,然而又灌注溫暖深厚的人性關懷。

讓我們展開本書:
透過理性的聲音,從「故事」觀照社會。
在故事與新聞中,汲取智性閱讀的輝光,
在體悟與思考間,習得理性批判的態度。

透過《理性的人》,我們會更重視邏輯、揚棄偏見、獨立思考、擴大視野。
本書特別製作32頁2002至2008年台灣與世界大事對照表,
帶你重溫歷史與事件現場。
在時間感與台灣、世界的並比對照中,
你從理性出發關心世界,世界將展現理性的一面回應你。


作者簡介
楊照
本名李明駿,1963年生,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
曾任民進黨國際事務部主任、《明日報》總主筆、遠流出版公司編輯部製作總監、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新新聞周刊》總編輯等職,現為《新新聞周刊》副社長、「News98」《一點照新聞》主持人。

著有:

長篇小說
《吹薩克斯風的革命者》、《大愛》、《暗巷迷夜》。

中短篇小說集。
《星星的末裔》、《黯魂》、《獨白》、《紅顏》、《往事追憶錄》、《背過身的瞬間》。
散文
《為了詩》、《新世紀散文家:楊照精選集》、《悲歡球場》、《場邊楊照》、《Cafe Monday》、《迷路的詩》、《軍旅札記》。

文學文化評論集
《我的二十一世紀》》、《知識分子的炫麗黃昏》、《流離觀點》、《夢與灰燼》、《文學的原像》、《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在閱讀的密林中》、《問題年代》、《十年後的台灣》、《面對未來最重要的50個觀念》等。


欲購買本書的人可以參考以下連結:

理性的人(上、下套書)




《理性的人》自序 楊照


一九五○年 代,鋼琴家李希特(S. Richter)到布達佩斯演出,彈奏了貝多芬第七號鋼琴奏鳴曲。這首作品的第二樂章,緩慢且沉重,拖著步伐行進的大塊大塊和聲間,穿插了一些彷彿試圖想 要逃走,卻又飄不遠飛不起來的起伏旋律,李希特將這樣的對比處理得極好的,音樂像一塊大磁石將每個聽眾緊緊吸住,吸往一個巨大的命運深淵裡,與那黑暗冷冽 的深淵相比,人的意志如此渺小無力,想逃卻又注定逃不開。

第二樂章結束了,聽眾還沉陷在巨大壓力氣氛中,李希特沒有多做停留,即刻彈出了第三樂章,那是一段甜美的小步舞曲,李希特超人精確的手指控制下,第一個音符出現,如同天籟般光明清澈,就在那一瞬間,半場的聽眾同時落下淚來......

創造出這樣的音樂奇蹟,因為李希特不只了解貝多芬,他更了解共產主義社會下的生活,他演奏的第二樂章,抽象卻充滿感情地觸動了每一個人最深刻的體驗,那 巨大的集體壓力,在集體下個人想要逃開壓力的夢想,夢想的渺小與虛弱。他知道聽眾會在這樣的音樂中聽見自己無奈的命運,所以他接著對比地給了他們天啟般美 妙,用小步舞曲的光輝給予他們希望與撫慰。流下淚的剎那,那些布達佩斯的聽眾得到了短暫卻強烈的解脫──透過音樂,透過他們與李希特共同的感受。


「我想大家都能同意,在我們的胸懷中,都有慈愛的感受,對於人類普遍的友誼閃光,無論那感受、那閃光多麼小。在我們的身體中,除了豺狼和蛇蠍的成分外, 總會同時揉入一些鴿子的善性吧!讓我們假設這樣的慈愛善性很微弱很微弱,弱到甚至無法搬動我們的一根指頭,即使如此,微弱的慈愛善性還是會影響指引我們的 心靈,當其他因素保持平衡不變時,就會在人類普遍有毒危險的本性上,產生一種有用有益的偏好。」

這段話出自蘇格蘭哲學家大衛?休姆 (David Hume)的《關於道德原則的探索》。休姆是西方理性主義最重要的奠基者,他的文章一貫冷靜說理,一貫邏輯掛帥,沒有什麼文采裝飾,然而細讀他的文章,我 們清楚知道他的理性探索,最終還是建立在感情上,因為大家擁有同樣的感情,會被同樣美好的事物觸動,所以才有辦法依照這些共同感動的指引,找到條理來安排 人與人之間的共同生活。如果沒有辦法對同樣的音樂、同樣的畫面、同樣的劇情、同樣的故事共鳴感動的話,那麼這樣的一群人是絕對無法和平組構成一個社會的, 更別談要攜手前進一起繁榮了。


休姆十八歲時,受到強烈憂鬱症狀襲擾,一度情緒崩潰無法正常生活,復原後就養成了貪嘴好吃的習慣,大概是以不斷進食來解除內在憂鬱壓力吧!

可以想見,休姆終生都是個大胖子。五十八歲時,有一天在回家路上,休姆不小心跌進了爛泥灘裡,怎麼樣也爬不出來。還好一個漁夫的太太剛好走過,休姆趕緊 喊救命,漁夫的太太認出來泥灘中掙扎的大胖子是休姆,是一個常年質疑上帝存在跟教會作對的傢伙,提出了條件:她沒辦法救一個無神論者,除非休姆背誦一段 「上主祈禱文」,證明他還相信上帝,否則她掉頭就走。

休姆背了「上主祈禱文」,因而能夠從泥灘中爬出來。

漁夫太太覺得自己相信的上帝勝利了,逼迫無神論者休姆認錯悔改,然而她不知道,其實背誦「上主祈禱文」,對休姆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考驗,他根本不需要調整自己的哲學立場,他的哲學裡就包括了這部分。

休姆認為,太初時代,單純原始的家庭裡,各個成員彼此慷慨對待,彼此之間不需要什麼正式的規範。然而為了方便、安全、互助等理由,眾多家庭連結合作,慢 慢地就有了「我的」、「你的」財產認定區別,社群越大各個成員的想法利益差別也就越來越大,於是不能不產生明確的規定來維持秩序。


大家都自私自利,為什麼還能有共同的社會秩序?依賴的就是一種共同的感受,共同的智慧,感受到暫時犧牲小的利益,終究可以換來更大更久的利益,這種算計的能力就是理性。
比起繼續陷在泥灘中出不來,背誦自己並不相信的「上主祈禱文」是相對便宜的代價,更重要的,不管你喜不喜歡,一個社會就是會有相信和不相信「上主祈禱文」的人交錯共存,要找出大家可以彼此幫助好好活下去的方法。


理性的擴張,依賴每個人內在都有的共同感動,這些感動的善性指引我們判斷是非,帶領人從豺狼蛇蠍的邪惡中走出來。每個人都可以被這種美好秩序說服,所以 理性社會也就同時預設了強制壓迫手段逐步消失。訴諸於人的基本理性,我們可以建構一套自利又利人的秩序,取消強制壓迫,讓每個人活在沒有強制壓迫痛苦的世 界裡。

這樣的理想,在實踐上,有其複雜的重重困難。一重困難是如何讓人體認到限制自己內在的豺狼蛇蠍貪婪,其實反而能帶來更大的利益,或避免更大的危險禍害。這種因果邏輯必須靠不斷的說明解釋,讓更多人明瞭,願意一起努力建構對大家都最好的善性秩序。

道理可以說,也總有先理解了道理的人可以反覆進行申說,然而,道理說得越多,往往也就變得越空洞,反覆聽見同樣的道理的人,往往也就變得麻木無所謂了。


我從一九九○年開始寫新聞評論。兩年後,本來不定時的評論,變成了固定專欄。再過幾年,我接手負責政治新聞雜誌的編務,又從業餘的觀察評論身分變成專業 新聞工作者。一路寫下來,我抱持的一貫態度就是理性說服。盡可能講清楚評論的邏輯與標準,同時盡可能保持觀點的前後一致。

這樣的工作,不會隨著經驗的累積,變得越來越輕鬆,相反地,時間越久,壓力越大。壓力來自於如何在快速轉化的社會裡維持前後一致的立場,包括政治上的立場,也包括社會公平議題上的立場。壓力還來自於如何讓自己不至於因為長年講同樣的話而感到厭煩。

有一段時間,我對於工作上必須撰寫的新聞評論,極度不耐。同樣的問題,反覆出現,也就反覆成為我們評論的對象,然而對同樣的社會毛病,可能每次講出不一樣的新鮮道理嗎?道理就是那些,如果要刻意標新立異、語不驚人死不休,那講的就不是理性道理了。

所以,就只能不斷重複自己寫過、講過的,到讓自己對這些道理也都感到空洞、麻木嗎?


小時候,有一陣子外婆來住。清晨外婆會把我叫醒,跟她一起去圓山運動。其實就是走路,爬一段石階梯,到達一片俯瞰基隆河的平台,幾個年紀跟外婆相仿的太太們聊聊天。

有一個中年男人,每天都會拎著羽毛球拍,經過外婆他們所在的平台,繼續往上爬,幾乎毫無例外,每次他經過,一定有人低聲地說:「那個陳世美!」

陳世美?這應該是舞台上或電視歌仔戲裡出現的名字,再自然不過地從太太們口裡講出來,直接指涉現實,每個太太都跟著點點頭,一切了然於心。

差不多同一時間,我的二姊和三姊迷上了珍?奧斯汀的小說。她們每天討論到底傲慢是什麼,偏見又是怎麼一回事。我繞在她們身邊聽得滿頭霧水,覺得她們不一 個大我兩歲,一個大我四歲,為什麼就神奇地知道如此深奧的東西?人的品格,抽象的性情,性情與命運的關係,諸如此類的。

後來我自己讀了 小說《傲慢與偏見》,進入伊麗莎白和達西的世界,突然之間,本來抽象的東西,變得再具體不過,本來以為深奧的道理,也變得容易掌握了。我不會再空洞漫無頭 緒地想什麼是「傲慢」,什麼是「偏見」,我只需叫喚出小說裡這兩個角色的形象與行為,傲慢與偏見就清楚在我眼前供我掌握。


小時的記憶,加上長年對於小說創造的堅持,讓我想到了故事,想到了故事在具現、彰示道理上可以發揮的效果。

「故事」,至少有兩層相關但不完全相同的意思。一層指的是有情節的傳奇,一段或長或短人類特殊經驗的過程。另一層泛指「過去的事」,大大小小曾經發生的事,尤其是那些太小太瑣碎沒辦法被歸類為歷史的事。

這兩種意義的「故事」,有共同的特色──把我們從現實生活裡帶出去,讓我們看到不同時代不同社會別人的經驗。故事擴大我們的視野,更重要的,故事提供我們豐富多樣性,讓我們不必困守在每天反覆、有限的事物裡。

為什麼不用豐富多樣的故事,幫助我從空洞、麻木的新聞評論中解脫?


用別人的故事,對照自己身邊的新聞,後面依恃仍然還是普遍理性的信念。憑什麼故事可以映照新聞,不只是隨意東拉西扯並排並列?因為即使是不同時代不同社 會裡所發生的事,只要是人類經驗,就不會也不能離開理性道理範圍,再怎麼不一樣的經驗,追究到根柢,都還是普遍理性的變形運用。故事離不開理性道理,當 然,故事比抽象的理性道理有趣、迷人。

故事也比日夜川流來來去去的新聞有趣、迷人,而且讓人難忘。就新聞寫新聞的評論文章,等到新聞消失被遺忘了,就沒有任何存留價值了。用故事來搭配對照新聞,新聞消失了,故事還在,還值得被聽到被流傳,被拿來映襯其他現實生命經驗。


就算有一天,連故事都留不住,都消失遺忘了,理性的道理還在,建構一個理性社會,讓大家都能理性溝通說服,免於愚蠢免於迷信免於壓迫,那樣的夢想,一定還在。

二○○九年六月一日

關於閱讀的名言

書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寧

書籍是青年人不可分離的生命伴侶和導師——高爾基

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笛卡爾

讀書越多,越感到腹中空虛——雪萊

每一本書都是一個用黑字印在白紙上的 靈魂,只要我的眼睛、我的理智接觸了它,它就活起來了——高爾基

光陰給我們經驗,讀書給我們知識——奧斯特洛夫斯基

熱愛書吧——這是知識的泉源!只有知識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 使我們在精神上 成為� �強、� � 和有理智的人,成為能� 真正愛人類、尊重人類勞動、衷 心地欣賞人類那不間斷的偉大勞動所產生的美好果實的人——高爾基

理 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列夫?托爾斯泰

和書籍生活在一起,永� 不會歎氣——羅曼•羅蘭

閱讀使人充實;會談使人敏捷;寫作與筆記使 人精確。史鑒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數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深沉; 倫理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培� �

書籍——當代真正的大學——湯瑪斯?卡萊爾

各種� �事,在每天閱 讀好書的影響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樣,漸漸熔化——雨果

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莎士比亞

生活在我們這個世界裏,不讀書就完全不可能瞭解人——高爾基

書 讀的越多而不假思索,� 就會覺得� 知道得很多;但當� 讀書而思考越多 的時候,� 就會清楚地看到� 知道得很少——伏爾泰

讀書是我唯一的娛樂。我不把時間浪費於酒店、賭博或任何一種惡劣的遊戲;而我對於事業 的勤勞,仍是按照必要,不倦不厭——佛蘭克林
書--人類發出的最美妙的聲音。---萊文

書籍是偉大的天才留給人類的遺產。---艾迪生

過去一切時代的精華盡在書中。---卡萊爾

書,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書,以是哺育心靈的母乳,啟迪智慧的鑰匙。

閱讀一切好書如同和過去最傑出的人談話。---笛卡兒

閱讀使人充實,會談使人敏捷,寫作使人精確。---培� �

讀書之於� �腦,好比運動之於身體。---艾迪生

書是個好夥伴。它滿腹經綸,卻不喋喋不休。

在� 渴望時,它前來給予詳細指教,

但是從不糾纏不休。---比切

讀一本好書,象交了一個益友。---臧克家

好的書對青少年的成長乃至他們的一生,

都會產生深� 的影響。

閱讀只是給� �腦提供認識的材料;

思考才使我們閱讀的東西成為我們自己的。---洛克

經驗豐富的人讀書用兩隻眼睛,一隻眼睛看到紙面上的話,另一隻眼睛看到紙的背面。
——歌德
每個有知識的人,應該在自己的一生中,好好讀上8-10本書。究竟該讀哪些書?若想瞭解這點,那至少得讀上15000本才行。
——巴比達
僅在字母、文字和書� �中流覽一番——這不是讀書。閱覽和死記——也不是讀書。讀書要有感受,要有審美感,對他人的金玉良言,要能融會貫通,並使之付諸實現。
——巴金
我覺得,當書本給我講到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態度時,似乎是每一本書都在我面前打開了一扇窗戶,讓我看到一個不可思議的新世界。
——高爾基

書籍使人變得思想奔放。
———革拉特珂夫
書籍使人們成為宇宙的主人。
———巴甫連柯
我身上所有一切優秀的品質都要歸於書籍。
———高爾基
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象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象鳥兒沒有翅膀。
———莎士比亞
多讀書,讀好書,然後寫出自己的感想,這是寫好作文的開始。
———冰心
書,能保持我們的童心;書能保持我們的青春。
———嚴文井

好的書籍是最貴重的珍寶——別林斯基

書是唯一不死的東西——丘特

書籍使人們成為宇宙的主人 ——巴甫連柯

書中橫臥著整個過去的靈魂——卡萊爾

人的影響短暫而微弱,書的影響則廣泛而深� ——普希金

人離開了書,如同離開空氣一樣不能生活——科洛廖夫

書不僅是生活,而且是現在、過去和未來文化生活的源泉 ——庫法耶夫

書籍把我們引入最美好的社會,使我們認識各個時代的偉大智者———史美爾斯

書籍便是這種改� 靈魂的工具。人類所需要的,是富有啟發性的養料。而閱讀,則正是這種養

料。——雨果

書中橫臥著整個過去的靈魂。———卡萊爾

好書是偉大心靈的富貴血脈。———彌爾� �

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歌德

不去讀書就沒有真正的教養,同時也不可能有什麼鑒別力。———赫爾岑

讀書時,我願在每一個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條真理面前停留一樣。———愛默生

書籍是在時代的波濤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貴的貨物運送給一代又一代。——

—培根

我撲在書籍上,就像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 馬克西姆·高爾基 的名句(俄語:Максим Горький,Maxim Gorky,原名Алексей Максимович Пешков)

我撲在書籍上,就像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

我一向憎惡為自己的溫飽打算的人。人是高於溫飽的。
 一切出色的東西都是樸素的,它們之令人傾倒,正是由於自己的富有智慧的樸素。
 時間是最公平合理的,它從不多給誰一份,勤勞者能叫時間留給串串的果實,懶惰者時間留予他們一頭白髮,兩手空空。

青春是有限的,智慧是無窮的,趁短短的青春,去學無窮的智慧。
理智要比心靈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
你要記得,永遠要愉快地多給別人,少從別人那裡拿取。

生活在我們這個世界裡,不讀書就完全不可能瞭解人。
對於有文化的人,讀書是高尚的享受。我重視讀書,它是我一種寶貴的習慣。


我撲在書籍上,像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一樣。

沒有任何力量比知識更強大,用知識武裝起來的人是不可戰勝的。 懶于思索,不願意鑽研和深入理解,自滿或滿足於微不足道的知識,都是智力貧乏的原因。這種貧乏通常用一個字來稱呼,這就是 智慧是寶石,如果用謙虛鑲邊,就會更加燦爛奪目。

人的天賦就像火花,它既可以熄滅,也可以燃燒起來。而逼使它燃燒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勞動,再勞動。

每個人都知道,把語言化為行動,比把行動化為語言困難得多。

你要記住,永遠要愉快地多給別人,少從別人那裡拿取。

每一本書是一級小階梯,我每爬上一級,就更脫離獸性而上升到人類,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觀念,更熱愛這本書。

書籍是青年人不可分離的生活伴侶和導師。
不要慨歎生活底痛苦!---慨歎是弱者......
誰最愛孩子,孩子就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  政治是經濟的女兒,所以他照顧自己的女兒是很自然的。 我們若要生活,就該為自己建造一種充滿感受、思索和行動的時鐘,用它來代替這個枯燥、單調、以愁悶來扼殺心靈,帶有責備意味和冷冷地滴答著的時間。 世界上最長而又最短,最快而又最慢,最平凡而又最珍貴,最易忽視而又最令人後悔的就是時間。




熱愛書籍吧!書籍是知識的源泉,只有書籍才能解救人類,只有知識才能使我們變成精神上堅強的、真正的、有理性的人。唯有這種人能真誠地熱愛人,尊重人的勞動,衷心地讚賞人類永不停息的偉大勞動所創造的最美好的成果。

人要想在別人面前敞開心房,卻痛感言辭貧乏,生活中很多偉大、重要的智慧都湮滅了,完全歸咎於不能及時找到所需的表達形式。


我撲在書籍上,像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一樣。

我們的目的是要鼓舞青年熱愛生活,對生活滿懷信心,我們要在人們身上培養英雄主義精神。必須使每一個人明白:他是世界的創造者和主人,他對地球上的一切不幸負有責任,而爭取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的榮譽,也都是屬於他的。

生活的情況越艱難,我越感到自己更堅強,甚而也更聰明。

當大自然剝奪了人類用四肢爬行的能力時,又給了他一根枴杖,這就是理想!

為了美好的生活,必須讓每一個人都成為生活的平等的、完全的主人

智慧素以千眼觀物,愛情常以獨目看人。

不要慨歎生活底痛苦!-慨歎是弱者……

我們若要生活,就該為自己建造一種充滿感受、思索和行動的時鐘,用它來代替這個枯燥、單調、以愁悶來扼殺心靈,帶有責備意味和冷冷地滴答著的時間

保守是舒服的產物。如果學習只在模仿,那麼我們就不會有科學,也不會有技術。

毫無辛苦地賺錢的人不勝枚舉,但是,毫無辛苦地揮霍的人則絕無僅有。

善良——人所固有的善良,這些東西喚起我們一種難以摧毀的希望,希望光明的、人道的生活終將蘇生。

當一個人的心情愉快的時候,他便顯得善良。 事業是欄杆,我們扶著它在深淵的邊沿上走路。  只有滿懷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懷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並實現自己底意志。




書籍使我變成了一個幸福的人,使我的生活變成輕鬆而舒適的詩。

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

無常識,謂之笨拙。智慧是一切力量中最強大的力量,是世界上唯一自覺活著力量。


創造靠智慧,處世靠常識;有常識而無智慧,謂之平庸,有智慧而無常識,謂之笨拙。智慧是一切力量中最強大的力量,是世界上唯一自覺活著力量

科學是一種強大的智慧的力量,它致力於破除禁錮著我的神秘的桎梏…
凡是堅信自己,並且堅信自己的思想具有生命力的人,一定會跨過一切障礙。
 懶于思索,不願意鑽研和深入理解,自滿或滿足於微不足道的知識,都是智力貧乏的原因。這種貧乏通常用一個字來稱呼,這就是"愚蠢"。
 勞動使人建立起對自己的理智力量的信心。
拳頭打不倒真理。

人需要真理,就像瞎子需要明眼的引路人一樣。
 個人如果但靠自己,如果置身於集體的關係之外,置身於任何團結民眾的偉大思想的範圍之外,就會變成怠惰的、保守的、與生活發展相敵對的人。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長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貴,最容易被忽視而令人後悔的是時間。

我們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都是由勞動、由人的聰明的手創造出來的。 只有人的勞動才是神聖的。

我知道什麼是勞動:勞動是世界上一切歡樂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 熱愛勞動吧。沒有一種力量能像勞動,既集體、友愛、自由的勞動的力量那樣使人成為偉大和聰明的人。

我們在我們的勞動過程中學習思考,勞動的結果,我們認識了世界的奧妙,於是我們就真正來改變生活了。 勞動使人建立對自己的理智力量的信心。


書籍是青年人不可分離的生命伴侶和導師。

讀書愈多,精神就愈健壯而勇敢。

2010年4月18日 星期日

方法不對,學什麼都沒用:日本第一超有用矩陣學習法首度公開

竹中平藏從鄉下小雜貨店之子,靠著自己發展出的有效學習法,最後成為經濟學博士、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教授、小泉內閣閣員、國際知名經濟學家。

他在本書中提出個人獨創的矩陣學習架構,釐清學習分為「有範圍的學習」與「沒有範圍的學習」、以及「工作的學習」與「生活的學習」。接著並進一步詳細說明有關英語、經濟、記憶、生活等各種私房學習訣竅。

此外,他也提出許多影響學習成效的獨特觀點,包括:
 
● 能發現「想學的事物」就等於成功了
● 懂得努力才是能力
● 善於傾聽就能毫不費力得到寶貴情報
● 身邊要有優秀的競爭對手
● 要經常擁有兩個目標
● 隨時隨地進行頭腦體操
● 想休假就要提高自己的生產力
● 人跟書都要選擇最好的

作者簡介

竹中 平藏(TAKENAKA  HEIZO)

一九五一年出生,一橋大學經濟學部畢業。
曾任日本開發銀行、大藏省財政金融研究所主任研究官、大阪大學經濟學部助理教授、哈佛大學客座副教授、慶應義塾大學綜合政策學部教授等職務。之後由小泉 首相延攬入閣,於二○○一年擔任經濟財政政策大臣、○二年擔任金融大臣、並於○四年兼任郵政民營化大臣、○五年擔任總務大臣。亦曾於○四年當選參議院議 員。但在○六年隨小泉內閣時代的結束而辭職。
目前為慶應義塾大學教授暨國際安全研究所所長(擁有經濟學博士)。同時兼任日本經濟研究中心特別顧問。

方法不對,學什麼都沒用:日本第一超有用矩陣學習法首度公開

 (點圖可放大閱讀)

2010年4月17日 星期六

黑天鵝效應:如何及早發現最不可能發生但總是發生的事

在澳大利亞被發現之前,生活在十七世紀歐洲的人們都相信一件事——所有的天鵝都是白色的。因為 當時所能見到的天鵝的確都是白色的,所以根據經驗主義,那簡直就是一個真理,至少可以算是一個公理吧。那麼,見到黑色天鵝的機率是多少呢?根本無法計算, 也沒有人想過要計算。直到 1697年,探險家在澳大利亞發現了黑天鵝,人們才知道以前的結論是片面的——並非所有的天鵝都是白色的。見到第一隻黑天鵝,對於鳥類學者而言或許是個很 有意思的驚喜,但這並不是發現黑天鵝這一事件的重要意義之所在。這是一個證明,證明了我們的認知是多麼的具有局限性——雖然你是在觀察了幾百萬隻天鵝之後 才得出了「所有的天鵝都是白色的」結論,但只需要另一個發現就能將它徹底推翻。對,你需要的就是這樣一隻黑色的鳥,儘管有人說它並不好看。

大 約在四百年前,弗朗西斯·培根就曾經發出這樣的警告:當心被我們自己思想的絲線絲絲束縛。但是我們老是犯這種錯誤,老是以為過去發生過的事情很有可能再次 發生,所以免不了會憑經驗辦事。比如說,我們經常編出簡單的理由或故事來解釋我們尚不知曉(而很有可能是我們根本就不可能知道的)複雜的事情。舉個簡單的 例子:我們無法預知在未來的某一天股市會漲還是會跌,據以推斷預測的理由要么過於簡單化了,要么根本就是錯誤。事實上,真正重大的事件是無法預知 的,Nassim Nicholas Taleb把這稱之為「黑天鵝」。作者的這一論點,對於那些靠預測經濟發展為業的MBA甚至曾獲得過諾貝爾獎的專家們而言,可以說是沉重的一擊。這在 Nassim Nicholas Taleb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在他的上一部作品《被隨意性愚弄》(曾被翻譯成十九種語言出版,是當年的最暢銷書之一)一書中,就曾發出這種聲音。而今在 《黑天鵝》中,他把重點進一步聚焦在自然科學最無所作為的一點——預知未來。並非只有華爾街才需要預測未來,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常常有意無意地做預測—— 當你決定買保險的時候,或者係上安全帶的時候,等等。

「黑天鵝」有著高度不可能事件所應具備的三個特徵:第一點是不可預知性;第二點是它 所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第三點是,在此之後,人們總是試圖編造理由來作解釋,好讓整件事情看起來不是那麼的隨意就發生了,而是事先能夠被預測到的——通過 這樣那樣的分析。 Google公司所取得的驚人的成功就是這樣的一隻「黑天鵝」,美國9·11事件也是。對於Nassim Nicholas Taleb而言,黑天鵝無處不在,幾乎是世界上任何事情的基礎——從宗教的興起到我們每個人的私生活。

那麼,為什麼在黑天鵝被發現之前, 沒有人去設想一下其他顏色的天鵝也有可能存在呢? Nassim Nicholas Taleb給出的答案是:在應該關注共性的時候,人類錯誤地關注著特性,反之亦然。受思想的束縛之害,我們總是習慣於重視已知的事物,而忘記了去想想為什 麼有那麼多其他的事物我們還不了解。多年來,Nassim Nicholas Taleb一直致力於研究人性的弱點之一,就是自欺欺人的——我們以為自己知道的很多,而事實上我們真正知道的東西很少。在許多大事件陸續發生並改變著我 們的世界的時候,我們卻還像鴕鳥一樣把頭埋在沙堆中,禁錮著自己的思想。因此,我們總是習慣於將事物作簡單的歸類處理,一味將可能性比較小的概率事件歸結 為不可能那一類,也就難怪會有那麼多「黑天鵝」出現了。然而,Nassim Nicholas Taleb毫不留情地指出:歷史不是徐徐行進的,而是活蹦亂跳式的。從以往的事件中歸納總結妄圖加以解釋的做法,不過是為了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和安慰感罷 了,談不上任何實用性。比如說9·11,比如說股票市場的突然大跌甚至股災。

在《黑天鵝》這一堪稱具有革命性意義的書中, Nassim Nicholas Taleb研究了高度不可能事件以及不可預期事件的強大的影響力,相當精彩且極具啟發性——它很有可能改變你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好多我們自以為非常清 楚確定的事情,在看過《黑天鵝》之後你會發現實際上我們一無所知。但是也不必悲觀,作者同時還告訴了我們對付「黑天鵝」的訣竅,處理得當的話還有可能變被 動為主動,甚至從中獲益。運氣、不確定性、可能性以及認知,是Nassim Nicholas Taleb窮其一生研究的問題,其自然科學、經濟學以及統計學背景,在《黑天鵝》中表現得淋漓盡致,駕馭起來顯得游刃有餘。不僅如此,Nassim Nicholas Taleb還是一位懂得娛樂的作家,文字一如既往地延續了其探索性的隨意風格,充滿著智慧、調侃和戲謔。可以說,是Nassim Nicholas Taleb成就了《黑天鵝》,而《黑天鵝》本身就是一隻「黑天鵝」。

黑天鵝效應:如何及早發現最不可能發生但總是發生的事

2010年4月11日 星期日

心理學家 保羅.艾克曼(Paul Ekman)的兩本關於說謊的鉅作與 EQ 作者 丹尼爾‧高曼的破壞性情緒管理

說謊:揭穿商場、政治、婚姻的騙局

1938年9月12日,一場歷史性的騙局揭開了序幕。這一天,德國總理希特勒和英國首相張伯倫首度會晤,進行和平談判。在這場國際矚目的會談之後, 張伯倫寫信給妹妹:「…在希特勒的臉上,儘管我看到了冷酷與無情,但我的印象是,這個人會信守承諾。…」沒想到,他的判斷大錯特錯,希特勒秘密部署部隊, 迅速攻佔了捷克。張伯倫為此黯然下臺,抑鬱以終。

 

謊言跟人類的歷史一樣悠久。從政客巨賈到市井小民,從國家權力運作、商業機密到日常的 爾虞我詐,謊言可說是無所不在、千變萬化。人為何會說謊?在什麼情況、什麼動機下說謊?謊言為何會穿幫?在謊言漫天橫行的時代,我們能否洞察謊言的迷障, 捕捉說謊者無意之間露出的破綻訊息,成為眼睛雪亮的破謊專家?

艾克曼博士是舉世聞名的心理學家,他從一九七○年代開始研究說謊的本質與 破謊之道。起先,他要解決的是醫師的難題:當一位病患因自殺而住院,當他表示自己沒事了,醫師可以相信他嗎?他是真的想開了,或想要趕快出院以求自我了 斷?這引發了人類在溝通上非常根本的問題:即使心緒極度不寧,一個人還能神色自若地說謊嗎?如果是,能不能從非口語行為上找到破綻,揭露言詞背後隱藏的心 思?

艾克曼博士以科學方法展開實驗,錄下人們在各種說謊情況下的肢體語言、動作、聲調及表情,進行大量而細膩的分析。不久之後,對謊言 研究感興趣的團體紛紛找上門來:如何抓出間諜?衛兵如何識破恐怖份子的暗殺計劃?警官如何辨認嫌犯供詞的真假?在談判桌上如何洞悉對方的心思?…而自從 《說謊》一書出版後,FBI、CIA、藥物管制局、美國機密局及陸海空軍訓練單位,更紛紛邀請艾克曼博士演講及擔任顧問,以學習更精確的抓謊之道。

《說謊》一書中,艾克曼博士不但分析說謊者的心理和情緒反應,也談及被騙者的盲點和自欺心態;他說明測謊器的原理及限制,也討論抓謊能力的訓練成效。他 更舉出喧騰一時的社會事件,如詹森總統的越戰謊言、尼克森的水門醜聞、參議員的剽竊及婚外情謊言、運動選手的禁藥欺瞞、華爾街和金融界的醜聞,來說明謊言 的浮濫和危害。如何辨識謊言,固然可喜;但如何抗拒謊言的誘惑,做到誠實無欺,與人誠信相待,才更是個人與社會之福。


心理學家的面相術:解讀情緒的密碼

你知道嗎?你的臉部表情變化可以高達一萬種以上!享譽全球的心理學家,將帶領你走進「表情」的世界,展開一段迷人旅程!

 

是否記得 自己極度快樂、十足沮喪或暴跳如雷的時候——單一自然的情緒可能是非常強烈、驚人的經驗。不論我們來自什麼背景或文化,情緒在每個人的生活都扮演非常重要 的角色,尤其在人際關係中的互動,更是特別重要。不論是細微或激烈的情緒,都能為生活加添色彩和內容,卻也可能使人非常困惑,甚至造成損害。

保羅.艾克曼是享譽全球的心理學家,專精於非語言溝通,在本書中,他帶領讀者探討人會在什麼時候出現情緒、為什麼有情緒、情緒流露的過程;從身體內部的變化,談到身體語言、聲音和臉部表情的訊號。

在這本讓人大開眼界的書中,艾克曼回答了如下的疑問:最常見的情緒誘因是什麼?有沒有可能控制這些誘因?我們為什麼有時會過於情緒化,或是感受到不適當 的情緒?我們是否有方法處理這種情形呢?為什麼有些人擅於隱藏情緒,而其他人卻全寫在臉上呢?本書包括一項測驗,可以了解你是否擅於解讀情緒,有助於你辨 識自己和他人最隱微的情緒跡象,並促進你覺察情緒產生的身體感覺。我們的生活不可能沒有情緒,但可以和情緒共同舞出更美好的生活。

沒有 人像保羅.艾克曼一樣,可以如此深度研究人類的表情變化。在本書中,艾克曼竭盡所能地以清楚、生動的方式,解釋人們生活中出現的各種隱幽暗微的情緒表情。 自達爾文的名著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 之後一百多年,唯一可與之比擬的,就只有艾克曼這本書了。──奧立佛?薩克斯﹝Oliver Sacks﹞,神經醫學家,著有《火星上的人類學家》、《錯把太太當帽子的人》、《睡人》。

作者簡介
保羅.艾克曼(Paul Ekman)
是加州大學醫學院精神醫學部的心理學教授。他曾得到許多榮譽,包括美國心理學會的傑出科學貢獻獎,最近還被列為二十世紀前一百位最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家之一。
艾克曼是世界知名的專家,鑽研臉部表情、欺騙和情緒,在四十年研究生涯中,曾研究新幾內亞部落民族、精神分裂病人、間諜、連續殺人犯和職業殺手的面容。 聯邦調查局、中央情報局、警方、反恐怖小組等政府機構,以及製作《怪獸電力公司》的Pixar動畫工作室,常常請他當情緒表情的顧問。他身為十三本書的作 者或編者,美國和英國的電視節目常常向他諮詢,甚至在電視上現身說法。艾克曼目前住在加州歐克蘭市。


破壞性情緒管理:達賴喇嘛與西方科學大師的智慧

 曾喬治註:保羅.艾克曼也參與了這場西方與東方的會議,書中並大兩引用保羅.艾克曼的表情研究學問與技巧。可以一併閱讀。


為什麼看似理性的人會做出殘暴的行為?破壞性行為的根本原因是什麼?我們如何控制衝動背後的情緒?我們能學會與自己和別人和平共處嗎?

國際暢銷書《EQ》的作者丹尼爾.高曼,見識頂尖學者探索具有現代意涵的古老問題,報導歷史聚會所激發的突破性科學研究。

台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 王浩威、政大教育學院院長 秦夢群、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洪蘭 強力推薦

本書旨在探索人類的一個共同挑戰,紀錄達賴喇嘛與一群科學家合力為人類的破壞性情緒把脈開藥。研討會在九一一悲劇發生前數月舉行,但討論內容與九一一事件背後的人性黑暗面緊緊相扣,反而顯得格外切合時弊。

試想像和達賴喇嘛及世界級的科學家、哲學家坐在達賴喇嘛的私人會議室裏,欣賞一場活潑精彩的對話,見識這些頂尖的學者探索具有現代意涵的古老問題。敘述者為國際暢銷書《EQ》的作者丹尼爾.高曼,他除了提供清楚的旁註,並報導這場歷史聚會所激發的突破性科學研究。

佛教認為人類的痛苦與衝突都源自貪瞋癡三毒,並提供極具心理深度的對治方法--現在已一一獲得現代神經科學的證實。在高科技設備的輔助下,現在科學家可 以深入大腦核心,確認是那個部位讓內在的暴怒與恐懼獲得平靜,同時也可證明禪定等自覺訓練有助於情緒的穩定--促發心情的正向發展。

參 與研討會的學者除了報告最新的科學發現,並就其他議題進行精彩的辯論,包括:破壞性情緒在人類進化史上扮演何種角色?是人類天賦的一部份嗎?破壞性情緒是 否具有普遍性,抑或文化決定我們的感覺?我們如何培養與生俱來的慈悲心?學者告訴我們,修行不僅能減少負面情緒,還可以增強免疫力。此外,書中介紹一種歐 美小學行之有年的社會與情緒課程,可以幫助孩子提高自覺與同理心,學習憤怒的處理。

這些觀念的交流因與會者的互動而變得饒富趣味,尤其 是達賴喇嘛常提出精闢的問題,更展現出令人驚訝的幽默感。雖然許多問題都沒有簡單的答案,這場由心靈與人生學會舉辦的會議終究指出一個樂觀的方向。可以預 見將來必能激發教育家、宗教與政治領袖、父母--以及所有為自己與世界尋求和平的人--加入熱烈的討論。

作者簡介

丹尼 爾.高曼博士(Daniel Goleman)著有世界暢銷書《EQ》與《工作EQ》、《打造新領導人》等書。因在《紐約時報》撰寫大腦與行為科學方面的文章而兩度提名角逐普立茲獎, 現為羅傑斯大學EQ研究學會主席,美國科學研究學會會員。心靈與人生學會(The Mind and Life Institute)主辦過多次跨文化對談,促進達賴喇嘛及其他佛學家與西方科學、哲學家的交流,本書紀錄的第三屆會議於二○○○年三月於印度達蘭沙拉舉 行。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