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最多人看的書

2012年5月24日 星期四

Jim Davis:加菲貓誕生的故事。

Jim Davis:加菲貓誕生的故事。:
姓名:Jim Davis(吉姆·戴維斯)
生日:1945.7.28 
出生地:美國印第安納州馬里昂鎮(Marion.Indiana.USA)喜愛的漫畫家:Charles Schulz (舒爾茨) ,Milton Caniff (甘尼夫), Mort Walker (沃爾克)等。 
出版作品名稱:《蚊子格諾姆》,《加菲貓》

全名: 詹姆斯·羅伯特·吉姆·戴維斯(James Robert "Jim" Davis)1963年從費爾芒高中畢業後,在印地安那州孟西(Muncie)的鮑爾州立大學(Ball State University )就讀。
 大學畢業後,在當地一家廣告公司做了兩年繪畫和拼版,製作宣傳小冊子和目錄。 1969年做過繪製“滾草小紅蕃”(Tumbleweed)漫畫的萊恩(Tom Ryan)的助手。

關於加菲貓的原創者吉姆-戴維斯,加菲貓本人的評價最為精闢:〝誰?喔。那個畫漫畫的。他是個好人,可是我們說老實話吧——他只是沾我的光罷了。〞

想聽聽加菲貓作者的談話嗎?你可以點這裡:http://www.professorgarfield.org/messageJim.html

它的出現:1978年6月19日,加菲貓第一次出現在美國報紙上。從此以後,這一天成了加菲貓的生日。每年的這個時候,加菲貓的爸爸都會用一周的時間來談論它的生日,最後以它的生日慶祝來收場。加菲貓是個不折不扣的聚會動物,所以它的生日總是一頓肥肥美美的大餐。好多個生日都讓人難以忘懷,比如說它的第四個生日就非常溫馨--也許是因為那一次還沒吹熄蠟燭它就已經一口吞掉了蛋糕。

此外,吉姆-戴維斯還會為他特製一幅生日漫畫。加菲貓在20歲的生日漫畫中說他要開始隱瞞自己的年齡,不過這並不妨礙他盼望自己第23個生日的到來。加菲之父:加菲的誕生


〝蚊子格諾姆〞結束後,我繼續找尋一個有趣而有廣大吸引力的角色。我要用一個動物當主角。然後我想到,漫畫中的狗非常多:史努比(Snoopy),瑪瑪杜克(Marmaduke),巴吉度獵犬弗瑞德(Fred Basset),但很少有漫畫以貓為主角。我立刻動筆劃,出來一頭脾氣特壞、憤世嫉俗的橘黃色大貓。我需要一個名字,於是想到我的祖父詹姆士-加菲-戴維斯,一個脾氣特壞、憤世嫉俗的大個子。這名字配我這個角色的性格與體形,可說是天作之合。於是加菲貓就此誕生了。


早期加菲貓身上並沒有條紋,不過已經夠難伺候的。我又花了一年半時間設計這系列漫畫,對角色一再重新琢磨,調整幽默的尺度,終於一切都準備就緒。


我打包了一堆漫畫樣張,寄給幾家通訊社,然後就專心祈禱好運降臨。


金氏社(King Features)很喜歡這漫畫,但最後還是退了稿(我需要五位編輯一致通過才會被收編,但只有三位編輯投贊成票),在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和紐約新聞報(New York News)的努力都宣告失敗,因為它們剛剛開始刊登一個嘲弄媒體的新漫畫特稿〝咻〞(Shoe),主角全是鳥,作者麥克內利(Jeff MacNelly)還贏得過普利策獎。

不過我不沮喪。我知道我找到了一個好點子,成功已經在望。接下來我跟聯合通訊社(United Features)聯絡。後來我才知道,以畫貓著名的柯里班(Bernard Kliban)曾經跟他們接觸,想製作一個只在周日刊登的貓漫畫。柯里班非常有才華,他畫的貓曾引起一陣小小的轟動,聯合通訊社也想要一些與貓有關的稿子,卻不知為什麼緣故放棄了柯里班的作品。想必是命運吧。聯合通訊社拿到我的第一批稿子,要求看更多的作品。我士氣大振,立刻趕繪第二批。

1978年1月24日,我接到電話:聯合通訊社接受了加菲貓!我立刻想慶祝一下,卻被印第安納有史以來最大的暴風雪困在家中。

不過,慶祝不慶祝不重要,我即將成為專欄漫畫家了!只有一個小問題:聯合通訊社要求提前發表。本來我有六個月的時間,現在卻必須在兩個星期內完成把加菲貓介紹給全美國的關鍵漫畫。我跑到工作桌前,趕出第一周的作品,馬上寄出。

加菲貓與我旗開得勝。我們在1978年6月19日第一次見報,共有41家美國報紙刊登。到現在我們還是每年在這一天為加菲貓慶祝生日。

雖然我終於得到了一個專欄,但這條路並不好走。經過三個月的測試,芝加哥太陽時報(Chicago Sun-Times)取消了定單。我知道漫畫特稿需要一到三年時間才有可能贏得一群忠實讀者。我以為我們要完了。

但緊接著發生一件出乎意料的事。有一群加菲貓迷挺身抗議,他們不要加菲貓漫畫被取消。幾天之內,太陽時報接到1300多位讀者來電,堅持恢復加菲貓。報社恢復了漫畫,聯合通訊社則利用這次新聞事件,把加菲貓推銷給更多家報社。

漫畫進展順利。我想加菲貓能深入人心的一大因素在於他非常平易近人。我刻意讓每位讀者都輕易就能看懂。我盡量搞大〝笑點〞的涵蓋面,讓所有人都能體會其中的幽默所在。大多數〝笑點〞都和吃和睡有關。我也避免批評社會和政治。這麼多年來,我看到〝石油輸出國組織〞的英文縮寫OPEC一直以為是一種假牙黏著劑。

大家愛加菲貓是因為他說出來的話與做出來的事他們也想說,也想做卻辦不到。大家可以認同他,加菲貓也減少我們的罪惡感。我們生活在一個人人被搞得吃一片炸洋芋就會有罪惡感的世界裡;加菲貓捍衛我們不僅吃一片炸洋芋,而且是一整包炸洋芋(外加蘸醬)的權利!他當然是個貪吃鬼,但總得有人挺身而出,捍衛貪好美食的權利。加菲貓挺身而出,減輕大家的罪惡感。在某種意義上,他也是位公僕。

不論因為什麼緣故,越來越多的讀者發現了這只精力充沛的大肥貓。 1980年,我們登上超過100家報紙的版面。我跟通訊社當面討論出書的細節,要把平常和周日的漫畫結集出版。

我向來討厭那種把漫畫垂直編排的通俗出版品。我要求我的漫畫要水平編排,和在報紙上刊登時一樣。

我製作了一個水平編排的試版。接著我在封面上加了〝1〞這個數字。這個序號要照出版時間一路編下來。我認為這樣可以提高收集的吸引力。問題是,我設計的書和書店裡書架的標準規格不符。所以我又為這些書設計了特殊的架子。所有這些設計都沒有徵詢印刷廠,裝訂廠和書架製造商的意見。現在回想起來,要是我跟這些專家談過,整個計劃可能都會泡湯。

生產和銷售計劃就緒後,我跟聯合通訊社的大頭目報告我的想法。他們一點也不興奮,評語的用詞似乎是〝不實際〞和〝不可行〞。我夢想破滅,在周末回到孟西的工作室。星期一我收到巴倫丹出版公司(Ballantine Books)一封信,問我如何取得加菲貓的出版權。我打電話跟聯合通訊社一位業務代表談妥,就向巴倫丹提出我的構想。巴倫丹愛死了我的點子,還從書的尺寸上發掘出一大優點。因為這批書不能裝進普通書架,所以必須另外陳列(比如放在收銀機旁邊)。

今天出版界把加菲貓這種編排的書一律稱作〝加菲貓版型〞。加菲貓第一集出版後,我到20個城市做推廣旅行。旅行剛開始時,訂購加菲貓漫畫稿的報社以每個月七家的速度增加。旅程過了兩個月,訂購漫畫特稿的報社以每天一家的速度增加。毫無疑問,這本書加速了加菲貓的成功。

我覺得自己運氣很好。我花了十年時間奮鬥,希望創造有許多家報紙願意轉載的漫畫。終於,我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而且享受成功的果實。一切多虧了這只橘黃色的胖貓咪。



問:怎麼想起給這隻貓取名“加菲”?
答:我曾製作過以一隻臭蟲為主角的連環畫,但漫畫聯合會的編輯覺得應該還可以畫些別的什麼,不止臭蟲吧?誰會喜歡臭蟲呢?所以我花了很多時間看漫畫並註意到有很多畫狗的還不錯,如史努比等,就是沒有貓。所以接下來我就將兒時所有有關貓的記憶搜羅起來,那時候在農場有好多貓,然後又聯想到爺爺,他精明但脾氣不好,低調卻又熱心,就這樣,加菲這名字就有了。


問:你怎麼得到靈感的?
答:我想是一個很舊的綜藝節目,事實上,我到處都可以得到靈感,人、寵物、電影、音樂……一般場合都可以,我花了近一年半的時間進行角色性格創作。

問:你預料得到會如此成功嗎?
答:即使在白日夢中也未曾夢過。

問:你怎麼解釋加菲貓有如此大的吸引力?
答:一直以來我都在回答這個問題,一個發行商告訴我應該有新意,但這是事實,也是我惟一的答案。首先,有很多愛貓的人喜歡加菲貓,因為他們的貓也是一隻又胖又大的貓。其次,加菲貓是只反派英雄,給我們搗亂,干擾你睡覺,並且它很自私。它所說所做讓我們常無言以對無計可施,只想著要是能把它扔掉,可你真的會扔嗎?總之,人們常把加菲貓定義為也是我常說的披著貓皮的人。

問:加菲貓身上的哪一點是它吸引全球的特點呢?
答:加菲貓很好玩———單純。它既聰明,又懶惰、貪吃。它也是只能用上肢的貓,它知道這些,它周圍的人也知道這些。寵物與主人的關係也很有趣。看看人們都遭受了些什麼———掉了屑的家具,破了的燈,咬爛的鞋———這是很多漫畫的場景,我也覺得無論大人、小孩都喜歡加菲貓的幽默,因為它做的也是每個人會做的事———吃和睡。

問:為什麼加菲貓是橙色的?
答:在我的腦海裡,天空是藍的,草是綠的,貓應該是橙色的。



加菲貓的實話實說
1.25歲是你生命的一個里程碑,那你是否覺得老了也更聰明了呢?  
老是老了,更聰明也可能,但更餓了那是一定的。  

2.到了25歲有什麼好處嗎?  
在自助餐廳能享受老年人的折扣。  

3.你對你的同齡人有什麼建議嗎?  
多吃垃圾食品,你能得到的罐頭食品都是你需要的。  

4.你看起來都還那麼棒,你是如何保持青春的,絕對不是節食或鍛煉吧?  
是鏡子和甲醛的功勞。  

5.你和“作者”吉姆有哪些相似又有哪些不同?  
他骨子裡是個鄉下人,而我卻是隻大城市的貓;他拂曉時起床;我臨近中午起床;但我倆都享受簡單生活的樂趣:吃,睡,伸懶腰。  

6.最喜歡你主人甚麼?  
沒頭腦的服從。  

7.你怎麼形容你自己的?  
膽小,夠重,自我感覺良好,也易怒。  

8.如果你是一棵樹,你覺得會是棵怎樣的樹?  
製成一個食物櫥櫃。  

9.你哭過嗎?  
一次,當我的飯盤空時。  

10.你上了年紀會懷舊嗎?  
當你根本不記得任何東西時,懷舊又如何談起?


加菲貓官網:http://www.garfield.com/

加菲貓經典語錄 Garfield

2012年5月23日 星期三

自慢5:切磋琢磨期君子。功高不會震主【作者/城邦出版集團首席執行長何飛鵬】

好的領導者可以不玩辦公室政治,但不能不懂。可是,也不能被誤導,功高震主就是一個似是而非的說法,但事實並非如此。

  一個讀者在我部落格上私密留言:他是一間知名科技公司的部門主管,他的部門近幾年績效極佳,是公司裡最賺錢的單位,他個人也受到公司極大的肯定:升官、加薪都不在話下。

  可是他卻隱然察覺,他的直屬主管-集團副總,似乎與他越來越疏離,有時候似乎還刻意打壓他,他問我:這是不是功高震主,他該怎麼改變這種狀況?

  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宮廷歷史劇看多了,「功高震主,兔死狗烹」變成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劇情,連帶的也用同樣的邏輯來看職場。我已經不只一次被問過類似的 問題,言下之意,工作者除了會做事之外,還要會韜光養晦,還要會明哲保身,否則都不會有好下場!我是不相信這種說法的,功高不會震主,功高只會讓上級主管 更加光彩。哪一個主管不希望有能幹的部屬?主管都希望能幹的部屬有好表現,這樣才會彰顯自己的光彩。功高對上層主管而言絕對是好事,會讓上級主管的職位更 穩固、權力更擴張,沒有人會與功高的部屬為敵的。

  這是合理的組織生態,也是健康的組織生態。可是為什麼確實有許多戰功彪炳的主管被撤換、被冷凍,沒有好下場呢?而功高震主又變成最簡單的說法。

  其實,中間有許多劇情被省略了。功高無罪,但是功高之後,難免使當事人自傲、自滿、自以為是,這是功高之後的第一個後遺症。接著誇大了自己的功勞,低 估了別人的協助,目無尊長,對直屬長官輕忽怠慢,這是功高之後的第二個後遺症。這個時候,如果績效還能維持,上級主管對功高者還會忍耐,因為沒有人會與 「搖錢樹」為敵。

  目無尊長之後,功高者就會逐漸脫離指揮系統的掌握,對長官的命令意見紛陳,對長官的決策陽奉陰違,甚至自作主張。其間如果沒發生意外,表面的和諧尚可維持,可是一旦有事故發生,功高者對組織的後遺症就會表面化。

  好花不常開,明月不常圓,一旦時空變異,績效降低,功高者的災難就降臨了,只不過所有的當事人,都會略去自己自滿、自大、放言、妄為的劇情,用一個「功高震主」的簡單劇情,把所有的高層主管貶為狹隘量淺的小人,把自己塑造成悲情的受害者。

  所以功高者,絕不可以忘了我是誰,迷戀在成功的光環中;更不可以獨攬功勞,目無上級長官的存在。一旦你的成果,不能歸結成上級長官的績效,你就喪失了被長官愛護與支持的理由。

  我不否認,組織中也會有氣量短小的上層長官,但一般而言,功高不是震主賈禍的充分條件,自大、自滿、妄言、非為、目中無人,才會震主,才會賈禍,功高者不可不察。

後記:

❶功高震主,當然可能存在,只是大多數的劇情,是當事人做了不正確的事,導致主管反彈。

❷功高者如能敬天畏人,虛懷若谷,自可持盈保泰。

本文摘自商周出版《自慢五》/作者:城邦出版集團首席執行長何飛鵬


更多關於本書,請到博客來網路書局:自慢5:切磋琢磨期君子。


自序

敬天愛人秉初心,切磋琢磨期君子

  〈淇奧〉 《詩經.衛風》

  瞻彼淇奧,綠竹猗猗。(彎彎的淇水,兩旁綠竹茂盛)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莊重威武,光明磊落)
  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這樣的君子,令人難忘)
  瞻彼淇奧,綠竹青青。
  有匪君子,充耳琇瑩,會弁如星。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
  瞻彼淇奧,綠竹如簀。
  有匪君子,如金如錫,如圭如璧。
  寬兮綽兮,猗重較兮。(倚在馬車的銅質扶手上)
  善戲謔兮,不為虐兮。

  詩的第一段形容君子的內心修養,德行經過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長期修煉,莊重從容,光明磊落,光風霽月,表裡如一,令人懷念啊。

  詩的第二段形容君子的服飾,耳邊垂掛寶石,皮冠上縫著耀眼美玉,翩翩風度,令人難忘。

  詩的第三段形容君子心性、道德、學問、文章、修養有成,如金錫圭璧一般、耀眼無瑕,可是個性平易,幽默風趣,有分寸卻不刻薄,這樣的君子,永遠不能忘啊。

  詩用賦、比、興的手法,隱喻居多,沒有太多對君子的具體描述,但從金錫圭璧的形容,君子一定事業有成,衣食豐足,心性高尚,光明磊落,表裡如一,優雅風趣,這樣的君子,才會令人永遠無法忘懷。

  當我讀到《詩經》這一段時,「君子」這個遙不可及的名稱,第一次變成活生生的人物,呈現在我面前。似乎每一個人,只要有心,也有可能成為君子。

  在之前,我對君子的理解是極為崇高的,因為在中國的主流思想中,「聖賢君子,志士仁人」,都是人人景仰的典範,君子的描述存在各種典籍之中,以我一個凡夫俗子,怎可能妄想企及君子?

  但是在《詩經.衛風》中,不只描述了君子的形象與作為,更明白描寫出了成就君子的方法,那就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人只要有心,就有機會朝君子之路邁進。

  切磋琢磨已經成為中國苦心學習的典範。《論語.學而》篇中,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歟?」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子貢引用切磋琢磨,獲得孔子極大的贊賞,也使切磋琢磨的學習方法深植人心。

  切磋琢磨,都是古人治骨器及治玉器的方法,不斷反覆切磋琢磨加工,必成寶器。人生的一切就如切磋琢磨的過程,要成就一個人,切磋琢磨是唯一途徑。

  有了目標:君子;找到方法:切磋琢磨。讓我有「朝聞道,夕死可矣」的喜悅。但是要如何實踐修煉呢?

  回到世俗的人生,不外處世與做人。處世是安身立命的方法,人會有工作,會有事業,會累積財富,讓生活無虞。君子能美玉華服,舉止從容,不就是因他事業有成嗎?因此修煉君子的第一目標是功成名就。而每一個功成名就的人,都一定有能力,有專業,透過能力與專業的修煉,透過切磋琢磨的方法,成就能力與專業。

  我找到君子修煉的第一步。目標:事業有成,衣食無虞;方法:切磋琢磨培養能力,成就一種無可取代的自慢專業。

  人生的第二個領域:做人。

  做人涉及群體互動;如何與人相處?如何待己?如何待人?成功的人光明磊落,表裡如一,待人猶待己,誠實守信,仁慈寬厚,受人歡迎,得到信任,廣受尊敬。君子「瑟兮僩兮,赫兮咺兮」,不就是因為心性品格修煉有成嗎?

  君子修煉的第二步也明確顯現。目標:修煉心性,表裡如一;方法:一樣是反覆切磋琢磨,只不過少了外在行為上的練習,多了內心世界的反省、檢討、改正。

  歷經能力與心性的磨煉之後,君子修煉之路,會進步到另一個層次,我會從一個人,變成團隊領導者。有能力的人,會帶領一群人,會用群體的力量,成就更大的功業,而在內在心性的修煉上,也會進入另一個層次。這是君子修煉與實踐的第三步。

  這三個步驟就是我五十歲以後的人生描述,那是一個以「切磋琢磨」為核心的自我修煉過程,著眼於外顯能力,內在心性,到團隊領導,而最終的方向就是「君子」。

  經過這十年的切磋琢磨,我有機會反思一生的作為,我很慶幸,我從小有很好的學習歷程--好媽媽、好老師、好同學、好朋友、好同事、好長官。五十歲以前我雖不敢妄想成君子,但實際上我的行為、思想、人生觀,並沒有背離君子之道太遠,因此沒有痛徹心扉的悔悟,也沒有糾正劣習、改變信仰的困難,反而多了洞明真理的豁然開朗。

  「自慢」系列的前四本,分別以工作者、主管、創業者及人生處世哲學的角度,分享我的經驗。而這一本《切磋琢磨期君子》,綜合了前四本的經驗,尋找我自己的人生定位,探詢「我是誰」?別人如何看我?我對別人有何價值?最後我要如何做我自己?

  「君子」是我的答案,只是我從五十歲才領悟,許多錯誤已成,看來此生並不容易做到,頂多有幾分神似而已。

  如果我有機會從小就確立方向,如果我有機會從踏入社會之時就訂下「君子」之約,如果我有機會從三十歲就悔悟,如果有機會在四十歲就開始「切磋琢磨」,一切都會不一樣,但我的人生已不能重來,可是年輕的讀者可以,儘早訂下君子之約吧!

2012年5月21日 星期一

超好看的漫畫<結界師>(けっかいし)一部人物強度控制得很好的漫畫,難得的是還著重親情的描寫。

最近看了結界師這部漫畫,覺得很好看。
網路搜尋時發現這位大大分析本文的文章,本人已寫不出比這更好的論點了。所以直接引用。

漫畫可點此觀看:http://www.imanhua.com/comic/69/

強力推薦啊!

《結界師》(日文原名:結界師(けっかいし))是一部由田邊伊衛郎原作,在日本週刊少年Sunday與台灣寶島少年所連載的妖怪漫畫,現已動畫化。日文單行本是由小學館發行,台灣和香港中文版分別是由東立出版社及正文社發行。電視動畫獲選為2006年第十回日本文部省文化廳媒體藝術祭動畫部門推薦的作品。

故事簡介

烏森之地有著不可思議吸引妖怪的力量,凡是接近那兒的妖怪,都會得到強大的力量而急劇進化、變強。年幼時,因為良守同情一隻妖怪,而使牠產生變化,就在千鈞一髮之際,時音救了他,卻也因此受了嚴重的傷。良守非常自責,下定決心要變的更強,保護時音。

結界師動畫中文官方網站

結界師:竟然沒有大紅的佳作:
Kekkaishi
我第一次拿起結界師來翻閱時大約己經出了
10集左右,只有一個感想:這麼好的漫畫怎麼沒有大紅特紅呢?
直到看完最後一集的今天,我仍然在思考這個問題……


就以日本的狀況來看(來源:wiki),動畫在播的時候,製作公司大手筆的包下全國播放一年的時段權利(52),算是非常看好這部作品,而且還是本部作品的精華前期部份。。沒有想到收視率低到後期沒有資金製作,只能重播以前的劇情,最後只好移到深夜時段來完成。製作公司與我大概都覺得,這部如此出色的作品,怎麼可能不紅呢?

這部漫畫也出了WiiNDS的遊戲,說起來也算是頗有名氣。加上劇情又不拖泥帶水,能力也是更出奇招,結果就是沒有大紅大紫。怪,真是怪!

2012年5月18日 星期五

婚姻可不可能繼續保有愛的持續性?

摘錄自蔣勳<生活十講>

我常常在想一個問題,婚姻可不可能繼續保有愛的持續性?
因為我看到一些朋友本來很愛讀書、很上進、很在意自己的形象。結了婚之後卻開始發胖......我不知道該用甚麼字去形容,我的意思是婚姻好像讓兩個人開始自我放棄了。

我真的覺得,當你開始每天睡覺十二小時,不上進、不讀書,然後發胖、不在意自己的衣著時,你就是不愛對方了。因為你已經不在意自己是不是吸引對方,不怕對方覺得你是不好的。

我相信我可以跟一個人在一起二十年,他都是新鮮的、迷人的。而且我也會自然而然的覺得,在他面前我不可以太差,我不會讓自己發胖,讓自己講話言不及義。我想如果因為跟一個人結婚而變得庸俗,或是對方變得庸俗,我真的會覺得很厭煩。

千萬不要讓婚姻變成戀愛的句點,它應該是可以延續的。

蔣勳 生活十講

2012年5月9日 星期三

急著成功的人的不急的技術:行動快反而沒成果,我該如何更有效率?



















成功與失敗的分水嶺,可以用五個字來表達:「我沒有時間」。--美國開國元勳富蘭克林

很多人深信「快,總比不行動好」,結果,急著行動往往招來挫折不順,人生的大部分時間反而花在救火,而不是創造成果。

為什麼成功人士看起來行動從容,卻比一般人更快做出成果?關鍵就在一般人最容易忽略的思考與行動方法─「不急的技術」:

.心急的人看到問題馬上行動,成功的人刻意找不同意見來比較
.心急的人忙著吸收知識卻不應用,成功的人學到知識就加以活用
.心急的人先說,成功的人先聽
.心急的人用第一印象決定好惡,成功的人根據事實給評價
.心急的人遇到狀況就想放棄,成功的人彈性變通持續做下去

如果,你真正想要的不是「趕快行動」,而是「趕快做出成果」,你需要不急的技術。

快沒有用,因為,一般人是贏在起跑點,成功人士是贏在終點。

作者簡介

吉田典生

1963年生。DreamCoach.com公司董事長、人際溝通顧問。
自關西大學社會學系畢業後,曾從事電視節目製作、出版業等工作。

之後成為自由記者,在報導企業人才發展、職業生涯規劃等主題的過程中,接觸到企業教練指導方法,開始投入研究。2000年創辦DreamCoach公司,以「企業教練是激發人類生命力的工作」為職志,開始輔導企業發展與培養人才領導力的企業教練生涯,協助企業客戶在主管和部屬之間以及團隊之間建立更有效的溝通模式。

著有《為什麼「能幹的人」不能培養出「能幹的人」?》、《激發潛能的教練法》、《四十歲開始活得更簡單的99教練法》、《部下力 ~ 改變上司的技巧》(以上中文書名暫譯)。

成功與失敗的分水嶺,可以用五個字來表達:「我沒有時間」。--美國開國元勳富蘭克林

作者:吉田典生
譯者:易起宇
出版社:大樂文化
出版日期:2012年03月05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8763944 

購買本書:急著成功的人的不急的技術
更多好書掃描(free):曾喬治 的 網路讀書會 George Tzeng's Reading Club

作者序

成功人士不為人知的技術

現在是講求速度的時代,到處都看得到強調「速成」、「立即見效」的宣傳用語,到處都聽得到有人在教人如何快速把事情做起來的成功之道。好像大家都認同,比起一般平庸的人,那些出人頭地的成功人士就是能很快把事情做好的樣子。

但是,我在成功人士身上看到的真正的成功之道,並不是這樣。

在我擔任企業顧問工作期間,有機會近距離地和各行各業的頂尖人士、高階主管互動,我發現,在他們身上有一種非常容易被外界忽略的特質,這種反映在思考與行動層面上,意外的,竟然是一種慢慢來的「不急的技術」。這些成功人士很少因為想要趕快完成哪件事,而匆匆忙忙投入某個行動或計畫上,相反的,他們採取行動之前,常常會花一一些時間進行一些需要慢慢來的動作,例如:

放慢步調
必要時,暫停行動,仔細思考
靜下心來觀察四周
如果想採取新的行動,就必須減少或停止原本一直在進行的事

成功人士在這個過程中,釐清自己該做的事、想做的事,然後就按照應有的步調,堅定地朝目標前進。因為經過這樣的程序,他們做事的成功機率很高,也自然擁有好成果。反觀一般人,常常是這個也想、那個也要,擔心自己「不快就是輸」,常常還沒想清楚,也沒有堅定的決心就貿然投入行動,然後只要遇到一點點挫折就不了了之。

一般人只看到成功人士的好成果,以為他們的成功來得很快,卻沒看到讓他們成功的關鍵其實是「不急的技術」。從這個觀察中,我得出一個結論:一般人是贏在起跑點,成功人士是贏在終點。

如果你也希望在人生中有所成就,不希望自己的生活充滿挫敗,成功人士的「不急的技術」,值得你好好靜心體會。

一個人有了成長的欲望,總是希望能早日得到成果,這是人之常情。但這個「希望早日得到成果」的心情,很容易讓你不知不覺中踏進陷阱。對這個心態,務必要非常小心。當你越是急著成功,就越要提醒自己學習應用「不急的技術」。

人生,不要揠苗助長 

每個生命都有它的成長速度,就像稻米不是播種一個月後就能長出稻穗一樣;森林被砍伐殆盡後,也不可能半年就長回原貌。以菁英教育為名,讓小學生越級學習高中生的課程是非常危險的,因為這種教育方式,完全不符合孩子大腦的成長過程。

揠苗助長只會剝奪它原有的生命力。有些人可能會想,目前在檯面上相當活躍的傑出人士,他們的成就為什麼來得很快?事實上,他們只是按照該有的成長速度,按部就班,堅定前進罷了。

急著看到成果,要求自己或別人快速成長,不一定是好事。比如說,有些人從小就為了考試而讀書、上補習班,等他考進名校,讀書欲望就會消失,後來可能平凡過一輩子,甚至提早失去鬥志也說不定。在職場上,也有一般上班族平時拚業績拚得死去活來,一旦當上主管反而失去幹勁。在領導團隊時也是一樣,主管訂出很高的業績目標,並用斯巴達式管理來要求績效,團隊中請假或離職的人也會越來越多。

盲目求快,帶來的損失絕對比你想像中的嚴重。
不急,才能結出好成果 

在這個強調快速的社會,每個人都不知不覺被推著快速回應所有面對的人事物,想要自己靜下心來不要急,的確需要很多練習。

本書分為六個不同的主題,要教大家一些馬上就能運用的「不急的技術」。

第一章要談「解決問題」的方法。每個人遇到問題時,都想早點解決問題,但一般人常常因為太急,反而搞錯了問題的本質,結果問題越理越亂。面對問題時,切忌不要馬上行動,要爭取一點時間想一下「如何面對問題、找出問題」。這一章和後面的每一個章節都是相輔相成。

第二章的重點在談「進修」。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學習是現代人高度關注的課題。正因為現代人有強烈的學習欲望,更容易在這裡加速過快或迷失方向,甚至錯把學習的手段當成目的,最後浪費不少時間和金錢,完全得不到預期的成果。這一章要教大家面對學習,怎麼做才能順利得到你想要的成果。

第三章是談如何經營「人脈」。沒有人會說人脈不重要,但太多人在經營人脈時,常因心急而失去良好的人際關係與緣分。另外還要告訴你,當你想保持自己的步調時,該如何面對在你周圍一堆心急的人。

然後,以第四章的「達成目標」和第五章的「實現夢想」,來談如何把自己的一個想法,從無到有做起來的方法。

最後的第六章,我想談「自我定位」的方法。目前在年輕人身上很容易看到的「尋找自我」的現象。你是否總是在「迷失自我」、「尋找自我」這類哲學問題,也就是聽起來有點空,很不具體的問題打轉?在這一章,我要教大家跳脫出無限迴圈,別再和這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硬碰硬,搞得精疲力盡卻徒勞無功。

我用這六個不同的切入點來討論不急的技術,因為原理原則相通,都會產生交集,所以只要從你「現在最想了解」的地方開始閱讀就可以了。

印地安的塞內卡族人之間,流傳著一段話:
只要你一問起:還要再走多遠?
就會讓目標更加遠去。

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的時候,馬上想起自己好幾次因為心急而失敗的經驗。這句話給我的提醒是,如果當時專注於目標,自然就會離目標越來越近。

在中國,也有句俗話說:
不怕慢,只怕站。
這句話也很有道理,意思是不怕步伐走得慢,只怕原地踏步,沒有前進。

另外,十七世紀的法國詩人讓.德.拉封丹(Jean de La Fontaine)在他寫的詩詞版伊索寓言裡,則是這麼說的:

快沒有用。
重要的是如何開始。

在這個凡事講求快速的社會,公車誤點一分鐘,甚至網頁等待時間超過三秒鐘,就會有人覺得心煩。

在動不動就因為幾秒鐘、幾分鐘而心煩的時代裡,我很想邀請大家一起想一想,到底快能得到什麼?快又會失去什麼?

我看到很多人因為只想快,得到的是一個疲累不堪且一無所獲的人生;失去的是那個可以不是這個結果的機會,也就是充滿能量且結實累累的人生。

正因為如此,在我寫完這本書的時候,我再問了自己一次:快能得到什麼?快又會失去什麼?

如果你願意的話,也可以用這兩個問題,提醒自己修正一下步調。
謹以此書的分享,衷心祝福你的人生,充滿能量而且結實累累。

一定要解決的事,這樣做事半功倍
人一急,就很容易忘記做事前準備而直接採取行動。忘記事前準備的結果,就會產生出別的問題。於是就掉進了被時間追著跑的惡性循環裡。

時間越緊迫,事前準備越重要。我自己有個親身經驗。大約三年前,我為了急著匯一筆美金到國外,而親自跑了一趟銀行。在此之前,我和那家銀行的往來 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記得那時候,我才剛從國外出差回來,辦公桌上堆了一大堆工作等著我處理,有些事情又很緊急,搞得我有點煩躁。我平常也很少親自去做海 外匯款,要辦哪些手續我其實不太清楚。

但我心裡想,「反正去了銀行,總會有辦法」,以為一切會像操作提款機一樣簡單,所以當我把手上的工作忙到一個段落,稍微有個空檔時就立即飛奔到銀行。沒想到,這正是錯誤的開始。

我剛進到銀行大廳時,心情本來還滿悠閒的。在我向銀行員說要辦海外匯款的時候,沒想到他光是說明要填寫哪些文件,自己就講不清楚,內容也變來變去,然後他說要去問主管,結果就一去不回。

因為我當天還有很多事情要辦,在等待的過程中,我越來越火大。最後是行員打電話到本行把流程重新問清楚,還把流程抄成筆記,他才有辦法處理我的需求。光是這件事就花上比我預期多三倍的時間。

其實這家銀行會花這麼多時間處理這項業務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它的往來客戶只有當地的小商家,很少做海外匯款。雖然銀行本來就有做海外匯款,但在這 家銀行的行員因為太少承辦,所以沒有人會處理。剛好我對海外匯款方式不熟,又找上一個同樣不熟悉作業流程的銀行員(包括他的主管)來辦手續,雙方都一知半 解,當然會拖延到速度。

因為趕時間,所以急著行動,聽起來一點都沒錯,但結果卻花費更多時間。就像當時的我,如果在去銀行之前,先打電話詢問作業程序,結果一定會完全不一樣。在我到達銀行前,行員就有時間先向本行確認作業流程,掌握所有要填寫的文件表格,最後花的時間可能只有原來的三分之一。

只要事先想過這些,稍微慢一點行動,甚至是多打一通電話,就能找到更有效率的作法,得到比原本更快更好的結果。

你一個人快,一定快不起來
採取行動前,一定要先了解和你合作的其他人的速度。在工作上也一樣。
當一家公司以非常猛烈的速度成長時,公司內部一定會出現跟不上速度的人。雖然在公司氣勢正旺時好像一切都很順,看似沒有任何問題,但成長到達極限時,就會出問題。

不管問題多嚴重,都應該要看清楚每個人的速度極限。每個人的速度極限因為能力或工作性質不同而有差異。急於解決問題的人,只會設定出他認為最理想的狀態,並且用這個標準,去強迫整個團隊做到他的期望。

請想像一群在火災現場接力盛水救火的隊伍。這群隊伍裡夾雜著年輕人、老人和小孩。這時候,年輕人如果因為災情緊急,要求老人、小孩跟他用一樣快的 速度來傳水,你覺得會發生什麼事呢?想必過不了多久,就會發生老人和小孩因為傳不動,可能會打翻水桶,整個救火作業可能都要暫停。這樣對救火有幫助嗎?是 不是適得其反?

當自己和周圍的人的速度差太多時,應該以全體人員的極限速度為標準,而不是自己的極限速度去要求團隊。

經營公司也是一樣,能夠不斷成長的企業,都會嚴格控管成長速度。比方說像連鎖居酒屋「和民」、平價服飾業龍頭之一的「Uniqlo」,都會把發展不佳的事業、企業體制、店鋪等收回來重新整頓,暫時停下腳步挖掘問題,並加以處理,而不會一味地為了成長而繼續發展。

這些企業的整體發展,在外人看來好像一飛沖天的樣子,其實這些企業領導人都是考量過組織整體的極限速度,然後才做出適當的成長決策。這種考慮公司整體速度的領導方式,才能讓公司真正成長。

這樣沉澱一下
‧越急,越要花「五分鐘」時間來思考,就能想出其他方法,並選擇其中最有效率的一個。
‧行動前,要了解合作對象、組織成員的「速度極限」。 

一定要解決的事,這樣做事半功倍
人一急,就很容易忘記做事前準備而直接採取行動。忘記事前準備的結果,就會產生出別的問題。於是就掉進了被時間追著跑的惡性循環裡。

時間越緊迫,事前準備越重要。我自己有個親身經驗。大約三年前,我為了急著匯一筆美金到國外,而親自跑了一趟銀行。在此之前,我和那家銀行的往來 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記得那時候,我才剛從國外出差回來,辦公桌上堆了一大堆工作等著我處理,有些事情又很緊急,搞得我有點煩躁。我平常也很少親自去做海 外匯款,要辦哪些手續我其實不太清楚。

但我心裡想,「反正去了銀行,總會有辦法」,以為一切會像操作提款機一樣簡單,所以當我把手上的工作忙到一個段落,稍微有個空檔時就立即飛奔到銀行。沒想到,這正是錯誤的開始。

我剛進到銀行大廳時,心情本來還滿悠閒的。在我向銀行員說要辦海外匯款的時候,沒想到他光是說明要填寫哪些文件,自己就講不清楚,內容也變來變去,然後他說要去問主管,結果就一去不回。

因為我當天還有很多事情要辦,在等待的過程中,我越來越火大。最後是行員打電話到本行把流程重新問清楚,還把流程抄成筆記,他才有辦法處理我的需求。光是這件事就花上比我預期多三倍的時間。

其實這家銀行會花這麼多時間處理這項業務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它的往來客戶只有當地的小商家,很少做海外匯款。雖然銀行本來就有做海外匯款,但在這 家銀行的行員因為太少承辦,所以沒有人會處理。剛好我對海外匯款方式不熟,又找上一個同樣不熟悉作業流程的銀行員(包括他的主管)來辦手續,雙方都一知半 解,當然會拖延到速度。

因為趕時間,所以急著行動,聽起來一點都沒錯,但結果卻花費更多時間。就像當時的我,如果在去銀行之前,先打電話詢問作業程序,結果一定會完全不一樣。在我到達銀行前,行員就有時間先向本行確認作業流程,掌握所有要填寫的文件表格,最後花的時間可能只有原來的三分之一。

只要事先想過這些,稍微慢一點行動,甚至是多打一通電話,就能找到更有效率的作法,得到比原本更快更好的結果。

你一個人快,一定快不起來
採取行動前,一定要先了解和你合作的其他人的速度。在工作上也一樣。
當一家公司以非常猛烈的速度成長時,公司內部一定會出現跟不上速度的人。雖然在公司氣勢正旺時好像一切都很順,看似沒有任何問題,但成長到達極限時,就會出問題。

不管問題多嚴重,都應該要看清楚每個人的速度極限。每個人的速度極限因為能力或工作性質不同而有差異。急於解決問題的人,只會設定出他認為最理想的狀態,並且用這個標準,去強迫整個團隊做到他的期望。

請想像一群在火災現場接力盛水救火的隊伍。這群隊伍裡夾雜著年輕人、老人和小孩。這時候,年輕人如果因為災情緊急,要求老人、小孩跟他用一樣快的 速度來傳水,你覺得會發生什麼事呢?想必過不了多久,就會發生老人和小孩因為傳不動,可能會打翻水桶,整個救火作業可能都要暫停。這樣對救火有幫助嗎?是 不是適得其反?

當自己和周圍的人的速度差太多時,應該以全體人員的極限速度為標準,而不是自己的極限速度去要求團隊。

經營公司也是一樣,能夠不斷成長的企業,都會嚴格控管成長速度。比方說像連鎖居酒屋「和民」、平價服飾業龍頭之一的「Uniqlo」,都會把發展不佳的事業、企業體制、店鋪等收回來重新整頓,暫時停下腳步挖掘問題,並加以處理,而不會一味地為了成長而繼續發展。

這些企業的整體發展,在外人看來好像一飛沖天的樣子,其實這些企業領導人都是考量過組織整體的極限速度,然後才做出適當的成長決策。這種考慮公司整體速度的領導方式,才能讓公司真正成長。

這樣沉澱一下
‧越急,越要花「五分鐘」時間來思考,就能想出其他方法,並選擇其中最有效率的一個。
‧行動前,要了解合作對象、組織成員的「速度極限」。

對印象好的人要「踩煞車」,因為……
常聽人家說,第一印象是最重要的,這句話並不是因為第一印象可以反映出一個人最真實的一面,而是因為很多人只憑著第一印象的好惡,來判斷對方是否值得繼續來往。

但是我認為,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最好是把這個說法反過來運用,就是不要隨便以第一印象來判斷別人。
有時候,讓你覺得第一印象很差的人,最後可能會成為你的好朋友。有些在第一眼讓你超有好感的人,實際上可能是個爛咖。不管我們對別人的第一印象好不好、有什麼樣的評價,都只能算是初步接收到的訊息,絕對不是這個人的全部。

這些話聽起來再理所當然不過,但是一般人在遇到第一印象極好或極差的人時,通常都會失去判斷力,並且輕易地用表面形象來評斷對方的人品。

別被「印象」蒙蔽「事實」 
心急的人常用感覺來判斷別人,很少去真正了解對方,因此也常常為看錯人感到懊惱。比如因為第一印象太好,很快就和對方有進一步的合作或往來,事後 發現被騙,才懊惱地說出「他怎麼會騙我!」、「為什麼幫他忙反倒惹禍上身!」等後悔的話,他們常常在事後回想,對方「看起來像個好人」,但其實是被第一印 象影響而誤判事實。

為了不要在事後後悔,遇到一個印象不錯的人,在評估與對方的互動關係是否要再進一步之前,你可以拜託對方替你做一件事來測試,並根據這件事來評估你和他的交情和信任可以到什麼程度。

你應該先把「印象」放一邊,看看「事實」。他的職業是什麼?講話有沒有根據事實?有沒有道理?

如果他本來就是個擅長表達的溝通高手,你自然很容易會受到他的影響,而對他產生好感。如果有機會,你可以試著把對方說話的重點整理成文字。這樣一來,或許就會意外發現他可能沒什麼內涵,或者講話自相矛盾。

仔細想想,詐欺犯是不是個個都長得像「好人」,或者「很有魅力」,甚至看起來「斯文有禮」?有個記者朋友告訴我,他到獄中採訪一位涉及多起結婚詐欺的女罪犯的事。我光看他描述這名女犯人的樣子,就知道他明知道對方是罪犯,但仍對她抱有好感。

由此可知,從表面上得到的「印象」,和實際發生的「事實」,可能根本天差地遠。

一般人對事物的判斷,很容易受到當下的心情、感情狀態影響,而且,感性很容易支配理性。所以急於建立人際關係的人,經常因為對別人抱有好感,就開 始用自己的想像力去拼湊對方有關的「事實」,例如「這個人很體貼」、「他很幽默開朗」、「他會主動報告大小事,很誠實」等等。但是,這些都只是「印象」, 而不是「事實」。

越有好感,越要踩煞車看清楚 
所以,如果你現在有一個很有好感的對象,不管是私人情感,還是工作上的欣賞都行,你得要特別小心這個情緒,因為這是一種很強烈的情感,得避免它影響你的判斷,要隨時踩一下煞車。

這樣做的意義,並不是要你隨時警戒、猜疑別人,而是要讓你的心保持平衡,以免因為「好感」而造成失誤。

主管在面試新人的時候,也常常受到「好感度」的影響,像是能清楚回答問題的人,勝過講話小聲的人;表現爽朗的人,勝過沒自信的人。不管是什麼樣的公司,要找的是應屆畢業生還是二度就業者,都會希望員工「開朗又熱情」。

不過,據我在徵才雜誌當編輯和記者三年,還有負責人事相關新聞十年,以及當管理顧問十年的經歷,我敢保證以「第一印象好壞」來徵才,就是錯誤的開始。

我的意思不是指錄取開朗的人不好,只是主管很容易因為「好印象」而做出不理性的判斷。這就像一個喜愛花美男的女生,常會被這類型的男人欺騙感情; 或是男性看到穿短裙的女推銷員,即使花掉幾個月的薪水也要跟她買東西是一樣的。因為第一印象太好了,主管反而無法平衡地去判斷應徵者是否能勝任、適合這份 工作。

如果能分清「印象」和「事實」,就可以大幅減少看錯人的懊惱與挫折。就能夠從有好印象的人當中,區分出「值得來往」和「要小心來往」的人。

印象差的人,越要多接觸 
同樣的,給你不好的第一印象的人,也不表示他真的這麼討人厭。我反而會建議大家,面對第一印象不好的人,就要反其道而行,先踩油門,積極的接近對方,再多製造一些機會了解對方。

這是為了避免在還沒真正了解對方時,就先有負面觀感,而失去認識對方的機會。

我認識一位便利商店的店長,有一次他在找工讀生,來了兩個應徵者。這兩個人的面試表現差很多,一個是講話很有活力,而且滿臉笑容,給大家非常好的 印象;另一個相較之下有點陰沉,問同樣的問題,也回答得比較溫吞。店長當然就決定錄取第一位。不過在那時候剛好有位資深的兼職員工突然離職,最後兩位都一 起錄用了。

過了半年之後,晉升為小組長,負責管理賣場和員工的,竟然是當初面試表現比較差的那一位。他的個性雖然沒有變得比較開朗,或是更會溝通,但是他工作盡責,能夠準時、有效率的完成每件工作。而當初表現較好的那一位,店長很快的就發現他說得比做得好,根本是中看不中用。

企業徵才常常有很多看錯人的經驗,和主管常不自覺地受第一印象的影響有很大的關係。

有些人面試時看似溫吞,可能是因為對自己說的話負責,所以特別謹慎。有些人口條清楚、有問有答,有時候可能是因為他很會配合現場氣氛,在做適當的「表演」罷了。

這可不是個案,在現實生活裡這兩種人比你想像的還要多。所以急著要徵人的主管,如果不夠冷靜,就會被第一印象牽著走,而錄取了不那麼適任的員工,另一方面也錯失認識優秀員工的機會。

這樣沉澱一下
‧觀察「第一印象」時,要同時驗證對方實際表現的「事實」。
‧對好感度高的人要踩「煞車」,看清楚他是否真的那麼好;對印象差的人要踩「油門」,多了解他的本性。

把不滿轉變成「詢問、提案、要求」,才不會打壞關係
面對有些不對盤的人,你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換角度換心態甚至一直替他著想,但無論你怎麼調整姿態,都沒辦法和他好好相處,甚至連相處不好的原因也找不到,就只能說你和他是真的「合不來」了。

如果不幸遇到這種人,你該想的問題就不是「如何增進關係」,而是要想「怎麼做才不會讓不好的關係導致負面的結果」就夠了。畢竟你不必和對方相處一輩子。

我曾經採訪過一家中小企業的董事長和廠長。董事長的外在形象很好,但就我實地採訪的觀察,他其實是個「暴君」型的老闆,雖然有很高的理想,但總是用強迫高壓手段要求員工。全公司唯一敢和他正面對嗆的,就只有這位廠長。

訪問過程中,廠長吐露了許多真心話。他最讓我佩服的一點,就是他在傳達董事長的要求時,能主動將董事長所有不理性的發言,重新用理性的話轉達給員工。

我從他的例子,想到一個道理。在各種人際關係中,喜不喜歡對方,其實沒有那麼重要。需要你真心喜歡,而且會真的影響到你的人生的人,也只有幾個而已,他們可能是你的另一半、家人和私交非常要好的朋友。除此之外的人,和你全都只是一般關係而已。

因此,和同事在工作上的往來,只要維持一般關係就夠了。如果和某個同事相當投緣,自然會和他建立起較深刻的交情。如果遇到很難相處的人,也只要維 持基本關係就好。這意思就是說,不管你心裡多麼討厭那個人,也不要讓你的厭惡影響你們的工作關係。你得學著凍結厭惡的情緒,你明明知道自己有強烈的感覺, 也要刻意當成沒有這回事,不讓情緒影響你的理性判斷,並讓自己把精神集中在行動上,才能讓事情順利進行下去。

前面說的那位廠長就是這樣,他懂得「理性」處理,把老闆的話重新理解,並換個方式再傳達。因為他把自己當做「把情緒轉化成理性」的緩衝區,才能讓整個工廠即使是在暴君董事長的管理之下,還是運作得很順暢。

你能不能和討厭的人合作出好成績?
運用理性,讓你能夠在和不喜歡的人共事情況下,還能把工作順利進行下去。相反的,如果直接把不滿和憤怒的情緒爆發出來,恐怕就會讓事情陷入僵局,也會讓人覺得一切都無法改變。

當每個人都想直接發洩情緒時,沒有共同的目標,就很難找到交集,事情也很難改變。只有在雙方都能控制情緒,運用理性時,事情才可能有轉機。既然知道這個道理,不如就先改變自己的想法和行動。在工作上,盡量拋開情緒,保持理性。

或許有人會說,對方就是一個很機車的人,要和對方一起合作把工作完成,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會這樣想的人,就是急著想控制結果的人。但和一個沒默契、難協調的人共事,還這麼急著想得到結果,當然就會覺得不可能。結果很容易就變成一種負面的連鎖反應,因為你討厭這個人,所以你和他共事時就注定做不出好成果。

因為難免遇到這種狀況,你必須小心這種負面連鎖反應。這時候,你應該要學習的是,不要專注於結果,而是專注於做法。你得先想想自己在面對那個自大 臭屁、愛指使人又愛損人的對方時,該怎麼應對,才能把事情解決?既然不能改變他的決定,你該怎麼說話,才能讓他在做法上參考你的意見?

面對不喜歡的人,不妨先專注在做法上,重視相處過程的品質,我相信就能盡量減少負面的連鎖反應。

把不滿轉化成詢問 
另外,在面對麻煩的對手時,還有一個把情緒轉為理性反應的技巧,那就是把一時的不滿、憤怒,轉換成Q(Question=詢問)、P(Proposal=提案)、R(Request=要求)的「QPR溝通術」。

根據心理學的研究,長期壓抑情緒會影響人的健康,所以,一旦不滿或憤怒的情緒一來,也不能過度壓抑下去。這種憤怒或不滿的情緒,也需要抒發的管道。既然不能直接表達憤怒與不滿,又不能違背自己內心的感受,那就試著把這種負面的情緒能量,轉化成理性的能量。

舉例來說,遇到一個堅持己見的主管,你心裡很不以為然,又不能表現出來,你就可以把你的不滿情緒轉成就事論事的討論,你可以這樣表達:

你可以詢問他:「我們堅持這項目標的最大理由是什麼?」
或者,給他一些提案:「是否要針對最強的競爭對手公司,召開戰略研討會?」
或者,也可以要求他:「既然必須要照這個進度走,能不能增加一位人手?」

QPR溝通術是為了避免情緒化造成僵局,進行理性溝通的作法,非常值得嘗試。
可惜心急的人因為過去累積很多不愉快的經驗,遇到同樣的狀況,常常採取毫無建設性的態度,比如「我不管了,隨便他啦,反正他是主管」,或是「既然主管這麼堅持,就先口頭同意,再隨便做做好了。」這樣的溝通,只會越弄越糟。
很多時候,對於別人的成見,急也是沒有用的。能夠慢慢處理人際關係,並改善關係的人,通常都懂得運用QPR溝通術,直到看到效果為止。

這樣沉澱一下
‧讓不滿和憤怒的情緒暫時凍結,用理性來處理事情。
‧改變別人不如改變自己,想想哪些事是自己能控制的。
‧ 用Q(詢問)、P(提案)、R(要求)溝通技巧,讓事情可以持續進行。

不想做任何改變,夢想不可能實現
有夢想的人聚在一起,聊起天來會很熱鬧。但有時候也會變成「抱怨大會」,停留在抱怨現實的層次,而沒有實際行動。

一步步接近夢想的人,和只會抱怨現實的人不同,他們會正視夢想與現實的差距,並找到行動的參考方案。
我有一個日本籍朋友,在墨西哥當蒙面摔角手,藝名叫做終極飛龍(Ultimo Dragon)。

他在職業摔角選手裡面算是體格瘦小的,只有一百七十公分高,所以在一九八○年代,那個摔角人氣最旺、體格優秀的新人輩出的年代裡,他一直被當成練習生看待。

雖然身材矮小,但卻夢想成為世界一流的職業摔角選手,對這行業有點了解的人都覺得他不自量力,是在癡心妄想。但他不理會別人的眼光,依然下定決心要「成為職業摔角選手」。請注意,是「成為」不是「想成為」。最後,他真的成為跨足美國、中南美、歐洲、日本的摔角明星。

他就和鈴木一朗一樣,鈴木一朗在小學的時候,就很肯定地說出「要成為大聯盟選手」。日本樂團「美夢成真」的主唱吉田美和,也是從小學就立志「要成為歌手」。

立志這種事,不是光靠有自信做得到就行。自己也必須清楚,在實現夢想之前,現實與夢想的距離有多遠,並且在生活中的一切行動都要以縮短距離為唯一標準。

你願意捨棄什麼?
要往遠大的夢想前進,就要把你的所有現實狀況,全部配合你的夢想來做改變。

很多優秀的音樂家或運動員,從小就立下志願或夢想,在他們年紀還小的時候,當其他同學放學後就可以盡情玩樂時,他們必須參加一些會讓全身肌肉痠痛 的單調練習;青少年時期大家情竇初開,當同年齡的其他人盡情地享受戀愛、旅行及聚會的機會時,他們還是必須勤奮練習。甚至長大後,他們也可能無法和一般人 一樣上下班,過安定的生活。

想要實現遠大的夢想,就必須捨棄掉很多東西。
夢想和目前現狀差異越大,要捨棄的就越多。
我希望那些不敢面對夢想與現實的差距,也不願捨棄夢想的人,想想這個問題:

為了實現夢想,你捨棄了什麼?
要是你為了這個夢想必須放棄一切,並且依然對它感到興奮悸動,那就表示你真心願意為它奮鬥。如果有人覺得「這個夢想對自己很重要」,卻對各種必須 採取的行動感到猶豫,那可能是眼界不夠開闊,或是決心還不夠堅定。去看那些決定「成為╳╳」,並且真的實現的人,就會發現這是一個關鍵性的決定。

逆推或順推,看見你的未來
能完成夢想的人,都在努力拉近夢想與現實的差距。他們的方法有「逆推法」和「順推法」兩種。
在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的時代,達成了人類過去的終極夢想──月球旅行。當時甘迺迪總統先是說出「要在六○年代將人類送上月球」這個理想。
請注意,他說的不是「想要……」而是「要……」。其中的差異在於動機是否夠強烈。

如果你想要有什麼樣的未來,現在必須開始著手做些什麼?使用的就是「逆推法」,就像甘迺迪總統有了終極目標--送人類上月球,就要克服所有困難,拚命去做。

相反地,一邊思考「現在可以做什麼」一邊建立確實的目標,慢慢行動來達成夢想的方法,就稱為「順推法」。
國家的革命、組織的變革或個人夢想的實現,這些目標的達成大多都是採用「逆推法」;而像是一些日常的改進與改善活動,或者解決日常問題,就是以「順推法」來計畫。

前面我提到的那位職業摔角選手終極飛龍,他的身高只有一百七十公分,在摔角界算是先天體格不佳的,而且他在還沒有任何摔角經驗之前,就決定自己「要成為職業摔角選手」,他用的就是「逆推法」。

因為他已經決定好要這麼做,所以不管是多小的機會都要把握。就算別人長期以來都把他當練習生看待,但他已經決定「要成為職業摔角選手」,就盡可能尋找各種機會,當練習生就是他的機會。最後他透過摔角界的有力人士介紹,終於獲得到墨西哥發展的機會。


早就在心裡立志「成為……」,而且將它實現的人,性格中多少具備一些瘋狂因子,對別人看不到的事情,可以一直堅持下去。
如果你只是把夢想當成是一種聊天話題,而且還能很輕鬆地談論它,有可能是缺乏對夢想的狂熱。所以,我要再問你另一個問題:

你,能為這個夢想瘋狂嗎?

這樣沉澱一下
‧抱怨現實,不如拉近夢想與現實的距離。
‧你做的每一件事,都要以實現夢想為前提。

其他好書推薦:

活了一百萬次的貓 「絵本の名作」100万回生きたねこ


曾喬治 的 網路讀書會 George Tzeng's Reading Club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