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最多人看的書

2009年6月30日 星期二

發現你的經濟天才:如何善用誘因來敲定工作、談戀愛,心想事成


喚醒你心中的經濟本能,好獲得現實中想要的任何東西

經濟理論什麼時候提及點菜的事了?
或者吸引理想伴侶?
或者控制那些在會議中滔滔不絕的人?
或者跟你的牙醫過招?

  在本書「控制世界的基本功法」和「如何控制世界,懂得見好就收」等章節中,作者揭露隱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經濟模式,好讓你獲得更多想要的東西。

   「誘因」是經濟學對待這個世界的核心,但經濟學不光是白花花的鈔票。事實上,金錢可能成為反誘因。科文說明,付錢叫孩子洗碗為何行不通。其他型態的誘 因,像是確保家人知道,如果他們尊敬你,他們也將受到尊重,這是可行的。還有沒有非金錢的誘因呢?下次開會時,如果你不希望任何人嘮叨個沒完沒了,試著叫 大家起立。深深觸動人心的誘因,例如在工作上獲得尊嚴或者愛人閃現的微笑,會是最有力量的誘因,即使當它們還伴隨著像金錢和免費食物這類比較世俗的獎勵。

   本書是經濟這門科學的入門,說明經濟學的概念基礎,老早存在於我們的內在。儘管作者科文淨提些看似與直覺相反的建議,但這些建議內含的智慧,卻往往都能 在日常生活、工作甚至渡假等稀鬆平常的例子中被證實。如何在摩洛哥的街頭請到一個好導遊?亟欲提升營運績效的主管或者擔心工作不保的上班族如何尋求解藥? 你內在的經濟學家會知道。

【建議閱讀】
如果你是:

  .關心文化創意產業的讀者,可以先「觀賞」第四章〈擁有全世界最棒的藝術品〉。

  .學生(特別是博士班的學生)應該先讀第六章〈自欺危險,卻是必要的藝術〉中所提到的「大鎚」考試準備法(The Hammer)。

  .老師、家長,以及需要長遠眼光的教育政策制訂者需要看第六章,有關作者如何教子女開車的部分。

  .美食饕客可以先「品嚐」第七章〈吃好一點,香蕉擺一邊〉。

  .慈善家、非營利組織,以及想要勸告親友「不要以為捐款等於行善」的人,應該會受惠於第九章〈如何拯救世界:再多的耶誕禮物也沒用〉。

作者簡介

泰勒.科文(Tyler Cowen)

   為喬治梅森大學的經濟學教授、美國備受推崇的經濟學家,定期為《紐約時報》撰文。他同時也是文化評論家、美食評論家,以及著名的部落客。科文的著作有: 《創造性毀滅:全球化如何改造世界文化》(Creative Destruction: How Globalization is Changing the World’s Culture)、《好與多:美國如何縮短經濟學和美學的差距》(Good & Plenty: How America Bridges the Gap Between Economics and Aesthetics)、《名譽何價?》(What Price Fame?)、《市場與文化聲音》(Market and Cultural Voices),以及《商業文化的禮讚》(In Praise of Commercial Culture)。

  科文的部落格「邊際革命」(www.Marginalrevolution.com)紅透半邊天,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經濟學部落格。「邊際革命」部落格成立於2003年,主要理念在於:微小的進步可能為我們的生活與世界帶來極大的改善。全球已有數百萬人閱讀。

  科文的個人網站:www.gmu.edu/jbc/Tyler/

第一章:想吃香蕉自己買
第二章:控制世界的基本功法
第三章:如何控制世界,懂得見好就收
第四章:擁有全世界最棒的藝術品
第五章:無論在家、約會或者被刑求,都面子十足
第六章:自欺危險,卻是必要的藝術
第七章:吃好一點,香蕉擺一邊
第八章:避開(或不避開)七大死罪
第九章:如何拯救世界:再多的耶誕禮物也沒用
第十章:你的內在經濟學家與文明的未來
資料來源

推薦序

【經濟天才帶你《發現你的經濟天才》】

  你有沒有看過一本書,在閱讀的過程中,會讓你點頭如搗蒜,好似作者看穿了你的心思,說中了你心底的話,更好的是,還為你的問題(無論是目前遇到的棘手問題,或是潛藏在你生活、而你尚未發現的問題)提出解答?

  假使真有這麼一本書的話,你會不會懷疑,它真有這麼「神」嗎?能幫助我解決我甚至還沒遇到的問題?

  請別懷疑。這就是經濟學的奇妙所在。雖然經濟學家們常躲在專業術語和行話的後頭,往往把簡單的事理包裝得晦澀難懂,令人望之卻步。但它卻是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一門科學。

   泰勒.科文是美國著名的經濟學「部落客」。是的,他不僅是一般人認為的「正統經濟學家」,同時也是熱門「邊際革命部落格」格主。有多熱門?目前全世界已 有百萬人瀏覽。何以熱門?正因為科文的文章及見解,能一針見血地道出人們生活中所遇到的任何疑難雜症,且提出巧妙的回答。更難能可貴的是,在閱讀《發現你 的經濟天才》的過程中,經濟學的色彩根本微乎其微(沒有任何專業術語的阻礙),使人看了大呼過癮。

想必你曾經歷過以下窘境:

  .每天的工作量早已超載,但卻總有開不完的會,而大部分的會議其實只是浪費時間又毫無效率。究竟要如何避免開會?

  .看到身旁的人都是成雙成對,形單影隻的自己也很想找個人來陪。究竟要在擇偶網站或廣告上,如何宣傳自己,才能吸引到你的Mr.或Miss Right?

  .看牙醫是件痛苦的事。無論牙醫診所裝潢多講究,還是無法減免心中的恐懼。究竟要如何「賄賂」牙醫,才能讓整個看牙過程既無痛,又能保證有良好的醫療品質?

  .到國外旅遊,一定免不了吃當地的美食。但究竟要選哪家餐廳、怎麼點餐,才能確保有最好的用餐經驗?

  .面對琳瑯滿目的書籍、經典名畫、電影,以及音樂,要怎麼挑選才能讓我們成為文化的億萬富翁。即便身上只有小錢,依然能享有心靈上的完全富足?

  科文主張,每個人都是經濟天才,只要掌握好「誘因」,你絕對有能力解決遇到的所有麻煩事。

中文版序

  這篇前言特別獻給我的台灣讀者。

  《發現你的經濟天才》一書的目標之一,就是提倡用經濟學的概念來看這世界,包括你的人際關係,以及你對於文化的追求。此外,也是提供思考你的旅行和所到之處的方式。

  其實,我這輩子第一次出遠門,就是在一九八九年來到台灣。這也是我在東南亞開始為期兩個月居遊的第一站。我永遠忘不了一大早抵達台北,就看見許多看起來不同、似乎不同,而實際上也的確大不相同的事物。大清早六點鐘的街道便熙來攘往,令我不禁瞠目結舌。

   當下我便開始思考,為何會是這種情景,以及身為經濟學家會如何思考這中間的差異。在那趟旅程中,我問自己許許多多的問題,包括:哪些餐廳有活魚、哪些沒 有;哪些台灣人民會坐巴士到東海岸及其原因;台灣發展出哪幾種中國菜,以及台中給人的感覺為何與台北那麼不同,等等問題。

  這本書是為那些喜歡向自己和別人問問題的好奇寶寶所寫的。在本書中,我試著以系統性的方式來陳述這些問題。

  順道一提,假如你對本書有任何想法或問題,請寫信到我的電郵信箱:tcowen@gmu.edu

  希望大家喜歡我的書,也盼望能再度造訪台灣。

泰勒.柯文(Tyler Cowen), 2009/4/3

更多內文請見:發現你的經濟天才


18歲的成年禮 窮學生的環島豐富之旅


著2000元環島的高中女生,這趟環島之旅,是她送給自己的一份成年禮。

這不只是一個旅遊故事,它述說的是青春與土地。

「別人習慣用一天慶祝生日,我卻喜歡用一年來慶祝生日!」每年蔡慧蓉都幫自己立下各種目標,並且用一整年去完成它,把這些成績當成送給自己的禮物。在十七歲這年暑假,她只花了少少的兩千元,試著在旅程中請大家載她一程,幫她完成環島夢想,這是她送給自己的成年禮,沒想到也因此成為新聞人物。

「搭便車就從摸彩箱裡抽出一個故事。搭上一部又一部的車子,就像走進一個又一個家庭,看到了一個又一個故事。」這趟旅程就像是一部充滿對白的公路電影,她 跳上原住民媽媽的車,跟著她遊歷東岸景色;她跳上一個老師的車,跟他去大學文藝營,才發現原來他是創作過「車站」的知名作曲家林垂立;她跳上一部公務車, 才發現居然一車都是記者,她也跟著記者們去跑新聞……

這個故事以環島旅行為骨幹,故事真正動人的地方則是台灣年輕人的夢想、勇氣,以及台灣濃濃的人情味。

18歲的成年禮精采書摘
警車是我的環島車

今天繼續搭便車環島,下一個目標是高美溼地。我倒著走在路上揮動我的雙手,想趕快攔到車,雖然有短短十分鐘是不怎麼順利的,但是有台車突然很快速的從內線道切到外線道停在我旁邊,我還真是為他捏了把冷汗。

這位先生很熱心的決定載我到高美溼地,不過我們都不知道確切位置,最後跟著路邊的一群年輕人開,終於抵達目的地,分開之時,他還是對我的環島行為有些感到不可思議。他也是位年輕的爸爸,不知道是否因為我,而改變了些他未來帶孩子的方法?

我覺得現在年輕人之所以脆弱經不起考驗,有絕大部分原因都是被保護得太好,不然就是父母這個不准那個不行、不願意放手讓孩子去飛去跌倒去面臨困難,那怎麼能怪下一代不夠獨立不夠堅強呢?每個人都應該要有自己的生活,你的父母你的小孩你的鄰居也都應該有自己的生活,在開始那些生活前,都必須要有一定的生存能力,而那些生存能力,正是來自於曾經的失敗與挫折和克服。

到了高美溼地後,我一個人坐在階梯上,看著準備要降落的太陽,望著前方那些如螞蟻般小的人們,可見這裡範圍有多大,大家都想不斷的往前走去 尋找自己的方向。把麵包和五十嵐吃掉,當作是今天的午餐兼晚餐,其實是因為沒有很餓不想再去買,這裡人這麼多,怕手機被偷但還是試著把手機放在一顆比較大 的石頭上訂時自拍,果然拍了一張還算滿意的朦朧照片,遠離水泥叢林的感覺真好。

正當我還在想從高美溼地走到省道不知道要多久時,一位婦人剛好經過。

我攔下她示意想問他可否載我到外面馬路,她用手語比了一些動作,雖然不完全懂但是意思略知,我也用手語比了一堆奇怪動作,想不到她很阿沙力的就比著要我上車。儘管只有一點點路,儘管之間無法對話,但卻是一股溫暖氣氛環繞在我們之間,我打從心裡覺得她是位好人。

突然想起有篇文章:「他說他去英國時有些景點要買學生票,都完全不用出示學生證售票員就相信他,從頭到尾沒有人要他拿出證明也沒有人懷疑他會說謊。原來是英國社會假設:多數人是誠實,只有極少數人會惡意騙人。事實上,整個社會行為也是如此,因此他們不浪費資源管理例外,不需要把每個人當小偷(當然被抓到一定重罰)。

這與台灣社會非常不同,我們基本上假設:騙子處處。所以,就算你「100%像學生」、「滿頭銀髮」 也必須透過證件才能取得優惠。於是,檢查證件是被社會認可的慣性。就算你是學生,忘了攜帶學生證,抱歉還是要成人票。於是,誠實的人必須隨時、不厭其煩的 拿證件證明「我沒說謊」。我從小到大,被檢查習慣了,到了英國,變得不習慣。台灣社會,因為誠信行為不足、信任基礎不夠,檢查慣性也就不得不然。難到這代 表,台灣人比英國人更習於投機、說謊?」

相對於台灣而 言,人民不相信政府,也不相信所有的陌生人,認為好人只是少部份。同樣是人,同樣的身體構造,同樣的一顆星球,同樣的腦袋,出發點想法不同、後續整個延伸 的結果就不同,但是我們卻選擇了悲觀的那個,所以處處防著人、刻刻不安心,老實說,選擇前者你真的會過得比較快樂,因為我正是如此。

偏僻的高美溼地、寂靜的台一線,不是我不攔,是路上一台車都沒有,我最起碼走了二十分鐘,是有經過一兩台,可是都不願意停下來。後來遠遠看到一台警車在等紅燈,想不到出發前想像中最刺激時刻要來了!

我要坐警車!這還真的到是人生第一遭!

不過我不才是因為做了什麼壞事呢!警察果然是人民的褓母,看到我揮手就開到我旁邊,還讓我上車與他們一起,他們是巡邏車,恰巧經過這裡,就 這樣順路的載了我一小程到清水,在車子裡面跟他們聊著我在搭便車環島等,還聊到他們的工作性質和經驗,其實沒有想像中來得有距離,小時候都認為警察是一種 很正義的象徵,連吃飯吃不完或晚上不睡覺,大人都會說要報警叫警察把我帶走,所以也就格外有一番對這份職業抱有的尊敬與畏懼。後來我們就一路開到他們巡邏 的終點。

然而我下車的地方似乎有些危險,路面超大超寬,每台經過的車時速也有到百吧,環島什麼都不怕就怕被車撞到。

這時有台慢速的休旅車駛向我,拉下窗戶,原來是要詢問我大甲鎮瀾宮怎麼走,我拿出我的地圖大概和他們講一下,還順便問能否讓我和他們一起,雖然他們似乎猶豫了好一下,但也讓我上車了。

他們三姐妹是客家人,印象中客家人就是勤儉持家,有一位還是淡水商工的老師呢!兩個混血兒是其中一位與德國丈夫生下的孩子,暑假剛好回來台灣玩。不同的文化教育下,也明顯的對比了台灣父母對孩子呵護與擔心,記得她聽到我在旅行的事情,還滿臉帶著微笑跟他們孩子說:「過幾年你們也該背上背包,像這個姊姊一樣,自己去體驗看看這個世界。」但絕大部分的父母卻是對孩子說:「你們千萬不能學這個姊姊!不然我就打死你。」

該學的,當然不是搭便車環島,而是自己去面對陌生環境的抗壓性。

在環島日記裡穿雜了那麼多我的想法,其實目的只是想說,我也只是個孩子,我沒辦法教大家怎麼賺大錢怎麼搞事業,但我能告訴你怎麼從在平常不過的生活去看見希望,並且樂觀的去感受每一件事,有夢最美希望相隨,當你低潮不知道此刻的你再做些什麼、又或者在煩悶什麼時,找一件你期待的事並且等待它的到來,你就會發現其實你知道什麼是生活

看更多:18歲的成年禮窮學生的環島豐富之旅


種下200%的樂活幸福


作者/林義隆(台科大機械系畢業的,曾任職工研院光電所及中強光電、普麗光電等新竹科學園區科技公司。)

是我們熟悉的科技人,將大部分的時間與精力奉獻給工作,對於參與孩子的成長或與家人相處,成為一種奢求。

但他也是我們不熟悉的科技人,38歲就擔任知名光電公司研發協理,是公司年輕的協理級主管,卻在39歲那一年,帶著曾在知名外商銀行上班的太太,和一對分 別就讀國小四年級及幼稚園大班的女兒、兒子,到台東當起農夫。 為什麼選擇台東的鹿野鄉?林義隆娓娓道來背後的動人原因:「一開始我們挑了台東不同地區的四個國小讓女兒選,沒想到女兒因為愛上鹿野鄉這個國小前的百年老 樹,而想在這裡上學。」

沒有土地,沒有務農經驗,再加上林義隆採用的是愛護土地、尊重大自然的「秀明自然農法」,一切充滿艱辛與挑戰。不過雖然收入大為減少,但 一家人緊緊相繫的情感,以及大自然所給予的開闊自在,卻讓林義隆一家人覺得幸福且值得。雖然仍有不少親友會問:「你們什麼時候要回來?什麼時候不當農 夫?」

在林義隆身上,我們彷彿看見我們自己,那是:以為成就是幸福,以為財富是安全,以為成功才是唯一。而林義隆用他的親身實踐,做到了很多人想做,卻始終踏不出第一步的夢想生活

林義隆說:「我們辛苦賺錢是為了追求幸福快樂,但我們真的幸福快樂嗎?我們是不是反而沒時間好好吃頓飯、沒時間全家相聚在一起、沒時間認識這世界?」

他簡樸單純的生活提醒著我們:

‧是否將自己「賣」給工作?

‧是否將事業成功當作唯一的人生價值?

‧對於生活,是不是總是「用到的很少,想要的卻很多」?

‧是否不斷追逐效率,卻忘了放慢腳步,思考自己想要什麼?

從人人稱羨的百萬年薪金飯碗,到楊桃第一次收成只賣700元;從拿滑鼠的雙手到拿鋤頭,林義隆的人生下半場少了光鮮亮麗,卻多了滿溢的幸福。

而這份幸福,充滿原味與健康。他的一對兒女在愛與支持的陪伴下,更獨立懂事,更願意自發學習。大自然無疑也是最好的老師,一如林義隆採用無農藥無肥料的「秀明自然農法」,連有機肥都不用,作物靠自然的力量成長,因為他相信,只有讓土地回到最初的健康,才會長出健康的作物,人吃了也才會健康。

看更多:種下200%的樂活幸福

《商業周刊》封面故事熱烈報導!

竹科不缺我一人,但我的人生不能缺少自己的靈魂!

一個前科技人的精采下半生!

林義隆一家人,正在實踐一種「收入少了,但家人之間關係更好了」的新幸福!

曾經,他也以為,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收入豐厚、事業成功。
直到他捨棄百萬誘人年薪,
帶著一對兒女,與曾在外商銀行上班的太太,
搬到後山台東,人生翻新了一頁。
我們才看見,另外一種更腳踏實地的幸福!

  「這是我家專屬的夏夜星空,也許小孩很快就長大了,不會再與我們躺在地上看星星,只是,這樣的歲月、這樣的星夜,是我們與小孩永遠的共同記憶,刻在心裡,永遠抹不掉,我們會不會太幸福了?」

  林義隆說:「我們辛苦賺錢是為了追求幸福快樂,但我們真的幸福快樂嗎?我們是不是反而沒時間好好吃頓飯、沒時間全家相聚在一起、沒時間認識這世界?」

他簡樸單純的生活提醒著我們:
.是否將自己「賣」給工作?
.是否將事業成功當作唯一的人生價值?
.對於生活,是不是總是「用到的很少,想要的卻很多」?
.是否不斷追逐效率,卻忘了放慢腳步,思考自己想要什麼?

  從人人稱羨的百萬年薪金飯碗,到楊桃第一次收成只賣700元;從拿滑鼠的雙手到拿鋤頭,林義隆的人生下半場少了光鮮亮麗,卻多了滿溢的幸福。

   而這份幸福,充滿原味與健康。他的一對兒女在愛與支持的陪伴下,更獨立懂事,更願意自發學習。大自然無疑也是最好的老師,一如林義隆採用無農藥無肥料的 「秀明自然農法」,連有機肥都不用,作物靠自然的力量成長,因為他相信,只有讓土地回到最初的健康,才會長出健康的作物,人吃了也才會健康。

阿娜答的神秘世界


世界各地奔波了三十多年,走遍四十一個國家,採訪過戰亂的科索沃、深入貧困落後的查德、定居在蕞爾小國馬其頓、闖進危險的泰緬邊境……這位勇敢又瘋狂的奇女子張桂越,為了出版一本書而回到台灣後,卻再也離不開了。她拮据渡日,換來野馬不羈的日子;她居無定所,漂泊在沒水沒電沒瓦斯的台北橋下、關渡基督書院、或是林森北路某條通的小套房;她孑然一身,卻結交了各路英雄好漢:八十五歲愛偷花的女牧師、塔次基里溪畔的布農人家、兩個生肖土撥鼠的年輕女記者……

這四十多篇看似平淡卻內蘊澎湃的散文,有作者刻畫週遭人物的小故事,有她對朋友與親人的回憶,也有她以一種阿Q精神對這段「無薪假生活」的快意享受。透過張桂越的眼睛,我們看到,原來,美麗就在生活裡,各種奇人異事就在你我身邊,而感動,就在一顆敞開的心房裡。

《阿娜答的神祕世界》精采書摘
三鍋水的溫暖

搬到台北橋下,我不打算買熱水器,也不裝瓦斯桶,弟弟雅各送來的電磁爐加上淑美給我的大同電鍋,搞定一切。所謂搞定一切,包括燒水、炒菜,吃喝不成問題。我的滿足是相對的,是經驗的,是想像的,也是慢慢學習來的。

住在要拆的老眷村裡,心情嘛,很像吳楚楚唱的那首「我的歌」:「慢慢地唱,不要慌……。」意思是,有的時候我是挺慌的。說白了,是急著拍攝的案子落實,不 過,要跟一些商頭商腦的人deal,是很急人的。人家是萬丈高樓平地起,我是萬丈高樓打字起。在拍攝訪問前,在電視播出前,我是要打個什麼案子的。

所以,天涯海角,我的第一步總是坐下來乖乖打字。此番,台北橋下,無數個打案子的歲日與夜,多了一個溫暖的伴兒,它伴著我,特別是夜深人靜時,想要喝杯咖啡的時候,有個叫SunHow的電子爐,總是靜靜地一路相伴,如此體貼。

這個SunHow是什麼玩意兒?對我而言,它是個blessing!是個會傳遞訊息的祝福,只要輕輕用手指按一下,三分鐘不到,水就開了, 泡茶泡咖啡隨便我。訊息是;一年前在泰國北部的山裡,在慄憟族群的聚落裡,一杯茶是要先生火、燒柴、不停地煽火,灶子上的水壺碳一樣的黑,可以拿根樹枝在 上面寫字。水開了,廚娘提著茶壺出來,一人一大碗, 水喝完了,再燒,立正、稍息,動作重複,廚娘進柴房再來一遍。今夜台北,我要喝水,輕輕一按……

「姊,我要洗澡怎麼辦?」妹妹從美國來我的台北橋下作客,大哉問。因為橋下沒熱水器,冬天天冷,她要洗熱水澡。「什麼怎麼辦!」我火冒三 丈,「沒叫你騎驢子過台北橋到三重打水就很客氣了!還熱水!」我是說水龍頭一開,水就嘩啦啦地往下沖。「You are in heaven!」我狠狠地說。

於是,老妹乖乖地用大同電鍋的裡鍋燒水,一鍋一鍋燒,總共燒了三鍋。

「怎麼樣啊?OK嗎?」我在浴室門外問她。

「OK啊,我現在在查德。」幽默。好像在裡面挺享受的,享受她的三溫暖,享受她三鍋水的溫暖。


香港出版品與台灣閱讀市場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zen/3/1313183639/20090628015410

/zen(本文發表於台灣出版資訊網)

港版書,其實影響台人閱讀甚大

今年是香港書展二十週年,書展單位特派出知名作家梁文道等人來台宣傳,希望台灣的讀友能造訪香港書展。

說到香港,不要說台灣人,就連香港人自己,都覺得是個閱讀風氣不盛的地方,寫家與出版社們更常抱怨書籍難銷難賣,言下之意,頗有在香港出版難做的意思。

可是,要說香港不是發展寫作與出版事業的好地方,又不盡然如此。

好 比說漫畫,港漫早已自成一套出版工業,銷售與發行規模驚人,台灣的租書店中常可見港漫的蹤影,追讀者也不少,甚至台版漫畫週刊都有連載。另外像香港的日譯 漫畫,由於出版速度比台版早,不少租書店與漫畫讀者也都樂意追讀港版,在台灣規模稍微大一點的租書店都可看到港版日譯漫畫的蹤影。

其他像武俠的金庸與黃易(就連古龍都是香港人追捧出來的暢銷作家),科幻有倪匡,愛情有張小嫻、亦舒、梁望等人的作品,旅遊書特別是談日本與東京的旅遊指南與散文,飲食文學的蔡瀾與歐陽應霽,不但香港暢銷,在台灣也擁有眾多死忠粉絲。純文學方面則有西西,評論方面有林行止

不 光大眾出版品,就連利基小眾閱讀,港書書在台灣的影響力也不容小覷。例如基督教出版品,香港的基督教出版社所出版之神學與靈修讀物,早已佔據台灣基督教書 房大壁江山,較為知名的有道風山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道聲、浸信會出版、突破、天恩、宣道、福音証主、基督教文藝等等。

社 科人文叢書方面,早年由唐山代理經銷的青文書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之作品,對台灣學術與藝文界的閱讀影響不小(後來停止經銷);近年台灣商務印書館經銷 起香港三聯、商務、香港牛津大學、中華書局、中文大學,也引進了不少香港知名作家如董橋、陳冠中、黃碧雲、也斯等人的作品。

上述僅是台灣閱讀圈較為熟知的部份,還有一些正在積極努力打開台灣市場的香港出版社如天窗、天地圖書、花千樹、Kubrick等,香港寫家與出版品,對台人閱讀的影響其實不小,只是少有人宏觀、系統性的討論。

謎樣的香港出版界

梁 文道說,香港的出版社是個謎。我也認為,香港的出版狀況是個謎,從理所當然的角度來看,香港各方面的條件都不適合出版。然而,我幾次赴港的逛書店實際觀察 到的情況卻是,香港擁有相當完備的出版類型,除了上述台灣較感興趣之漫畫、文學、社科人文與宗教出版品外,其他像生活風格、財經、教育與語言學習等出版類 型,香港也都有專門的出版社,教科書出版更是香港的大宗,來台鋪貨的香港出版社僅為少數。

也就是說,雖然外界都認為香港人不讀書不買書,但實際情況是,香港的出版社還真不少,出版類型也相當齊全。

比較可能的原因是,香港出版市場的規模雖小,但經過多年的刻苦經營,出版社早已找出一套能夠兼顧成本效益的營運方法,只是出版產業向來有秘密主義與喊窮傳統(加上媒體明顯可見某些窮出版社經常曝光訴苦),因而深化了一般人對香港出版社就是窮的印象。

其次,回歸之後,享有出版自由的香港,成了不少領南文化圈有經濟能力但苦缺出版自由的各種寫家買書號出書的合法管道,肯定也增加了香港出版社的活路。

第三,嶺南文化圈(或說珠江三角洲經濟圈)逐漸和香港形成文化-經濟共同圈,過港來消費購物買書的大陸人越來越多,好比說2008年香港書展,總共湧入83萬人次參觀(比台北書展還多),據書展主辦單位指出,不少都是來自大陸的讀友,可見當中國富起來之後,那少數富起來的讀友們樂於加入香港出版與閱讀圈,其所帶入之經濟效益也有效幫助了香港出版人的維運,使其逐漸形成規模經濟。

港書來台的兩種模式-版權賣台、港書直進

我發現,港書在台灣的閱讀圈影響力不小,只是過去的經營模式主要以版權銷售為主,也就是說,香港在地知名/暢 銷作家將書籍版權賣給台灣的出版社(或者作家另外跟台灣簽台版合約),由台灣的出版社另外出版台版書,模糊了這些香港作家的港人身分,除非特別意識區分出 來,否則常不自覺地被視為台灣閱讀圈的一環。也許是台灣與香港兩地互動頻繁,早年台灣消費香港大眾藝文商品亦多,加上出版社有意模糊作家的香港身分,因而 讀者在心理意識上較不將這些香港作家視為外人。

不過,版權賣台多半僅止於暢銷書,其他較為小眾的出版類型,例如社科人文、基督教出版,多採港版直進台灣的經營模式。不過,最近一兩年來,開始有香港出版社直接將港版暢銷書賣入台灣,例如香港皇冠的張小嫻、蔡瀾,天地圖書的亦舒,就有港版書直接進軍台灣。

上述兩種模式通常交錯使用,有時一本書在台灣港版書也有台版也有(雖然不見得合法),不過隨著港版書的製作水準越來越高,港版直進台灣若經營得當,獲利應比販售單純版權抽版稅來得高,因此,香港出版社選擇港書直進的模式未來應該會越來越多。

目前,港版直進台灣除了歷史悠久的基督教出版社外,就屬商務代理的香港三聯、商務等出版社,還有貿騰代理的天地圖書、天窗等(還有基督教)出版社。

香港書來台發展的困難

不過,港書雖有直進台灣發行的意願,而且也陸續有一些出版社投入,然而在台灣的書店,一般來說很難看到港版書,鋪貨狀況似乎不是很理想。

我想,港書直進台灣,勢所必然會碰到的問題,我歸納了一下,大致上有:書價偏高(香港所得與物價都比台灣高,加上跨海來台的成本較高,書籍定價上自然偏高),書籍的份量卻不如台版書多(港書多半短小精幹,除少數學術經典大部頭外)文字使用的差異(港式中文保有粵語方言書寫,一般台灣讀者無法理解,粵語方言成了閱讀障礙)作者知名度不夠(暢銷書作家的書籍目前仍以版權賣台為進軍台灣的主要模式,港版直進的多半是香港有名但台灣還不太有知名度的作家)。知名度低,書價高,又有閱讀障礙,造成鋪貨不易,不是書店不想收書就是銷售成績不盡理想(以至於後續鋪書困難)

對於香港的出版社來說,直進台灣的成本相當高,在香港出版一本書一印也許500~1000,可鋪完香港的書店,但如果要直進台灣,勢必得為台灣的書店增印書,若考慮台灣的經銷商將香港出版社視為台灣的出版社,一視同仁的要求單書一次給1000~2000本書,無異增加香港出版社的成本壓力。一開始或許抱持著開拓台灣市場的美夢還願意投入,但幾次下來之後,銷售成績不理想造成庫存壓力過高,退書積滿倉庫,香港出版社願意直進台灣的意願就低了。

其實,港台兩地的閱讀市場規模不同,台灣雖然大香港不少,但是不宜貿然直接把港版書往所有的書店鋪,比較理想的作法,應該借鏡漫畫租書店採買港版日譯漫畫或台灣的簡體書店經營模式,接受客訂或僅對有把握的書籍小量下單(不夠賣再追補)在知名度打開之前,港書直進台灣僅將書籍鋪貨給少數特定的書店,如獨立書店、網路書店,品項多但進貨數量少,另一方面積極查補書,抓出好賣的書作重點行銷。另外,規劃香港月/香港書展活動,每年定期推出專案書展亦可,重要的是週轉與庫存要抓好,寧可少賣零庫存,也不要漫天鋪貨卻只賺回一堆庫存。

如果可能,香港出版社群結盟合作,集中火力將書出給一兩家經銷商,要求經銷商設置港書販售發行特別部門專門負責,香港出版社應在聯合台設置行銷與發行辦事處,自行負責開拓市場。

近年來香港出版的好書不少,還有許多出版社與重要作家未曾被引介進台灣,發展空間大。若是受限於發行而無法讓台灣讀者看見,其實蠻可惜的。希望看到更多優質港版書出現在台灣,港書能成為台灣閱讀市場的一環,豐富台灣讀者的眼界。


陳芳明》書寫就是旅行

1

展示在圖書館玻璃櫃裡的手稿,靜靜攤開在室內柔和的燈光下。經過多少里路的飄航,多少歲月的眺望,這些手稿終於也有靠岸的時刻。當初字跡在紙上滑行時,從 未臆想日後文稿的最終歸宿。敞開的白色稿紙,往往是一望無際,不能確知書寫之旅的起點與終點。俯仰之際,生命的重量全部都落在筆端。紙上風雲,筆下情感, 緊緊攫住以身相許的剎那。每一篇文字完成時,幾乎是經歷一次的小小生死。站在展覽室內,隔著玻璃端詳自己的筆跡,彷彿再度看到靈魂掙扎的痕跡。

容許手稿投宿在圖書館尋求安頓,為的是結束半生以來浮沉的遠遊。穿越過追風逐浪的旅途,從異鄉到故鄉,從少年到暮年,這些文字已完成空間與時間的雙軌旅 行。它們既是肉體的化身,也是精神的延伸,錯落地烙下多少年前的腳印。風雪裡的跋涉、沙灘上的散步、山谷中的攀行、高樓下的倉皇,已都幻化成泛黃紙上的漫 漶文字。若是在字裡行間嗅到一絲甜味的空氣,那可能是書寫於遠方湖畔的一盞燈下。如果文字中間升起一縷悲憤之氣,大約可以推想當時的心情正與獄中朋友展開 對話。思考上的靈光一現,情感上的微波漣漪,也許已在記憶中淡忘,卻完整地保留在有著時間色澤的手稿。

置放在櫃裡的手稿,是不是也暗示半生的記憶也一併存鎖在玻璃櫃另一面的記憶,是不是也像陳放在水晶棺裡的魂魄。細讀那些飛揚的字跡,許多遺忘的心情卻又忽 然甦醒過來。依稀中北國的一個夏夜又再度回來,恍然也看到那張受到星光眷顧的窗邊書桌。西向的窗口,眺望更為遙遠的海洋。想像中土地上的孤獨身影,總是習 慣坐在朝西窗口的桌前。手上緊握的筆,往往承載著無以排遣的鄉思。三千里遠洋,十餘年天涯,豈是一枝衰弱的筆能夠抵禦?

璀璨的星,鑑照著徹夜思考的翻騰,疲憊肉體的折磨,隱約在引導紙上的筆尋找回鄉道路。仰望深邃的星,視線幾乎不能企及。眼神投注在夜空的那個光點,猶似在 黑板上畫出一條幾何學的輔助線。沿著那細緻的虛構線條,失魂的心靈意外地開啟年少時期的天空。在異鄉最深的夜裡,瀕臨絕望的書寫驟然獲得挽救。

有多少書寫,都是在最後一刻放棄之前,思考又有一次逆轉。可能不是思考,應該是感覺。一息尚存的感覺,因為星光的點化,突然變得特別敏銳。早已逝去的濕氣 與風聲,亞熱帶島嶼的燥熱,在那神祕的深夜,奇蹟般降臨在毫不設防的肌膚。感覺回來時,紙上的旅行也重新啟程。空曠無比的白紙,宛然浮現一張地圖,或是一 張可供辨識的星圖,失去方向的筆,確信發現了座標與位置,壅塞體內許久的鄉愁,隨著文字的釋放而得到紓解。

如果書寫是旅行,走上回鄉道路的文字,當不止於攜帶感覺而已,與歷史、文學、政治相關的知性思維,應該也一起動身出發。生命中發生最強烈的轉變,莫過於自 己從第十世紀的宋代中國引渡到二十世紀的現代台灣。那樣跨界的時間之旅,只有訴諸革命性的勇氣才能克服內心的惶惑。宋代中國的探索,依賴的是歷史學的考據 訓練。現代台灣的發現,則是求諸於文學想像的挖掘。這種思維上的轉向,等同遠洋航行的巨帆在一夜之間調整方位。水性的轉換,一度使揚帆的速度急遽減緩。

在歷史與文學之間如何尋求平衡,在中國與台灣之間如何維持對話?這樣的苦惱問題出現在微近中年的階段。在旅途上也有迷路的時刻,全然進退失據。經過多年的 掙扎之後,才慢慢體會歷史與文學原是各有所偏。歷史強調事實,文字強調真實。事實需要史料支撐,真實則由感覺主導。那樣的體會,是在孤獨窗口下完成無盡的 閱讀而獲致。

為了梳理帝王將相的歷史,曾經把年少時期的歲月投注在線裝書的閱讀。釋出窒息氣味的重重書架,囚住一個敏感的心靈。坐在圖書館的毛玻璃下,仔細比對不同版 本的木刻文字。那時肉體已在膨脹,許多奇異的感覺在血脈裡流竄。血管賁張的想像,都在史料閱讀之際平息下來,過多的熱情也被迫必須冷卻。歷史的想像,在古 典顏色的紙頁之間穿梭,以求得假想中的一個事實。但是,在千錘百鍊的考據下獲得的事實,果真是屬於事實?頹然坐在浩瀚的史書之前,忽然覺悟所謂事實不都是 解釋出來的?史料與史料的銜接,如果需要人工著手構築,如何證明事實值得信賴?歷史想像求得的事實,如何不是想像的延伸?內心自我提問的過程,一旦陷入之 後,時間之旅便無窮無盡。

對於歷史書寫,越來越覺得恐懼。在徬徨的邊緣不免對文學流露無可抑制的眷戀。史料是時間的殘餘,不可能激發情感。文學不是殘餘,而是心靈直接感應。即使承 接一首古典詩,無論時間如何久遠,不必藉由考證,就逕自產生波動。一觸即發的衝擊,像是暈開的漣漪,在內心不斷擴散,悲喜哀樂的情緒,縱然是多麼細緻,都 是屬於真實。

四十年前文學生涯的開端,始終是一首詩的書寫。落筆寫下第一行時,也許就是生命的強烈暗示。在詩行之間選擇的文字可能並不精確,表達出來的情感可能也並不 恰當。看來是那麼拙劣的一首詩,卻是與星光,與風聲,與體內的情緒,纏綿糾葛整個夜晚之後才困難地誕生。那是精神搏鬥之後的產物,是生命最好的標本。如果 在閱讀時發生不快,或厭惡,那也是生命狀態的最佳呈現。文學的真實,於此得到印證。詩有時並不需要解釋,所有的感覺都可以得到容許。

2

文字的力量有多大?這是難以臆測的問題。長年累積下來的手稿捧在掌上時,才發現文字的重量超乎想像。薄翼那般輕盈的稿紙,在文字落筆之前,只是一張空白的 記憶。有時稿紙遭到揉皺廢棄,更不可能在生命裡烙下印痕。然而文字一旦在紙面滑行浮現,直到一篇文章完成,稿紙的份量便逐漸加重。

每一個文字都是以想像與思維兌換而成。生命中的某一個時刻,以專心的精神注入手腕,以孤獨的身影俯腰書寫。縱然書寫的速度飛快,每落下一個文字,那段入神 時刻的思維方式與心理狀態便留下紀錄。時間過去,生命消逝,感覺不見,心情失蹤,唯文字停駐在那裡。時間兌換成空間,拒絕寂滅。凌亂的筆式,歪斜的字跡, 已不容洗刷拭去。文字有沒有力量,可能無法回答,但是它的存在,一定比抽象的時間與幻化的生命還要長久。

辨識自己早年的字跡,有時不能相信生命之旅的神祕時刻竟然留存下來。透過衰弱的文字,竟然還窺見逝去生命的掙扎、遲疑、搏鬥、對決。站在時間的對立面,企 圖讓思考的閃現靈光留下痕跡。那是莊嚴的時刻,體內可能有不知名的神祇進駐。藉助神的力量,使起伏的情緒,難言的美感,不確的智慧,都換算成文字。筆法也 許欠缺華麗,字型也許失諸潦草,卻相當盡職地把一個可能是平凡的時刻轉化成非同尋常。文字擱淺在那裡,稿紙也置放在那裡,易逝的生命也幸運地被容納在那 裡。

文字可能沒有任何力量,無法接受任何的磅秤。但是重新檢視陳舊的文稿時,才發現過往的生命竟然並不全然消失。早年的信仰與價值,仍然還保存在羞澀的字跡深 處。所有的閱讀原屬於過眼雲煙,撫觸過的書籍,研讀過的知識,流水一般在指隙間穿過。有多少閱讀的紀錄,至今還完好地留在手稿。因為偏愛,因為相信,所以 才會容許昇華文字。每打開一本書,就是敞開一張地圖,精神的旅行從此啟程。

無論作者是熟悉或是陌生,浮游在書中之際,彷彿是展開一次神祕的對話。在恰當時刻,往往不禁擊掌讚嘆,只因在書中撞見一片美麗風景。有時也情不自禁會動 怒,憤懣於書中文字的荒謬悖理。無論是悲憤或愉悅,都是精神上的豐收。手稿裡存放著那年許多的閱讀心情,又一次記取多少夜獨的時刻,已經與或離或友的作者 有過心靈上的交手。

有時會為自己的閱讀方式感到納罕,為什麼一首詩竟是那樣解讀,為什麼一篇小說會是如此詮釋。在書中俯仰之際,可能發生過不計其數的知識會盟。重新端詳自己 的文字在紙面上游走,似乎也可追索當年閱讀的困頓與樂趣。在峰迴路轉的閱讀之旅,不免又記起當年也曾經在馬克思主義或女性主義的思維裡浸淫過。閱讀並不純 然是平面的、靜態的經驗,眼睛在書中梭巡時,思想已在援引另一位作者的書籍。一場看不見的圓桌會議,已經在內在的精神層面熱烈進行。邀請不同的作者參加閱 讀時,平靜的書籍也許正要釀造另一次的思想風暴。

在書中眉批加注,已無法滿足自己的脾性。即使只做一些短短的筆記,也還是不能稱心。必須攤開稿紙,把閱讀的感覺、情緒都書寫成為一篇評論。在那樣莊嚴的時 刻,生命中信仰的力量也注入閱讀之中。因為那是全心投入,抽象的精神漫遊,都變成歷歷在目的文字證據。經過書寫的儀式,閱讀過的書便不再煙消雲散,許多作 者也注定是據為己有。知識的累積也因此而完成,文字的力量正是在此彰顯。

生命是什麼?它應該是知識與情感的總和。生命質感的加深,絕對不是來自年齡的增加,而應該是得力於各種歷練的結合凝聚。知識歷練可能是無法避開的過程。畢 竟個人的生命過於褊狹,必須藉助別人的思想與作品,才能擴大生命格局。閱讀使自己與他人的生命產生連繫,從而開啟未曾看見的世界。稿紙上留存的蜿蜒筆跡, 有不少是當年閱讀的印記。迤邐的閱讀,曾經把自己帶到遙遠的邊境。那可能是一個喧鬧的春夜,稿紙留下的日期可以印證。在蟲聲的噪音中,平靜的心情維持著一 支穩定的筆。從文字的邏輯推理,可以測知當時的思考保持在清晰的狀態。作者所企及的遠方,確信自己也真正抵達。文字的紀錄後,曾經不能開啟的難懂詩句,都 在那深沉的夜晚迎刃而解。稿成之後的心情,如今已都難以回溯。然而,重新捧讀手稿時,竟然有一絲莫名的喜悅,在身體的什麼地方暗自湧現。

3

生命可能什麼都不是,卻還是有其特殊的意義。至少它是一個容器,可以承受不同知識的匯集,使不同時空的作者可以發生共時的晤談。生命這個容器還不止於此, 它還是各種流動情感的交會所在。情感的激盪,連帶釀造了慾望、想像、記憶。從內心最深的無意識世界,流瀉出毫無遮攔的語言與文字。從內心到手掌,從指尖到 筆端,無法隱藏的感覺直接注入稿紙。體內幽微的震動,都有可能使文字發光發熱。文字一旦釋放意義時,生命也同時獲得精確的定義。

年少時的手稿,注滿過剩的願望與憧憬。那時的體魄還在成長,卻已開始構築一個比生命還要巨大的夢。從字跡可以窺見,當時的夢近乎繁華,因為選擇的字眼大約 都美得無可置信。看待世界的方式,並非眼見為真,而是以幻想,以模仿,以虛擬,來取代真實。那樣的真實,全然禁不起分析,卻反而使日子過得非常充實。存稿 中殘留的詩行與斷章,可能暗示了一個淒美的故事,在現實中卻什麼都沒有發生。那樣書寫純屬一種策略,只是為了證明自己已經跨入成人世界。審視舊稿時,看到 這種創作手法,不免覺得可笑。以各種方式暗示自己已是成人,現在看來反而突顯自己是多麼不成熟。夢的書寫,延續大約五年之久,必須在大學時期結束之後才宣 告終止。如果說在文學生涯出現浪漫主義的傾向,那段時期應該是最為鮮明的。

文學風格開始有劇烈轉變,是在遠地的北國。靈魂受到刺傷,身體受到懲罰,才會思索如何使文學更確切表達自己的感覺。文體與身體,也許存在某種對應的關係。 只有真正嚐到苦澀的滋味之後,才可能選擇貼切的文字來描寫苦澀。憂傷筆調的形塑,絕對不可能依賴純粹的想像。心靈與肌膚同時迎接沉鬱的歲月之際,年少的夢 在時間沖刷下更形支離破碎。知識累積加重,生命色澤加深,紙面上的文字便不再是美的幻影。

赤裸的筆指向無邊的黑夜,也指向無盡的現實。在激流湧動的八○年代,隔岸見證朋輩命運的開闔生死,有一種無法抗拒的力量漸漸在手稿中誘導召喚。來自政治與 歷史的力量,使怯懦的靈魂騷動不已。那是生命自我爆發的年代,從來未曾預見一支孤單的筆竟然同時經營不同的文體。政論、史論、文論、詩論,以交錯輪替的節 奏與自己的故鄉建立規律的對話。北美大陸與台灣海島處在子午的兩極時段,日夜顛倒的時間運行,並未影響書寫的速度。在肉體還未回歸之前,文字已優先回到自 己的土地。時空的阻隔並未切斷眷戀的情感,在地球最偏遠的地帶,沒有人注意到這樣一個生命的存在。瘋狂的書寫,不盡不止的書寫,朝著故鄉的方向呼喊著「讀 我,讀我」的聲音。向著獄中的朋友,向著噤聲的土地,只是要提醒他們並未受到遺忘,也要提醒自己不被遺忘。

存放在玻璃櫃的手稿公開展覽時,書寫已把一位被遺忘的生命拯救回來。那些於今看來是柔軟的文字,卻是把曾經是黑髮少年引渡到蒼髮暮年,也把曾經是歷史學徒 轉型成文學作者。書寫是近乎靜態的行動,文學也是近乎脆弱的符號。然而,如果沒有文字與書寫,生命可能早已沉沒在不為人知的遠洋。從來不相信文學的力量有 多大,只相信沒有發出聲音的生命注定是沒有力量。

二十餘年的手稿匯集在圖書館時,時間的標本,歲月的腳印,變成了無可擦拭的記憶。不同生命階段的旅行,不同知識領域的跨越,不同文學風格的營造,因手稿的 保存而成為雄辯的見證。如果有人問起心路歷程的轉變,如果有人好奇生命道路的曲折,這些手稿便是最好的回答。書寫就是旅行,而旅行的抑揚頓挫就是一部自 傳。

作者簡介
陳芳明,一九四七年生,高雄左營人。現任政治大學講座教授、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

【完整內容請見《聯合文學》六月號296期;訂閱聯合文學電子版

三十天養成一個新習慣

想要養成運動的習慣,卻常常半途而廢?想從頭學習一項新技藝,卻每次都三分鐘熱度?

其實你並不孤單。「少一點力量大」(The Power of Less)一書作者鮑波塔(Leo Babauta),在他的部落格指出,每個人都有下定決心的經驗,卻很少人能真正持之以恆。

他建議,採取九個步驟,可以讓你三十天之內建立一個新習慣:

1.一次只管一個習慣。也許你心裡有三到五習慣想要養成,但同時啟動,只會讓你分散精神。挑一個習慣,在一個月內聚焦在這上面,等你的確持續了下來,接下來的幾個月,再專注建立其他習慣,這樣會比較有效率。

2.從小處開始。一天只需投入十分鐘。也許這聽起來很簡單,但就是要這樣才能保證你會持續下去。一天先做十分鐘,以後可以慢慢再增加。

3.公開承諾。儘可能告訴所有人,包括你的朋友、家人、同事,你想要建立的這個新習慣,甚至把它張貼在你的部落格或社交網站上。公開的承諾會讓你更有動力,希望維持這個習慣。

4.寫下你的計畫。具體寫下你要建立的習慣,什麼時候開始,你會在一天當中的什麼時間進行,你會給自己什麼樣的獎勵,你會如何克服潛在的障礙。寫下來,會幫助你成功。

5.找一個引發點。 先找一項你現在每天在做的事情,例如起床、吃早餐、刷牙、上班、午餐、洗澡等等,把你的這個新習慣和這件事情結合在一起。在你做完這件事情之後,立刻進行新習慣。例如,每天洗完澡後,接著立刻進行你的新習慣:做二十個伏地挺身。

6.持續下來。一天都不要中斷,三十天每天持續。如果你中斷了一天,第二天立刻持續下去。你越是能夠堅持,你的習慣越容易養成。

7.報告進度。每天在你的部落格上,或家人面前,或者寫email給同事,報告你的進度。這會讓你更有責任感,更有動力。

8.激勵。每週給自己一個獎勵。甚至,在一開始的前幾天,每天都獎勵自己,之後才是一星期獎勵一次。

9.積極正面。在整個過程中,抱持正面的態度。如果你發現自己出現了負面的態度,趕快消滅它,然後用正面的態度取而代之。這真的有效。

採用這九個原則,三十天後,你的新習慣就會出現。

2009年6月26日 星期五

從渡邊淳一到文創產業

【文、攝影/謝孟雄】

現年76歲的日本情愛文學大師渡邊淳一,今年3月又推出新作《欲情的作法》,他以自己豐富的寫作經驗,暢談戀愛技巧,書一推出,一樣引起話題,一樣榮登日本暢銷書榜。這位出生於北海道札幌的文學大師,年輕時習醫(畢於札幌醫大),曾是一位優秀的整型外科醫生。

(大家健康雜誌╱提供)

1995年9月,他在《日本經濟新聞》發表長篇小說《失樂園》連載,1997年隨即出版,書中大膽露骨的描述中年男女不倫性愛的情節,引起日本文壇極大的震撼,暢銷高達260萬冊,小說也相繼被拍成電視連續劇和電影,當時在日本掀起一片「失樂園」熱潮。

棄醫從文的渡邊淳一,五十年來,數十本名著問世,所得稅高居日本前十名。

四十年前,哈佛外科教授史密斯曾寫外科醫師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分別要有老鷹的眼睛(代表銳利)、獅子的心(代表決斷)、婦女的手(代表細緻),我想原本是外科醫師的渡邊淳一都具備了這些條件。

1965年,他以小說《死化妝》獲新潮同仁雜誌獎,正式踏入文壇;1970年又以小說《光與影》獲直木文學獎;1980年再以長篇傳記作品《遙遠的落日》獲川英治文學獎。他著有50餘部長篇小說、多部隨筆散文及傳記作品,成就卓著,影響廣泛。

渡邊淳一的作品十分唯美,並專注於人物感情的描寫。從醫的專業及生活的素養,提供了他開闊的創作空間。他的小說,無論在題材、手法及觀念都為日本文學拓展了新天地。他也被譽為日本現代「情愛文學大家」、「現代男人的代言人」。

前年在札幌參觀了安藤忠雄設計的「渡邊淳一文學館」,館內有許多渡邊淳一珍貴的手稿典藏,和精采的生平介紹,我也觀察到日本對文學創作者的尊重,不但提供了完善的創作環境,更推動良好的國民閱讀風氣。

日本有一億兩千萬人口,在東京地鐵或鄉村的公共汽車裡,莫不人手一書在閱讀,poket書(俗稱的口袋書)更是易攜而暢銷,其他漫畫書亦行銷全世界,許多 台灣兒童也都在日本的漫畫書中度過快樂的童年。這樣的文學沃土,讓日本至今出了川端康成(1968年獲獎)及大江健三郎(1994年獲獎)兩位諾貝爾文學 家。

相對的,台灣作家只能過爬格子的貧乏生活,一字一元的窘境,難有好的作品產出,何時能以台灣為基地,大陸十三億人口為腹地,去營造作家的環境,而不是喊喊「文創產業」一堆空洞的口號就可以成功的。

鄰近的韓國,近十年文創產業也崛起,帶動連續劇的風靡,同時策進觀光產業的發達,相對下,台灣實在頗為汗顏,我在「渡邊淳一文學館」,留下深思的感嘆:日韓能,台灣為什麼不能?

謝孟雄
現為董氏基金會董事長、實踐大學董事長,曾擔任第二屆監察委員、台北醫學大學校長,並為中華藝術攝影家學會榮譽會員

2009年6月23日 星期二

杏仁(L’amande)


◎在法國出版後,不出三個月,即快速累積印量直破 55,000 冊。
◎原著小說翻譯語言版本已超過 25 國。
◎震撼 美、英、日、德、荷、義 等歐美、亞洲書市。
◎媲美莒哈絲《情人》的濃烈愛情韻味,《慾望.巴黎──凱薩琳的性愛自傳》的大膽露骨。
◎第一個書寫真實愛情經歷的回教女作家。
◎最異色的法文情愛暢銷作品。
◎回教世界女性書寫第一人。

第一個書寫真實愛情經歷的回教女作家!
媲美莒哈絲《情人》的濃烈愛情,
《慾望.巴黎──凱薩琳的性愛自傳》的大膽露骨
震撼歐亞書市,最異色的情愛暢銷作品,翻譯語言版本已超過25國!

   化名為「娜吉瑪」(Nedjma)的穆斯林女作家,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寫下了這本露骨的情慾小說,儘管她礙於阿拉伯世界的禁忌而始終未公開真實身份,但此 書首次在法國問世,即造成轟動,不出三個月,累積印量已高達55,000本,至今版權更售至美國、英國、日本、德國等超過25國。《紐約時報》讚賞這部小 說具有莒哈絲《情人》的濃厚韻味,而大膽露骨的程度足以與法國重量級藝術評論家米雷(Catherine Millet)的自傳《慾望.巴黎──凱薩琳的性愛自傳》相媲美。

  小說中,這個叫做「芭塔」的女主角出身在北非摩洛哥的村落,在成長過 程中逐漸體驗自身的女性特質。雖然她對愛情魂縈夢牽,卻被迫嫁給一個老男人,受盡他的凌辱,淪為他的生育工具。於是她逃出這個枷鎖,前往摩洛哥大城丹吉爾 依親,後來在這裡邂逅了一名與她前夫截然不同的回教男子迪斯。迪斯多金、多情,出身上流社會,是個受過歐洲教育的醫生,他帶領芭塔接觸歐洲藝術,領略愛與 性的奧祕與激情,讓她的人生從此改觀。

  這卻是一段苦戀的開始。儘管迪斯愛戀著芭塔,但他始終無法克制自己去追求更刺激的性愛活動,也無 法與她結婚。幾經分分合合,芭塔在這段始終等不到答案的感情上也已消磨了自己的年華,最後,她毅然決定離開迪斯和他性愛的擺佈,尋找真正的自己。然而,在 經歷這場最刻骨的愛情之後,芭塔似乎再也找不回真正的自我……

作者簡介

娜吉瑪(Nedjma)

  她以「娜吉瑪」(Nedjma)為名,在2005年,她四十幾歲時發表了第一本小說「杏仁」。此書在法國一問市就洛陽紙貴,引起歐洲文壇嘩然,不僅因為小說內容相當大膽露骨,更因為寫下這個真實故事的人,竟是來自回教世界!這是前所未見的創舉!

  娜吉瑪在訪談中表示:「在回教世界,寫這樣的一本書,尤其是由女人來寫,是相當危險的,簡直是一種自殺行為。」然而在九一一恐怖攻擊之後,恐怖份子與美國政府的眼中只有殺戮與血腥報復,這讓她決定寫下自己的故事,談論身體!這是最後的禁忌,是政治與宗教清規的焦點,也是她對於這一切的抗議與吶喊。

   儘管出版這本打破禁忌的小說,娜吉瑪言明自己仍舊信仰真主,仍是回教世界的一份子,從她以「Nedjma」這個字為名,就能清楚表達她的意志:「我取這 個在阿拉伯文中代表『星辰』意思的名字,是想聲明:『我就出身在阿拉伯世界,我不是一個外來者,沒有人能把我趕走。』」   

  然而,回 教社會對於女人的重重壓抑,仍舊讓娜吉瑪無可忍受。她認為大部分的回教女人都將「性」視為負擔,因為很少有男人能夠瞭解女性身體的奧祕。她說:「只有在女 性明白自己不必忍受合法的強暴,男性也不再將女性視為奴隸或次等人類,愛情才有可能發生。」這也是她藉由此書闡述的重點。

  娜吉瑪的小說 所展現的獨特聲音,已跨越歐美,傳至亞洲及世界其他地方。儘管《杏仁》廣獲好評,被評論者拿來與莒哈絲的《情人》相提,甚至在全球書市熱烈回響下讓作者躋 身國際暢銷作家之列,但是娜吉瑪至今仍不肯透露自己本名,也未公開露面。她現今住在北非地中海沿岸的馬格里布地區。

◎鍾文音 專文推薦

◎書評摘選:

★「《杏仁》的文學性與濃厚的愛情韻味,堪與莒哈絲的《情人》相比;而它在情慾方面大膽露骨的程度,足以與法國重量級藝術評論家米雷的自傳《慾望.巴黎──凱薩琳的性愛自傳》相媲美……」──《紐約時報》

★「這本小說讓人聯想到莒哈絲的《情人》……娜吉瑪不做作的寫作技巧,真摯的情感,在如此動人的文體呈現下,讓人在一種混雜著辛辣、酸楚、甜美的滋味中進行閱讀。」──《出版家週刊》                           

★「本書以一種精細的筆調,將情慾、憤怒、性慾、尖酸以及詩意結合為一本令人驚異之書。」──法國《閱讀雜誌》

★「一本相當情慾,卻情慾得很美、很動人的罕見作品!」──德國《明鏡週刊》書評                              

★「《杏仁》這部小說太令人震驚了,從來沒有一個穆斯林女人會為了要回發言的權力,而勇於坦露自己的故事。我敢說,看過這本小說,絕對讓你永遠難忘!」──荷蘭《維諾尼卡雜誌》

1
經過了八小時的車程,我來到了丹吉爾。我來此的原因並非出於一時衝動。我的人生正墮向災難,就像開得歪七扭八的靈柩車,為了挽救這樣的人生,我 唯有跳上每日清晨四點整從尹舒克出發的火車,別無他法。過去五年來,我每天聽著這班火車抵達、鳴笛、出發,卻從不敢穿越馬路,一腳跨過車站低矮的圍籬,跟 誤解與敗德道別。

前一晚,我感到焦躁,心頭也時時戒備著,整夜無法闔眼。哈梅德咳嗽與吐痰、二隻在庭院站崗的雜種狗吠叫著,以及幾隻冒冒 失失的公雞嘶啞地啼鳴,這些零星重複的聲音點綴著流逝的時間。在晨禱開始之前,我已經起身,裹繞著我二天前交由阿蘭整燙過的棉質面紗。裁縫阿蘭是我的鄰 居,這裡方圓三十公里處,只有她有煤炭熨斗。我拿出藏在麥粉甕的包袱,狗兒過來嗅聞著我,我輕拍了這二隻動物的臉,大步穿過了街道,跨過斜坡,然後跳上了 幾乎沈浸在黑暗之中的最後一節火車廂。

票是姊夫買的,而我的姐姐奈伊瑪設法將車票藏進了一疊薄餅交給我。查票員進車廂察看,低垂著眼剪了 我的票並對著我瞧。他大概以為我是斯里曼叔叔的新婚妻子,因為她總是戴著面紗而且以模仿城市人的打扮為傲。假使他認出我來,那他鐵定會將攆我下車,並且召 集我的婆家成員,而這一家人便會把我丟進井裡淹死。當晚,他也會把這個消息告訴他的朋友依薩老師,邊說還邊驅趕在他那杯苦冷茶旁四處亂飛的蒼蠅。車廂裡頭 空蕩蕩的,直到火車開到了薩瑪,停了十五分鐘。一位肥胖的先生上了車,並且扔進一副打擊樂器,以及兩個穿著藍色與紅色馬格里布傳統服飾的女人。這兩個女人 身上滿是刺青與首飾。起先,她們僅是透過面紗低聲細語,輕柔地噗嗤笑著,由於沒有其他男性陌生人在場,二人的音量逐漸升高。她們的領班從風帽長袍的口袋中 拿出了一個細頸小玻璃瓶,一口氣吞了三大口,而後撫摸著樂器,久久不能放手。他彈奏起一首曲調輕快,但隱約帶有放蕩氣息的樂曲。這首曲子,我時常在收穫季 節聽見浪人吟唱。

很快地,這二個女人跳起了舞,對我拋了個淘氣的眼神。隨著腰肢款擺,她們以腰帶的彩色流蘇,輕撫著男人的上身。我沈著臉或許使得她們不快,於是接下來的時間裡,她們便無視我的存在。

車裡分秒都熱鬧,直到火車抵達麥德耶拉。這個喧鬧最後又醉酒的三人組下了車,或許去參加富人的婚宴。

搭了兩小時的公車,見到了懸崖峭壁、白色的外觀、港口船隻的桅杆,我知道丹吉爾到了。此時我不渴也不餓,我只是害怕。仔細說來,我怕的是我自己。


其他內文請點此(還有四頁):杏仁(L’amande)


記憶力:記憶大師教你 發現你的記憶天才


你是否老是記不住該做的事,工作桌旁貼滿便利貼?本刊專訪曾深受健忘所苦,經過多年研究練習,成為美國連續四屆記憶大賽冠軍得主的海格伍德,並摘錄其新著,分享他增進記憶力的獨門心法。

你是否一輩子都以為自己記性不好,老是在找鑰匙,在社交場合遇見一個好似面熟的人,卻怎麼也想不起對方的名字。你不是個孤單的人,因為健忘已經成為現代人的重要毛病之一。

根據美國睡眠學會的調查,全美國有將近三成的成年人,自認為記憶力不好;尤其年齡在三十五至五十歲之間的上班族,更有高達四二%的人 認為自己的記憶力正嚴重衰退,甚至還懷疑是否得到了某些腦部病變,以至於記憶力變差。「我注意力無法集中」、「我記不住人名」、「我常常忘了正想要去做的 事情」……是最常聽到的抱怨。

過去十年來,便利貼無所不在,最近幾年掌上型電腦大行其道,都證明人們努力想趕在忘記之前把事情做好。喜劇演員比爾.寇斯比 (Bill Cosby)常談到他的「記憶殘留理論」。有時他會走進一個房間,卻忘記自己為什麼來這兒。每逢遇到這種狀況,他就退回剛才離開的房間,坐下來,通常就會 想起本來在這個房間想到要做的事。

我們讚嘆孩童心智可塑性的同時,也會想到自己不再年輕,因而下意識做出結論,以為記憶這種稍縱即逝的天賦,是年輕人的專利,年紀漸長就消耗殆盡。

但,這樣的思惟可能是錯誤的。

訓練普通人也能成為大師

美國歷年來贏得最多次記憶大賽冠軍的史考特.海格伍德(Scott Hagwood),本身就是個很好的例證,證明即便是個平凡人,不管你是老、是年輕,記憶都是可以訓練,而且可以變得很好!

在成為記憶冠軍之前,海格伍德只是個平凡的工程師,從小念書就常常記不住書本內容,遇到考試更記不住該背的答案;他生平唯一一次上台演奏鋼琴,卻以眾目睽睽下忘譜呆坐收場。更糟糕的是,到了三十五歲,他因淋巴瘤開刀,因為服藥,導致記憶力更加嚴重衰退。

然而,危機卻成為轉機,因想對抗記憶失去的問題,他開始研究人腦部原理、如何增加記憶,也找到獨門方法讓自己增加記憶的能力,通過嚴格考驗,連續四屆美國記憶大賽得冠。

日前將自己的經驗寫成《記憶力》(Memory Power)的海格伍德在接受台灣《商業周刊》訪問時特別指出:要增加記憶力,技巧之外最重要的三件事--減壓、睡眠、專注;睡眠不好、情緒不好;情緒不 好,右腦使用太過、左腦使用太少,不平衡就不會有好記憶,壓力對人記憶力造成的影響類似睡眠,而現代人想要同時做許多事情,卻因此給了每件事情太少注意 力,才是造成記憶力不佳的主因,「因為記憶力跟注意力猶如孿生兄弟,我們記不住事情,是因為沒有真的將那些事情『放進』腦中。」海格伍德說。而且善用人本 身的五官經驗來增加注意力與聯想力,同時把握黃金記憶時間去想記住的事情,就能夠大幅提升記憶力。海格伍德給大家最重要的希望是:「大多數記憶力超強的 人,也不過是個普通人。他的好記性不是天賦異稟,只不過把人人都有的記憶力加以訓練。」

以下是海格伍德書中如何提升記憶力的重點書摘:你聽過人家說,挑選房地產最重要的三個條件就是地點、地點、地點。很不幸,太多人也以同樣方式強調一 種基本的記憶技巧:重複、重複、重複。他們好像以為,只要盲目而野蠻地重複錘鍊,只要夠猛、夠久,就可以把資訊敲進我們的長期記憶裡去。多麼可悲。

有效重複 克服健忘大敵的工具

當我們以無理性的重複處理記憶時,就會成為它的奴隸。人們以為只要「投入時間」,早晚一定會擺脫單調,贏得自由。然而要不了多久我們就會自問:「多少才算夠?」每到考試前夕,各地有多少學生臨時抱佛腳,努力背誦各種名字、日期、定義,浪費寶貴的光陰。

我們本地小學有位老師,為分成若干小組的一年級學童引進手語,他為每個小組示範如何以手語表示字母,孩子們必須立刻跟著重複這個字 母。練習終了時,老師用手語拼出單字與句子,要孩子把看到的東西寫下來。你可能很驚訝得知九成以上孩子把每個字母、單字和句子都寫對了,這是記憶不必靠重 複的好證據。

但這樣的結果其實不意外,大腦控制視覺與聽覺的部位一起運作時,我有次訪問隨機二進位數字記憶賽(要在三十分鐘內記住三千零二十七個 隨機挑選的二進位數字)的世界紀錄保持人,德國記憶冠軍鈞特.卡司登(Gunter Karsten),我問他這麼多數字要重複看幾遍。「兩遍,」他答道。

只看兩遍,就要記憶三千多個數字(二進位數字尤其難),這怎麼可能?鈞特只不過利用聯想法則把新資訊銜接起來,亦即用只有他了解的意象和經驗搭配一連串二進位數字。必須知道的是,鈞特就像大多數記憶力超強的人,也不過是個普通人。

他的好記性不是天賦異稟,只不過把人人都有的記憶力加以訓練,而且他的訓練方式沒用到重複。

把重複當作調味料,加得恰到好處,才能改善記憶。你不可能完全不用它,因為它有兩大作用:第一,它是內在的考驗,確保你正確學會新資 訊。或許你沒聽清楚剛遇見那個人的名字,為了確認不妨再問一遍:「對不起,您的大名是鮑伯還是羅伯?」隨著記憶加強,你初始學習的能力也會進步。如果你學 習的方法錯誤,要改正會更困難。

重複之所以重要,還有第二種作用,因為它是克服記憶大敵--時間流逝--的工具。 時間是擦拭記憶的橡皮擦。活躍在二十世紀初的著名德國實驗心理學家赫曼.艾賓豪斯(Hermann Ebbinghaus)做過一個經典實驗,繪製出第一條「遺忘曲線」(forgetting curve),他發現記憶在初始學習不久後就開始大幅衰退。

應用感官-情緒-行動的力量

他編了一份無意義的字彙表,有ADH、GBY等現實中不存在的組合,靠強記硬把這些字背下來。因為這些字沒有意義,所以他無法用雙向 契合三原則或感官--情緒--行動的方式強化初始學習效果。也因為這些字沒有意義,所以沒有趣味可言,以過去經驗為基礎的聯想法則,理所當然派不上用場。 這真是學習與記憶最糟糕的狀況了,但這更足以呈現時間沖淡記憶的力量。他背下這份胡謅字彙表以後,就開始觀察經過各種長度時間後,記憶能保存多少,結果發 現:如立刻背誦,他可以記住百分之百。如果等二十分鐘,只記得六○%。如果等一小時,只記得四五%。實驗結果如下表:

間隔的時間 記得的比率

立刻 一○○%

二十分鐘 六○%

一小時 四五%

九小時 三五%

一天 三○%

二天 二五%

六天 二二%

三十天 二○%

時間磨蝕與擦拭學習成果的力量非常驚人,效果立即可見。在此提出五個鞏固記憶、阻斷刪除作用的方法:應用「SEA感官--情緒--行 動」的力量,提高初始學習效果。你的心靈畫板上有上百種,甚至上千種可用於鍛鍊心靈之眼的不同感官與情緒。你添加聲音、觸覺、氣味等完美的元素,賦予意象 生命,把二度空間的畫面變換成契合的經驗。

利用聯想法則,汲取你已經擁有的知識,進入大腦無限的儲藏空間。你可以模擬神經元的連接方式加快學習過程。大腦在顯微層次怎麼連接個別腦細胞,你也用同樣模式,把早已存在你的長期記憶中、數以百萬計的事實、數字、經驗,跟新材料連接在一起。

打散學習時間使記憶擴充至最大。學習而不複習,間隔時間越長,記得部分就越少。

找幾位志願者試做這個練習,或請人幫你試做。要求志願者(或你自己)依照次序盡可能記憶多個數字。先以每秒鐘一個數字的速度,大聲朗 讀準備的二十位數字。然後詢問他們從頭開始記住多少個數字。你會發現,最初四到七個數字的記憶最強,這就是最初效果(primacy effect)。一般人通常都記得住學習時段剛開始時學到的東西。

如果我們縮短單字,記憶力就會大幅改善;打散學習時間,就可以提升學習期間的記憶能力。因為注意力集中的時間長短,會因記憶的材料而異,所以學習時間長短完全是一種主觀判斷。我們追求非常密集的專注。

訣竅 記住十五分鐘,就變成長期記憶

如果我告訴你,一九六○年代末,人類飛到月球只要花十一分鐘,你可能很詫異。事實上,雖然太空人脫離地球後,經過三天才抵達月球,但火箭燃料只燃燒 了十一分鐘,就產生足夠脫離地球重力場的能量。一旦進入外太空,阿波羅任務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飛抵月球。記憶也是如此,完全靠最初幾秒鐘的全神貫注,後面 的時間幾乎不費工夫。

告訴你一個很棒的學習竅門:如果你要記憶的是一張清單或一堆人名,第二遍要倒過來背。還記得剛提到初始效果和新近效果嗎?開頭的部分 我們自然而然記得較多,所以我們從清單末尾開始,倒著往前背,有助於趁最容易遺忘的中間資訊逸出記憶前,把它搶救回來。 此外,你要對記憶的完美特性有信心。你的心智天生神奇,但我們習慣負面思考,總是計較有多少東西被遺忘,在潛意識裡重傷心智的能力,我們幾乎從不注意自己 記住多少東西。積極肯定會幫助我們強化心智的神奇力量。

複習 提升保存資訊的能力

二○○二年,我女兒克麗絲汀一度陷入昏迷,我們現在相信是大腦受腦炎病毒感染所致。病毒使她大腦膨脹,在控制運動區域及記憶中樞,造 成暫時性損害。她在康復過程中,曾經問我們這一切如何發生,我們告訴她,十到十五分鐘後,她會再提出同樣的問題,而且完全不記得自己已經問過了。好在她現 在已經痊癒,享受著健康快樂的生活。女兒生病時,大腦的暫時性損害阻擋資訊進入她的長期記憶,經過十到十五分鐘,資訊就散失了。

這次經驗對於現行記憶與長期記憶處理資訊所費的時間,提供非常有力的線索。如果你能記得一件事超過十五分鐘,大概就可以合理推論,它已經進到你的長期儲藏區了。

八度贏得世界記憶冠軍的多明尼克.歐布萊恩,不僅是我的好朋友,也是我記憶的導師,他擁有全世界最發達的記憶力,能在一小時內記住十 八到二十副撲克牌。有趣的是,他並不是一口氣記憶十八副牌。他把記憶過程拆成時間長度漸增的三個部分,每段時間記憶六副牌。也就是說,他會先記憶第一副 牌、然後第二副牌、第三副牌,直到記完六副牌。令人嘆為觀止的是,多明尼克在比賽中只花兩分多鐘,就可以記住一副牌,所以他記完六副牌,距他第一眼看到第 一副牌的時間,也不過十二到十五分鐘。這時他先不繼續記牌,而是回頭很快重看一遍第一副牌,然後第二副、第三副,直到六副牌都複習完為止。

接著他開始做包括第七到第十二副牌的第二段記憶,並把記下的牌通通複習一遍。他解釋道:「我把我這種複習方式稱作『轉盤子現象』。假 定有六根竿子,你要在每根竿子上放一個旋轉的盤子。你做到第六個盤子時,第一個盤子已經喪失一部分動能,需要把竿子再搖幾下。我記憶的時候,做到第六副 牌,第一副牌也失去了一部分動能,變得有點模糊,所以我得回頭,在心裡給它加把勁兒。」

學習記憶新資訊時,必須確認資料輸入長期記憶的途中,不至於變得模糊不清。使資訊成為長期記憶的一部分,必須從克服「模糊的十五分鐘」開始。一旦在十五分鐘後,成功背出需要學習的材料,學習就告一段落。

重複對記憶有其重要性,但我們還有其他更重要的工具,主要是接收、保存、回憶資訊的能力。如果你了解「SEA感官--情緒--行動視 覺」的觀念,而且已經利用雙向契合三原則在培養這方面的能力,接受資訊的能力就會不斷成長。提升保存接收到的資訊的能力,必須透過兩個步驟建立現行記憶與 長期記憶之間的橋樑。

有人會問:幹嘛靠日曆提醒?記憶力好,難道不能幫我記住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嗎? 我直截了當回答你,不能!

時間與記憶就好比油與水,因為它們不會混合,它們就是合不來。記憶在某些方面凌駕時間。前一刻你生活在現在,下一個瞬間,你意念飛馳 回到五歲的時候。你可以在幾秒鐘內搜尋幾十年光陰。你只要花實際經驗千百萬分之一的時間,就能重溫那場經驗,像是學會騎腳踏車或開汽車後第一次上路。

然而,記憶未來要做的事卻有內在的矛盾。心理學家稱之為「預期記憶」(Prospective Memory)。記憶未來要做的事,好比去店裡買一盒牛奶,唯一可靠的方法就是依賴外界的記憶輔助,在特定時刻提醒你去完成工作。使用個人數位助理 (PDA)是個較好的辦法,因為它不但可以設定鬧鈴,還會給一則簡訊,提供足夠資料讓你明白它為什麼會響,例如「買牛奶」。

記憶未來該做的事你需要某種外來的提醒,使你能適時去做特定的事。不要因為預期記憶不佳,就誤以為自己的記憶力不好,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觀念,彼此毫無關係。

(本文摘自第四章)

【作者簡介】

史考特.海格伍德

出生:1963年

成就:連續奪得四屆美國記憶大賽冠軍,為了贏得記憶冠軍的頭銜,必須在一小時內記憶九副打亂的撲克牌及八百多個數字,排列次序不得有一點錯誤,並在三分鐘內記憶一副洗過的撲克牌。

記憶力:記憶大師教你 發現你的記憶天才

拒絕混蛋守則:如何讓混蛋小人退散,並避免成為別人眼中的豬頭渾球 THE NO ASSHOLE RULE:Building a Civilized Workplace and Surviving One That Isn’t


證據顯示,文明的職場絕非夢想,組織若管理得當,充斥的敵意是可以被相互尊重所消弭。別讓有害無益的人物傷害同儕、減損組織績效。

誰應該被烙上「混蛋」的罵名?我們許多人隨隨便便使用這個詞彙,不分青紅皂白的套用在任何一個討厭、礙事,或者當下恰好比我們成功的人身上。不過,如果想要實施拒絕混蛋守則,有必要給「混蛋」下個精確定義。

常見混蛋十二大奧步

混蛋有許多可以用來貶低或打擊受害者的不同招數——社會學家稱之為「交互動作」(interaction moves)或簡稱「動作」。我列出十二種常見動作——十二大奧步,來說明混蛋所使用的種種狡猾和不怎麼狡猾的招數。我猜你一定可以增列你曾經見識過、嘗 過,或對別人施加過的其他招數;我幾乎每天都會聽到和讀到新的惡毒行徑。不論是人身攻擊、折辱地位(作賤別人身分地位與自尊的小動作)、羞辱或「身分貶 低」(status degradation)儀式、用來侮辱人的「玩笑話」,或者視人如無物,凡此千百種動作,本質上大同小異,都會讓目標對象深覺受到攻擊和貶低,即便只是 一時之痛;這些都是混蛋用來傷人的骯髒行徑。

一、人身攻擊

二、侵犯他人「私人領域」

三、不舒服的肢體接觸

四、言辭和非言辭上的威脅恫嚇

五、「尖酸的玩笑話」和「挖苦揶揄」,用意在於侮辱人

六、猛烈的e-mail炮火

七、折辱別人的地位,用意在於作賤被害者

八、公開羞辱或「身分貶低」儀式

九、粗魯的插嘴

十、暗箭傷人

十一、擺臭臉

十二、視人如無物

一名《哈佛商業評論》讀者寄給我一封有趣的短箋,建議計算企業的「總混蛋成本」(Total Cost of Assholes,TCA),如此將能說服更多企業實施拒絕混蛋守則。他說,「組織在人才挽留與招募、顧客流失,以及平白消耗在錯誤事項上的組織熱量等各 方面受到的衝擊,應能提供發人深省的洞見。」

夏綠蒂‧瑞納及蘿瑞萊‧齊斯利等研究人員示範如何進行此類成本估算,他們首先(根據英國之前幾項研究)估計二五%受欺負的「被害者」 和二○%「目擊者」會離職,而英國出現霸凌現象的比率「平均」為一五%。瑞納與齊斯利計算,在一個一千人的組織中,假設二五%霸凌受害者離職,而替補成本 為兩萬美元,每年成本即高達七十五萬美元。另外,假設每位受害人有兩名目擊者,而二○%的目擊者離職,就得另外付出一百二十萬美元的成本,每年的總替補成 本只略低於兩百萬美元。「這些離職成本不會出現在資產負債表上。」瑞納與齊斯利明白指出。

組織的「混蛋成本」多高?

當我告訴一位在矽谷工作的高階經理有關「總混蛋成本」概念時,他說,「這絕非紙上概念而已,我們才剛替一名員工計算這項成本。」他告 訴我,他們最高薪的業務員之一——姑且稱他伊森,業績向來名列公司前五%。伊森符合正牌混蛋的條件:他的火爆脾氣是出了名的;他把同事視為敵人,經常羞 辱、輕蔑別人;他在深夜以惡意辱罵的口吻發出的電子郵件,更是惡名昭彰;而且可想而知,許多內部員工拒絕與他共事。他的上一個助理撐不到一年,沒有其他助 理願意替伊森工作,公司於是不得不展開漫長且成本不菲的招募過程,尋找遞補人選。此外,人事經理得花許多時間介入伊森和公司支援體系的糾紛,其他資深主管 偶爾也得幫忙調停。過去五年,許多同事及行政助理針對伊森提出「職場敵意」申訴。公司也花大筆金額支付伊森的怒氣管理課程與諮商。

公司決定,除了警告與訓練之外,應該要計算伊森的壞行為引發的額外成本,從他的紅利中扣除。他們針對伊森充滿惡意且不顧別人感受的行動,與其他較文 明的業務員相較之下產生的額外成本,進行逐週的計算。人事經理估計上一年的成本——因伊森待人處世之道而引發的額外時間與金錢,總共約十六萬美元。這些成 本令我不安,因為它們反映出多少的痛苦與傷心,浪費了多少能者的時間。這個數字毫無疑問低估了財務傷害的總額,因為它忽略了被害者身心所受的創傷、目擊者 與旁觀者所浪費的時間與身心傷害,以及伊森激起的恐懼、憎惡,和惡性競爭所造成的負面效應。成本估計數字如下:

●伊森直屬上司花費的時間二百五十小時,估計二萬五千美元

●人事部門花費的時間五十小時,估計為五千美元

●高階主管花費的時間十五小時,估計為一萬美元

●人力仲介公司花費的時間十小時,估計為五千美元

●招募並訓練伊森新秘書的成本八萬五千美元

●每每在最後一刻提出臨時要求所產生的加班成本為二萬五千美元

●憤怒管理與諮商五千美元

→一年總混蛋成本十六萬美元

(本文摘錄自第一、二章)

拒絕混蛋守則:如何讓混蛋小人退散,並避免成為別人眼中的豬頭渾球

2009年6月22日 星期一

沒有神的所在:私房閱讀《金瓶梅》


當價值不再,一切只剩下慾望時,
生命會變成什麼?


與其說《金瓶梅》談的是性,還不如說是人性;
讀通《金瓶梅》,讓我們在炎涼世態中多一份明澈從容,
在險惡人情中少一份戒慎恐懼。──侯文詠


一場走在地獄邊緣的夢境,
一個失去神明的所在,
一片盛開在金瓶裡卻失去靈魂的美麗璀璨……


我很難形容閱讀《金瓶梅》時那種被撼動的感覺。似乎隨著年紀、眼界增長,「內心撼動」這種感覺愈來愈難。但在閱讀《金瓶梅》的過程中,我卻重新經歷了一次年少初次讀好小說時的震撼──著迷、讚歎、眩惑與不可自拔。──侯文詠

   一般人的印象裡,《金瓶梅》是本帶著情色意味的「禁書」,但它卻與《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並列為中國四大奇書。到底這本「奇書」的價值何 在?大家始終不甚明瞭。年少時的侯文詠也是這樣,一直要到閱歷增長的幾十年後,他才讀懂了《金瓶梅》的浩淼;震撼之餘,侯文詠用淺白幽默的文字,將書中的 精采情節用一個個角色串連起來,並剖析人物的複雜心態、故事的藝術價值,以及風月背後真正的意涵,帶領讀者輕鬆踏進這個「沒有神的所在」,重新發掘《金瓶 梅》更多層次、更多面向的閱讀興味,從而也看盡了人性的百樣百態。

【前言】

  我很難形容閱讀《金瓶梅》時那種被撼動的感覺。似乎隨著年紀、眼界增長,內心撼 動這種感覺愈來愈難。但在閱讀《金瓶梅》的過程中,我卻重新經歷了一次年少初次讀好小說時的震撼──著迷、讚歎、眩惑與不可自拔。一本存在了四百多年的古 書,竟帶我重溫青春年少的閱讀悸動──甚至是更加劇烈的衝擊,這種神奇的魔力連我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

  事實上,我在高中時代早就讀過這 本書了。那時班上有位同學帶來了未刪節版的《金瓶梅》,被同學當成香艷刺激的禁書私下傳閱。可以想見,以當時十六、七歲血氣方剛的年紀,我的《金瓶梅》閱 讀除了性愛與背德這些聳動情節外,大部分的其他細節幾乎是在囫圇吞棗的情況下消化完的,以至於在那以後的二、三十年間,我對於《金瓶梅》的印象一直是帶著 情色意味的浮光掠影。

  想起來,如果不是因緣際會,我可能會一直停留在年少時膚淺的印象裡吧。這個刻板印象,一直要到四十多歲重新細讀 《金瓶梅》,多出了一些閱歷與新的平和之後,才有能力把閱讀的注意力從性愛、背德這些情節中解脫出來,發現其間隱晦卻又綿密的連結,於是才有了更多的發 現,以及一波又一波隨之而來的震撼。

  不像中文世界裡面其他的經典小說對「價值」的嚮往──諸如《水滸傳》之於俠義情誼,《西遊記》之於 佛國的理想世界,《三國演義》之於天下一統,即使憤世嫉俗的《紅樓夢》都追求至情至愛──《金瓶梅》描述的是一個不相信任何價值的世界。在這個位於運河旁 商業鼎盛的通河縣裡,從主角西門慶到他的朋友、親戚、妻妾、傭人……每一個人活著沒有什麼形而上的理想,也沒有人在乎什麼生命的意義,大家追求的無非只是 吃吃喝喝、性愛玩樂、發財賺錢、爭寵鬥妍這些世俗慾望。《金瓶梅》提出了一個很簡單、根本,但卻又不容易回答的問題:

當價值不再,一切只剩下慾望時,生命會變成什麼?


   從傳統的文化觀點來看,那樣的人生或許沈淪、墮落,可是在《金瓶梅》的世界裡,邏輯恰好相反。蘭陵笑笑生先帶我們進入一個理性熱鬧的表像世界,再用人心 深處的錢慾、權慾以及性慾,把那個看似秩序井然世界裡的所有意義與價值──不管是倫理、道德、義氣、友情、愛情,都一一解體,讓我們看穿:原來「價值」只 是表層的假象,慾望才是底層的真實。正因為在乎真實,過去那些被視為粗鄙、貪婪、淫穢的一切於是有了值得被凝視的理由。《金瓶梅》是作者刻意創造出來的一 個世俗世界,在那個世界裡,他用「粗俗」來顛覆「價值」的虛偽。

  或許正是這樣的嘲諷觸痛了傳統文化最無法忍受的那根神經,以至於四百年 來,我們看到《金瓶梅》的命運不是被禁、被刪,就是被排斥在主流閱讀書單之外。《金瓶梅》本身自有其精采之處,但是這種忽略、扭曲、誤讀、甚至是誤解,更 加強化了它獨特而又迷人的性格──一方面它擁有最華麗熱鬧的外表,另一方面卻又有最叛逆孤獨的內裡。它憤世但不嘶聲吶喊,寂寞卻又不求被人瞭解。它不只要 顛覆別人創造出的價值世界,甚至還用自己的內在顛覆自己的外表。

  固然明朝中葉之後那個看似繁榮,卻走向傾頹的時代氛圍提供了作品成長的 養分,但無論如何,在四百年後重看《金瓶梅》,我們能感受到的視野與顛覆還是遠遠超出那個時代的。即使在這個高度資本主義發展,慾望消費邏輯當道的時代, 聽見新一代的孩子挑釁地說著:「我們活著不需要理想,也不需要意義。」時,我們都還驚覺到,這個四百年以前《金瓶梅》提過的問題,不但不因整個主流社會的 避諱、壓抑而消失,它反而隨著時代,變得更加危險、尖銳,甚至充滿迫切。

當價值不再,一切只剩下慾望時,生命會變成什麼?

   想想,孩子的話或許並不值得太過大驚小怪。畢竟他們眼中看到的價值與意義,更多時候是政治人物口中廉價的希望、商人巨賈標榜的未來、學者名嘴堅持的理 想,乃至偶像明星的臺上一套臺下另一套……過了四百多年,《金瓶梅》所譏諷的那個時代──那些虛偽的理想與價值,在我們這個時代一樣活靈活現。閱讀著《金 瓶梅》,走在那一大片看似繁華的荒涼廢墟裡,除了表像那些語言、服裝、官階、唱曲……讓我們覺著些許陌生外,最讓人驚心動魄的竟然是:我們發現自己存在的 這個世界的內裡和《金瓶梅》的內裡,幾乎是一模一樣的。

誰想得到呢?那時就是現在。現在或許還是明天呢。

  或許這種能夠跨越時空的心情與叛逆,正是《金瓶梅》能一直擁有不同時代、世代的讀者最重要的理由了。

   因此,擔心讀了《金瓶梅》會變得墮落、邪惡的人或許真的是多慮了。現實生活本身能給我們的教導,實在遠比書本多太多了。過去那些有名的大奸大惡,哪一個 不是讀聖賢書出身的呢?因此,讓人變壞的絕對不是像《金瓶梅》這麼一本堅持真實、顛覆虛偽的書。就像蔣勳在《孤獨六講》裡提到的:

對人性的無知才是使人變壞的肇因,因為他不懂得悲憫。


  閱讀《金瓶梅》與其說讓我們看到世間的醜惡,還不如說讓我們明白了人在面對慾望時的貪婪與軟弱。似乎唯有明白了這些──而不是更多的道德教訓,我們才有可能稍稍遠離對人性的無知,懂得一點點的悲憫。

   至於期待《金瓶梅》提供特別感官刺激的讀者,在這麼一個聲色犬馬充斥的時代裡,恐怕是要失望了。《金瓶梅》讀到最後其實是個深沈的悲劇──作者顯然不認 同筆下這些人物的慾望追逐會是生命的終極出路。但在撕開了價值的假面具,又否定了世俗慾望之後,人將何去何從?《金瓶梅》顯然是沒有告訴我們答案。我們甚 至可以說《金瓶梅》是一本愈讀愈虛無、蒼涼的一本書。但每每讀著作者在冷靜凝練的淡寫白描中,透露出來對於貧窮、卑劣、貪婪、無知、受苦、找不到出路的人 的悲憐與同情,總是讓我為之屏氣凝神。

  那構成了我的閱讀經驗中很珍貴的時刻。我記得曾有一次讀著《金瓶梅》的片段,腦海忽然閃過王國維的詞句:「偶開天眼覷紅塵,可憐身是眼中人。」才想著,就發現視線已經被自己的淚水模糊了。

  類似那樣毫無預警的震撼幾乎是一次又一次,巨大、持續並且餘波蕩漾。至今我仍然無法形容那種心情。我是在那之後,開始有了想和別人分享這個私房閱讀經驗的念頭。

【推薦序】

科幻小說大師 倪匡

  在中國的古典小說之中,《金瓶梅》一書,地位十分奇特。它長期被歸入「淫書」一類,然而,確然除了「淫」的部份之外,其餘長篇累贅,十分瑣碎囉嗦,並不好看。也就是說,它好看的部份不多。

  大多數人看《金瓶梅》,也都只揀它「好看部份」來看,其餘部份,翻過去而已。

  幾十年來,大約十次以上,將金瓶梅拿上手,想好好從頭到尾看一遍,結果每次都半途而廢,看來看去,都還是「好看部份」。

  曾見一大漢在書店大鬧,因為他買了一部《金瓶梅》,卻是所謂「潔本」,「好看部份」全都刪去,他回書店去交涉,大罵中有「他媽的刪了那麼多,和割了男人的××有什麼不同?」之句,聞者絕倒,卻也咸認為他形容得極之傳神。

  近幾個月來,在台灣的《皇冠雜誌》上,讀侯文詠的金瓶梅研究文字,經侯先生一指出,越來越覺得以前讀《金瓶梅》,覺得它除好看部份外都不好看,實在是自己未得其法,沒有能力看透此書的佳妙之處所致。

   侯文詠讀《金瓶梅》,用法眼,用慧眼,將《金瓶梅》這部小說看透了,再以極引人入勝的淺白文字,將他看透了的地方,一處一處指出來,加以趣味盎然的說 明,而且集中力量,解釋小說本身,並不像「紅學」那樣鑽牛角尖,去考據這考據那,就小說論小說,將小說人物的心態、活動、作小說之外的第二次再現,這種對 古典小說的研究,當真是功德無量!

  侯文詠先生寫過不少和醫院有關的小說,他本身是醫生嗎?他對《金瓶梅》的研究,倒真的是解剖了《金瓶梅》,從小說的表層意義,直剖橫剖,令小說的深層意義,顯露出來。

  不知道何時可見侯著《金瓶梅》研究全書出版?已決定好好再看《金瓶梅》,當然,這次不會只看「好看部份」了!

訂購:沒有神的所在:私房閱讀《金瓶梅》

握壽司愛好者不可錯過:手指壽司、美味築地

原文出處:http://www.christabelle.idv.tw/archives/2837


如果幾年前去北海道小樽政壽司時,能夠帶著這本《手指壽司》就好了啊!我拿到書的時候心裡一直忍不住這樣嘆著。不過,現在有了這本書也一點不遲,下回如果去吃士東市場阿吉師握壽司時,肯定要隨身攜帶。

《手指壽司》是人人出版社最近推出的新書。如果是愛去日本的朋友一定不陌生,人人出版社 獲得「實業之日本社」的授權,翻譯出版了一系列的《人人遊日本》,之前不管是去京阪或者北海道,一定得準備個一本帶去。這次《手指壽司》與《人人遊日本》 系列一樣,同樣為翻譯書籍,但特別的是,這本書目的是為了要讓人便於隨身攜帶,所以採用更小的開本,大小跟我們平常用的日記手帳差不多,手掌袖珍版。拆下 書腰,封面也是比較耐的黑色塑膠皮而非紙質。



《手指壽司》裡頭介紹了94種代表性的握壽司,並且將這些壽司分為「亮皮魚」、「白肉魚」、「紅肉魚」、「章魚、烏賊」、「蝦、蟹」、「貝」、「魚 卵」等分類。每種壽司都附上清楚的照片、日本名稱、漢字名稱、壽司店稱呼的名稱、羅馬拼音、中文譯名、時令、主產地、分佈,以及一段深入淺出的文字介紹。 另外也有關於握壽司的一些知識,例如如何吃壽司、「江戶前」的意義等等。這本小書不僅是握壽司圖鑑而已,更是美食生活智慧書。

更多:"手指壽司"精采內容

《稻盛和夫的哲學》─人為什麼活著


作者:稻盛和夫

在磨練人格品質上,我最尊敬的日本人是西鄉隆盛(一八二七~一八七七年)。明治維新時期人才輩出,例如大久保利通(一八三○~一八七八年)、山縣有朋(一八三八~一九二二年)等人皆享有盛名,但是我認為其中還是以西鄉隆盛最傑出。

雖然他以悲劇式的死亡結束一生(一八七七年在日本最後一場內戰中,西鄉領軍的薩摩士族戰敗,受傷的西鄉命令部下砍下自己的頭),但是明治維新的豐功偉業,如果少了他是不可能成功的,這樣說一點也不誇張。

西鄉生於日本鹿兒島一個下級武士家族,小時候被視為「中看不中用」的小孩。主要是因為他體形高大、目光炯炯有神,但是卻沈默寡言、不善言辭;相較之下,他不算是敏捷或優秀的孩子,反倒是和群體疏離的小孩。

這個沈默的孩子,長大後卻完成了偉大的志業。為何西鄉長大後能有此成就?我想一方面是他受到當時德高望重的薩摩藩主(諸侯)島津齊彬的栽培,一方面也因為他自幼承受種種苦難,從磨難中學到經驗和能力。

例如,當時京都清水寺的和尚法名月照,因參加尊王攘夷運動,不見容於當時的德川幕府而逃出京都,投奔西鄉隆盛;後來因為島津齊彬去逝,新幕府將軍的 父親島津久光擁有實權,並且不准西鄉庇護月照,進退兩難的西鄉覺得自己對不起朋友,於是決定和月照一起投入錦江灣自盡,以成全兩人的友情和義氣。結果月照 身亡,西鄉卻奇蹟式地被救;不能保護前來投靠自己的友人可以說是武士的奇恥大辱;和友人一起投江,對方死了、自己卻活著,豈能免於周遭的非難?但是此刻的 西鄉容忍外界的種種非難,毅然活了下來。

此外,西鄉和島津久光的個性本來就不合,後來因為觸犯了島津久光,被流放到奄美大島和沖永良部島等外島。在沖永良部島時被關進簡陋的禁閉室,所謂的禁閉室,只有屋頂和四根柱子,連牆壁都沒有,只能任憑海風吹刮和大雨潑灑。西鄉被關在這樣一間牢房裡,每天卻依然打坐和冥想。

不久之後,原本體形龐大的西鄉日漸削瘦,負責監看他的獄卒不忍心,於是在自己家中設了禁閉室,將西鄉移到家中坐牢;據說因此西鄉才能安然存活。

一再嘗到這種心酸的西鄉,其人格特質也愈變愈大器;日後(一八六八年)才能與幕府的重臣勝海舟談判,兵不血刃就進入江戶城,並且平定幕府勢力。我想,年輕時期艱難、痛苦的經歷,才是促使西鄉日後成功的主要因素吧!
相對地,從來不曾發現那種從小不曾受苦、不需要辛苦工作,長大以後卻能成就豐功偉業的例子;因為這種人往往一遇到困難就被挫折打倒了。

有名的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也一樣,從孩提時期開始就飽受環境的折磨。因為家道中落,還在就讀小學四年級(九歲)就被迫輟學去當學徒。但是即使遭遇此逆境,松下並未因而氣餒或自怨自艾,他盡可能努力工作,只希望搏得雇主歡喜。

正因為年輕的松下能夠不畏逆境,用樸實、開朗、健康的心態拚命努力工作,爾後才能創立有名的「大松下」(松下集團)。

當時,和松下一樣處於困難境地的孩子人數應該不少,但是多數的孩子還是有畏縮的本性,有時也會興起怨恨和痛苦的心,心想為何好人家的小孩能夠上學、還能夠吃好穿好,唯有自己如此貧窮?凡是持著這種退縮的、痛苦的心情度過青少年時代的人,成長以後幾乎沒有什麼大的成就。

因此,我認為即使在遭逢苦難時不能以平和的心情接受這些命運,或保有感恩的心,至少也要避免自己存著嫉妒或憤恨的心才好。松下幸之助就是因為能夠在逆境中忍耐,並且用開朗的心情拚命努力,所以日後才有如此大的成就。

日本有此古訓:「艱難可以磨汝成為樸玉。」日本人也常勸年輕人:「年少多吃點苦才好。」好逸惡勞乃人之常情,但是將眼光放遠,就會發現年輕時期遭受過苦難的人,相較生活環境優渥的人,日後的成就往往更加輝煌。

回頭看看現代的日本似乎正好相反。許多父母很刻意地不讓自己的孩子受苦,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輕鬆過活。然而,不就是這樣的教育思維,才讓十七歲少年的殺人事件開始發生嗎?

在比我們更早的時代,很多孩子為了幫助父母維持家計,從小就得拚命努力地工作;我的時代也有不少親朋好友,從小就得幫忙父母工作,也是為了幫忙分擔 家計。我發現在這種貧窮的家庭,幾乎不曾出現過窮兇極惡的犯罪事件。要知道並非因為是孩子,就不應該辛苦工作,辛苦工作反而是磨練人格品性時不可缺的工 具。

西鄉隆盛被流放到沖永良部島關禁閉牢時,才有機會讀王陽明的學說,磨練自己的心性。提到人性,安岡正篤先生曾說過,必須依「知識、見識、膽識」三個階段來提升人類的人性,否則努力將是白廢。

他的意思是,知識只要翻開百科全書或字典就可以學到,既沒有必要強記,也無需填鴨式地過度汲取,否則也只是流於常識豐富而已。比吸收知識更重要的是 將知識組合成有條理、有邏輯的信念,變成比知識更有用的見識;不過即使擁有見識,如果不去實行這些理念,對提升自己的人性助益還是不大,因此有必要將見識 提升為膽識,也就是轉化為執行力。

這裡提到的膽識,是指同時具有見識和勇氣,這都是歷經苦難才能培養出來的人性品質。具有這種品格的人,日本人形容他們是「懷珠抱玉」或「具有膽識」;西鄉在沖永良部島培養出來的就是這種膽識。

事實上,就算無法產生膽識,只要有勇氣,也能夠轉化成相當的執行力;然而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人類才會拿得出勇氣呢?通常只要有大公無私的藉口,勇氣 自然就會湧現。因此,在培養出大無畏的膽識之前,不妨找一些正當理由來鼓勵自己。例如:此刻如果我不出面,局勢恐怕會變得很難料吧?我如果不努力去完成這 件工作,公司的下場會如何呢?

大義和志向是完全不同的東西。志向主要是指個人的目標,大義則是指非利己的、捨棄個人立場的且對眾人具有重大意義的事物。

大義是從比較大的格局切入,例如為世人、為社會,或是為身旁的家人等等。如果能用大義來鼓舞自己,就可以激發出真正的勇氣,這股勇氣就能逼自己發揮執行力。

有膽識的人做事不需要假藉任何名義來鼓勵自己,但是像我們這種普通人,每當挑戰極遠大目標的時候,就有必要給自己一個名義,然後藉此名義鼓勵自己去完成這個目標。

欠缺執行力的人或凡事做不好的人具有一個通病,心中總是盤算著:「公司上司交待做的這件事,做了對我有利嗎?成功的話可能調薪,還是可能調升經理?萬一失敗,最好能找個台階下。」由於凡事只考慮自己的利害得失,往往也因而失去了執行的勇氣。

像以上這樣,不給自己一個名義或理由就辦不成事的人,事實上並非少數。對這樣的人而言,成功的秘訣在於:凡事不妨試著先擺脫私心,為自己找個具說服力的正當理由吧!

2009年6月19日 星期五

亞洲勃起—從曼谷到北京,尋找終極春藥

傳統中醫統治部落聯盟盟主「黃帝」, 據說也是最先在性交中融合男女要素(陰陽)的人,因此發現了長生不老的祕密,後宮人數逾千,夜夜交歡。

這位備受尊崇的君王也將詩意帶入性愛中,發明了十種性交體位,名之為虎步、蟋蟀、蠶附、鹿角、鳳翔、猿搏、兔吮毫、蟾蜍、蜻蜓與魚接鱗(譯註:根據原典只有九種)。他寫道:「我嘗過所有藥草,試服過所有藥物,我的健康所需,只是少女的汁液。」

在春藥方面,中醫跟阿育吠陀醫學皆明顯關注陽痿、不孕、硬度、精蟲活動力、早洩與控制射精問題,中醫的兩千多種藥草中,用於保護或恢復性均衡以提升性能力與快感,有以下幾十種。

中藥典籍裡最出名的人蔘,從牙周病、記憶衰退、貧血到陽痿無所不包。因為根部酷似人體,鬚根像人的軀幹手腳,因此算是極普遍的春藥,很多民間故事堅持:像什麼補什麼。為了加強人蔘的催情效果,經常跟虎骨、乾壁虎、蟾蜍毒液、蛇肉、蛙精、斑蝥粉與水牛角等動物材料併用。

銀杏據信是唯一殘存的中生代植物,產於中國跟日本,大多西方研究人員專注於有鎮靜與幫助消化效果、可治療皮膚與循環系統的扇形葉片,但是梅子狀大顆果實裡堅硬的種子,據稱亦可提升性能力,調節原始的能量。依據《愛的植物》,公開吃銀杏種子表示「一個人不反對情色冒險」。

其餘還有很多,包括中國野生覆盆子,葉片用爐子烤乾磨成粉,空腹搭配幾盎司烈酒服用;中國枸杞,橢圓形紅橙色苺果加入草藥或爬蟲類泡酒,以及燉雞肉與海鮮類菜餚;玉竹,因為竹狀嫩芽可食用,有時亦稱作「翠竹」,可製作補充精力飲料以治療陽痿。

眾所喜愛的蓮花對佛教徒而言,代表純潔、永生與開悟的象徵。傳統中醫可以用到整株蓮花——根部有止血、收斂血管之效,大片圓葉治療發燒與頭痛,雄蕊可作收斂劑或治療早洩,種子是溫和的春藥。

世界上最強的雄性春藥之一,淫羊藿,是因中國南部偏遠山區的牧羊人發覺,自家山羊每每吃過長在荒野的某種雜草,就不斷的騎在母羊身上、持續好幾小時而發現得名。把藥草浸泡在蒸餾烈酒中三個月到一年飲用,據說這是最有效的服用方式。

另一種叫做禿雞散的藥水,據稱讓古中國蜀郡太守呂敬大,年過七十還連生三個兒子。每天一茶匙和酒吞服,連續六十天,據說可以讓男人一天行房四十次。根據故 事說法,呂敬大的性伴侶不堪其擾,把剩餘藥水扔到庭院,被公雞吃掉。亢奮的公雞跳到母雞身上,不斷交配好幾天,把母雞頭頂都啄禿了。

雖然這些故事像是中國漫畫書的情節,我還是必須指出,淫羊藿是二○○四年美國最暢銷的二十種中藥材之一。

道家與譚崔的射精控制法

道家與譚崔訓練法,剛好跟壓抑偽善的維多利亞時代、天主教與清教徒教誨形成對比,後者似乎正是許多西方人性生活不美滿的主因。很多基督徒似乎認為如果覺得爽就不該做,或者要做就要為了傳宗接代,譚崔與道家信徒擁護的是相反的觀念:為了交媾的極度快感、陰陽調和、男女合一的體驗,為了淨化身體與伴隨而來的身心提升,也應該是一種享受。

從道家宗師的一貫教誨看來,「忍精不射」(射精控制術)構成了通往健康長壽最重要的道路。唐朝大師孫思邈只允許自己交合百次中射精一次,結果他活到一百零 一歲。此理論基礎是,性交中避免射精能夠增加「男人身體在性興奮時分泌的增強活力、延緩老化的荷爾蒙數量」,因而「滋補」所有組織與器官,包括大腦。

道家說,如果射精頻率超過身體完全補充精液的能力,男人就會發生慢性疲勞、容易患病、暴躁易怒與其他能量不足導致的症狀,還會對伴侶喪失性慾,讓她們大失所望。另一方面,經常性交但極少射精,能維持男人的性趣與無限持續的性能力,直到他的伴侶完全滿足。

說得好,一點也沒錯。

「中年以上的男士無論身體狀況如何,每次射精之後身體會立即動用資源補充。精液主要的成分來源之一是腦脊髓 液,很多重要養分儲存其中,所以每天射精等於主動弱化稀釋腦脊髓液,結果導致記憶衰退、迷惑,以及其他被視為『縱慾過度』的症狀。年過五十之後,經常或每 天射精絕對會導致腦功能障礙(記憶衰退、反應遲鈍、憂鬱等等),脊椎也會變弱。道家傳統中的射精不是道德、哲學與自律的議題,而是合理配置日漸稀少的資 源。」

印度譚崔像傳統中醫一樣,是一種全方位的儀式與醫療體系,旨在追求人類的完美,譚崔的性行為目標是在延長性交的狂喜中,體驗到「陰陽合一」。對大多數男士,這需要一個平常不太被重視的能力:射精控制。

「當男人射精,就是隨著體液把生命力或能量釋出體外。」威廉‧柯林格在《跟隨生命中隱形力量的能量覺醒》呼應,「所以男人射精後的短暫空虛感真的是有根據 的。利用包括忍精不射的譚崔性愛修練,在此是指性交而不射精,就不會感到虛耗,事實上還會在事後感覺更加充實。就像電池充飽電或接受能量注入似的。此外, 他們可以更頻繁性交,時間更久,過程中享受更多樂趣。」

即使你選擇射出,還是可以「學著輕微高潮」。在射精前不要瘋狂地抽送,而是緩慢溫和地到達臨界點,體會特殊的釋放感,然後在射精結束之前刻意使力提肛並收縮陰莖,擠壓尿道,這樣能夠保留約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的精液,但仍有釋放的暢快感。

機械性愛的愉悅

封建時代的中國就有所謂陰道球,起初只是用木頭、象牙、白銀或玉石製成的簡單圓球,用來塞入陰道保持女性的興奮狀態,作為性交的前奏或獨處時自慰。有些可 以旋開灌入水銀,女人行走時水銀在球內晃動,產生快感。某些含有鈴舌,能發出悅耳的聲響,有些含有彈性薄膜分隔的兩個袋子,中間以細頸相連,一邊灌入水 銀。空袋子塞入陰道中,另一端在體外,婦女走動時雙腿互相擠壓,把水銀從外部擠入陰道中。

在漢朝(西元前二○六到西元二二○年)與宋朝(西元九六○到一一二七年)期間,因為男性妻妾眾多,女同性戀與使用假陽具被視為自然合理的結果,蕾伊‧坦納希爾在《性的歷史》中稱之為「後宮效應」。

「所有手冊都警告不要過度依賴這類用品,以免傷害身體組織,有種特別危險的東西,是用木頭或象牙做的橫紋棍子。」坦納希爾寫道,「扮演男性的伴侶把假陽具一端插入自己陰道中,中段綁上絲帶固定於腰部,另一端當作陽具使用。」

明朝(西元一三六八到一六四四年)的男士可能會攜帶裝了小型道具的錦囊進入「花之戰場」。在《金瓶梅》小說中,這類道具包括「銀夾子、永恆慾望的套子、硫黃色陰莖環、束帶、玉龍環、油膏,還有……」給愛的軍械庫帶來一絲異國風味。

日本江戶時代,統治階級也常用一些性愛器具。例如肥後(今九州熊本縣)地方的諸侯送給幕府將軍的禮物是一組淫具,後來被稱作「肥後隨喜」, 因為是用乾燥的芋莖製成。外形像一根假陽具與多重陰莖環的設計,細緻的植物纖維仔細交織以模擬女性的毛髮,使用前要浸泡熱水,讓纖維釋放出一種據說可以刺 激陰道興奮的液體,作用跟「西班牙蒼蠅」差不多。

「日本人對於自慰並沒有道德禁忌,」人類學家魯絲‧班乃狄克說,「沒有其他民族像他們有這麼多花招。」所以,尼可拉斯‧波諾夫在《粉紅武 士》補充說,「在江戶時代,如同深閨怨女與尼姑的春畫所示,『張形』(假陽具)也發展到全盛時期。木頭、瓷器製成的張形經常有裝飾、雕刻或模鑄。有時代表 地方信仰中女性性慾的守護神——多福;或是很受歡迎的情色女神——弁天;有時也雕刻成令人驚嘆的逼真造形,讓人血脈賁張,大到真實陽具所無法比擬。若是用 皮革、水牛角或龜殼製作,就可以在使用前浸泡熱水,據說可以達到軟硬適中的狀態。」

同時期的其他裝置也是設計用來讓陰莖保持堅挺。用骨頭、獸角、象牙與木頭雕成,某些作成套子狀,周圍挖洞以減輕重量,但無損於硬度。有些則 是直接套在陰莖上、綁在腰部,用來增加陰莖長度。無關禁忌或羞恥,這些道具都在家庭裡、攤販上公開陳列,就像中國的鴉片攤販或日本的刀劍與象牙藝品攤販一 樣。

古印度也有自己的情趣用品。即使《卡瑪箴言》的偉大作者筏磋衍那都建議使用阿帕卓雅絲——「戴在陽具上的東西,以輔助其長度或粗細,便於配合女陰……用黃金、白銀、銅、鐵、象牙、牛角、各種木材、錫或鉛製成……柔軟、清涼,可刺激性能力,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 作 者 】傑瑞霍普金斯
傑瑞霍普金斯至今已在報章雜誌發表超過一千篇的文章、寫了三十餘本書,《亞洲勃起》是他的第三十三本書。

他向來最為人所稱頌的是發表了許多關於流行樂壇的文章與著作。過去這十年,他移居泰國之後,寫了許多跟飲食、旅遊有關的報導,陸續發表在許多國際知名的媒 體、雜誌,像是《Conde Nast Traveler》、《GQ》、《遠東經濟評論》、《亞洲華爾街日報》和《村聲》等。

他為搖滾歌手吉姆莫里遜寫的傳記《No One Here Gets Out Alive》,一九八○年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經過十年,一九九一年這本書又回到榜上第二名,至今已銷售超過兩百萬冊。本書後來成為奧利弗史 東拍攝吉姆莫里遜的傳記電影《The Doors》時,最重要的參考資料。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亞洲勃起:從曼谷到北京,尋找終極春藥



2009年6月18日 星期四

《google衝擊》一場牆裡牆外的對決

本書作者以多次深入採訪Google最高層主管與直擊Google企業總部現場經驗,來詳實描述Google這個企業欲掌控全世界資訊的宏大企圖與野心。

  內容包括從一開始布林與佩吉兩位創辦人在唸書時萌生天真的創業理想,歷經多次成長挫折而至終成全球數位巨人的詳實過程。

   更重要的是,作者指出,目前掌握全世界68%搜尋市場的Google,如日中天的地位已如網路世界的微軟。然而,它仍不滿足,繼續推出許多新服務,包括 頗受爭議的圖書搜尋與地圖搜尋(Google Earth)、搶進無線上網手機市場、以及購買影音搜尋引擎Youtube等。

  Google真的能成功嗎?這個掌握網上眾多資訊的巨人,又會為人們帶來哪些影響?在書中都有精采的觀察與討論。

《google衝擊》一場牆裡牆外的對決

【書摘】

第一章 開放與封閉

一場牆裡牆外的對決

開放與封閉系統的競爭,不是一場真正的比賽,只是權宜性的牌局:沒有一家企業敢完全開放,也沒有企業能完全保持封閉。只是,Google的傳奇,有一部分其實是因它一直努力說服大家:不論是在資訊產業或其他領域,開放網絡在實證上都優於封閉網絡。

戰爭、經濟大 蕭條和水電供應短缺或故障,這些不利的商業環境從未在Google的身上發生過,Google一直幸運地享受著友善的商業環境。不過,也不是真的完全沒有 問題,Google仰賴的環境還是要免於重大災害、特別是線上環境,也要避免可能讓業務像遇到戰爭一樣停滯的其他問題。

Google需要網際網路維持開放的狀態,維持創立時的精神,沒有(付款)門檻、沒有(訂閱)藩籬、沒有(專屬軟體)障礙,沒有無限制交換資訊的其他障礙。

「資訊免費」的信條,經常會面臨反對派想法的挑戰,他們認為:「資訊是非常可貴的,不可能免費。」從後者的觀點來看,資訊是具有商業價值的資產,必須收藏 起來,絕對不能共享。在主張資訊開放的陣營裡,資訊可以通暢地進行讀取,但在主張資訊封閉的陣營中,資訊讀取受到嚴格的限制。

在主張開放的陣營中最有名的實例是「維基百科」網站,對任何人完全開放,資料可自由編輯和閱讀。相對的實例則是社交網站如Facebook,它們只允許會員進入,並限制讀取會員的網友連結頁資訊。

Google的搜尋引擎需要讀取整個網際網路,而不只是社交網站以外的部分區域。社交網站像有圍牆的花園一樣禁止入內。Google要依靠開放的線上環境才能存在,但他們的對抗者卻步步進逼中。 開放與封閉之爭

對於採取開放或是封閉方式的論點,也在軟體業不斷地來回進行爭辯。微軟的成功來自於它採取封閉的軟體開發作業,將原始程式碼視為機密,並且 利用對作業系統的控制,把公司觸角延伸到其他軟體業務上。微軟還把本應不屬於任何公司的產業標準,視為微軟專屬軟體的競爭對象。微軟採取「擁抱並擴充」的 策略,一開始先以產業標準為架構,再附加微軟的專屬軟體以為擴充,然後就變成了微軟的軟體。

微軟自我擴充的做法,引起了產業中許多公司與軟體工程師的群起對抗,最後形成了一股反對勢力,即所謂的開放原始碼 (Open Source)運動,這股勢力己經成為微軟封閉軟體作法強而有力的挑戰。開放原始碼軟體允許軟體開發者查看程式的所有原始碼,這是微軟絕不允許的事。這個 運動完全靠著軟體開發者在沒有任何回饋下,自願貢獻他們的時間與技能,因為對微軟的厭惡,已經提供了足夠的動機。

Google 在內部運作上大量地使用開放原始碼的軟體,然而,它卻沒有公開自行開發的專屬搜尋公式。Google對公司機密保密,在透明度上和其他公司相比,也好不到 哪去。但是,如果和微軟比較,Google較接近開放模式類型的相關產業。這兩家公司不只代表了不同公司的利益取向,也代表了兩個意識型態相對的陣營,即 開放與封閉陣營的利益。

其中最明顯的實例是微軟在二○○七年底贏得對Facebook的投資優先權:這兩家公司都同意在開放的網路上進行封閉的服務。他們的結盟,讓雙方可以在對抗主要的意識型態對手Google時團結起來。

最近社交網路因為大受歡迎,而成為高度關注的焦點。Google原來的勢力範圍全球資訊網則因存在太久開始退居幕後。但只要開放與封閉模式仍繼續爭奪有利位置,網路的創始原則就和過去一樣適當有用。

網路在過去被視為封閉通信系統的替代方案,是一種開放的媒體──開放給任何人張貼和閱讀內容,不僅資訊容易被讀取,也可以輕鬆地追蹤創意的起源,只需點選網址連結即可。

網路沒有地理限制、沒有藩籬、沒有任何方式可以阻礙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使用者,從網際網路上,在一個接著一個的網址連結之間,四處搜集有用而免費的資料。 Google的基礎環境

最初網路是供學術界交流使用,而且最初網路僅存在於研究實驗室的伺服器中。一九八九年,瑞士日內瓦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 的電腦科學家提姆.伯納李(Tim Berners-Lee)發明了一個重要的概念,並在一九九○年建立了全球第一部保存網頁的伺服器。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開始,網路開始擴展至其他粒子物理實驗室。不過,當時的瀏覽器只能在科學實驗的工作站上使用,網頁也可以輕易的留在系統上,網路還只是物理封閉世界中的一項工具。

然而在一九九三年,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宣布將網路技術公開,讓所有人不需支付任何費用就可使用。這項決定創造了全世界最大的開放網路,最終創造了Google這個在開放網路上最有價值的公司。

在一九九○年代,當時商業等級的網路都是設計成封閉型的網路,「開放」與「網站」的組合是相互矛盾的。其中最明顯的實例,則是手機通信網路和有線電視網路。

這些網路藉由強大的中央控管權限進行封閉式的管理作業,同時限制使用者身分和傳輸資訊內容,以確保服務品質。相對地,全球資訊網缺乏中央管理機制,也缺少 內建機制向網站建構者收取費用,所以一開始全球資訊網只合適學術研究者、業餘作家和其他無意採取商業行為,只想分享資訊,不求任何報酬的使用者加以運用。

在全球資訊網開放且完全分散的設計架構之下,各網站反映出網際網路隱涵的技術標準,也就是用於傳遞數位資訊的網路技術。但全球資訊網不是一下子就成功的。

在一九九三年六月,在全球資訊網出現兩年之後,瀏覽網頁的流量只占所有網際網路流量○.五%而己;其餘的流量都被電子郵件、檔案傳輸和「新聞群組」( news group)所占用。那時並沒有太多網站可供瀏覽,全球資訊網只存在著約一百三十個網站。

在一九九四年,也就是在第一個最受歡迎的Mosaic瀏覽器推出後一年,全球資訊網上己經有二千七百個網站,但網站的流量也只占所有際網路流量的六%。全球資訊網仍然是非常希罕的東西。

全球資訊網過去是供非常特定的學術需求使用,而現在有愈來愈多的非學術界的個人使用者在全球資訊網裡免費存放資料。今天Google的員工和股東應該永遠感謝早期的貢獻者,因為後來對Google搜尋服務的需求,就是由一個一個的使用者無私地奉獻資訊所滿足的。

在全球資訊網出現之前,線上儘管存在許多資訊,但是使用者必需付費才能取得資訊。第一代的資訊服務是商業資料供應商,如洛克希德公司(Lockheed) 的Dialogue服務。這項服務在一九七○年代推出,並對商業用戶收取高額的費用。

在全球資訊網出現以前第二代的資訊服務是由美國線上(American Online, AOL)、Compuserve和Prodigy提供給一般消費者的連線服務。他們提供消費者連線至私有網路的服務,利用家用電話線和撥接數據機進行連線,所有資訊僅供會員使用。

在一九九○年代初期,沒有人能夠預測全球資訊網可以吸引這麼多高品質而且免費的資訊。資訊服務唯一可行的商業模式就是在資訊四周建立起圍牆花園(walled garden),然後對所有入園的使用者收取費用。

身為數位資訊服務商,Google在一九九○年後期享有極大的優勢。在圍牆花園外的Google不需要像前輩一樣面臨痛苦的改變,並將核心商業模式由封閉改變成為開放模式。 微軟、網景的嚐試

微軟在資訊服務方面的發展卻非常不順利,因為它不像美國線上(AOL)早早進入市場,也無法即時處理由全球資訊網對封閉型網路所造成的競爭威脅。在Google成立的六年之前,也就是在一九九二年,微軟開始規劃推出自己的資訊服務,最後在一九九五年形成MSN即Microsoft Networks服務。

它自然地遵循美國線上和其他資訊服務提供商的封閉網路模式。當時微軟首席研究員納遜.邁爾沃德(Nathan Myhrvold),比喻MSN未來的角色就像是購物中心的房東一樣。其他公司受邀至Microsoft Networks上銷售資訊或商品,微軟則可以抽取一○%到三○%的營收金額做為管理費用。

當網際網路的成長己經逐漸取代圍牆花園服務成為免費替代方案時,他卻希望微軟可以藉著安裝專屬的軟體至所有電子商務交易上,等於在MSN的圍牆外面建立起收費亭,就像是Visa或是萬事達卡一樣,對所有交易收取一○%或二○%的服務費用。

另外一家也想理想化地從全球資訊網進行收費的公司則是網景通訊(Netscape Communications)。這家公司的Netscape Navigtor網路瀏覽器,在一九九四年一推出就造成轟動。這家公司成長極為快速,在公司成立的十八個月之後,也就是在一九九五年八月,股票正式上市公開發行,成為科技業歷史上公開發行最成功的公司。

網景宣示自己是「開放性」網際網路基礎架構的忠實守護者,同時在一九九八年將瀏覽器的程式原始碼在公共領域公開。網景發現免費贈送網路瀏覽器是非常容易的,但要向使用者收費則非常困難:因為內含智慧財產權的產品無法免費,同時當網景試著對企業用戶銷售網路瀏覽器時,銷售速度非常緩慢。

它甚至試圖將它的專屬網路標準變成產業標準,但到最後仍然徒勞無功。總結網景的所有歷史來看,網景是「開放的,但又不那麼開放」。

幾乎每一家資訊科技公司都宣稱他們是開放標準之王,甚至連微軟也認為如此,他們也用開放平台的想法到處兜售視窗系統,他們對所有想開發視窗應用程式的軟體 開發者採取開放態度,不需得到微軟的允許,也不需和微軟分享營收利潤(相對於遊戲系統商如任天堂,它控制自己的封閉式系統,同時強迫遊戲開發商必須分享遊 戲銷售營收)。

當微軟在產業的網際網路標準中加入自己專屬的程式片斷,例如Internet explorer瀏覽器才能辨識而網景瀏覽器無法判讀的網頁標籤,微軟解釋說這個作法是改變「延伸檔案」(extension)以保存開放標準的外觀。

當Google 在一九九八年成立時,它不需對抗微軟的延伸檔案,也不需要取代微軟的開放系統或是推翻微軟的瀏覽器。Google和其他微軟的挑戰者相比,享有著更好的戰略地位,它可以免於任何紛擾。在任何作業系統上,執行任何一種瀏覽器,都可以連線至Google。

Google在另一方面也是幸運的:網頁大量的出現己經超出雅虎和其他第一代的網頁瀏覽和搜尋業務的負荷,他們無法即時開發和全球資訊網成長速度一樣快且複雜的搜尋能力。他們的失敗造就了Google的機會。

克雷格.席維斯坦(Craig Silverstein),他是Google在一九九八年由兩位創辦人所聘用的第一位員工,他後來表示如果公司創立再早兩年,甚或是在一年以前,公司一定 不會成功。在一九九八年以前,網頁量依然很小,因此所有的搜尋方法都能滿足需求,都可輕易地進行全部搜尋,產生符合搜尋結果的網站清單。然而在一九九八年 以後,網頁的數量比以前更為龐大,對於搜尋引擎的需求大增,使用者不再滿足於針對所有含有關鍵片語的網頁,進行符合關鍵字詞的搜尋服務。席維斯坦說這樣的 改變,就必須「把好的和不那麼好的搜尋結果進行區分。」 Facebook崛起

然而,在此同時,儘管開放網路模式得到全面性的勝利,Facebook卻展現了經營良好的封閉網路模 式。二○○七年,它成為美國第二大社交網絡網站,在同年十月份已經擁有四千兩百萬名會員,僅次於二○○六年造成轟動、擁有超過一億名有效會員的 MySpace。當Facebook會員上線時,他們內部的線上通訊與活動是隔離於外界的。當愈多會員上線至Facebook,表示他們會花更多時間在不 會被Google的搜尋蜘蛛接觸到,舒適且封閉的會員專區中,也同時減緩了Google在開放網頁蒐集可搜尋資料的速度。

二○○七年初,Google並未馬上對Facebook會員大量湧現跡象做出回應。Google自己開發了以內部工程師奧克特.布猶科頓 (Orkut Buyukkokten)(●) 名字命名的社交網絡網站Orkut。這僅是Google核心服務和重要軟體的外圍服務而已。

它在二○○四年一月推出,只藉著口碑就在巴西和印度受到歡迎,在美國卻不盡然。直到二○○七年五月,Facebook成為快速成長的對手之前,它一直不是Google重視的服務。Facebook邀請外部軟體開發商投入開發只能在該網站上執行的小型軟體應用程式,使它在一夕間成為開放網路強大且自傲的分離主義敵人。Facebook懷柔地提供優惠條件,讓開發商可以擁有其開發應用程式產生的所有廣告收入,結果讓想接受此優惠條件的開發商蜂湧而至。

一瞬間,Facebook成為小型網際宇宙,並在會員制高牆後面完全脫離了Google 的控制。當Facebook經由外界來的軟體附加了完整功能,其會員就更沒有理由離開這個網站。這樣的發展,讓我們想起過去微軟不光彩的想法:「如果會員 網站夠大,它就和開放性網路沒有什麼區別。」

對於Google而言,Facebook創造了欣欣向榮的封閉世界,比起MySpace的成長更引其注意,因為MySpace的會員機制具有較多管道讓Google的搜尋蜘蛛進出。Google 也和MySpace的母公司福斯互動媒體公司(Fox Interactive Media)在前一年訂定獨家廣告合約,所以也可從 MySpace的成長而獲利。

然而,Facebook並未和其他所有搜尋引擎訂定類似的廣告合約,也並未建立廣告系統。對它的競爭對手而言,Facebook自給自足的世界違反了網路創建的開放和資料自由流通的精神。擁有MySpace等客戶的著名公關公司 Edelman 主管史蒂夫.魯伯(Steve Rubel),在他的部落格中抱怨說:「Facebook完全不回饋網路世界。大量的資料進入它,但沒有任何資料流出。在裡頭產生的資訊,也只留在該網站裡。」

Google的三人決策小組對於該如何回應社交網站風潮,並對Facebook採取何種作法一直沒有明確答案,但的確了解這是個相當急迫的 問題。二○○七年六月,就在Facebook邀集軟體開發商加入後不久,Google也指派旗下應用程式事業群的三位主管:喬.克魯斯(Joe Kraus)、葛拉翰.史班塞(Graham Spencer)和大衛.加瑟(David Galzer)組織一個內部小組來回答這個大哉問:Google到底該怎麼做好「社交」(這代表著什麼新意涵)?

第一步是徵召其他成員。公司其他事業群中許多員工,都曾直接或間接參與過類似Google社交網絡構想的專案,因此這小組並不需要雇用新員工。克魯斯和小組其他主管必須利用說服而非指定的方式,來號召同仁加入小組。

這個內部流程稱為「銷售流程」:他必須印出最高主管的電子郵件,註明成立「社交」小組的批准意見,並在辦公室內部巡迴拜訪時,手裡舞動著這封郵件說:「我 真的需要你的幫助,而且你的團隊需要重新調整,就如你所看到的郵件一樣,高層主管指示,認為公司內部每位同仁需要重視這個專案。」許多情況下,一開始同仁 的回應是聳聳肩而已。

Google在外界看來,是個在進入新市場時,具有驚人效率和專注目標的龐大組織。然而另一方面,這是許多自治團隊組成的聯邦團體,裡面有一群就算對同事和公司的優先任務相應不理,也不會覺得自責的傢伙。

一旦整個社交網絡網站專案團隊完成任務指派工作,同時也和其他事業群協調爭取,確定辦公室空間,接著就得面對如何讓Orkut 在美國市場一炮而紅的問題:到底該保留原有名稱,或者創造一個全新品牌形象重新推出呢?內部對於保留原有Orkut名字沒有太大興趣,但卻有部分人相信Google應該推出自己的新社交網站。

克魯斯對這個想法卻不熱衷,「以目前的時間點,」他說,「使用者真的想要再加入一個新的社交網站嗎?」他幾乎被小組其他組員說服,他們爭 論:「試著再想想,社交網站也不過是用了三種媒介,就號召了數百萬使用者:您可以用電子郵件地址,也可以有即時通訊帳號,再加上社交網絡便成功了。你確定 不想創造另一個社交網站?」

最後,克魯斯還是用主管特權打敗了這些說法,確認Google 不應試圖說服用戶建立一個全新使用習慣,反而應試著讓所有Google服務更加社交化,換句話說,應該把服務連接至使用者的親友網絡。和建立一個新的社交 網絡網站相比較,這個決策代表他們這方面企圖心已大減。

誰知不久後,專案小組又推翻了先前的決定,決定朝克魯斯所說「玩大一點」的方向努力尋求發展機會。這是因為他們確定使用者搜尋資訊的方式己經改變,因此也必須試著讓網路上所有的網站更加社交化,他說,「發現資訊的方式不斷地演進,己經從個人單獨決定轉變成由你的朋友來決定,同時發掘新知也是根據朋友的喜好。」

當初Google 成立,是為了協助個別使用者搜尋資訊。社交導向的搜尋作法並不是該公司向來的強項。克魯斯和他的小組明智地接受社交網絡世界運用資料的共識:允許軟體開發者把這些資料應用於所有網站上,以避開未來和Google利益衝突,並藉此領導整個產業聯盟。

Google可透過這做法表明自己並無私心,即使他們不是使用該企業的產品,它仍願意協助每一個人使用他們自己的社交網絡,來搜尋所需要的資訊。Google也可套句慣用老話:「公司利益間接地和網際網路健全發展息息相關」,來說明可能獲得的利益。只要是促使用戶花更多時間在網上的服務,都會對Google有益,因為遲早用戶都會使用Google的服務。

《google衝擊》一場牆裡牆外的對決

2009年6月16日 星期二

華爾街的猴戲-闖蕩華爾街金融叢林

書特色:這本書在二○○一年出版後便成為美國財經類的暢銷書,至今仍長銷不墜!
這本書毫無保留的揭露那群在華爾街的精英份子所搞的惡劣行徑!
這本書絕對是讀者今年最明智、最精彩的投資
這本書內容生動有趣,讓讀者輕鬆了解華爾街投資銀行是如何運作!

作者簡介:

約翰.洛夫(John Rolfe)在美國南方維吉尼亞州長大。唸完維吉尼亞理工學院和佛羅里達大學之後,他到一間位於紐約市的傳播公司上班。一九九三年,他覺得自己上了美國知 名藝人法蘭克.辛納屈(Frank Sinatra)的當,所以跑去唸了華頓商學院,在那裡編輯《華頓俗人》(The Wharton Vulgarian)。離開帝傑後,他跳槽到一間私人投資公司。約翰目前為體育及休間活動報導的自由撰稿人,同時也在為下一次熊市磨練他的行乞技巧。

彼得.楚普(Peter Troob)在紐約州史卡斯戴爾(Scarsdale)紛亂的街頭長大,小學時演過《飛天巨桃歷險記》(James and the Giant Peach)。杜克大學畢業後,任職於紐約市的吉德皮巴第銀行。一九九三年他進入哈佛商學院,擔任系刊Harbus笑話篇的編輯,並撰寫「猶太美食」(Kosher Korner)專欄,令母親深感驕傲。目前是私人投資機構的合夥人。

譯者簡介:
方祖芳 英國諾桑比亞大學企管學士,外交人員講習所傳譯班結業。目前專事翻譯,譯作有《偏執的天才》(時報出版)、《我的名字叫Money》、《走對下一步》與 Discovery頻道、 HBO等近百部影片。

本書簡介:

忘記你讀過的一切,忘掉你聽到的事物,忘了你被教導的道理!

約翰.洛夫、彼得.楚普分別有著美國頂尖學府華頓商學院與哈佛商學院的高學歷,從商學院畢業後進入投資銀行工作,他們第一年全職聘約的待遇 大概是一般大學畢業生第一份工作的八倍,而且他們的薪資每隔兩年都會再增加一倍。他們搭乘私人專機環遊美國、住頂極飯店、上最好的餐廳。然而,他們後來發 現,待遇這麼好,不是因為在投資銀行裡擔任協理是很棒的工作,而是因為這個工作糟透了。華爾街的高層相信,只要砸下夠多的銀子和時間,任何問題都可以解 決。這意味什麼?意思是,銀行家最大的敵人是那些靈魂不能用錢收買的人,還有那些明白時間是無法再生的商品的人。

他們經過幾年的身心煎熬,決定辭去這紙醉金迷的投資銀行協理工作,並寫了這本能幫助大家以不一樣的觀點去看投資銀行的書,不然沒有人真正知道投資銀行在做什麼?他們的媽媽花了六個月才搞清楚他們不是用電話把公開發行的爛股票賣給不知情投資人的股票經 紀人,之後又過了六個月,他們才搞清楚,自己其實就是在賣公開發行的爛股票給投資人,差別在於他們不是靠電話賣,而是當面賣,而且這些投資人不是不知情的 個人投資人,而是全球各地的專業投資人,如富達投資(Fidelity)、百能投資(Putnam)和羅普萊斯(T. Rowe Price)等。

次貸風暴、世界金融海嘯為什麼會發生?看《華爾街的猴戲-闖蕩華爾街的金融叢林》就知道這群華爾街的猴子們是怎麼搞垮世界的經濟

「繼《老千騙局》(The Industry Standard)之後,最有趣的讀物……奔放的筆觸……精采的細節……普立茲獎得主幽默大師Dave Barry都寫不出這樣狂野的故事。」-《工業標準》雜誌(The Industry Standard)

他們重擊了華爾街

「逼真傳神……真實動人……把投資銀行助理的生活表達得淋漓盡致。」-《財星》雜誌(Fortune) 「膽小者勿讀。」-Details雜誌

「一趟讓你腎上腺素飆高的冒險。」-《娛樂週刊》(Entertainment Weekly)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georgetzeng/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30251

步驟全圖解 緩慢性愛實踐手冊

男女朋友或老公老婆明明就在身旁相伴,但你卻無法發自內心享受舒服的性愛。這時候你會怎麼辦?而你認為其他人又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

根據我的觀察,日本人 面臨性愛問題時,唯一的對策就是煩惱。除了煩惱之外什麼事也不做,問題當然遲遲無法獲得解決。人如果覺得冷就會穿衣服,穿了衣服還會冷,就再添衣服,甚至 生火取暖,喝酒暖身;覺得熱的時候就脫衣服,脫了衣服還覺得熱,就拿扇子搧風、開冷氣、在庭院灑水,或到避暑勝地度假。當「皮膚感受到的不快」傳到大腦 時,人有能力思考對策,以智慧來解決問題。覺得太熱或太冷時,大家都懂得想辦法;可是面臨「做愛不舒服」這種嚴重影響心理的「不快」時,思考機能卻突然停止,這種情況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我從十五年前開始從事性愛治療工 作,當時我在美國擔任按摩師,從按摩中,我發現女人深不可測的性感受。從那之後,我開始全面檢視按摩時肉體所感受到的舒服感覺,和性快感有何共通點與相異 點,累積諸多創意,不斷嘗試錯誤,好不容易才發展出我現在在性愛學校所教授的「亞當性技巧」的原型。當初我窺視到女體的神祕之處,不過自從我發展出性技巧 的理論之後,我所見到的女體官能美已經遠遠超乎過去。平時在人前、甚至在男朋友或老公面前顯得端莊的淑女,也忍不住展現淫蕩的身體律動,甚至感動得落淚。 不管針對哪一種女人,我創造的性技巧都能發揮得淋漓盡致,每個女人都會在我面前呈現變化多端的官能之舞。有些我一輩子想碰都碰不到、地位崇高的女性,也會 對我訴說甜言蜜語。

男性讀者應該能了解身為男人的我有什麼感覺。厚著臉皮坦白告訴大家,當時我享受到能支配女人身體和心靈的全能感受,樂得上了雲霄。不過不久之後,我又驚訝得目瞪口呆,因為我注意到自己以前的所作所為,不、應該說是「身為男人的傲慢行為」。在我了解女性真正的潛能之後,重新回顧自己,突然發現我以前擅自認定是有愛的性,說穿了「只不過是辦家家酒」!

世上有多少男人和以前的我一樣?不知道有多少女人的性伴侶是這種男人,無法讓女人感覺到真正的喜悅和幸福。做愛不舒服,甚至因此對性愛裹足不前……當初我就是抱著這種使命感,在日本創立第一所性愛學校。

「亞當性愛學校」創校已經大約四年,學員,也就是一般男女,大家的共通點,就是開頭所說「除了煩惱之外什麼事也不做」的情況。就連在日本人的性愛中掌握主導權的男人,碰到「做愛不舒服」的障礙時,都會變得被動。打棒球、踢足球的時候,光靠防守也無法得分。

日本男女缺乏自信、在性愛上無法採取攻勢,原因之一在於日本沒有正確的性愛教科書。請把這本書當成教科書。我敢大聲說,坊間的性愛指南和週 刊上寫的教戰手冊幾乎都錯誤連篇。本書要指正許多日本人深信不疑的「錯誤常識」,並以插圖詳細講解讓大家能享受舒服性愛的「正確常識」。只要學習常識,正 確實踐,一定能體驗前所未有的美好性愛。我敢拍胸脯掛保證,這本書涵蓋了你要實踐緩慢性愛時必備的所有基本事項,能讓你今後滿懷自信。

性愛技術能為你的人生帶來超乎想像的自信和幸福。

一點也不難。大家一起學習吧!

註:本書為限制級書刊,未滿十八歲請勿閱讀

詳細說明:步驟全圖解 緩慢性愛實踐手冊

《我的錢怎麼不見啦?》


二○○七年一月三十日,一個平凡無奇的星期二早晨,張彼得突然在睡夢中接到朋友的電話,告訴他一個讓他不安許久的投資案,沒想到,最壞的情況竟然還是發生了。

投資愚人張彼德將自己的失敗經驗寫成書。【攝影/聶世傑】
「我打電話給她,她向我坦承,過去所說的全部都是騙我的,現在她已快到檢察官那裡,要進去談話了。」

這宗在國內引起軒然大波的詐騙案,涉及詐騙的是前荷銀證券投信交易室美女經理楊娉婷。她因為投資失利負債數千萬元後,為填補資金缺口,向六十一位名流詐騙六十四億元,被害人包括前荷銀投信董事長陸大文、富邦金控前投資長蔣國樑及台灣微軟前總裁范成炬等名人。

不過,這些曝光的名流,其實受害金額都不大,或者是已把被騙的錢都拿回去,反而是沒有曝光的受害人張彼得,成為最後一隻受害的白老鼠,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他就被騙走八千萬元。

聽到這個消息後,張彼得呆坐在自宅花園裡的石頭上,手機突然收到一則簡訊,上頭有八個字,「我千千萬萬對不起」。張彼得把這八個字看了又看,也不知看了幾遍,腦袋終於愈來愈清楚。再算算被騙的錢,剛好一個字值一千萬元。

成功人士在投資上慘敗

看看張彼得的學經歷,很難想像他這樣的人,會在投資上被騙!張彼得出身中部傳產家族,台大商學系畢業,曾任花旗銀行經理、波士頓銀行助理副總裁、美林證券財務顧問,後來創業成立創投公司,並同時兼任家族企業的總經理,擁有這樣的資歷,都難逃投資陷阱,更遑論一般人。

回想這個超完美騙局的過程,張彼得說,這個騙局中的女主角——楊女,若以銀行徵信的角度來看,是最高授信分數的對象。她有金融專業背景,在荷銀投信擔任交 易室經理,是一對雙胞胎女兒的母親,老公在外商任職,加上又是認識二十年的朋友,兩人結婚時,他還去參加過婚禮,「在任何人眼中,她都不像是會做出這種事 的人。」

楊女的詐騙手法,就是告訴身邊諸多好友,「現在有極佳的獲利機會,若讓別人知道了,很可能機會就消失了。」讓每個受害者都相信,機會只給你這位特別的好朋友。楊女騙稱,她有拿到許多上市公司的增資機會,讓參與投資的人可以賺到價差,但楊女要抽佣,而且要用她的戶頭交易。

於是,張彼得掉入圈套的第一個投資案就是皇翔建設,緊接著又有像信錦、科風及揚明光學等增資案,當然,這些後來證明都是騙人的。張彼得在一個月內匯入楊女 戶頭八千萬元,而楊女同時可能也把這些增資案告訴十個人,而這些人互不認識,或是彼此認識,但是因為她說不要告訴別人,因此大家都自動為她保密,詐騙的金 額才能達到六十四億元之多。

被貪婪的念頭蒙蔽

檢討自己為何會被楊女騙這麼多錢,張彼得承認,自己被心中的貪念給蒙蔽了,但是楊女利用人性的弱點,愈熟愈信任的朋友騙得愈多,更讓他非常感慨。「她每天 把錢挪來挪去,完全不會搞錯,說謊時,眼神不會閃,騙人簽合同,手也不會抖,就這樣前後騙了七、八年,大家都被蒙在鼓裡,除了用雙面夏娃來形容她,好像找 不到更好的名詞了。」

楊女為了圓謊,每天要騙新的受害人,把騙來的錢還給先前「獲利」的受害人,以取信對方,還要展現三寸不爛之舌,安撫受害人,每天把錢搬來搬去,還要記住各種交易狀況,每一筆錢都不能搞錯,過著非常忙碌的生活。

張彼得說,最好騙的人,是所謂「3F」的投資人,第一種是family(家人),第二種是friend(朋友),第三種是fool(傻瓜)。「不過,楊女 倒是分得很清楚,家人一個都沒騙,朋友倒是騙了一堆,而且愈熟識的被騙得愈慘。」張彼得說,這場騙局最可悲的是,也騙走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甚至其中還 有一位與楊女完全不認識的受害人,跟著一堆金控高階主管一起投資,主動跑去找楊女,把剛賣掉一棟房子的兩千萬元現金全部壓下去。

雙面夏娃的大騙局被揭穿後,黑道分子還到法院架走楊女的老公及律師,甚至還去找楊女的公公討債,在向她公公要不到錢的狀況下,黑道分子還把老人家痛扁了一頓,肋骨都打斷了。

在詐騙案發生後,張彼得對自己的投資作了一番檢討,他犯的最大錯誤是「賠了超過應賠的數字」,因為,以他和楊女的交情,應該只被騙一千萬元,而且也應該只被騙一次,但他卻被騙了四次,這點在風險控管上犯了極大錯誤,「我算是著了貪婪的魔,沒有克制自己的貪心。」

把失敗經驗結集成冊

在這個詐騙案中,張彼得也提到一件令他感嘆的事。「在法院開庭時,我隔壁剛好坐著某金控的蔣姓投資長,他在這個案子中沒賠什麼錢,只是賠了名,」不過,後 來他因為股票內線交易案,被檢察官提起公訴,在交保期間棄保潛逃。「世上所有的騙局,除了受害人得怪自己的無知和貪心之外,專業人士的貪婪和縱容是最可怕 的。」

這一堂八千萬元的課,讓張彼得重新思索,自己一輩子在投資路程上的各種成功與失敗,也讓他對投資風險的研究,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最後,他決定把這些經驗寫成書《我的錢怎麼不見啦?》,讓社會大眾知道這個騙局是如何發生的。...

購買本書: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georgetzeng/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35731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