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最多人看的書
-
《完全自殺手冊》大震撼作家最新力作 歷時三年徹底研究、調查發現 藥物、催眠、電擊、洗腦等精神科醫師的治療方法, 確實可以輕易地使一個人變成另外一個人。 在各界引頸期盼多年, 本書的推出將讓你不再自殺,只想活下去。 震撼出版,不可不看 常有人埋怨自己個性如何、如...
-
「麥凱66」 是哈維麥凱先生發明的客戶資料表格的名稱。 該表格由66個關於客戶的問題組成。 哈維麥凱先生是美國麥凱信封公司的創始人、董事長和總裁。 麥凱信封公司年營業額超過7000萬美元。 麥凱先生因為在人際關係學方面的成就,被人們稱為...
2012年4月25日 星期三
2012年4月20日 星期五
活了一百萬次的貓 「絵本の名作」100万回生きたねこ
活了一百萬次的貓
有一隻活了一百萬次的貓,它死過一百萬次,也活過一百萬次。
它是一只有老虎斑紋、很氣派的貓。
有一百萬個人疼愛過這只貓,也有一百萬個人在這只貓死的時候,為它哭泣。
但是,這只貓卻從沒掉過一滴眼淚。
有一次,它是國王養的貓。它很討厭國王。
國王很會打仗,一年到頭都在打仗。他把貓放進一個特製的籃子裏,帶著它一起上戰場。
有一天,貓被飛來的亂箭射死了。國王在激烈的戰場中,抱著貓痛苦。
國王無心打仗了。他回到城堡,把貓埋在城堡的花園中。
有一次,貓是水手養的貓。它很討厭大海。
水手帶著貓,遊遍世界的大海和港口。有一天,貓從船上掉到水裏。
貓不會游泳,水手趕緊用網子把它撈起來。可是,貓已經成了“落湯貓”淹死了。
水手把像條濕抹布的貓抱在懷裏,放聲大哭。後來,他把貓埋在遙遠港都的公園裏。
有一次,貓是馬戲團魔術師養的貓。它很討厭馬戲團。
魔術師每天都把貓放進箱子裏,然後拿鋸子把箱子鋸成兩半。
當他把毫髮無傷的貓從箱子裏取出來的時候,觀眾都高興得拍手叫好。
有一天,魔術師一不小心,真的把貓切成了兩半。
魔術師的兩隻手各拎著半隻的貓,放聲大哭。沒有人拍手叫好了。魔術師把貓埋在馬戲團小屋的後面。
有一次,貓是小偷養的貓。它很討厭小偷。
小偷總是帶著貓在黑暗的街道上,像貓一樣輕手輕腳的走路。
小偷只到養狗的人家去偷東西。趁著狗對貓汪汪叫的時候去撬開金庫。
有一天,貓被狗咬死了。小偷把貓和偷來的鑽石,統統抱在懷裏,在黑暗的街道上一邊走一邊放聲大哭。
回到家以後,他把貓埋在小小的院子裏。
有一次,貓是孤獨老婆婆養的貓。它最討厭老婆婆了。
老婆婆每天抱著貓,坐在小小的窗邊往外看。貓整天躺在老婆婆的腿上,不是睡覺,就是打盹。
終於,貓年紀大了,死了。
皺巴巴的老婆婆把皺巴巴的老貓抱在懷裏,哭了一整天。老婆婆把貓埋在院子裏的一棵老樹下。
有一次,貓是小女孩養的貓。它最討厭小女孩了。
小女孩不是背著貓,就是緊緊的抱著貓睡覺。
哭的時候,就在貓背上擦眼淚。有一天,小女孩背著貓,不小心,背帶纏住了貓的脖子,
把它勒死了。
小女孩抱著軟綿綿的貓,哭了一整天。最後,她把貓埋在庭院裏的一棵樹下。
但是,貓對死一點兒也不在乎。
有一次,貓不是任何人養的貓了。它是一隻野貓。
貓第一次成了自己的主人。貓最喜歡自己了。
本來它就是一只有漂亮虎斑的貓,現在當然更成了一隻非常氣派的野貓。
所有的貓小姐,都想嫁給這只貓。
有的送大魚,有的送上等鼠肉,有的給它珍貴的禮物,有的為它舔毛。
貓只是說:“我可是死過一百萬次的喔!誰也比不上我。”
貓最喜歡的,還是自己。
只有一隻美麗的白貓,看都不看這只貓一眼。
貓走到白貓身邊,說:“我,可是死過一百萬次的喔!”
白貓只是“是嗎?”地應了一聲。
貓有點兒生氣,因為,它是那麼的喜歡自己。
第二天,第三天,貓都走到白貓那兒說:“你連一次都還沒活完,對不對?”
白貓也還是“是嗎?”地應了一聲。
有一次,貓走到白貓面前,骨碌骨碌的在空中連翻了三個跟頭,說:“我曾經是馬戲團的貓喔!”
白貓仍然只是“是嗎?”地應了一聲。
“我可是活了一百萬次……” 貓說到一半,改口問白貓:“我可以待在你身邊嗎?”
白貓說:“好吧!” 貓從此就一直待在白貓的身邊了。白貓生下了許多可愛的小貓。
貓再也不說:“我可是活過一百萬次……”的話了。
貓喜歡白貓和小貓們,已經勝過喜歡自己了。終於,小貓們長大了,一隻只地離開了它們。
“這些孩子們也都變成了非常氣派的野貓了!” 貓很滿足地說。
“是啊!” 白貓從喉嚨裏發出輕柔的咕嚕聲。
白貓越來越像老太婆了,而貓也變得更加溫柔了,它也從喉嚨裏發出輕柔的咕嚕聲。
它希望能和白貓永遠、永遠的生活在一起。
有一天,白貓躺在貓的身邊,安安靜靜的,一動不動了。
貓第一次哭了,從早上哭到晚上,又從晚上哭到早上,整整哭了一百萬次。
一天又一天地過去,有一天中午,貓停止哭泣了。
它躺在白貓的身邊,安安靜靜的,一動不動了。
貓再也沒有活過來了。
延伸閱讀:
博客來網路書店:活了一百萬次的貓
wiki:佐野洋子 『100万回生きたねこ』 講談社、1977年
註:
貓在活了一百萬次之後,終於讓他找到了白貓。為什麼白貓會讓貓有這麼特別的感受呢,那是因為白貓終於讓貓發現了生命的價值,這種價值就是付出你的愛,愛你的親人朋友,甚至是愛那些弱勢之人。因此貓開始享受他之前未曾領悟的生命,一輩子遠大於之前的一百萬次生命。
在每個人的生命裡,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讓人深刻體驗的事情,讓人慶幸此時此刻活在這世界上,讓人很清楚的了解活著的美好。我想有了這些,或許你覺得此生你已經足夠了,錯了!
生命中還有更深刻的體驗等著你--那就是付出你的愛,愛你的親人朋友,甚至是愛那些弱勢之人--若你覺得沒有,我想那可能是你還沒遇到讓你不可思議的白貓而已。或許該注意一下週遭,到處都是你的「白貓」。
如果你夠幸運的話,在你一生當中,你會碰到幾個握有可以打開你內心倉庫的鑰匙。但很多人終其一生,內心的倉庫卻始終未曾被開啟。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鑰匙就在自己手上。
貓雖然活了一百萬次,卻從沒有真正的活過,貓一直被人捧在手掌心中,一直被人疼愛著,但他確一點都不開心,直到他開始去愛,開始去體驗人生,有了家庭、有人愛人、有了小孩,開始付出他的愛。
總是覺得:人其實也有可能像貓一樣!仔細想想:從出生到現在,你快樂嗎?你是否 一直在找尋一種感覺、一種悸動、心靈的悸動,以便能真正的活出你的生命,好在白髮斑駁時,回憶起這一生,可以安心的對自己說:「我,沒有白活!」付出你的 愛,愛你的親人朋友,甚至是愛那些弱勢之人,心中有了牽掛,即使是負荷,卻是最甜蜜的負荷,終於能甘心的過完的一生,安詳的死去。
我只想精采的活一次
佐野洋子Yoko Sano
佐野洋子於1938年出生於中國北京,畢業自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設計科,她擅長以水彩和壓克力顏料創作,運用豪邁自由的筆觸,生動描繪出畫中人物的感情,不論是幽默的、詭譎的、溫馨的氣氛,都能觸動讀者的心。
佐野洋子除了圖畫書創作外,在小說、散文、翻譯等領域亦十分活躍,她以平易、簡單的文字,勾勒出許多溫暖、動人的故事。1977年出版的《活了一百萬次 的貓》是她的代表作;她以一隻個性鮮明的虎斑貓為主角,用不同於一般圖畫書甜美、柔軟的表現手法,創造了一個「生命有限也無限」的圖畫書世界,深深的擄獲 了讀者的心;無論老幼,都能從故事中獲得不同的共鳴與感受。
佐野洋子經常在日常生活中觀察週遭的人們與風景,作客觀、理性的檢視。這樣的特質,同樣反映在她的作品當中。一些人們平時習慣隱藏或是渾然不覺的性格,均透過佐野洋子細膩的觀察、大膽鮮明的圖畫,清楚而直接的傳遞給讀者,予人深刻、難忘的印象。
2012年4月17日 星期二
2012年4月16日 星期一
2012年4月8日 星期日
2012年4月5日 星期四
《雜食者的兩難:速食、有機和野生食物的自然史》第八章脂肪共和國 The Omnivore’s Dilemma: A Natural History of Four Meals
在飲食工業浩劫下,我們是會走路的玉米?喝的都是石油?
你每日不自覺吃下的食物,真相可能令人戰慄!
★ 餐飲界權威「詹姆斯.比爾德獎」(James Beard Foundation)飲食寫作類得獎著作
★《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出版人週刊》年度好書
★《華盛頓郵報》、《西雅圖時報》、《芝加哥論壇報》等眾多媒體好評推薦
我們所倚賴的工業社會,正是讓人類生病的飲食源頭!
美國飲食界的良心與革命者麥可.波倫
揭開餐桌上的陷阱,追索每日的飲食選擇,
如何決定你與世界的未來!
吃,還是不吃?這是21世紀雜食性動物的兩難。
肉食動物吃肉,草食性動物吃草,而人類作為雜食性動物,到底要吃什麼?
要選擇有機蘋果還是傳統蘋果?該購買野生魚還是養殖魚?
該吃低卡布丁或代糖餅乾嗎?封殺澱粉類食物的減肥法到底對不對?
人類透過飲食,將自然轉化為文化,將自然界的物質轉化成我們的身體與心智,也讓自身與萬物共享一切關連。數百萬年來,人類已把對食物的嘗試,融合成一套套飲食禁忌、儀式和食譜,讓我們避開有害的食物,攝取有益的食物,免去雜食者進食上的難題。
然而,20世紀後半,在工業化食品和不成熟營養學的推波助瀾下,人類創造了新的食物鏈。餐桌上的食物與它的源頭越離越遠,而人類則萎縮在工業化食物鏈的末端,喪失與自然之間的原始記憶,更無從判斷哪些食物該吃,重新面對雜食者的難題。
麥可.波倫為了「完整了解一頓餐食的因果關係」,以記者的追獵精神,沿著現代人主要三條食物鏈:工業化食品、有機食物和野生食物,從產地一路追蹤到餐桌。他深入農場、研發室、養殖場、加工場到賣場,親身觀察與訪談,如偵探般揭開現代食品的面貌。
這是深度的調查報導,是趣味的科普作品,更是優美的自然文學。它是一本關於飲食樂趣的書,越了解飲食,才能越享受飲食。
劃時代飲食意識覺醒之書──是寫實、深入的關鍵報告,也是無比豐美的飲食寫作
為現代人面對的飲食難題,提出最鏗鏘有力的建言!
※本書為《到底要吃什麼?》全新譯本
[更多本書的內文請點此]
根據美國衛生局長的說法,在美國,肥胖已是官方認定的流行病,是目前最迫切的公共衛生問題,醫療系統每年為此花費九百億美元。每五個美國人就有三個體重過重、一個肥胖。以往糖尿病是成年人疾病,現在很多兒童也得到這種病了。由於糖尿病以及其他與肥胖相關疾病的影響,這一代的小孩的壽命很可能會比他們的父母短,而且情況也不限於美國。聯合國在2000年的報告指出,全世界有十億人營養過剩,正式超過營養不良的人數:八億人。
人類腰圍加粗,原因你已經聽過許多,那些全部都是有可能的。生活型態的改變(動得少、吃得多)、富裕(吃得起高油脂西式飲食)、貧窮(完整食物比較貴)、科技(需要付出勞力的工作越來越少,在家則被遙控器黏在沙發上)、精明的市場策略(超大分量、以兒童為廣告對象)、飲食內容的改變(脂肪、碳水化合物和加工食品越來越多)。
這些解釋目前為止都正確,但我們應該進一步找出背後的成因。答案很簡單:當食物供應豐沛又廉價,人們就會吃得多,然後變胖。從1977年以來,美國人平均攝取的熱量增加了一成以上,這多出來的兩百大卡熱量,如果運動量沒有增加(的確沒有增加),最後就會成為我們身體中的脂肪細胞。不過重要的問題是,這些多出來的熱量一開始是從哪來的?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回到所有熱量的來源:農場。
大部分研究者發現,美國人的肥胖比率是在1970年代攀升,當然在那個年代,美國推行的是廉價食物的農業政策,布茲當初就是希望提高農業生產量,好讓工業化食物鏈的原物料(尤其是玉米和大豆)價格下跌。這個政策成功了,自從尼克森主政以來,美國農民就能為每人每天多製造五百大卡的熱量(從每人每天3300大卡再往上加,這已遠超出人類所需)。位於這個食物鏈的末端,每個美國人現在都要消化多出來的兩百大卡,而另外的三百大卡想必是銷往海外,或轉變為乙醇(又來了!)成為車用酒精。
在我們所生產與吃下的過剩熱量中,以玉米占大宗。在1820年只有兩種基本的加工方式:讓玉米變成豬肉或是酒精。現在食品加工業者可以利用玉米做出數百種東西,從雞塊、大麥克漢堡、乳化劑到保健食品,他們都可以用玉米做出來。由於人類對於甜食的欲望高過酒醉,因此處理25公斤玉米的最聰明方式,就是把它轉換成為15公斤的高果糖玉米糖漿。
這就是我們現在每年都做的事情:把1300萬公噸的玉米轉換成800萬公噸的高果糖玉米糖漿。1980年之前,這種特殊食物人類嚐都沒嚐過,現在卻已成為我們飲食中甜味的主要來源。1985年之後,每個美國人一年消耗的高果糖玉米糖漿從20公斤增加到30公斤。你可能認為高果糖玉米糖漿取代了蔗糖,因此這樣的成長應該會讓蔗糖的消耗量下降,但情況並非如此。
在這段期間,每個人消耗的精製蔗糖還增加了兩公斤。這表示除了原來已經使用的蔗糖,我們還吃喝下了所有的高果糖玉米糖漿。事實上,自從1985年以來,美國每人每年消耗的糖類,已經從58公斤增加到72斤,這些糖類包括蔗糖、甜菜糖、高果糖玉米糖漿、葡萄糖、蜂蜜、楓糖等。這個結果顯示,把玉米轉變成高果糖玉米糖漿是一件多麼聰明的事,它成功引誘人們吃下超過自己極限的熱量,大嚼過剩的玉米。只要看了家中廚房的食物標籤,就會發現高果糖玉米糖漿充斥在食品櫃的每個角落。你當然想得到在飲料或點心中有高果糖玉米糖漿,但是在番茄醬、芥末醬、麵包、穀片、調味料、鹹餅乾、熱狗和火腿中,也都有。
但每個人所消耗的30公斤高果糖玉米糖漿,大多是摻在飲料中。在1980年,玉米成為可口可樂的原料。到了1984年,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完全以高果糖玉米糖漿取代蔗糖,因為前者比後者便宜幾美分(原因之一是玉米加工業者堅持進口蔗糖需要抽關稅),而消費者也沒有注意到這種改變。
照理說,飲料業者應該只是單純地把蔗糖換成高果糖玉米糖漿,但其實不然。不久之後,我們就開始喝下更多汽水,吃下更多玉米甜味劑,原因不難發現:飲料的價格直線滑落。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沒有降低每瓶飲料的價格,因為這樣做會壓縮獲利空間。想想看,有多少人會因為便宜了幾美分而去買第二瓶汽水?這些公司有更好的點子:加大容量。既然飲料的主要原料(玉米甜味劑)已經變得很便宜,何不讓人們多付幾毛錢買更大瓶的汽水呢?每單位的汽水價格是下降了,但是賣出的汽水也多了。所以原本苗條的250毫升玻璃瓶裝可樂,換成現在600毫升的圓胖寶特瓶,現在自動販賣機販售的大多是這種瓶裝可樂。
不過這種大容量的發明人,並不是汽水業者,功勞要歸給大衛.華勒斯坦。華勒斯坦在1993年去世之前,一直都是麥當勞理事會的成員,不過他在五○與六○年代時,為德州的一家連鎖電影院工作,而他的任務就是增加汽水和爆米花的銷售量,因為這些高獲利商品是戲院倚重的收入來源。華勒斯坦為了提高銷售量想盡各種辦法:買一送一、日場優惠,但是無論如何都無法讓顧客多買一瓶汽水或是一袋爆米花。他認為自己知道原因何在:如果買了第二個,會顯得自己很貪吃。
華勒斯坦發現,如果能賣超大分量,那麼人們就會吃下更多(比原本多很多)爆米花和汽水。因此就有了兩公升裝的爆米花和兩千毫升的重量杯,還有之後麥當勞的大麥克和大包薯條。不過,這個道理華勒斯可是耗費許多力氣才說服麥當勞的創始者雷.克洛克(Ray Kroc)。
克洛克告訴他:「如果顧客要買更多薯條,他們可以買第二包。」華勒斯坦耐心地解釋:麥當勞的顧客當然想買多一點,但是他們不願意買第二包,「他們不想自己看起來像是貪吃鬼」。克洛克還是不太相信,所以華勒斯坦只好想辦法證明,他開始察看芝加哥與其周邊的麥當勞門市,觀察人們吃東西的模式。他發現顧客都把汽水喝到底,發出吸水的噪音,而薯條袋子中的鹽粒甚至炸焦的薯條也都一掃而空。華勒斯坦報告了這些發現,於是克洛克的態度軟化了,同意提供超大分量,而後銷量便直往上衝,證實了這位行銷者的直覺。貪吃是深植於美國文化中的禁忌,畢竟那是七宗原罪之一,讓人們退縮。華勒斯坦這項可議的成就在於,他設計出猶如教宗特許的飲食方式:加大分量。人類有限的胃納,他發現了將之撐大的祕訣。
有人可能會這麼想,即使面對這樣的大分量,人們只要吃飽了還是會停下來。但飢餓感不是這樣運作的。研究人員發現,人類(和動物)在面對大量的食物時,食量會比平常提升30%。人類食欲的彈性確實驚人,這在演化上非常有道理,我們以採獵為生的祖先面對大餐時,絕對有擴張胃納的必要,這樣才能在體內累積脂肪,以抵抗未來的饑荒。肥胖研究者把這種特徵稱為「節約基因」。當環境中食物來源有限且無法預期時,這個基因的確是有用的適應結果,不過當環境中充滿速食,每天都吃得到時,它就變成災難了。
人類和其他大部分的恆溫動物一樣,遺傳到了對高能量食物的偏好,這種現象反映在大部分哺乳動物都喜好的甜食上。同樣是一口,糖和油脂能夠提供最多能量(也就是熱量),而天擇讓我們天生就喜歡糖和油脂的口感和味道。不過在自然(以及未加工食品)中,我們很少會遇到營養密度像加工食品那麼高的東西:你找不到果糖含量像汽水那麼高的水果,或是脂肪含量像雞塊那麼多的肉類。
現在你應該開始了解,加工食品是讓人類吃下更多東西的好策略了。食品科學的力量就是能夠把食物分解成其中的養分,然後用特殊方式再次組合,如此啟動了人類演化出的開關。在天擇之下,動物會依循本能尋找高能量的食物,因此對動物而言,任何食物只要加了脂肪或糖,都會變得比較好吃。動物研究便證明了這一點:如果老鼠面前出現了純蔗糖溶液或是一盆豬油(牠們在自然界中鮮少遇到的好料),牠們會瘋狂地狼吞虎嚥。在這種不自然的高濃度糖類和脂肪面前,老鼠任何與生俱來的營養智慧都會崩潰,而這些營養是從我們稱為食物的東西中提煉出來的。食品系統靠著大幅增加能量密度來作弊,欺騙了原本演化來處理未加工食品(能量低得多)的感覺器官。
當身體中處理葡萄糖的機制因過度使用而損耗,會造成第二型糖尿病。我們吃下的所有東西,遲早都會變成血液中的葡萄糖分子,不過糖和簡單的澱粉轉變成葡萄糖的速度會比其他營養素快。當動物所處的環境中含有的高能量食物超過其代謝能力,就會發生第二型糖尿病和肥胖症。
這也說明了為何近年來這些問題的情況嚴重惡化。自1970年代以來,糖和脂肪中每單位熱量的價格下跌,因此社經地位越低的階層,肥胖和糖尿病就越普遍,原因之一是工業化食物鏈讓高能量的食物成為市場上最便宜的食物(以單位金錢購得的熱量來計算)。《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刊載的一篇研究中,比較了超級市場中各種食物的「能量成本」。研究人員發現,花一美元買到的洋芋片和餅乾,有1200大卡的熱量,但是花一美元買紅蘿蔔這樣的未加工食物,熱量只有250大卡。一美元買到的汽水含有875大卡,而一美元的濃縮還原果汁只有170大卡。如果人們能花在食物上的錢有限,那麼他們就會買單位熱量最便宜的食物,特別是這些便宜的熱量來源(脂肪和糖)正是生物神經系統認為最有價值的食物。
玉米不是超級市場上唯一廉價能量的來源,不過仍是目前最重要的來源。如同奈勒所說,要從愛荷華州的每一寸土地中取得能量,種玉米是最有效率的方法。25年來的農業政策,就是只為了促進玉米過量生產而設計的。事情很簡單,這個國家只補助高果糖玉米糖漿的生產,而沒有補助種植紅蘿蔔。當衛生局長警告肥胖的流行節節升高,美國總統卻簽署了讓廉價玉米持續氾濫的農場法案,這使得超市中最不健康的熱量,穩居最低價位的寶座。
(摘自《雜食者的兩難》第八章脂肪共和國)
摘自《雜食者的兩難》第七章 一頓餐點:速食
[更多本書的內文請點此]
摘自《雜食者的兩難》第七章 一頓餐點:速食
從愛荷華州玉米田起始的工業化食物鏈,終點落在麥當勞,一份讓駕駛人邊開車邊享用的食物。這是我所選擇的工業化餐點。無數原物料玉米的支流,經由各種加工程序再轉換成肉類之後,匯集成肯德雞、必勝客等速食店的餐點,以及超市中的食材。我們被工業化餐點所包圍了;這些餐點所組成的工業化食物鏈,供應了我們大多數人的所吃所喝。
我11歲大的兒子以撒非常樂於加入我的麥當勞之行,他平常很少有機會去,所以這對他來說可算是種款待(不過這對大部分美國兒童而言已不算什麼了,因為他們每三人就有一個天天吃速食)。我的妻子朱蒂絲就沒那麼熱中,她很注重飲食,而速食午餐代表著放棄了「真正的一餐」,那是很令人遺憾的。以撒建議她可以點一種麥當勞新推出的「優質生菜沙拉」,淋上「保羅紐曼醬汁」。報紙經濟版上說,這些生菜大受歡迎,而且就算不受歡迎,只要名稱好聽,可能還是會保留在菜單中。
對於速食食物鏈中的生菜或素漢堡,行銷人員有個專有名詞:「駁回否定者」(denying the denier)。這些比較健康的餐點,讓那些想吃速食的兒童可以有效回擊父母的反對意見:「不過,媽,妳可以點個生菜。」
我的妻子也的確這麼做了,她花了3.99美元點了寇布生菜沙拉佐凱撒醬,是菜單中最貴的一道。我點了經典起司漢堡、大包薯條和大杯可樂。現在大杯可樂將近一千毫升,不過感謝加大分量的經濟奇蹟,它只比五百毫升的小杯可樂貴30美分。以撒點了新式的雞胸肉麥當勞雞塊、雙倍香草奶昔、超大包薯條,最後是含有冷凍冰淇淋球的點心。我們點的餐都不同,這是工業化食物鏈的特徵,它將一個家庭拆解成不同組成,針對不同對象推銷不同產品,而且把我們各自吃的餐點加總起來,可能會比平常一起用餐吃得還多。我們三人總共花了14美元,四分鐘就打包完畢,可以帶走了。我在離櫃前拿了一張印得密密麻麻的傳單,上面寫著:「完整提供各種營養,為您選擇最佳餐點。」
我們是可以在麥當勞的雅座坐著吃,不過今天天氣很好,所以我們決定收起車子的頂棚,在車中吃午餐。餐點和車子的一些設計都考量得非常周到。目前美國人有19%的餐食是在車裡食用,車子前後座都有杯架,所有點餐、付款、取餐的步驟都不需打開車門即可完成,而除了生菜沙拉之外,所有的食物用一隻手就可以吃了。
事實上,這正是雞塊聰明之處,它把雞肉從刀叉和餐盤中解放出來,讓雞肉容易食用又不會留下雞皮雞骨,這和預先調味好不需再加佐料的漢堡一樣,適合在車子裡吃。
雖然朱蒂絲的寇布生菜沙拉在前座並不容易吃,但是我們正以時速90公里的速度吃著。玉米才是這頓飯的主角:這輛車也在吃玉米,因為燃油中摻入了部分的乙醇。雖然這種添加物會使加州空氣品質惡化,但是玉米加工業者卻迫使聯邦政府下令,要求州內煉油廠所出產的汽油,要添加一成的乙醇,好消耗過多的玉米。
我小時候吃了很多麥當勞,那是前華勒斯坦時代,如果要吃多一些,就必須點第二份小漢堡或小包薯條,而且當時雞塊也還沒發明出來。那時我熱愛速食,因為每份食物都包得像禮物一樣,而且我不用和三個姊妹一起分,一人一份是速食最大的好處。薯條熟悉的濃郁香氣充滿車中,一口咬下漢堡,接連而來的是柔軟香甜的麵包、爽脆的醃黃瓜和可口多汁的肉排,令人愉悅。
設計良好的速食,有自己獨特的香氣和風味,而且只會讓人聯想到漢堡、薯條或其他速食。你自己在家裡做的漢堡就不會有這種味道。不論這種香氣和風味是什麼,對於生活在現代的無數人來說,這類速食的氣味,就是無法磨滅的童年味道,這也使得速食具有一種慰藉的作用。就像其他同樣能撫慰人心的食物,速食提供懷舊之情,以及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與脂肪。
以撒說他的雞胸肉麥克雞塊很好吃,比起原來的口味絕對進步許多。麥克雞塊近來飽受批評,這可能是它重新調整配方的原因。
2003年,一群肥胖的青少年控告麥當勞,紐約的聯邦法官史威特駁回了這宗案件,但是他的判決書讓麥克雞塊蒙羞:「它不止是鍋子裡的炸雞而已,它是由家庭料理不會用到的許多成分製造出來的麥當勞怪物。」
他條列出麥克雞塊的38種成分後,認為麥當勞的行銷手法近乎詐欺,因為這項食物並不如表面看起來的那樣,只是一塊炸過的雞肉。而且與消費者合理預期相反的是,事實上一份麥克雞塊含有的脂肪與熱量比一個起司漢堡還高。由於這項訴訟,麥當勞更換了雞塊的配方,用了雞胸肉,並且發放「全方位營養供應」的傳單。根據這張傳單,現在一份六塊麥克雞塊比一個起司漢堡少了10大卡。
我問以撒新的雞塊吃起來比原先的更像雞肉嗎?他看起來有些困惑:「不,它們吃起來還是一樣,就是雞塊。」然後給了他老爸一個「ㄘㄟˊ」,表示這是個蠢問題。
至少在這位消費者的心目中,雞塊和雞肉的關聯不過是種抽象的概念,甚至是沒有關聯。以撒拿一塊到我和朱蒂絲面前,要我們嘗嘗。它看起來和聞起來都不錯,外皮漂亮,潔白的內部讓人聯想到雞胸肉,它的外表和質地的確讓人聯想到炸雞。但是放入口中,我吃到的只有鹹味,那種所有速食都有的風味;好吧,可能還帶有一點雞湯味。
總而言之,雞塊比較像是個抽象物質,而不是真正的食物,裡面有關雞的成分還得再加強。
傳單上列出的原料,讓我想到許多有關雞塊和玉米的事。麥克雞塊的原料有38項,我算出其中有13種可以從玉米培育或提煉出來:玉米養大的雞、修飾玉米澱粉(好把磨碎的雞肉黏起來)、單酸甘油酯、二酸甘油酯、三酸甘油酯(這些乳化劑能避免油脂與水分離)、右旋糖、卵磷脂(也是乳化劑)、雞湯(好補回加工時流失的一些風味)、黃色玉米粉和更多的修改玉米澱粉(好讓原料調成糊狀)、玉米澱粉(填充物)、植物性起酥油、部分氫化玉米油、檸檬酸(防腐劑)。
此外,麥克雞塊還有其他的植物成分,例如麵粉(增加黏稠度),至於氫化油有時候可能是來自大豆、芥菜籽或棉籽而非玉米,這要看當時的市場價格和供應量而定。
根據傳單,麥克雞塊中還含有數種完全由人工合成的原料,這些看似能吃的物質並非來自玉米田或大豆田,而是煉油廠或化學工廠。這些化合物能夠讓有機原料歷經數月的冷凍和運送之後,不會走味或是變樣,現代的加工食品才有可能出現。排在前面的是發酵劑,包括了磷酸鈉鋁、磷酸單鈣、焦磷酸鈉以及乳酸鈣。這些化合物都是抗氧化劑,能夠讓雞塊中的各種動物油脂與植物油脂不會發出油耗味。接下來是聚二甲基矽氧烷之類的消泡劑,主要是添入烹飪油中,可避免澱粉與空氣分子結合,這樣油炸時就不會產生泡沫。但最大的問題在於,這種有毒物質竟被允許添加在食物中。
根據《食品添加物手冊》,聚二甲基矽氧烷疑似致癌物質,而且確定會造成突變、腫瘤與生殖器官問題,同時也是易燃物。
不過麥克雞塊中最驚人的成分,應該是第三丁基氫醌(TBHQ)。這是石油製成的抗氧化劑,會直接噴在雞塊上,或是噴在雞塊盒子內側,以「保持雞塊鮮度」。
根據《消費者食品添加物字典》的記載,第三丁基氫醌是丁烷(打火機的燃油也屬於丁烷)的衍生物,美國食品及衛生管理局允許加工業者少量使用在食物上,其含量要低於0.002%。吃下一公克的第三丁基氫醌,會讓人「噁心、嘔吐、耳鳴、產生幻覺、感到窒息與虛脫」,如果吃下五公克就會死亡。
這麼多奇怪的分子組織成如此複雜的食物,你應該可以知道雞塊了不起之處不僅在於能讓孩子接受,而且把他們餵飽還不用花很多錢。泰森公司於一九八三年應麥當勞的要求,發明了雞塊。有了雞塊,雞肉便超越牛肉,成為美國最受歡迎的肉類。
我的起司漢堡和以撒的雞塊比起來,就單純多了。根據「全方位營養供應」的傳單,這個起司漢堡只有六種原料,都是大家熟悉的:一塊100%的牛肉片、麵包、兩片美國起司、番茄醬、芥末醬、醃黃瓜、洋蔥,和不知道是啥的「烤肉醬」。這個漢堡吃起來也不錯,但是回想一下,我嘗到的主要都是調味料的味道,如果只取牛肉來吃,這塊色澤黯淡的肉餅幾乎毫無風味。
不過,整體搭配起來的確能營造出確實的漢堡氛圍,特別是咬下第一口的時候。不過我想這個嗅覺上的成就,大半來自「烤肉醬」,而非100%的牛肉排。
其實,我手中起司漢堡和牛肉之間的關聯,跟雞塊與雞肉之間的隱微關係差不了多少。吃著這個漢堡,我必須提醒自己,這個漢堡的確和某一頭牛有關聯,或許是一頭被搾乾的乳牛(這是大部分速食牛肉的來源),也有可能是肉牛身上的零碎肉。
漢堡和雞塊的魅力之一,是它們是沒有骨頭的抽象物質,讓我們忘記自己吃的是動物。我在漢堡和雞塊中,沒有嘗到任何飼料玉米、石油、抗生素或荷爾蒙的味道,當然也沒有牛糞的味道。這種情況也許是工業化食物鏈最擅長的工作:經由加工遮掩了食物的歷史,讓食物看起來純粹是文化的產物,而非由植物和動物等自然生物所製成。
麥當勞的傳單上含有大量資訊,但是這種食物依然讓人摸不著頭緒。它從哪來的?當然是從麥當勞而來,但事情沒那麼簡單。它來自冷凍貨車、倉庫和屠宰場,來自堪薩斯州花園市飼育場、來自南達科他州史特吉斯市的牧場,來自橡樹溪的食品科學實驗室,來自紐澤西州高速公路邊的香料工廠,來自煉油廠,來自ADM公司與嘉吉公司的加工廠,來自法南村這類城鎮中的大穀倉。而在這條綿延而曲折的道路端點,是奈勒在愛荷華州徹丹鎮的玉米田和大豆田。
事實上,我們所吃的餐點幾乎都含有高比例的玉米。實驗室計算我們餐點中的玉米含量,由大到小依序是:汽水(100%都是玉米)、奶昔(78%)、生菜沙拉醬(65%)、雞塊(56%)、起司漢堡(52%)、薯條(23%)。這頓餐點在雜食者的眼中面貌是非常多樣的,但是如果透過質譜儀來看,這頓餐點比較像是單一食物者的餐點。不過,這就是我們工業化進食者現在的樣子:玉米無尾熊。
不過這又如何?人類成為前所未見的玉米族又有何妨?這一定不好嗎?答案取決你的立場。
站在農業綜合企業的角度,把廉價的玉米加工成四十五種不同的麥當勞產品,也算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這代表著農業與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獲得了解決,也使得食品工業獲利成長的速度快過美國人口成長的速度。讓廉價玉米製成的碳水化合物分量加大,也解決了人類胃納有限的問題。我們或許無法增加美國消費者的數量,但我們想出辦法增加了每個人的食量,這也很好。
我們一家三口在午餐中總共消耗了4510大卡熱量,超過我們三人一天所需熱量的一半。
從全美中低階層者的角度來看,「玉米化」的食物鏈的確有好處,便宜的熱量能以各式各樣吸引人的型態出現。然而長遠來看,吃這些東西的人為了便宜的熱量而付出高昂代價:肥胖、第二型糖尿病,以及心臟病。從全世界中低階層的角度來看,那麼美國的玉米食物鏈看起來無疑是個災難。
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是為了競爭植物中儲存成碳水化合物形式的太陽能量。地球上的耕地每年能夠生產的能量有限,而工業化產生的肉品與加工食物則極其荒謬地消耗(與浪費)了許多能量。如果我們跟墨西哥及許多非洲人一樣,直接吃玉米,就會得到玉米所含的所有能量。但是當你吃的是由玉米飼養大的牛或雞,玉米中能量的90%都消耗在形成骨頭、羽毛和皮毛上,以及生長與代謝所需,食物鏈中每往上攀一階,食物中的能量便耗損90%,且食物在加工過程中也會消耗能量,這意味著在製造麥克雞塊這類食物時,有許多能量流失了,而這些能量可以餵飽其他更多兒童,而不只是餵飽我兒子。
以上這些,是我在高速公路上解決我們的速食午餐時,內心湧出的激動思緒。速食是什麼?
速食不止是在瞬間就能端給你的食物,通常也是瞬間就能吃完的食物。
我們這一餐不到十分鐘就解決了。由於我們能坐在敞篷車裡沐浴著陽光,我無法指責麥當勞的這種特色。速食缺乏風味,所以我們會很快吃完,而且如果你越專注,這種東西吃起來就越不像是食物的味道。我之前說麥當勞提供的是一種慰藉的食物,但是咬了幾口之後,我開始比較認為他們販賣的是更概念上的東西:慰藉食物的符號。所以你吃得更多、吃得更快,希望在起司漢堡和薯條的原始概念消失在天邊之前,能夠抓住它們。
所以事情就是這樣,你一口接一口,依然無法滿足,最後得到的只是單純而可悲的飽足感而已。
[更多本書的內文請點此]
我11歲大的兒子以撒非常樂於加入我的麥當勞之行,他平常很少有機會去,所以這對他來說可算是種款待(不過這對大部分美國兒童而言已不算什麼了,因為他們每三人就有一個天天吃速食)。我的妻子朱蒂絲就沒那麼熱中,她很注重飲食,而速食午餐代表著放棄了「真正的一餐」,那是很令人遺憾的。以撒建議她可以點一種麥當勞新推出的「優質生菜沙拉」,淋上「保羅紐曼醬汁」。報紙經濟版上說,這些生菜大受歡迎,而且就算不受歡迎,只要名稱好聽,可能還是會保留在菜單中。
對於速食食物鏈中的生菜或素漢堡,行銷人員有個專有名詞:「駁回否定者」(denying the denier)。這些比較健康的餐點,讓那些想吃速食的兒童可以有效回擊父母的反對意見:「不過,媽,妳可以點個生菜。」
我的妻子也的確這麼做了,她花了3.99美元點了寇布生菜沙拉佐凱撒醬,是菜單中最貴的一道。我點了經典起司漢堡、大包薯條和大杯可樂。現在大杯可樂將近一千毫升,不過感謝加大分量的經濟奇蹟,它只比五百毫升的小杯可樂貴30美分。以撒點了新式的雞胸肉麥當勞雞塊、雙倍香草奶昔、超大包薯條,最後是含有冷凍冰淇淋球的點心。我們點的餐都不同,這是工業化食物鏈的特徵,它將一個家庭拆解成不同組成,針對不同對象推銷不同產品,而且把我們各自吃的餐點加總起來,可能會比平常一起用餐吃得還多。我們三人總共花了14美元,四分鐘就打包完畢,可以帶走了。我在離櫃前拿了一張印得密密麻麻的傳單,上面寫著:「完整提供各種營養,為您選擇最佳餐點。」
我們是可以在麥當勞的雅座坐著吃,不過今天天氣很好,所以我們決定收起車子的頂棚,在車中吃午餐。餐點和車子的一些設計都考量得非常周到。目前美國人有19%的餐食是在車裡食用,車子前後座都有杯架,所有點餐、付款、取餐的步驟都不需打開車門即可完成,而除了生菜沙拉之外,所有的食物用一隻手就可以吃了。
事實上,這正是雞塊聰明之處,它把雞肉從刀叉和餐盤中解放出來,讓雞肉容易食用又不會留下雞皮雞骨,這和預先調味好不需再加佐料的漢堡一樣,適合在車子裡吃。
雖然朱蒂絲的寇布生菜沙拉在前座並不容易吃,但是我們正以時速90公里的速度吃著。玉米才是這頓飯的主角:這輛車也在吃玉米,因為燃油中摻入了部分的乙醇。雖然這種添加物會使加州空氣品質惡化,但是玉米加工業者卻迫使聯邦政府下令,要求州內煉油廠所出產的汽油,要添加一成的乙醇,好消耗過多的玉米。
我小時候吃了很多麥當勞,那是前華勒斯坦時代,如果要吃多一些,就必須點第二份小漢堡或小包薯條,而且當時雞塊也還沒發明出來。那時我熱愛速食,因為每份食物都包得像禮物一樣,而且我不用和三個姊妹一起分,一人一份是速食最大的好處。薯條熟悉的濃郁香氣充滿車中,一口咬下漢堡,接連而來的是柔軟香甜的麵包、爽脆的醃黃瓜和可口多汁的肉排,令人愉悅。
設計良好的速食,有自己獨特的香氣和風味,而且只會讓人聯想到漢堡、薯條或其他速食。你自己在家裡做的漢堡就不會有這種味道。不論這種香氣和風味是什麼,對於生活在現代的無數人來說,這類速食的氣味,就是無法磨滅的童年味道,這也使得速食具有一種慰藉的作用。就像其他同樣能撫慰人心的食物,速食提供懷舊之情,以及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與脂肪。
以撒說他的雞胸肉麥克雞塊很好吃,比起原來的口味絕對進步許多。麥克雞塊近來飽受批評,這可能是它重新調整配方的原因。
2003年,一群肥胖的青少年控告麥當勞,紐約的聯邦法官史威特駁回了這宗案件,但是他的判決書讓麥克雞塊蒙羞:「它不止是鍋子裡的炸雞而已,它是由家庭料理不會用到的許多成分製造出來的麥當勞怪物。」
他條列出麥克雞塊的38種成分後,認為麥當勞的行銷手法近乎詐欺,因為這項食物並不如表面看起來的那樣,只是一塊炸過的雞肉。而且與消費者合理預期相反的是,事實上一份麥克雞塊含有的脂肪與熱量比一個起司漢堡還高。由於這項訴訟,麥當勞更換了雞塊的配方,用了雞胸肉,並且發放「全方位營養供應」的傳單。根據這張傳單,現在一份六塊麥克雞塊比一個起司漢堡少了10大卡。
我問以撒新的雞塊吃起來比原先的更像雞肉嗎?他看起來有些困惑:「不,它們吃起來還是一樣,就是雞塊。」然後給了他老爸一個「ㄘㄟˊ」,表示這是個蠢問題。
至少在這位消費者的心目中,雞塊和雞肉的關聯不過是種抽象的概念,甚至是沒有關聯。以撒拿一塊到我和朱蒂絲面前,要我們嘗嘗。它看起來和聞起來都不錯,外皮漂亮,潔白的內部讓人聯想到雞胸肉,它的外表和質地的確讓人聯想到炸雞。但是放入口中,我吃到的只有鹹味,那種所有速食都有的風味;好吧,可能還帶有一點雞湯味。
總而言之,雞塊比較像是個抽象物質,而不是真正的食物,裡面有關雞的成分還得再加強。
傳單上列出的原料,讓我想到許多有關雞塊和玉米的事。麥克雞塊的原料有38項,我算出其中有13種可以從玉米培育或提煉出來:玉米養大的雞、修飾玉米澱粉(好把磨碎的雞肉黏起來)、單酸甘油酯、二酸甘油酯、三酸甘油酯(這些乳化劑能避免油脂與水分離)、右旋糖、卵磷脂(也是乳化劑)、雞湯(好補回加工時流失的一些風味)、黃色玉米粉和更多的修改玉米澱粉(好讓原料調成糊狀)、玉米澱粉(填充物)、植物性起酥油、部分氫化玉米油、檸檬酸(防腐劑)。
此外,麥克雞塊還有其他的植物成分,例如麵粉(增加黏稠度),至於氫化油有時候可能是來自大豆、芥菜籽或棉籽而非玉米,這要看當時的市場價格和供應量而定。
根據傳單,麥克雞塊中還含有數種完全由人工合成的原料,這些看似能吃的物質並非來自玉米田或大豆田,而是煉油廠或化學工廠。這些化合物能夠讓有機原料歷經數月的冷凍和運送之後,不會走味或是變樣,現代的加工食品才有可能出現。排在前面的是發酵劑,包括了磷酸鈉鋁、磷酸單鈣、焦磷酸鈉以及乳酸鈣。這些化合物都是抗氧化劑,能夠讓雞塊中的各種動物油脂與植物油脂不會發出油耗味。接下來是聚二甲基矽氧烷之類的消泡劑,主要是添入烹飪油中,可避免澱粉與空氣分子結合,這樣油炸時就不會產生泡沫。但最大的問題在於,這種有毒物質竟被允許添加在食物中。
根據《食品添加物手冊》,聚二甲基矽氧烷疑似致癌物質,而且確定會造成突變、腫瘤與生殖器官問題,同時也是易燃物。
不過麥克雞塊中最驚人的成分,應該是第三丁基氫醌(TBHQ)。這是石油製成的抗氧化劑,會直接噴在雞塊上,或是噴在雞塊盒子內側,以「保持雞塊鮮度」。
根據《消費者食品添加物字典》的記載,第三丁基氫醌是丁烷(打火機的燃油也屬於丁烷)的衍生物,美國食品及衛生管理局允許加工業者少量使用在食物上,其含量要低於0.002%。吃下一公克的第三丁基氫醌,會讓人「噁心、嘔吐、耳鳴、產生幻覺、感到窒息與虛脫」,如果吃下五公克就會死亡。
這麼多奇怪的分子組織成如此複雜的食物,你應該可以知道雞塊了不起之處不僅在於能讓孩子接受,而且把他們餵飽還不用花很多錢。泰森公司於一九八三年應麥當勞的要求,發明了雞塊。有了雞塊,雞肉便超越牛肉,成為美國最受歡迎的肉類。
我的起司漢堡和以撒的雞塊比起來,就單純多了。根據「全方位營養供應」的傳單,這個起司漢堡只有六種原料,都是大家熟悉的:一塊100%的牛肉片、麵包、兩片美國起司、番茄醬、芥末醬、醃黃瓜、洋蔥,和不知道是啥的「烤肉醬」。這個漢堡吃起來也不錯,但是回想一下,我嘗到的主要都是調味料的味道,如果只取牛肉來吃,這塊色澤黯淡的肉餅幾乎毫無風味。
不過,整體搭配起來的確能營造出確實的漢堡氛圍,特別是咬下第一口的時候。不過我想這個嗅覺上的成就,大半來自「烤肉醬」,而非100%的牛肉排。
其實,我手中起司漢堡和牛肉之間的關聯,跟雞塊與雞肉之間的隱微關係差不了多少。吃著這個漢堡,我必須提醒自己,這個漢堡的確和某一頭牛有關聯,或許是一頭被搾乾的乳牛(這是大部分速食牛肉的來源),也有可能是肉牛身上的零碎肉。
漢堡和雞塊的魅力之一,是它們是沒有骨頭的抽象物質,讓我們忘記自己吃的是動物。我在漢堡和雞塊中,沒有嘗到任何飼料玉米、石油、抗生素或荷爾蒙的味道,當然也沒有牛糞的味道。這種情況也許是工業化食物鏈最擅長的工作:經由加工遮掩了食物的歷史,讓食物看起來純粹是文化的產物,而非由植物和動物等自然生物所製成。
麥當勞的傳單上含有大量資訊,但是這種食物依然讓人摸不著頭緒。它從哪來的?當然是從麥當勞而來,但事情沒那麼簡單。它來自冷凍貨車、倉庫和屠宰場,來自堪薩斯州花園市飼育場、來自南達科他州史特吉斯市的牧場,來自橡樹溪的食品科學實驗室,來自紐澤西州高速公路邊的香料工廠,來自煉油廠,來自ADM公司與嘉吉公司的加工廠,來自法南村這類城鎮中的大穀倉。而在這條綿延而曲折的道路端點,是奈勒在愛荷華州徹丹鎮的玉米田和大豆田。
事實上,我們所吃的餐點幾乎都含有高比例的玉米。實驗室計算我們餐點中的玉米含量,由大到小依序是:汽水(100%都是玉米)、奶昔(78%)、生菜沙拉醬(65%)、雞塊(56%)、起司漢堡(52%)、薯條(23%)。這頓餐點在雜食者的眼中面貌是非常多樣的,但是如果透過質譜儀來看,這頓餐點比較像是單一食物者的餐點。不過,這就是我們工業化進食者現在的樣子:玉米無尾熊。
不過這又如何?人類成為前所未見的玉米族又有何妨?這一定不好嗎?答案取決你的立場。
站在農業綜合企業的角度,把廉價的玉米加工成四十五種不同的麥當勞產品,也算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這代表著農業與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獲得了解決,也使得食品工業獲利成長的速度快過美國人口成長的速度。讓廉價玉米製成的碳水化合物分量加大,也解決了人類胃納有限的問題。我們或許無法增加美國消費者的數量,但我們想出辦法增加了每個人的食量,這也很好。
我們一家三口在午餐中總共消耗了4510大卡熱量,超過我們三人一天所需熱量的一半。
從全美中低階層者的角度來看,「玉米化」的食物鏈的確有好處,便宜的熱量能以各式各樣吸引人的型態出現。然而長遠來看,吃這些東西的人為了便宜的熱量而付出高昂代價:肥胖、第二型糖尿病,以及心臟病。從全世界中低階層的角度來看,那麼美國的玉米食物鏈看起來無疑是個災難。
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是為了競爭植物中儲存成碳水化合物形式的太陽能量。地球上的耕地每年能夠生產的能量有限,而工業化產生的肉品與加工食物則極其荒謬地消耗(與浪費)了許多能量。如果我們跟墨西哥及許多非洲人一樣,直接吃玉米,就會得到玉米所含的所有能量。但是當你吃的是由玉米飼養大的牛或雞,玉米中能量的90%都消耗在形成骨頭、羽毛和皮毛上,以及生長與代謝所需,食物鏈中每往上攀一階,食物中的能量便耗損90%,且食物在加工過程中也會消耗能量,這意味著在製造麥克雞塊這類食物時,有許多能量流失了,而這些能量可以餵飽其他更多兒童,而不只是餵飽我兒子。
以上這些,是我在高速公路上解決我們的速食午餐時,內心湧出的激動思緒。速食是什麼?
速食不止是在瞬間就能端給你的食物,通常也是瞬間就能吃完的食物。
我們這一餐不到十分鐘就解決了。由於我們能坐在敞篷車裡沐浴著陽光,我無法指責麥當勞的這種特色。速食缺乏風味,所以我們會很快吃完,而且如果你越專注,這種東西吃起來就越不像是食物的味道。我之前說麥當勞提供的是一種慰藉的食物,但是咬了幾口之後,我開始比較認為他們販賣的是更概念上的東西:慰藉食物的符號。所以你吃得更多、吃得更快,希望在起司漢堡和薯條的原始概念消失在天邊之前,能夠抓住它們。
所以事情就是這樣,你一口接一口,依然無法滿足,最後得到的只是單純而可悲的飽足感而已。
[更多本書的內文請點此]
《雜食者的兩難:速食、有機和野生食物的自然史》第八章脂肪共和國 The Omnivore’s Dilemma: A Natural History of Four Meals
轉貼:MMDays 捐書:取之社會,用之社會
長久以來,MMDays 的寫手們雖然工作再忙碌,總也希望給這個社會留下點什麼,或是帶來些什麼正向的影響,即使只是這麼一小點的影響,只要是對的事情都是值得我們花費時間來努 力的。MMDays 非常感謝讀者們對於我們部落格的關愛跟指教,因為你們的關注,讓我們有了一些廣告收入,雖然這些收入不是很多,但是總是讀者們跟我們一起凝聚起來所創造的 收入。經過我們內部討論,我們決定把最近一期的廣告收入用作公益活動之中。
恰巧最近剛好兒童節要到了,MMDays 又是一群愛讀書的人,因此希望可以藉由捐書來幫助我們國家幼苗的發展,這份心意雖然微薄,不過如果對於整個社會關注這些弱勢團體能夠有正向作用的話,都是值得我們共同努力的。對於捐書的機構,我們仔細審視了網路上面數個團體的需求,其中交大的 [書香再傳 種籽學院] 對於圖書有明顯需求,並曾有此公告:“最近因書坊數量成長,發現童書繪本、小學生及國中生課外讀物三纇圖書嚴重不足(缺數仟本),懇請各界善心人士捐贈”,故這次的「MMDays 捐書:取之社會,用之社會」活動,就先以推薦適合國小、國中生閱讀的書籍為主。此外,相較於直接用金錢捐贈,MMDays 的 14 位寫手們決定用更積極的心態參與此次活動,每一位寫手不僅推薦了一本他們喜愛的圖書之外,也針對每一本書寫了一段推薦文,希望收到書的人能夠感受到我們送書的善意跟理念,也希望這樣子的善念可以持續傳遞下去。讓我們的國家更美好,讓我們的社會更美好。
推薦如下:
Mr. Monday 推薦「失落的一角」[YouTube 動畫]
我一直很喜歡繪本,喜歡它的畫面,喜歡那裡面單純,卻又發人生省的小故事。「失落的一角」雖然篇幅很短,但是寓意卻是非常深刻。我一直覺得世間的道理是單純的,而簡單的道理,往往是最難參透。我們總是一直追逐著 “看似我們想要的東西”,但是總是忘記了那種 “最單純的感動”。人生是一段單向道的旅程,無論如何,你做了什麼,人生都不可能重新來過,我們必定會像「失落的一角」的主人翁一樣,度過著這一趟尋找的旅程;然而這一段旅程,必然不可惜。我希望你們可以記得:改變世界並不是從改變外在的環境開始,而是重新(從心)體認了人生的可能性;換一個角度,世界就改變了。
Mr. Tuesday 推薦「宮崎 駿 出發點1979-1996」
對我們這代而言,宮崎駿是童年的共通回憶;在我們稍微長大後,重看他的作品則成為解讀這個世界、及重組自己的價值觀由來的儀式。而分析導讀宮崎世界/哲學/風格氣度的文章,絕對不少,但印象中唯有這本《出發點》(及後續的《折返點1997~2008》)能讓人看見宮老本人那終究像個日本大叔/專業職人/牛脾氣藝術家的創作態度。那是不論發言,或感嘆,或自我解釋都毫不模糊的絕決;那是清晰的敘事邏輯,清楚的醒世動機,清洌的凜凜目光;那是其實憂心忡忡,是急著改變什麼,是一柱斟得滿滿的給「未來孩子們」的泉水。那是想用故事「說」些什麼的堅定的毅力。所以格外珍貴,因為這才是他的真面目。絕非和藹慈祥、和顏悅色,但肯定刀刀入魂,句句入心。必讀。
Mr. Thursday 推薦「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站在時間的終點,過去的一切都是已知的歷史,我們無法改變卻也無須擔憂。站在時間的起點,未來的一切都是未知,充滿了機會和挑戰,卻也常令人擔憂。《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這一本書的主題,就是讓生活在前有未來後有歷史的人類們,要怎樣子克服自己內心對未來的恐懼,走出自我安全的圍籬,在寶貴的一生中,勇敢地完成注定要達成的天命。故事中的主角原來是個牧羊少年,每天放羊與閱讀,過著安分守己的日子。然而經由異夢和異象,開始了寶藏的追尋之旅。追尋的過程中有新奇的經驗,也有受騙的經驗,更有生死交關的經驗。書中亦提到的一段故事:完成天命,就如同欣賞博物館美麗圖畫的同時,保持手中拿著的湯匙沒有把油灑出來。願你我都像書中的主角一樣,勇敢面對未知,踏實完成天命,享受追尋天命的這趟旅程!
Mr. Friday 推薦「動物農莊」
本次主題是推薦青少年讀物,原本為這個主題想過很多可能性,但浮現腦中的書名要麼太過嚴肅怕大家不喜歡,要麼太過通俗看過即忘。想來想去,最後還是挑了動物農莊。這本書是喬治歐威爾的名作之一,可能也在很多國高中老師的課外推薦清單裡吧?但願大家不要因為這是本老書就感到興趣缺缺,有些書之所以能成為世界名著還是有它的道理的。第一、二次世界大戰戰後,有非常多的文學作品在回憶當時的情景,透過故事來反省、警惕世人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而喬治歐威爾可以說是當中的佼佼者。特別的是,他的書並不是硬梆梆的戰爭回憶錄,而是以動物為主角的寓言故事:一群動物把農莊主人趕走了,聽起來終於要迎接幸福快樂的日子?但是開始學著自立的動物們,漸漸在如何管理榖倉事務上起了歧見,豬、雞、狗、羊兒們要怎麼和平自處?這可不只是貓狗大戰那麼簡單…。雖說是寓言,主角也是可愛的動物們,但是裡面的情節卻是到今天還在世界各地上演,所以也常有人說喬治歐威爾寫的不只是寓言,而是預言啊。如果你有興趣的話,還可以看:戰地鐘聲、西線無戰事、一九八四、一個德國人的故事、螢火蟲之墓。Mr. Sunday 推薦「紅色羊齒草的故鄉」
離小時候已經數十年之遙,想要擠出一本有印象的青少年的讀物,還真的有點困難,想著想著,就想起小時候常常到圖書館借的青少年讀物系列,其中最有印象的一本書,就是這本。 小時候印象記得很怕拿到很厚很厚的書籍,因為小時候閱讀的速度不快,又沒有耐性,但是很奇怪,印象所及的是,朋友推薦這一本之後,從圖書館借回家,我記得我其實很快地就看完這本書。 即使數十年之後,想起來我還是會記得大概的劇情,有關二隻可愛的小獵狗,當然還有他有點傷心的故事尾巴。 印象如此深刻部份的原因的確是因為大多數的青少年讀物還是會有快樂光明的結局,記得當年讀完的時候,好幾天久久心情還在那個傷心的結局之中。 但是多年之後,我卻還記得這一個有點傷心但還是很可愛值得回味的故事。
Mr. Holiday 推薦「夢書之城」[YouTube 動畫]
西方傳統裡強大的惡龍,成了愛書、讀書、寫書的「詩龍」。主角戲爾袞斯特從他的「詩藝教父」那兒繼承了一篇極為完美的文章,讓其他文章相形失色,作家嘆息封筆。他決定旅行到夢書之城,尋找佚名的作者,而故事從此展開…。從開場伊始,這本書就充滿無窮的創意。是架空世界,卻處處可以跟現實找到類比的趣味。尋找舊書成了地城探險的「獵書徒」,評論家群聚在「毒蛇巷」,還有財大氣粗的出版惡棍等等與書相關的各行各業,以及閱讀維生的「書靈」。閱讀,從心情上高潮迭起,變成可有真正危險。而書,可以獲得生命、可以嗜血害人,可以蟄伏許久以後,在愛書人手上重生。在這樣精彩的世界設定之上,劇情也絲毫沒有折扣,一旦翻開,就高潮迭起,一頁頁讀下去不能自己。一方面是愛書人寫給愛書人,就閱讀本身做種種辯證,即便去除這些,情節本身仍然轉折奇妙,精彩動人。這本中文版五百多頁的厚書,讀起來竟是意猶未盡。原先是兒童漫畫家的他,書中插圖都不假他人,精緻美麗不說,還充滿與全書搭配的「氣味」,也很精彩。推薦這本書,希望給已經愛書的青少年有趣的激盪,也想為還沒愛書的提供一個樂趣無窮的開場。
Little Ms. Happy BDay 推薦「世界歷史探險套書」
這套漫畫是韓國工作室出版的,藉漫畫的形式介紹世界各國的史地知識。故事主角麥克等人在世界各地找尋寶藏,因為尋寶需要豐富的史地知識,漫畫就用這種任務方式介紹世界各國,讓人在故事中學習。推薦這套漫畫的原因是,除漫畫的介紹外,還有專欄方塊補充大量資訊。低年級小朋友可看漫畫部份,高年級則可多看專欄方塊,很適合我們活動的對象。不知大家是否發現台灣媒體已不太報導國際新聞,部份記者連一些國家的名稱都搞錯。之前<XX世界週報>受到蠻多推薦,其實並非好現象,如果多數人僅透過某個人的眼睛看世界,大眾判斷力也會受限。人民雖已有錢可出國旅遊,但眼界是需要長期培養的。從小多吸收世界各國的基本知識,相信對將來的視野是有幫助的。
Mr. March 推薦 「他們其實沒那麼偉大」
這本書從另外一面的角度來描述歷史上的名人的另一面,讓我們了解到其實這些所謂的”偉人”,”英雄”也是跟一般人一樣是有缺陷的,也可以了解歷史的故事,進而對於歷史故事產生興趣。古話有云:”以史為鑑” ,透過閱讀歷史故事,我們可以了解古人所犯的錯誤,和他們的缺點,所以我推薦這本書。
Mr. xDay 推薦「選擇你自己的歷險」系列叢書
各位小朋友大家好,我是xDay葛格。今天想要推薦給大家的書呢,不是一本書,而是一種已經幾乎要絕跡的書本類型,它叫做–「Choose Your Own Adventure–選擇你自己的歷險」這種書給小時候的xDay葛格的印象非常非常深刻,看這種書的方式呢,就 是每遇到一個故事劇情的岔路,就要做出決定。例如「現在,你遇到了一隻火龍,你決定該怎麼做呢?如果你決心要逃跑, 那麼請翻到 158頁;如果你想拔出身上的寶劍,請翻到236頁。」長大了以後發覺,人生就像這種書,在長大的過程當中,每個小小的冒險岔路上,你都得做出些決定,有時候或許翻錯路了會很失意,可是,說不定再過幾 個岔路選擇,就又突然峰迴路轉了也說不定。人生,有時候就是這樣喔,千萬.千萬不能因為一時覺得唉呀翻錯頁了,真悔恨,想重來,然後灰心喪志,選擇偷作弊翻回去剛那頁選擇另一個答案…有時候那不見得會更好喔,而且人生是不能重來也不容許你輕易作弊的喔,選擇了逃跑,就認認真真的逃跑吧!然後等待下一個翻頁的機會。想體驗看看這系列叢書的小朋友,新學友書局10年前曾出版過,可以詢問看看,或者就去台北市立圖書館借吧,不必買喔!上網找這類書籍的發明者 Edward Packard ,你也會找到更多資料。我們下回見!
*圖片來源: StackOverflow.com 創辦人部落格 -Coding Horror- Choose your own adventure. 他也大力推薦這系列叢書,更聲稱創辦StackOverflow就是他 Choose his own adventure 的結果。
*圖片來源: StackOverflow.com 創辦人部落格 -Coding Horror- Choose your own adventure. 他也大力推薦這系列叢書,更聲稱創辦StackOverflow就是他 Choose his own adventure 的結果。
Mr. RetroDay 推薦「默默」
我們活在一個越來越快的世界,各種便利的工具幫助我們節省時間,可是怎麼我們時間還是覺得不夠用?寫於1973年的這本書,描述一群灰色男人專門偷取大家的時間。大家都因此被控制,變得現實、冷漠、疏離,覺得時間不夠用。小女孩「默默」是怎麼挽回大家的呢?時間究竟代表什麼?大人們也應該看看這本小說。作者麥克安迪(Michael Ende) 還有另一本著名的小說《說不完的故事》,後來改編為電影「大魔域」。
Mr. DueDay 推薦「地球少年的一天」
《地球少年的一天》是翻譯自日本共同通信社的專欄文章,集結成冊的一本舊書。日本共同通信社是類似台灣的中央社或英國路透社,專門編輯、採訪並發佈新聞訊息給日本各大報紙電視網路媒體使用。本書及由共同通信社記者,採訪 37 位住在世界各地的十幾歲少年,報導他們的故事。這些少年雖各有不同文化、教育、膚色、家庭、國家、宗教,卻擁有著同樣的特質,是平實認真地生活,是在逆境中奮鬥,也是持續不輟的逐夢者。能感受到與他們同在這個地球村,讓人喚醒理想、重拾勇氣,去實現更好的明天。
Mr. Halloween 推薦「燕子」
燕子是本小說,是本很精彩的小說,是本除了金庸小說以外,我過了十年還沒忘記內容的小說,這位作者其實有一本很有名的書叫「傷心咖啡店之歌」,不過那本書有點頹廢、陰暗,似乎不適合青春無敵的中小學生,我當初在看這本書時,它曾經給了我勇氣,讓我去走一條想走得路,這是一本假如我有國中生小孩,我會逼他看三遍的書,在此推薦給大家。
Mr. Valentine’s Day 推薦「尋找你的幸福城市」
國際化的時代,尋找自己的幸福城市不是只在台北、高雄 or 花蓮、台東而已。台灣的城市很棒,但讓自己多一些可能性也無妨。《尋找你的幸福城市》一書主要讀者是設定在北美,但對台灣讀者也很有參考價值。小朋友要快快樂樂的長大,但是如果有些時間,不妨思索一下怎樣培養自己的國際競爭力(不太喜歡這個被媒體用到爛的梗,但暫時也找不到更貼切的詞)。台灣薪水低、工時長、房價高?世界之大,自然有更適合容身之處。推薦此書給大家參考。關連書籍: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同一作者之前的作品,中譯《創意新貴》。Mr. Valentine’s Day 另有推薦文在此。關連文章:ptt.cc SENIORHIGH #1ExkK68Y [心得] 我真希望我高中就知道的事。整個討論串偶有不錯論點,其中 #1ExkK68Y 個人以為值得一看。
Mr. Tomorrow 推薦「愛情經濟學」
我想了好久推薦歐北望的愛情經濟學是否適合,因為我在猜台灣的中學生沒有那麼早知道愛情吧。但某Mr.xDay﹝x 是未知值,所以我沒有指明是那一位啊 XD﹞卻說台灣的小朋友小學時就懂了,我立刻覺得自己很老派……看書名就這知道這本書是說愛情和經濟學,可是如果有人希望看完這本書之後,會懂得用經濟學成為愛情高手,那他一定會大失所望。畢竟愛情世界是多麼高深莫測偉大,不是經濟學可以解釋得來。這本書其實是透過和情侶夫妻相處相關的事情來談一些經濟學的原理。作者把一些艱深的經濟學模型,透過愛情故事說得淺白易懂,由需求曲線、亙補品、替代品、機會成本到規模經濟,全都套用在大家平時覺得和經濟學沒什麼關係的愛情問題中。教經濟學時,我們常常都說要多舉例子,但把例子由蘋果和柳丁改成椰子和魚也不見得就更有趣,倒不如換個題材,令大家更愉快學習?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