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最多人看的書

2010年7月24日 星期六

操控潛意識,訓練更厲害的自己!:在家自修的心想事成課,開發你還沒用到的90%

○簡單催眠+自我暗示,改變”現狀”沒這麼難!

○潛意識的力量超乎我們想像,但我們能向潛意識許願、指派工作嗎?它是怎麼運作的?


○「催眠」是什麼?為什麼有人可以利用催眠加入自我建議,讓自己的潛意識發展力量?


○亞馬遜書店讀者一致推薦「真正能照著做的潛意識開發書」,從「徹底放鬆」到「簡單催眠」,閱讀本書不只是讓你更了解潛意識,更可以實地操作,讓你可以在家長期練習使用潛意識的心智。


根據統計,一般人只用到了10%的潛意識力量,想開發這個你我過去可能都聽聞過有巨大力量,但卻難以探索甚至體驗的自我領域,本書就是你「找到另一個更厲害的自己」的敲門磚。

本書蒐集了目前關於潛意識有強大力量的許多證據,同時每個章節均附上潛意識引導者的引導用話,讀者可以按著這些部分練習進入與潛意識對話。
事實上,潛意識並不是什麼神秘的領域,它可以在我們許多日常生活中的角落被發現,同時我們也可以由這些跦絲馬跡中尋找到使用我們這種強大內在心智的方法。例如:

  潛意識能比顯意識更能多工處理及深度記憶:

假想你想要同時間「拍頭」並「順時針撫摸肚子」。一開始會做不到,但是你很快把其中一項動作送進潛意識以後,就變得很容易。如果你要轉換這兩個動作的功 能,改成摸頭和拍肚子,又會開始覺得困難。不過你可能只需要數秒時間學習其中一項功能,並把這項任務交代給潛意識後,又可以在同一時間內,成功做到兩個動 作。

  潛意識的「想像」有時會比顯意識的實際訓練更來得有效,這一點在現代的運動員訓練中已被採用:

心理學家曾利用三種不同的方式,讓初學者學習全新的技能,訓練受試者「擲標槍」(這些人過去沒有接觸過這項玩意)。實驗方式是:第一組聽課,了解「擲標 槍的藝術」。第二組則是實際練習擲標槍。第三組則練習使用想像力擲標槍:第三組受試者坐在舒服的椅子上,閱讀讓自己放鬆的步驟,然後試圖在腦海裡,描繪出 將擲標槍射進牛眼的英姿。在每一組練習一段時間後,想像組總是表現得很好,或優於其他兩組。

  人類在童年時植入的潛意識,對未來的表現有深刻的影響:

幼兒要學習翻身、學習爬行、學習走路、學習拿一杯牛奶,並學習喝牛奶的時候不會濺出來等,這些活動都要透過龐大的程式執行。而這些程式需要趕在「時 窗」(time window)關上前建立。時窗關上後,寫入程式時將會遭遇限制,而如此限制很難被解除。專家表示,嬰兒半數的腦細胞,因為沒有被使用的緣故,在五歲時死 亡。

「視力視窗」的開放時間,則從出生到兩歲。這項概念已經透過1970年的一項實驗證實:實驗者將剛出生的貓的眼皮縫上,兩週後解開縫線,卻發現小貓已終生失明,因為視力的神經元,已經被挪去發展其他功能。

「語言時窗」的開放時間,則是從出生到十歲。我們都有注意到,小朋友學習新語言的速度,往往比大人快。人類除非是在年幼時學到新語言,否則終生都會帶著口音。

除此之外,潛意識的記憶容量驚人(有些事你甚至不知道它記得,像是童年的不愉快而造成對某項事物很抗拒),完成使命的能力也更高(只要你懂得引導它)。

雖然潛意識的力量這麼強,但我們一般難以使用,因為主管思考和知識的顯意識會使我們壓制潛意識的出現。本書會教你不妨先丟掉「我辦不到、失敗了怎麼辦」的這種顯意識思考,學習讓潛意識在適當引導下,「不知不覺」地為你完成那些自己一直以為很困難的真正心願。

本書作者是一名退休的太空工程師,九歲時曾被心臟科醫生宣布得了不治之症,但經過潛意識治療後而神奇復原,他從而成為終身的潛意識研究者,本書就是這位學科學的作者獻給一般大眾的最精簡個人化潛意識實作書籍。

本書特色

本書將可助你輕鬆學會操控潛意識。你將可以真正習得:
● 專業的催眠用語,讓你進入潛意識的狀態,並且深度放鬆
● 在潛意識中設定心智目標(以「覆寫」的方式揮別讓你不愉快、但你本身不知道的恐懼經驗)
● 給自己的潛意識植入「身心健康」建議,讓你能對潛意識掌管的身體各器官溝通,增強自己的免疫力及自癒力
經常練習及使用本書的方法,以下的最常見個人困境都可以尋求心智中解決:
● 甩開惡習
● 增加自信
● 學得更快、記得更久
● 獲得成功
● 增加記憶力(其實是回溯能力)
● 更有創意
● 促進身心健康
● 和潛意識溝通,能夠分析直覺和解釋夢境等
● 教導你的潛意識和顯意識好好合作,而非保持對立
● 激勵自己改善工作習慣
● 監控進入自己潛意識的意念
● 更加完全放鬆,並更能一夜好眠
● 快速拋開壞情緒,轉成好心情

作者簡介

哈利.卡本特(Harry W. Carpenter)

現已為退休的太空工程研究員,卡本特由於幼年歷經過潛意識治療的神奇體驗,因此一生都在從事這方面主題的研究,他也在加州長期擔任相關主題課程的講者。

本書是他在多年推廣潛意識訓練後,首次以系統性的介紹及方法彙整出版的潛意識開發DIY入門書。有關更多卡本特的報導及他的潛意識施作理念,可以上本書的官方網站:www.thegeniewithin.com參閱。


 

操控潛意識,訓練更厲害的自己!(書籍內頁試閱)


購買本書:

操控潛意識,訓練更厲害的自己!(購買本書)



 




潛意識的法則

期待,就是預言的自我實現

就像算數時,你必須遵守數學的法則,才能得到正確解答。儘管有時候沒有遵守法則,還是可以得到正解,不過這種事並不常發生。潛意識的運作,也是一樣的道理。
我很想說,如果你遵守本課潛意識的法則,你一定成功,但卻沒有人敢這樣保證。不過我敢說,不遵守潛意識的法則,和的確遵守法則相比,前者比較不可能成功。有些法則很簡短,解釋起來也很簡單。我不會為了增添這些法則的重要性,而加長解釋篇幅。

重複、重複、重複
讓潛意識接受的程式,需要加以培養。在潛意識中寫入程式時,需要重複此一狀態,直到被潛意識完全接受為止。程式被接受後,會週期性循環,確保此程式運作無礙。

情緒
植入建議時,加入情緒會更有效。在潛意識中情緒就是力量。在潛意識中寫入程式時,你必須使用情緒以獲得成功。

現在式
顯意識活在我們所知的時間,就是過去、現在和未來,而潛意識只活在現在。在潛意識中,過去只是現在的往事,未來則是現在的預測。

下面的例子,將解釋使用現在式的重要性。對於潛意識來說,「我將會快樂」是表示你現在不快樂;但是你未來會快樂。首先,未來從未到來。所以不要要求潛意 識在未來替你做事。首先,對潛意識來說,未來就像是夸父逐日一樣,永遠都追不到。再來,「不快樂」會成為你交代潛意識現在達成的目標。然後,你的潛意識就 會以讓你不快樂為己任。

正確的用語,是使用現在式:「我很快樂。」但是你可能會說,你的寵物貓或寵物狗剛剛死去、你考試砸鍋,或是你 被國稅局約談的時候,你並不快樂!好好,但是你想要走出陰霾對不對?那你就要想:「我現在很快樂。」「現在覺得快樂」,就是你交辦給你潛意識完成的任務。 神經遞質雙向運作:從心智傳送資訊到身體,也從身體傳送資訊到心智。當你的潛意識接受「要快樂」的指令後,此訊息就會傳遍全身所有細胞,讓你的身體以快樂 的表現回應。

一次只採用一個概念
潛意識一次只接受一個指令。一個以上的概念(想法、習慣、程式)可以同時並存在潛意識中,不過只有一個會被執行。因此,當潛意識認定某一個概念,這個概念就會顯現在你的行為中。

除非有更強勢的新概念崛起,打敗舊勢力,潛意識才會放棄原有採用的概念。重點是概念無法被抹滅,因其已經嵌在你的潛意識中,而你的潛意識不會忘記。而負面概念必須被更強大、更積極的概念擊敗。好消息是潛意識不會追究概念的來源,所以只要用積極的概念取代即可。

想像你是一個大天平,兩隻手分別向旁邊展開,並與地面平行,另外,兩隻手上各放一個秤盤。想像你是個「搖晃的」天平。只要將東西放在天平的一端,天平就 會倒向那一邊。此天平衡量的是,你對某事採用的概念。你的右手拿著秤盤,上面放著負面的想法,左手手上的秤盤,則是裝著跟自己有關的,正面積極的概念。

天平會導向優勢概念那一端。
假設你在正常健康的家庭環境下長大,父母給你很多愛和照顧,你培養的自我形象,就是沈穩和自信。所以,左邊的正面概念當道,天平會往左傾。你長大後會表現出自信。

相反地,假設約翰從小在不正常的家庭環境下長大,往往被負面想法轟炸:「你不好。」、「你以後一定一事無成。」、「你是壞孩子。」、「你怎麼做都不 對。」、「你永遠學不會。」他20年來都活在這種家庭環境下,常常(重複)聽到這些負面的評價,而父母常常帶著憤怒或諷刺(情緒)責罵他。

幾年過後,約翰(在他的顯意識)知道他很聰明、受過良好教育,也長得俊俏,但是不知為何,他(潛意識)總是自我形象低落。當顯意識和潛意識衝突時,潛意識總是占上風。

為了將低落的自我形象扭轉為自信,約翰不需要了解他從哪裡得到低落的自我極、健康、建立自尊的確認。他必須在天平的左邊增加重量,直到天平不平衡,並且,嘿嘿!讓潛意識接受積極的概念。現在自信心這個概念當道,並影響約翰的行為。

約翰之前暴露於負面評價之下。他要如何在短時間內擊敗掌權多年的負面特性呢?他可以本書之後介紹的課程,透過在alpha狀態寫入積極程式,加速取代過程。

葛雷瑟(William Glasser)醫生在其著作《沒有失敗的學校》(Schools Without Failure),建議將此概念納入學校體系。葛雷瑟醫生建議強調積極正面的回應,並減少負面的回應;老師不要責罵學生,也不要有不及格制度,因為如此學 生畢業時,會有較佳的自我形象,也會學習地更快、更輕鬆,也更開心。葛雷瑟的想法有很多優點,不過並未獲學校系統採納。
「期望」是什麼
你在之前的課程,已經了解潛意識是目標導向的電腦。你給潛意識什麼目標,潛意識都會使命必達。真心誠意的期望,就是你下達給潛意識的目標。因此,潛意識的法則是:當潛意識期待某事,某事就會成真。以下有好幾個例子:

○ 志願者接受結核菌素的注射,結核菌素裝在紅色的針筒中,注射在右臂後,會產生紅腫的現象。因此,每次注射完,右臂都會一如預期地紅腫。同時,左臂也接受生 理食鹽水的注射,針筒則呈現綠色,左臂也一如預期地沒有出現任何狀況。經過三個月的注射後,結核菌液和生理食鹽水在志願者不知情的狀況下交換針筒:結核菌 液裝在綠色針筒,而生理食鹽水裝在紅色針筒。志願者接受注射後,右臂依舊一如預期地出現紅腫,左臂卻沒有任何反應。上述實驗果和醫學理論相反,人體其實按 照潛意識的預期反應。

○ 社會學家研究特洛布雷昂群島(Trobriand Islands)的文化發現,島民可以接受婚前性行為,卻不能接受婚前懷孕。土著並未避孕,但是他們的婚前性行為卻未造成懷孕。上述根深蒂固的文化制約了土著,因此他們完全不期待婚前懷孕。

○ 你可能聽說過不孕的夫妻領養小孩後,太太很快就懷孕。有人認為,這是因為,領養小孩解除了她不能擁有自己孩子的想法。在此再度強調:期待就是預言自我實現。現在我們再來看一個潛意識法則被紀錄有案的現象:安慰丸。

安慰丸
「安慰丸」的意思是「我一定會開心」。製藥業者在測試新藥時,一定納入了「安慰丸效用」。 安慰丸看起來和一般受試的藥丸沒有兩樣,但是卻沒有任何療效。不過,所有相關的研究,都指向了同一種結果:至少30%的病患使用安慰丸後,療效和使用真藥 的病人一樣。除了病人相信安慰丸具有療效,是能解釋安慰丸效果的唯一理由。

當病人不知道醫生給他們服藥,安慰丸效果便煙消雲散。病人不知道,就沒有期待。本實驗的目的,是證明安慰丸效果是出於期待,而非其他理由。

史坦巴哈(Sternbach)醫生,在1964年將沒有療效的藥丸,給了其中一組志願者服用。初次給藥的時候,醫生告訴他們,藥丸會讓他們胃痛。第二 次則告訴志願者,藥丸會減輕胃部活動,讓他們感到飽足。第三次告訴志願者,藥丸是安慰丸,可以進行調節作用。雖然史坦巴哈醫生每次都給一樣的藥丸,但是三 分之二的受試者的胃部活動,竟然呈現史坦巴哈醫生的囑咐。這表示,受試者胃部反應,是根據受試者的期待反應。

很多研究也已經證明,病 人的信念可以改變醫藥的療效。大藥丸的療效優於小藥丸。彩色藥丸的療效也優於白色藥丸。苦藥丸的療效優於沒味道的藥丸。注射也比吞藥來得有效。醫生的囑咐 比護士的叮嚀有效。穿白袍的醫生,比穿便服的醫生的話更有效。病人對醫藥的相信,也來自醫生給藥的過程。班森(Benson)醫生在作品《永恆之 藥》(Timeless Medicine)表示,安慰丸的療效,是真藥的九成,而醫生開立真藥的方式,也會影響到真藥的療效。

例如:醫生測試胃潰瘍的新藥時,發現如果告訴病患,這是「強而有力」的新藥,會帶來70%的成功率,但是如果醫生只告訴病患,這是「實驗階段」的新藥,成功率只有30%。

最近的研究也顯示,醫病關係會帶來推波助瀾之效。如果醫生將病人看成積
極參與的合作夥伴,安慰丸的效果,會比病人對醫生聽命行事的關係,還要來得更強。

安慰丸效果甚至在手術也有效。摩斯利(Bruce Moseley)醫生,宣稱對五名病患施行關節鏡手術(對小傷口進行的手術)。不過這五名患者實際上進行假的手術,醫生的確切開傷口,但是並未進行實際的 手術。兩年後,患者認為手術順利,手術後代來的好處,和疼痛減輕的程度,與實際接受手術的病患相同。其中四名安樂完效果的受試者,甚至還對朋友推薦此手 術。

在1957年發表的萊特(Wright)案例,更證明了安慰丸效果的妙用。萊特先生患了癌症,他的醫生克羅弗(Bruno Klopfer)宣布他只剩下幾天壽命。不過,萊特發現有種抗癌新藥叫Krebiozen可以治療癌症,因此哀求克羅弗醫生為他注射Krebiozen。 雖然克羅弗醫生覺得萊特先生已經回天乏術,但是出於憐憫,他還是在週五為萊特注射了Krebiozen。

當克羅弗醫生禮拜一回到醫院 時,他猜想病人可能已經魂歸西天。孰料萊特先生還在世。更令克羅弗醫生驚訝的是,萊特竟然還活蹦亂跳。而克羅弗醫生發現,萊特的腫瘤,就像「融化在熱鍋上 的奶油」一樣。萊特先生出院回家,並過著正常的生活,直到他發現Krebiozen沒有用。因此萊特先生再度入院,並奄奄一息。

克羅 弗醫生知道,是安慰丸效用治好了萊特先生。所以他告訴萊特先生,新聞報導的Krebiozen是舊藥,克羅弗醫生又為萊特先生打一針,並告訴他這是新的 Krebiozen。結果萊特先生的腫瘤,再度像融化在熱鍋上的奶油。之後又有一篇報導指出Krebiozen真的沒用,這次萊特先生三度入院,並在數日 後過世。

在此我要引用庫辛斯的話,結束對安慰丸效應的討論。庫辛斯寫過好幾本書,並在大學研究所授課,主題是他自己如何從絕症中痊癒:他利用笑聲刺激自己的免疫系統(人體的自癒系統)。

庫辛斯說:「長久以來,醫學已經發現了人體的基本系統,如循環系統、消化系統、內分泌系統、自主神經系統、副交感神經神經系統,以及免疫系統。但是還有 兩種系統對人體運作至關重要,也需要多加強調,即『治療系統和』、『相信系統』,這兩個系統相輔相成。治療系統讓人體動員所有資源對抗疾病,而相信系統則 往往扮演了啟動治療系統的角色。」
反效果
你睡不著,你越想睡,卻越睡不著。

或是你快要贏得高爾夫比賽,首度勝利在望。只要再一桿,你就取得勝利。你告訴自己,不要去想你前面的水,但是你越努力不去想,就越想到水。結果你表現失利,將球揮入了水中。

還有其他關於反效果法則的例子。此法很微妙,但也很重要。我會用兩種稍微不一樣的方式切入。

首先,逾一個世紀以前,庫威(Emile Coue)寫道:「當意志(顯意識)和想像(潛意識)起衝突時,想像(潛意識)總是獲勝。」例如,某人走向你時,你試圖想起她的名字,你明明知道此人的名 字,卻怎麼樣就是想不起來。你想要把這位女士的名字,介紹給和你在一起的朋友認識。你擔心自己會非常丟臉,因為你明明知道這位女士的名字。可是,怎麼樣就 是想不起來,讓你覺得很沮喪。你越努力回想她的名字,就越覺得沮喪。擔心(潛意識)丟臉,凌駕了你努力回想此人名字的意志(顯意識)。

不過,當這位女士走向你,並向你道歉自己正在趕時間,無法留下來的時候,你鬆了一口氣,覺得放鬆(你停止催逼自己的意志),這位女士的名字,突然在你的腦海中出現。

庫威用數學算式去解釋他的看法。他說,想像(潛意識)的能力,是意志(顯意識)能力的平方值:
潛意識的能力=顯意識能力2
因此,你越努力壓迫意志,想像的能力就會越大,並呈現等比級數增加。所以,「記不得」便因此獲勝。你越努力命令顯意識做事,反彈的力量便越大。所以,克 服的撇步是,不要為你想要的東西努力,讓一切自然發生。你的顯意識必須放手讓潛意識完成目標,你的顯意識必須保持被動,並且置身事外。

第二個關於反效果的現象是:當你努力命令自己去作某事時,便帶著更多失敗的恐懼。恐懼是強烈的情感。如果失敗的恐懼強過想要努力成功的意念,你的恐懼會獲勝。失敗的恐懼被你的潛意識接受,並且勝過顯意識想要成功的心。

想想下面的心理實驗。想像一塊四吋寬的木板,懸在半空中,離地六吋。你踏上木板,走來走去,很簡單吧。好,現在想像這塊相同的木板在兩棟30層樓高的摩 天大樓中。現在再走在木板上!比較困難,對不?這明明是同樣的實驗,同樣的木板,後者卻帶給你莫大的恐懼。「如果我掉下去了,怎麼辦?我會死翹翹!往下看 好可怕!每個人走在這麼窄的木板上,都會滑下去。」不管你多努力命令自己走在木板上,你的恐懼還是更強烈。要走在木板上,需要對自己的能力有高度自信,這 樣的自信要大到相信自己必能成功在木板上來來去去。

又比如你在大群觀眾面前打高爾夫球,你想要來個漂亮的發球,但是你擔心發球失利。 你越努力命令自己放輕鬆,並擊出250碼,可以一路打到球道,你就變得越緊張,導致發球失利。老虎伍茲(Tiger Woods)對自己非常有自信,所以他不會想到恐懼,而是放輕鬆,成功揮桿,並且先馳得點。

你要和反效果法則對抗,必須要有信心,以驅散恐懼,另外你必須期待自己會成功。至少你要有中性的態度。你也必須抵抗使用顯意識的欲望。

在一家心理開發教育商席瓦國際公司(Silva International)的進階課程上,我曾經目睹了關於探測棒的心理實驗。我回家後告訴太太,她要我在她面前重複這項實驗。我當時還沈浸在課堂上帶來的興奮感,所以我很有自信地認為,如果老師做得到,我也做得到。

首先,我離開房間,讓太太把車鑰匙藏起來。當我回到房間時,我使用探測棒,並朝棒子指引的方向走去。當我經過一桶日本柿子時,探測棒突然交叉,我把柿子移開,發現了我的鑰匙。哇!我們兩人都驚嘆不已。

然後我請太太想像房間某處有一道牆,我開始繞著房間走,經過某處時,探測棒又在她想像有牆的地方交叉了。哇哇哇!

可到了下次我上課的時候,我覺得我也可以進行相同的表演。但之後我想:「如果我失敗了,不但丟臉,班上同學也會對我沒信心。」所以,你可以推斷,下次我 如法炮製探測棒實驗時,我果然失敗了。對失敗的恐懼│擔心讓學生失去信心的恐懼(這對本課程相當重要),擊敗了我的意志,讓我無法進行成功的表演。

表現的法則
表現的法則,是指每個意念都會影響身體的反應。
把眼睛閉上,並想像一個多汁的檸檬。你的雙唇噘起,並開始分泌唾液。
把眼睛閉上,並想像某人用指甲刮黑板,這個聲音讓你背脊發冷。
看書或看電影的時候,是否因為悲慘的愛情故事而哽咽呢?
這些反應都是表現的法則的例子。心靈和身體是合一的,因此兩者互相影響。

知名心理學家詹姆士曾表示:「其實沒有什麼意識,因為感覺、情感、或意念,並不是直接親自影響某些活動。這些活動不一定事透過外在的衝擊,可能只是脈搏 (心跳)改變,例如滿臉通紅或滿臉蒼白等等。但不論如何,當有意識的時候,並以信念為基礎,上述現象便會以某種形式存在。就像當代心理學中,最後獲得了信 念的概念,即意識處理任何資訊時,必須要經過開放或隱藏的活動。」

每個想法都會造成生理反應。如果刺激可以經過顯意識,到達潛意識,並被潛意識接受。這樣的意念或想法,必須透過語言或動作表現。如果某意念或想法,一再地被重複,此想法就會表現在生理上,例如:
憂慮= 胃潰瘍
憤怒 =釋放腎上腺素,血液循環、精神、脈搏或呼吸等都改變
恐懼=神經質、胃不舒服
食物=飢餓
1百多年前,有位醫生在一名胃部受到槍傷的男子進行實驗。這名外科醫生讓這名男子住在家裡,給他一個房間,交換條件是這名男子可以讓胃部的開口保留一段時間,讓外科醫生進行研究。透過一窺胃部的奧秘,外科醫生發現,所有心情都會影響這名男子的消化作用。

哈佛大學的加農(W. B. Cannon)博士發現,常常培養情愛,會讓眼睛發亮、並可改善血液循環、消化系統、排泄系統。但是恐懼、嫉妒、和仇恨卻會帶來反效果。這些負面想法也會減少紅血球的製造。

第3課提到的器官語言,就是重複的意念,外顯於器官上的例子。但柏(H. F.Dunbar)博士在其作《情緒和生理改變》(Emotion and Body Change)中指出,「長時間沈浸在某情緒中,會造成器官組織改變,系統也會受到影響。」

在尚未得到科學證實以前,貝利(Bailey)在30年多前的著作中,已提出了下面優美的描述:「人類用整個身體思考,每個細胞都有零星的思考能力。人 類不只是擁有大腦的身體,而是身體影響大腦運作,身體由大腦塑造而成,大腦想什麼,身體也想什麼,身體想什麼,就變成什麼。」

貝利用一個例子解釋,他有個病患不喜歡自己的岳家,但是他太太堅持每週日都要去娘家串門子,病人壓下了他的嫌惡,因此得到了關節炎,這便讓他有藉口留在家裡。
今天有很多科普書,提到了心智和身體之間的連結,這些知名作者,包括波利森科(Borysenko)、佩特(Pert)、多西(Dossey)、喬普拉 (Chopra)、帕勒提亞(Pelletier)。其中,佩特博士夫婦和多西在其著作都曾提到,我們的細胞會和潛意識對話。

古諺有 云:「不快樂的時候,表現出快樂的樣子,你就會變得快樂。」嗯嗯,醫學已經為這句話提供了證明。醫學已經發現:大腦使用的細胞,可見於器官各處。如果你覺 得自己不快樂,就會表現出不快樂的行為。皺眉會讓你悶悶不樂。但如果你難過時依舊表現出快樂的樣子,神經遞質就會將身體細胞傳回大腦,讓你的心情,改變成 快樂的狀態。





(點圖可放最大方便閱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