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價時尚產業,對社會、環境、經濟、人權等,都有不小的影響。衣服的價值減低、成了消耗品……每個人衣服越來越像,沒有自己的風格?外移的成衣工廠、勞工的剝削,環境汙染?等等。都是這本書想傳達給讀者的概念……因此,在過年大量採購新衣的同時,請來看看這本書,我們不光想問「買一件衣服要付多少錢?」而是想讓大家注意到,「買一件衣服背後要花多少代價?」
.作者:伊莉莎白.克萊
.譯者:陳以禮
.分類:社會人文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3/12/06
更多關於本書資訊,請到網路書局的連結看喔
《買一件衣服要付多少錢?:平價時尚的真相》
文章節錄
《買一件衣服要付多少錢?:平價時尚的真相》
平價衣服的晚年
走進捐贈中心回收處另一端的隱蔽小倉庫。茂伊告訴我,這個地方就是廢棄衣服最終的歸宿。所謂廢棄衣服,指的是可以一眼看出太過髒汙破爛、跟不上流行,或是送去慈善二手商店後乏人問津的捐贈衣服。救世軍慈善二手商店只會用一個月時間銷售捐贈衣服,Goodwill 的衣服大概也是用三到五星期尋找買主,賣不掉的衣服只好裝進大置物箱,最後送到像這樣的小倉庫報廢。
這間報廢室裡面有兩個人靜靜地把T恤、洋裝,等等各式各樣的衣服送進像是垃圾車後斗的壓縮機內,把它們擠成一個個整齊、每個重達半噸的立方體,然後再用堆高機把這些完成綑綁的半噸立方體送到倉庫中間,堆成一座小山。我可以看見平價服飾的標籤懸掛在立方體的邊緣,還有被擠爛的牛仔褲、寬條紋亮棕色的針織衫、表面平滑的風衣。這些衣服都被擠壓在一個立方體內,完全失去它們原本存在的意義,就像是堆成一包包的寵物飼料。衣服再怎麼說也是耗費資源才生產出來的布料,而大量的廢棄衣服根本是令人髮指的浪費。雖然服飾店讓我們忽視這鐵一般的事實,但在報廢室中的這一幕卻直接給我一記當頭棒喝。只要三天,光是昆西街救世軍捐贈中心的廢棄衣服就可以搭出一面重達十八噸的牆,也就是三十六個立方體,這還只是美國境內一座城市裡的一個救世軍據點,它一小部份的廢棄衣服而已。
從十九世紀末以來,歐洲和美國的慈善團體就開始從事舊衣回收發放給窮人的工作。美國基督教救世軍組織是在一八七○年成立,當時美國總人口數不到四千萬,幾乎所有的衣服都是用手工縫製。慈善機構直到五○年代才開始設立零售據點,販賣二手衣的收入成為支撐機構營運的主要財源,慈善事業的運作也改採間接方式進行:用賣衣服的收入支應各項不同的慈善工作,這就是現在慈善捐贈衣服整個系統的運作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進入消費文化的年代,美國人所得增加可以用來買更多的衣服,衣櫃內的服裝也越來越多樣化,包括青少年服飾、辦公室裝扮、運動衣和休閒服,慈善機構也從這個時候開始收到二手卻還很耐穿的衣服,但到了近十年,由於服飾價格不斷下降,慈善機構收到的衣服就包括沒穿過的。貫穿整個九○年代,Goodwill 回收衣服數量的年成長率高達一成,在二○一○年該慈善機構所屬各零售據點除了一般居家用品外,總共賣了一億六千三百萬磅的二手服飾。
我以前認為,每一件我不想再穿的衣服只要捐給慈善機構,最後一定會送到窮困受凍的人手上,不然也會有勤儉持家的人藉此開啟衣服的第二春。我稱這種想法是:衣服不夠穿的迷思,而且顯然我不是唯一這樣想的人。有一位讀者在二○○七年投書《紐約時報》,指出自己捐贈的衣服居然被賣到非洲,她相當不能接受。《紐約時報》副刊雜誌《道德家》(Ethicist)專欄作家柯翰(Randy Cohen)引用一位國際勞工團體領袖的話做出回應,要該讀者觀察有沒有一家慈善機構可以不用透過中間商,就可以直接把捐贈衣服交到需要衣服的人手上,尤其是社區裡那些需要衣服的人。美國人似乎相信,一定有人非常需要自己把不想穿的衣服捐給他們,這樣的想法實在錯到無以復加。
慈善機構早就沒辦法把我們送過去的二手衣全部賣掉,二手衣回收商中西部紡織(Mid West Textile)一位董事帕本(John Paben)直接了當地說:「慈善機構沒辦法做到這一點。」他說,慈善機構早在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就已經收到過量的捐贈衣服,早期賣不掉的衣服最終只能丟掉,他補充說明:「不論是以在商言商的方式賣掉或是直接丟掉,社會大眾都無法接受這兩種做法。」對他而言,有人不滿意慈善機構處理捐贈衣服的消息根本不是新聞,因此慈善機構必須尋求其他解決方案。把賣不掉的衣服轉換成具有工業用途的回收布料,這類商機讓舊衣回收產業趁勢興起,不過無法回收處理的廢棄衣服,終究還是只能用垃圾掩埋的方式處理掉。
越來越多像是中西部紡織這樣的二手衣回收商,成為慈善機構處理過量捐贈衣服的好幫手。帕本的公司成立於一九八二年,他說:「二手衣回收商負責分類衣服,並且到世界各地找潛在買主,設法開拓市場,久而久之,直接當垃圾掩埋掉的衣服就會越來越少。」今天我們就是靠二手衣回收商替大多數捐贈衣服找到下一個歸宿。根據帕本的經驗,所有我們傾倒在慈善機構門口的衣服中,只有不到兩成的比率可以透過慈善二手商店賣出去,大約有半數衣服沒機會上貨架,只能交給中西部紡織之類的公司進行廢棄回收處理。
儘管很低調,但二手衣回收業卻與紡織業一樣有悠久的歷史,可以說是最古老、最原始的資源回收產業。早在一九○四年,《紐約時報》就有一篇名為〈最懂得廢物利用的美國〉文章描述當時已經相當興盛的二手羊毛交易,當時的廢物利用專指從英、法進口的碎布或其他破爛羊毛衫中回收羊毛,重新聚集成堆的羊毛後再重新做成可以再次使用的新布料,有時候則會混上一點棉花纖維。據說這樣再生的纖維布料看起來就跟真正的羊毛纖維一樣,不過價格便宜多了。一位回收商告訴《紐約時報》:「美國人需要便宜的羊毛衣,或是看起來像是羊毛的衣服,這就是我們必須不斷擴大廢物利用生產量的原因。」
美國現在已經有好幾千家二手衣回收商,其中有些已經傳了好幾代的小型家族企業。我拜訪一家位在紐澤西州、歷經三代經營的二手衣回收商全美貿易公司(Trans-Americas Trading Co.)。該公司共有八十五位員工,每年處理的二手衣服近一千七百萬磅,公司裡也有由廢棄衣服壓成立方體後堆成的一堵牆,高五個立方體、長度超過二十個立方體,負責人史塔賓(Eric Stubin)說:「這面牆相當於好幾十萬磅的廢棄衣服,我們每天都可以壓出兩面這樣的牆。」該公司回收處理的數量,隨著美國人近年逐漸增加的服飾消費量一起成長……
.作者:伊莉莎白.克萊
.譯者:陳以禮
.分類:社會人文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3/12/06
更多關於本書資訊,請到網路書局的連結看喔
《買一件衣服要付多少錢?:平價時尚的真相》
文章節錄
《買一件衣服要付多少錢?:平價時尚的真相》
平價衣服的晚年
走進捐贈中心回收處另一端的隱蔽小倉庫。茂伊告訴我,這個地方就是廢棄衣服最終的歸宿。所謂廢棄衣服,指的是可以一眼看出太過髒汙破爛、跟不上流行,或是送去慈善二手商店後乏人問津的捐贈衣服。救世軍慈善二手商店只會用一個月時間銷售捐贈衣服,Goodwill 的衣服大概也是用三到五星期尋找買主,賣不掉的衣服只好裝進大置物箱,最後送到像這樣的小倉庫報廢。
這間報廢室裡面有兩個人靜靜地把T恤、洋裝,等等各式各樣的衣服送進像是垃圾車後斗的壓縮機內,把它們擠成一個個整齊、每個重達半噸的立方體,然後再用堆高機把這些完成綑綁的半噸立方體送到倉庫中間,堆成一座小山。我可以看見平價服飾的標籤懸掛在立方體的邊緣,還有被擠爛的牛仔褲、寬條紋亮棕色的針織衫、表面平滑的風衣。這些衣服都被擠壓在一個立方體內,完全失去它們原本存在的意義,就像是堆成一包包的寵物飼料。衣服再怎麼說也是耗費資源才生產出來的布料,而大量的廢棄衣服根本是令人髮指的浪費。雖然服飾店讓我們忽視這鐵一般的事實,但在報廢室中的這一幕卻直接給我一記當頭棒喝。只要三天,光是昆西街救世軍捐贈中心的廢棄衣服就可以搭出一面重達十八噸的牆,也就是三十六個立方體,這還只是美國境內一座城市裡的一個救世軍據點,它一小部份的廢棄衣服而已。
從十九世紀末以來,歐洲和美國的慈善團體就開始從事舊衣回收發放給窮人的工作。美國基督教救世軍組織是在一八七○年成立,當時美國總人口數不到四千萬,幾乎所有的衣服都是用手工縫製。慈善機構直到五○年代才開始設立零售據點,販賣二手衣的收入成為支撐機構營運的主要財源,慈善事業的運作也改採間接方式進行:用賣衣服的收入支應各項不同的慈善工作,這就是現在慈善捐贈衣服整個系統的運作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進入消費文化的年代,美國人所得增加可以用來買更多的衣服,衣櫃內的服裝也越來越多樣化,包括青少年服飾、辦公室裝扮、運動衣和休閒服,慈善機構也從這個時候開始收到二手卻還很耐穿的衣服,但到了近十年,由於服飾價格不斷下降,慈善機構收到的衣服就包括沒穿過的。貫穿整個九○年代,Goodwill 回收衣服數量的年成長率高達一成,在二○一○年該慈善機構所屬各零售據點除了一般居家用品外,總共賣了一億六千三百萬磅的二手服飾。
我以前認為,每一件我不想再穿的衣服只要捐給慈善機構,最後一定會送到窮困受凍的人手上,不然也會有勤儉持家的人藉此開啟衣服的第二春。我稱這種想法是:衣服不夠穿的迷思,而且顯然我不是唯一這樣想的人。有一位讀者在二○○七年投書《紐約時報》,指出自己捐贈的衣服居然被賣到非洲,她相當不能接受。《紐約時報》副刊雜誌《道德家》(Ethicist)專欄作家柯翰(Randy Cohen)引用一位國際勞工團體領袖的話做出回應,要該讀者觀察有沒有一家慈善機構可以不用透過中間商,就可以直接把捐贈衣服交到需要衣服的人手上,尤其是社區裡那些需要衣服的人。美國人似乎相信,一定有人非常需要自己把不想穿的衣服捐給他們,這樣的想法實在錯到無以復加。
慈善機構早就沒辦法把我們送過去的二手衣全部賣掉,二手衣回收商中西部紡織(Mid West Textile)一位董事帕本(John Paben)直接了當地說:「慈善機構沒辦法做到這一點。」他說,慈善機構早在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就已經收到過量的捐贈衣服,早期賣不掉的衣服最終只能丟掉,他補充說明:「不論是以在商言商的方式賣掉或是直接丟掉,社會大眾都無法接受這兩種做法。」對他而言,有人不滿意慈善機構處理捐贈衣服的消息根本不是新聞,因此慈善機構必須尋求其他解決方案。把賣不掉的衣服轉換成具有工業用途的回收布料,這類商機讓舊衣回收產業趁勢興起,不過無法回收處理的廢棄衣服,終究還是只能用垃圾掩埋的方式處理掉。
越來越多像是中西部紡織這樣的二手衣回收商,成為慈善機構處理過量捐贈衣服的好幫手。帕本的公司成立於一九八二年,他說:「二手衣回收商負責分類衣服,並且到世界各地找潛在買主,設法開拓市場,久而久之,直接當垃圾掩埋掉的衣服就會越來越少。」今天我們就是靠二手衣回收商替大多數捐贈衣服找到下一個歸宿。根據帕本的經驗,所有我們傾倒在慈善機構門口的衣服中,只有不到兩成的比率可以透過慈善二手商店賣出去,大約有半數衣服沒機會上貨架,只能交給中西部紡織之類的公司進行廢棄回收處理。
儘管很低調,但二手衣回收業卻與紡織業一樣有悠久的歷史,可以說是最古老、最原始的資源回收產業。早在一九○四年,《紐約時報》就有一篇名為〈最懂得廢物利用的美國〉文章描述當時已經相當興盛的二手羊毛交易,當時的廢物利用專指從英、法進口的碎布或其他破爛羊毛衫中回收羊毛,重新聚集成堆的羊毛後再重新做成可以再次使用的新布料,有時候則會混上一點棉花纖維。據說這樣再生的纖維布料看起來就跟真正的羊毛纖維一樣,不過價格便宜多了。一位回收商告訴《紐約時報》:「美國人需要便宜的羊毛衣,或是看起來像是羊毛的衣服,這就是我們必須不斷擴大廢物利用生產量的原因。」
美國現在已經有好幾千家二手衣回收商,其中有些已經傳了好幾代的小型家族企業。我拜訪一家位在紐澤西州、歷經三代經營的二手衣回收商全美貿易公司(Trans-Americas Trading Co.)。該公司共有八十五位員工,每年處理的二手衣服近一千七百萬磅,公司裡也有由廢棄衣服壓成立方體後堆成的一堵牆,高五個立方體、長度超過二十個立方體,負責人史塔賓(Eric Stubin)說:「這面牆相當於好幾十萬磅的廢棄衣服,我們每天都可以壓出兩面這樣的牆。」該公司回收處理的數量,隨著美國人近年逐漸增加的服飾消費量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