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價值不再,一切只剩下慾望時,
生命會變成什麼?
與其說《金瓶梅》談的是性,還不如說是人性;
讀通《金瓶梅》,讓我們在炎涼世態中多一份明澈從容,
在險惡人情中少一份戒慎恐懼。──侯文詠
一場走在地獄邊緣的夢境,
一個失去神明的所在,
一片盛開在金瓶裡卻失去靈魂的美麗璀璨……
我很難形容閱讀《金瓶梅》時那種被撼動的感覺。似乎隨著年紀、眼界增長,「內心撼動」這種感覺愈來愈難。但在閱讀《金瓶梅》的過程中,我卻重新經歷了一次年少初次讀好小說時的震撼──著迷、讚歎、眩惑與不可自拔。──侯文詠
一般人的印象裡,《金瓶梅》是本帶著情色意味的「禁書」,但它卻與《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並列為中國四大奇書。到底這本「奇書」的價值何 在?大家始終不甚明瞭。年少時的侯文詠也是這樣,一直要到閱歷增長的幾十年後,他才讀懂了《金瓶梅》的浩淼;震撼之餘,侯文詠用淺白幽默的文字,將書中的 精采情節用一個個角色串連起來,並剖析人物的複雜心態、故事的藝術價值,以及風月背後真正的意涵,帶領讀者輕鬆踏進這個「沒有神的所在」,重新發掘《金瓶 梅》更多層次、更多面向的閱讀興味,從而也看盡了人性的百樣百態。
【前言】
我很難形容閱讀《金瓶梅》時那種被撼動的感覺。似乎隨著年紀、眼界增長,內心撼 動這種感覺愈來愈難。但在閱讀《金瓶梅》的過程中,我卻重新經歷了一次年少初次讀好小說時的震撼──著迷、讚歎、眩惑與不可自拔。一本存在了四百多年的古 書,竟帶我重溫青春年少的閱讀悸動──甚至是更加劇烈的衝擊,這種神奇的魔力連我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
事實上,我在高中時代早就讀過這 本書了。那時班上有位同學帶來了未刪節版的《金瓶梅》,被同學當成香艷刺激的禁書私下傳閱。可以想見,以當時十六、七歲血氣方剛的年紀,我的《金瓶梅》閱 讀除了性愛與背德這些聳動情節外,大部分的其他細節幾乎是在囫圇吞棗的情況下消化完的,以至於在那以後的二、三十年間,我對於《金瓶梅》的印象一直是帶著 情色意味的浮光掠影。
想起來,如果不是因緣際會,我可能會一直停留在年少時膚淺的印象裡吧。這個刻板印象,一直要到四十多歲重新細讀 《金瓶梅》,多出了一些閱歷與新的平和之後,才有能力把閱讀的注意力從性愛、背德這些情節中解脫出來,發現其間隱晦卻又綿密的連結,於是才有了更多的發 現,以及一波又一波隨之而來的震撼。
不像中文世界裡面其他的經典小說對「價值」的嚮往──諸如《水滸傳》之於俠義情誼,《西遊記》之於 佛國的理想世界,《三國演義》之於天下一統,即使憤世嫉俗的《紅樓夢》都追求至情至愛──《金瓶梅》描述的是一個不相信任何價值的世界。在這個位於運河旁 商業鼎盛的通河縣裡,從主角西門慶到他的朋友、親戚、妻妾、傭人……每一個人活著沒有什麼形而上的理想,也沒有人在乎什麼生命的意義,大家追求的無非只是 吃吃喝喝、性愛玩樂、發財賺錢、爭寵鬥妍這些世俗慾望。《金瓶梅》提出了一個很簡單、根本,但卻又不容易回答的問題:
當價值不再,一切只剩下慾望時,生命會變成什麼?
從傳統的文化觀點來看,那樣的人生或許沈淪、墮落,可是在《金瓶梅》的世界裡,邏輯恰好相反。蘭陵笑笑生先帶我們進入一個理性熱鬧的表像世界,再用人心 深處的錢慾、權慾以及性慾,把那個看似秩序井然世界裡的所有意義與價值──不管是倫理、道德、義氣、友情、愛情,都一一解體,讓我們看穿:原來「價值」只 是表層的假象,慾望才是底層的真實。正因為在乎真實,過去那些被視為粗鄙、貪婪、淫穢的一切於是有了值得被凝視的理由。《金瓶梅》是作者刻意創造出來的一 個世俗世界,在那個世界裡,他用「粗俗」來顛覆「價值」的虛偽。
或許正是這樣的嘲諷觸痛了傳統文化最無法忍受的那根神經,以至於四百年 來,我們看到《金瓶梅》的命運不是被禁、被刪,就是被排斥在主流閱讀書單之外。《金瓶梅》本身自有其精采之處,但是這種忽略、扭曲、誤讀、甚至是誤解,更 加強化了它獨特而又迷人的性格──一方面它擁有最華麗熱鬧的外表,另一方面卻又有最叛逆孤獨的內裡。它憤世但不嘶聲吶喊,寂寞卻又不求被人瞭解。它不只要 顛覆別人創造出的價值世界,甚至還用自己的內在顛覆自己的外表。
固然明朝中葉之後那個看似繁榮,卻走向傾頹的時代氛圍提供了作品成長的 養分,但無論如何,在四百年後重看《金瓶梅》,我們能感受到的視野與顛覆還是遠遠超出那個時代的。即使在這個高度資本主義發展,慾望消費邏輯當道的時代, 聽見新一代的孩子挑釁地說著:「我們活著不需要理想,也不需要意義。」時,我們都還驚覺到,這個四百年以前《金瓶梅》提過的問題,不但不因整個主流社會的 避諱、壓抑而消失,它反而隨著時代,變得更加危險、尖銳,甚至充滿迫切。
當價值不再,一切只剩下慾望時,生命會變成什麼?
想想,孩子的話或許並不值得太過大驚小怪。畢竟他們眼中看到的價值與意義,更多時候是政治人物口中廉價的希望、商人巨賈標榜的未來、學者名嘴堅持的理 想,乃至偶像明星的臺上一套臺下另一套……過了四百多年,《金瓶梅》所譏諷的那個時代──那些虛偽的理想與價值,在我們這個時代一樣活靈活現。閱讀著《金 瓶梅》,走在那一大片看似繁華的荒涼廢墟裡,除了表像那些語言、服裝、官階、唱曲……讓我們覺著些許陌生外,最讓人驚心動魄的竟然是:我們發現自己存在的 這個世界的內裡和《金瓶梅》的內裡,幾乎是一模一樣的。
誰想得到呢?那時就是現在。現在或許還是明天呢。
或許這種能夠跨越時空的心情與叛逆,正是《金瓶梅》能一直擁有不同時代、世代的讀者最重要的理由了。
因此,擔心讀了《金瓶梅》會變得墮落、邪惡的人或許真的是多慮了。現實生活本身能給我們的教導,實在遠比書本多太多了。過去那些有名的大奸大惡,哪一個 不是讀聖賢書出身的呢?因此,讓人變壞的絕對不是像《金瓶梅》這麼一本堅持真實、顛覆虛偽的書。就像蔣勳在《孤獨六講》裡提到的:
對人性的無知才是使人變壞的肇因,因為他不懂得悲憫。
閱讀《金瓶梅》與其說讓我們看到世間的醜惡,還不如說讓我們明白了人在面對慾望時的貪婪與軟弱。似乎唯有明白了這些──而不是更多的道德教訓,我們才有可能稍稍遠離對人性的無知,懂得一點點的悲憫。
至於期待《金瓶梅》提供特別感官刺激的讀者,在這麼一個聲色犬馬充斥的時代裡,恐怕是要失望了。《金瓶梅》讀到最後其實是個深沈的悲劇──作者顯然不認 同筆下這些人物的慾望追逐會是生命的終極出路。但在撕開了價值的假面具,又否定了世俗慾望之後,人將何去何從?《金瓶梅》顯然是沒有告訴我們答案。我們甚 至可以說《金瓶梅》是一本愈讀愈虛無、蒼涼的一本書。但每每讀著作者在冷靜凝練的淡寫白描中,透露出來對於貧窮、卑劣、貪婪、無知、受苦、找不到出路的人 的悲憐與同情,總是讓我為之屏氣凝神。
那構成了我的閱讀經驗中很珍貴的時刻。我記得曾有一次讀著《金瓶梅》的片段,腦海忽然閃過王國維的詞句:「偶開天眼覷紅塵,可憐身是眼中人。」才想著,就發現視線已經被自己的淚水模糊了。
類似那樣毫無預警的震撼幾乎是一次又一次,巨大、持續並且餘波蕩漾。至今我仍然無法形容那種心情。我是在那之後,開始有了想和別人分享這個私房閱讀經驗的念頭。
【推薦序】
科幻小說大師 倪匡
在中國的古典小說之中,《金瓶梅》一書,地位十分奇特。它長期被歸入「淫書」一類,然而,確然除了「淫」的部份之外,其餘長篇累贅,十分瑣碎囉嗦,並不好看。也就是說,它好看的部份不多。
大多數人看《金瓶梅》,也都只揀它「好看部份」來看,其餘部份,翻過去而已。
幾十年來,大約十次以上,將金瓶梅拿上手,想好好從頭到尾看一遍,結果每次都半途而廢,看來看去,都還是「好看部份」。
曾見一大漢在書店大鬧,因為他買了一部《金瓶梅》,卻是所謂「潔本」,「好看部份」全都刪去,他回書店去交涉,大罵中有「他媽的刪了那麼多,和割了男人的××有什麼不同?」之句,聞者絕倒,卻也咸認為他形容得極之傳神。
近幾個月來,在台灣的《皇冠雜誌》上,讀侯文詠的金瓶梅研究文字,經侯先生一指出,越來越覺得以前讀《金瓶梅》,覺得它除好看部份外都不好看,實在是自己未得其法,沒有能力看透此書的佳妙之處所致。
侯文詠讀《金瓶梅》,用法眼,用慧眼,將《金瓶梅》這部小說看透了,再以極引人入勝的淺白文字,將他看透了的地方,一處一處指出來,加以趣味盎然的說 明,而且集中力量,解釋小說本身,並不像「紅學」那樣鑽牛角尖,去考據這考據那,就小說論小說,將小說人物的心態、活動、作小說之外的第二次再現,這種對 古典小說的研究,當真是功德無量!
侯文詠先生寫過不少和醫院有關的小說,他本身是醫生嗎?他對《金瓶梅》的研究,倒真的是解剖了《金瓶梅》,從小說的表層意義,直剖橫剖,令小說的深層意義,顯露出來。
不知道何時可見侯著《金瓶梅》研究全書出版?已決定好好再看《金瓶梅》,當然,這次不會只看「好看部份」了!訂購:沒有神的所在:私房閱讀《金瓶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