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最多人看的書

2010年8月18日 星期三

麥克風與吊帶:賴利金傳奇 (用最簡單問題得到最驚人答案)


世界上沒有人不認識他和他的吊帶。

他出身布魯克林的貧窮猶太家庭,高中差一點畢不了業,連軍隊也拒他於門外。除了懷抱一分夢想,他孑然一身。

後來他成為美國脫口秀界的天王,不審判來賓,不作跳樑小丑,只問簡單的問題,而西方世界每一號大人物,無不欣然掏心接受他的專訪,連躲避媒體唯恐不及的當紅爭議人物,也主動叩應他的節目。

四萬多場廣播與電視專訪,半世紀的媒體人生。這就是賴瑞.金。

我只會發問,問一些簡短、單純的問題,
  但簡單的問題能問出驚人的答案。  ──賴瑞金

從廣播名嘴起家,到跳槽CNN主持全球第一個Call in談話節目,賴瑞.金創下電視史上無人能敵的紀錄──同一主持人,同一時段,連續播放25年,獲列入《金氏世界紀錄》。他的主持年薪高達四.四億台幣, 曾贏得一座「艾美獎」、兩座國際性傳播獎項「皮博迪獎」,以及十座「有線頻道王牌獎」。

他以獨一無二的嗓音風靡全球無數觀眾。每天晚 上,世界各地家庭裡的電視機上都可以看到他奇特的面孔,以及打著招牌吊帶、略顯駝背的身形。《時代》雜誌封他為「麥克風大師」,半世紀以來,他訪問過全球 最具影響力的人物,包括尼克森以降的每一屆美國總統伉儷,邀請過普亭到曼德拉等各國領袖,也請到辛普森、李文斯基等當下最具爭議性的人物,以及無數體壇巨 星、藝人、歷史時刻的見證人。

長達半世紀的媒體生涯,賴瑞.金在麥克風前,和所有聽眾╱觀眾一同經歷了美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諸如約 翰.藍儂遇刺身亡、伊朗大使館人質事件、雷根總統遇刺、「挑戰者號」太空梭升空爆炸、辛普森殺妻案、柯林頓性醜聞與彈劾案、九一一事件、美國出兵伊拉克、 卡崔娜颶風、雷曼兄弟破產、歐巴馬當選美國總統……他甚至會不小心「走進事件中心」,例如在辛普森受審期間意外闖入法庭,而且男主角還出聲跟他打招呼。

他有什麼魅力,他的節目又有什麼特質,讓一向喜新厭舊的觀眾25年來對他不離不棄?或許這是因為出身社會底層的賴瑞.金就代表每一個平凡大眾:也或許,這是因為他知道幽默的力量,深信無論時局多麼艱苦,喜劇總能逆轉勝,也成功將它傳達到觀眾的心中。

錄音室與攝影棚之外的賴瑞.金,生活也充滿戲劇性……他曾意外開車撞上約翰.甘迺迪的車,和李文斯基的阿姨約會過,跟七個女人結過八次婚,追求現任妻子 時還勞駕艾爾.帕西諾助陣;他被開除過,也被警察收押過,曾經一天三包菸,甚至一度潦倒到身上只剩42元,然後在馬場上翻盤獨贏8千美元。或許老天覺得這 一切還不夠驚奇,因此在他年過六十時,送給他一份大禮:三十三歲的賴瑞.金二世,他素未謀面的兒子……

透過賴瑞.金細數這七十多年來公私生活上值得回味的時刻,並闡述鏡頭前後的逸事,我們不僅看到他趣味橫生的人生經歷,以及美國半世紀以來的重大事件發展與相關人物回顧,更可以看到他憑著資質與努力把握住機運,秉持堅守原則的態度,贏得業界的尊重和觀眾的支持。

儘管因為時不我予,其節目在稱霸電視界25年後終於將吹起熄燈號,但嚴肅而不失幽默、尖銳卻從不刻薄的賴瑞.金,已經在全球觀眾心中樹立了一種難以被超越的典範。這是一個時代的結束,但典範永遠都會在,也永遠不會過時。


作者簡介

賴瑞.金 Larry King

在CNN主持的《賴瑞.金現場》是全球首創的叩應電視節目,曾獲艾美獎的殊榮,也是CNN收視率最高的節目之一。他創辦賴瑞.金心血管基金會,募款無數,為心血管病人安排手術,幾能每天救一條人命。

卡爾.福斯曼 Cal Fussman

《君子雜誌》(Esquire)的不分線記者,著有《娛樂週刊》的每週佳作《After Jackie》,以及榮登《華爾街日報》暢銷書榜的《Double or Nothing》。

格調與風格兼具的媒體人,活生生的傳奇

前幾天,我看了一段《賴瑞.金現場》(Larry King Live)。這次是兩位老先生之間的對談:賴瑞.金訪問《花花公子》雜誌的創始者海夫納。對我來講,這個對談尤其有趣,因為他們都是美國文化裡的先行者。 在黑人當上美國總統的今天,你再回頭看他們曾經走過的路,才會更理解為什麼一個社會需要進步力量,需要創新者,需要對「包容」這件事情有更大的堅持。賴 瑞.金與海夫納,他們是一掛的,美國社會正是因為受他們兩人的影響都很大,所以此時聽他們娓娓道來一些兩人經歷過的人權議題,更是感觸良多。

對台灣人來講,穿吊帶的賴瑞.金是電視史上最有名的訪談節目主持人,其實他的主持人身分要遠溯至一九五七年,那一年的五月一日,賴瑞.金在邁阿密的 WAHR電臺開始對著麥克風做節目,從此滔滔不絕地訪問超過五萬人,其中有名流顯貴,也有販夫走卒。賴瑞.金用他獨特的訪問方式跟來賓互動,不但造就他獨 一無二的風格,許多人更將他當成美國的象徵。電影明星保羅.紐曼就曾經說過,他如果飛到國外,住進旅館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視看賴瑞.金的節目,因為 這樣才覺得他跟美國還是緊密連結著。

賴瑞.金的訪問讓觀眾上癮,很多人一定以為是他功課做得好,可是看了這本書才知道,他是一個訪談前 不做功課的人,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笨」。這是一個出乎大家意料之外的事實,但經他解釋後,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以一個「受教者」的身分進行訪問,才 是讓節目好看的最重要原因。他總是能問出「笨主持人」能想出來的最愚蠢問題,讓受訪者迫不及待想將最棒的答案告訴眼前這位無知的發問人,而正是這種方式, 聽眾跟觀眾才能跟賴瑞.金一樣,從問答中增長見聞。賴瑞.金的放空,讓源源不絕的舊聞新知、軼事傳說充斥於訪談之間,再加上他不時冒出來的幽默撩撥或無厘 頭插話,將訪問的節奏控制得收發自如,觀眾的遙控器也就這麼凍住了。

如果說方法是賴瑞.金的獨門,那麼內容更是舉世無雙,因為全世界大 概只有他,能夠一通電話就把受邀者敲定,管你是俄國的普亭,還是南非的曼德拉;歷任美國總統,更是從尼克森以降——不僅他們自己,也包括他們的夫人——全 都上過賴瑞.金的節目。這種號召力,真的想不出有哪個主持人敢自居為其競爭者。

飛黃騰達如賴瑞.金,當然也有落魄低潮時。這本書好看之處,就在於他完全不避諱這些情節,包括他惹過的麻煩,並坦承自己不善理財的個性,以及結八次婚的曲折故事,讓我們看到一個真性情的主人翁,以及這位充滿赤子之心的七十五歲老頑童充滿驚奇的人生。

不只人生如此,賴瑞.金不按牌理出牌的主持風格、他的即興能力,也常讓他的聽眾和觀眾被電到。書裡最讓我感動的例子,是他有回在深夜節目裡訪問歌星丹 尼.凱,一位女士扣應進來,說她戰死在韓國的兒子心目中的偶像就是丹尼.凱,結果他讓丹尼.凱在節目裡清唱那位海軍戰士生前最喜歡的一首歌。「像這樣珍貴 的時刻可遇而不可求,發生之後會長存心中。」賴瑞.金如是回憶。

做為美國重要的媒體人,賴瑞.金時時刻刻不忘他的角色對聽眾與觀眾會有 的影響,因此他在主持節目時對各個議題、環節的拿捏,不但力求平衡,也刺激議題正反兩方換個角度思考,這種作法讓他的黨派色彩降至最低。書裡他就特別提 到,邁阿密曾經針對他做過一個民調,受訪者被問到賴瑞.金是支持共和黨還是民主黨,結果民調出來,比率不相上下。

沒有政黨色彩,可是從 書裡充斥的例子,我們其實非常清楚賴瑞.金在許多議題上的立場。他尤其反對各種形式、各種身分的歧視,並且毫不猶豫將他的意見在節目裡表達出來。對於黑白 平權、同性戀平權、墮胎議題這些在不同階段都造成美國社會極大分裂的題目,他總是有技巧地、必要時委婉地直擊沒有公義觀念的受訪者,利用自己節目的影響 力,捍衛被污名的人與事,為弱勢爭取公道。像他這種談話性節目主持人竟能做到這一步,這是最讓我們動容的地方。

事業上賴瑞.金樹立了一 個接一個的典範,但這本傳記之所以引人入勝,並不僅於他所敘述的五十年麥克風生涯。本書從一開始,就把這個鬼點子一堆的布魯克林猶太小孩讓寡母和師長頭疼 的事蹟,用最令人噴飯的筆調道了出來;然後,當他帶點愧疚地將宛如愛情流浪漢般多次進出婚姻與男女關係的荒謬經驗一件件數出來時,還真是令人哭笑不得;當 然他也不斷提到那些摯友,他們總是在他麻煩一堆的時候出手搭救;最後,也是最感人的人生回顧,則是他六十多歲時在第八次婚姻裡老年得子,一家四代複雜但溫 馨的家庭生活,讓賴瑞.金從一個當年沒盡到父職的爸爸,搖身一變成為最有愛心的父親。讀到這裡,你會暗中替他禱告,希望他能活到參加兒子的大學畢業典禮。

賴瑞.金是個值得學習、研究的人。他的人生如此精彩,本書最後一章有個故事講得最好:

雪倫的父親是業餘棒球手,戰績不錯,後來進陸戰隊去了,退役後父親叫他去郵局上班。有一次,我帶他去看金鶯隊的比賽。我們在打擊練習時間進場,站在打擊籠後面看球員練習。這種練打的場面稀鬆平常,每場比賽前都看得見,但我一轉頭看岳父,發現他淚流滿面。

我說,「怎麼了?」
他說,「當年我應該放手一試才對。」

我永遠忘不了那幅情景。儘管我做過一些令自己後悔莫及的事,但有一句話永遠不會從我的口中說出:但願我當初敢冒險去闖一闖。

靜心下來看這本書,從中你能夠悟到用來激勵自己的,絕對不只上面這個教訓而已。


《給我報報》總編輯馮光遠
作者序

追憶:幽默是我唯一不曾或忘的

記性是個奇怪的東西。你能記得五十年前某天下午的事,卻不記得昨天午餐的地點在哪裡。

問題是,人活得越久,要記住的東西就越多。因此,三十歲的人記性比七十五歲的人來得好,並非沒道理。刻印在我腦海的往事多達七十五年。新加入的一天是昨日,明天即將成為另一頁。

有時候,相片能助人回憶。也有些時候,相片本身會喧賓奪主。記得我和約翰.甘迺迪二世聊到,他三歲時參加父親葬禮時舉手敬禮的那張相片有多麼深印人心。他自己對那一刻沒有印象,但知道那張照片的存在。那張相片,他一輩子看過無數次。相片本身變成他的回憶。

文字敘述能像照片一樣存留往事。但是,文字也會修飾往事。每次敘述同一件往事,人難免會稍微加油添醋。不加油添醋是不可能的。你可能忘記某人說過的某一 句話,會另想一句比較好笑的話來替代。聽你敘述的人笑了,於是你把修飾過的版本再講給別人聽。時日一久,你再也不記得那句話的原始內容。

因此,本書接下來陳述的往事或許無法百分之百寫實,很多內容添加了幽默來保鮮,但本質是如假包換的。

有些時候,我硬是想不起某件事,會越想越氣。有個老笑話是,「我剛讀過一本很棒的書,書名是《超人記性十大要訣》,作者是,呃……」但我從不會忘記笑話 和趣事。幽默是我唯一不曾或忘的東西,到現在都能記得從小時候起有過的所有歡笑時刻。我有預感,等我老到記不住其他東西時,一定還記得好笑的事。

如果讀者只在CNN看過我,下面這句話可能會讓你意外:假如當初我沒有踏進傳播界,我可能會走上諧星的路。讓人呵呵笑至今仍是最令我開心的一件事。

回憶是我們僅有的一切。失去了它們,我們一無所有。而經幽默潤飾過的回憶,最是讓人回味無窮。

除了趣事之外,本書也包含其他人的回憶,包括家人、朋友,以及認識我最深的人。從他們的角度來看我,將能彌補我個人追憶的盲點,以免讀者見樹不見林。我會等本書出版後再來讀他們的觀點,絕不在出書之前加以刪改或干預。

因此,有意思的是,等我展讀本書時,讀到自己的往事可能會和讀者同樣吃驚。


1
我的小兒子,一個八歲,另一個九歲。他們可能知道辛普森案是世紀大審判,只不過那已經是上個世紀,大家現在根本懶得談辛普森了。他的審判當年有 多轟動,我很難向兩個兒子解釋,頂多只是舉例說:柯林頓告訴我,當他和俄羅斯總統葉爾欽見面時,葉爾欽湊近他的耳朵問,「人是不是他殺的?」

辛普森原本答應主動向警方說明,當天下午卻失信,大家開始覺得不對勁。他留下一封自殺遺言,由律師好友勞伯‧卡戴申(Robert Kardashian)上電視宣讀。聽到「我無路可走了……」,我不寒而慄。

那天晚上,我請辛普森前妻妮可生前的朋友辛蒂‧賈維(Cindy Garvey)上節目,同時也請有色人種協進會的代表當來賓。打從一開始,這樁新聞牽扯的就不只是凶殺。無論後續發展如何,你知道這個案子絕對和種族問題脫不了關係。

訪 問接近尾聲時,白色福特野馬吉普車在公路上奔馳的直播畫面切了進來。直升機從空中拍攝好幾輛警車正在井然有序地追逐著吉普車。起初,我根本不知道辛普森坐 在那輛白色吉普車上。這對我是全新的領域。我從沒做過這種節目。平常我做起節目來左右逢源,現在卻完全無法掌握,因為我不知道眼前將會發生什麼事。一開 始,我還希望辛普森不要做傻事自盡。五十分鐘後,我卻希望自己知道他想從五號州際公路逃到哪裡去。節目繼續做下去,製作人為我找來一張公路地圖,以便我描 述方位。我們得到消息,駕駛是辛普森的朋友艾爾‧考林斯(Al Cowlings),辛普森坐在後座。看熱鬧的民眾站在路邊,手持「衝啊,辛普森,衝啊!」的標語,念念不忘赫茲租車廣告中的這句廣告詞。最後,白色車子 駛抵辛普森家,他向警方投降。當晚的節目做了三小時。

事件能改變人生,而辛普森案讓我的私生活轉向我從沒料到的方向:為了報導審判,我移 師洛杉磯。我以前去過洛杉磯,對當地卻不是很熟悉,只知道比佛利山莊有一間奈特艾爾熟食餐廳。我第一次光顧那裡是在一九八五年,玻璃櫃檯內的左手邊有白 鮭、鹹牛肉、五香煙燻牛肉,到今天也還是一模一樣。收銀機旁是甜點哈爾瓦(halvah),而我的童年老友希德正坐在第二個雅座裡。我坐進他對面的位子 說,「嘿,希德。」感覺彷彿重回布魯克林的摩茲糖果店。

原來,希德曾和辛普森打過網球。辛普森的律師之一勞伯‧沙皮洛(Robert Shapiro),偶爾會到奈特艾爾餐廳吃早餐。辛普森的牧師羅希‧葛來爾(Rosey Grier)也是這裡的常客。當時有個甚囂塵上的傳聞說辛普森曾向他告解,但葛來爾否認了。他是出版商麥可‧凡納(Michael Viner)的朋友。凡納曾經和我們坐同桌,出版過好萊塢時裝設計師菲‧瑞斯尼克(Faye Resnick)的書。後者在書中自稱是妮可的知己,也爆料說辛普森曾經跟蹤並騷擾過妮可。我們安排她接受專訪,法官藍斯‧伊藤(Lance Ito)卻要求我們暫時別播出,等陪審團員選完之後再說。我們照做了,事後伊藤法官邀請我進法官室向我道謝。

我和名叫藍斯的人交情一向不 深,卻和伊藤法官一拍即合,聊了將近一個鐘頭。和他告別之後,我走錯門,直接走進法庭裡,聽到的第一句話是,「嘿,賴瑞!」是辛普森在跟我打招呼。因為審 判休息時間即將結束,眾家攝影機已經都打開了。我真是尷尬到了極點。「嗨,果汁。」我喊他的綽號。然後我也跟沙皮洛問好,再逐一和檢方席的人打招呼,一個 也不漏,因為我不想讓觀眾認為我傾向哪一邊。但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當我走出法庭時,被記者團團包圍住,問題從四面八方而來。「賴瑞,聽說你要為辛 普森的人格作證,是真的嗎?」我至少重複了十一遍「無可奉告」,才總算脫身。

後來,我再一次無意間走進新聞的中心點。那時我單身,交往的 對象之一是辯方律師團的陪審團顧問,另一位則是檢方的公關。她們好像不知道我在劈腿,和我在奈特艾爾餐廳同桌用餐的朋友卻知道。早上我一走進奈特艾爾,大 家都想知道我前晚問出什麼新的小道消息。回首當時,浮現我腦海的不是「我是怎麼搞的?怎麼和案子雙方的女人同時交往?」而是柯林頓發現我劈腿時的反應: 「我欣賞你對女人的彈性。」當時我玩得很開心,而且不得不承認那些關係很好用,因為我們成功透過陪審團顧問傳話給辛普森,問他願不願意在審判結束後來電接 受訪問。

2
一九九八年元月,柯林頓爆發婚外情,這次的對象是白宮實習生,我知道這次又將在歷史寫下新的一頁。後來我聽到實習生的姓名,看到她的相片。莫妮 卡‧李文斯基(Monica Lewinsky)。媒體報導出她父母親的名字,我開始心想,「我認識她,我認識她。」我想起來了,我和她的阿姨交往過。於是我的念頭從「我認識她,我認 識她」變成「我真的認識她。」

柯林頓和李文斯基之間有何瓜葛,我不想在節目上談。我才不在意誰和誰上床,也不太想管人家的閒事。就我個人來看,我覺得這事是柯林頓夫妻和女兒之間的家事。只可惜,令我莫可奈何的是,這件新聞題材占據我的節目好長一段時間。

記 得CNN的總裁曾經和我討論過該如何探詢候選人私生活,叫我一一列出哪些問題適合在節目中提出。我告訴他,我寫不出來,因為訪問沒有規則可循,因為每次訪 談的客觀條件不同。儘管我通常不喜歡在節目上談誰和誰上床,但柯林頓和實習生的事件也不是我的節目頭一次扯到性,電視布道家吉姆‧貝克和祕書的醜聞就是一 例。一九八八年的總統大選,角逐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的蓋瑞‧哈特(Gary Hart)向媒體嗆聲說,如果記者不相信他不搞婚外情,可以貼身訪問。不久,《邁阿密前鋒報》便刊出他和模特兒丹娜‧萊斯(Donna Rice)乘船出海的相片,船名就叫「胡搞」(Monkey business),哈特因此被迫退出選戰。我訪問過茱蒂絲‧艾克斯諾(Judith Exner)一小時,讓她暢談她和甘迺迪總統的關係。那時候她五十幾歲,正在與癌症對抗,仍希望上節目釐清不實的傳言。

她指出幽會的時間 和地點,但對我而言,那次專訪的重點不是性,而是社會風氣的演變。令我聽得入迷的是她和甘迺迪的關係當時攤在光天化日之下,媒體卻從不報導他們幽會的事。 甘迺迪在世時,茱蒂絲‧艾克斯諾的姓名從未見報。而小羅斯福擔任總統期間,記者也從來不提他坐輪椅的事。大衛‧布林克利*告訴我,他年輕時被分發到華府記 者團,負責採訪白宮。當他第一次看到小羅斯福總統坐著輪椅進來時,大為震驚。「什麼?我們的總統坐輪椅?」羅斯福從腰部以下癱瘓,演說時必須由人攙扶才能 站在講臺後面。布林克利問其他記者,「我們怎麼都沒提過這件事?」其他記者異口同聲說,「為什麼要提?這和他身為總統所作的決策有什麼關係?」

開 始隨八卦媒體起舞,等於是同流合污。珍妮佛‧富勞爾斯(Gennifer Flowers)也上過我的節目,暢談她在柯林頓擔任阿肯色州長時與他的婚外情,詳細到我想掩耳的地步。她有必要詳談,因為內容勁爆,同時也因為她想為她 的書打廣告。訪問到這種人物時,我會盡量不要犧牲格調。只不過,有時候想維持高格調並不容易。

柯林頓當初該如何接招比較好?他只需要說, 這是他和妻子之間的私事。媒體當然會繼續挖新聞,但至少他可以藉此壓制醜聞的氣焰。結果他說,「我從來沒有和那女人發生性關係,」讓自己沒有台階下。他說 口交不算性交,也害自己下不了台階。口交算不算性交,或許因人而異吧,也許有點像大法官波特‧史都華特(Potter Stewart)對色情的詮釋:「我無法定義它,但我一眼就能分辨是不是色情。」

黑人民權領袖金恩博士曾告訴我,他布道的範圍很廣,但忠 於配偶不在他說教的範圍內。他這樣說是避免被罵假道學。反觀柯林頓,他一否認出軌,就給了想整垮他的共和黨員大好機會。喬治亞州眾議員鮑伯‧巴爾(Bob Barr)帶頭彈劾柯林頓,上我的節目卻說他完全不在乎婚外情。他的著眼點是柯林頓阻礙司法、誤導證人、教唆偽證,以及可能銷毀證物。

我 盡量把節目集中在醜聞對彈劾案的影響。我個人實在覺得醜聞的罪狀不足以彈劾總統,可惜想鬥垮柯林頓的人很多,眾議院做出彈劾的決議,表示接下來參議院必須 決定是否讓柯林頓做滿任期。表決當天,我打電話給總統,預祝他過關,讓他知道我隨時歡迎他上節目抒發心情。我留言給他的祕書。那一天,美式足球的華盛頓紅 人隊對上坦帕灣隊。柯林頓回電時我正在看比賽,聽到電視轉播的聲音。

「是紅人隊在比賽嗎?」他問。
「當然。」
「哪一隊領先?」
「坦帕灣以十六比七暫時領先,不過紅人追得很兇。」
「真的?紐約噴射機隊的比賽是哪一隊贏了?我整天忙得沒時間看。

最後他挺過了這場風波。任期屆滿後,柯林頓出版自傳,上我的節目說,他備受凌遲可能是不幸中的大幸。他相信,有意整垮他的人最後反而拉了他一把。因為想彈劾柯林頓的人讓希拉蕊很生氣,那批人的做法反而讓柯林頓重獲她的心。


*大衛‧布林克利(David Brinkley):一九二○~二○○三年。美國知名新聞主播,專業生涯超過半世紀。從羅斯福、邱吉爾到老布希等政治領袖均與他多有往來。一生榮獲十座艾美獎、三座皮博迪獎,以及總統自由獎章。

購買本書: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