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最多人看的書

2010年8月11日 星期三

化妝品的故事 The Story of Cosmetics (網路火紅短片《東西的故事》製作人安妮.雷納德 Annie Leonard 2010 作品)

追求美麗昰美好而快樂的,所以在全世界,
每一個女生平均每天使用約12項個人清潔與保養用品,而每一項產品幾乎都含有十幾種或更多的化學物質,而這些使用於化妝品的化學物質,卻只有百分之二十經過安全評估? 如果你對這個數字感到震驚,那麼你一定要趕快往下看看這個影片;



以上這段關於化妝品的故事影片The Story of Cosmetics,在上個月問世之後,讓許多不清楚與看不懂化妝保養品成分的消費大眾大為震驚,當然也引來化妝品業者的圍剿。

二次大戰之後,隨化工技術的日新月異,石化、化工產品開始取代天然材料,成了化妝保養品的重要成分,從洗髮精、潤髮乳、牙膏、沐浴乳、香水、口紅、防曬乳、美白用品、身體乳、染髮劑、指甲油…,幾乎無不添加。為了讓大家洗起來有許多泡泡,於是添加起泡劑(界面活性劑,通常是SLS、ALS、SLES…);為了讓香水、化妝品香味持久不散,於是添加了鄰苯二甲酸二乙酯(Phthalates;定香劑)…。

久而久之,這些充滿香氣的廉價化工原料,不僅讓消費者漸漸地習慣與依賴,更為化妝品產業賺取了巨大的利潤。當然這些化學成份不全是危險或有害的,但裡面卻有些已經確知是致癌的物質,可能會讓我們導致癌症 或是影響到腦部發育,甚至生育功能。

以下是我們曾經整理過化妝保養品中常見對人體有傷害的成分,在此還是再次提醒,希望可以對大家有所幫助:


1.苯甲酸酯類(Paraben):常見於化妝品的防腐劑當中,Paraben被稱為化妝品中的BPA,產品標示可能會寫成methyl-、ethyl-、propyl-、 butyl-、itobutyl- 等字樣,苯甲酸酯類有致癌風險,目前已被歐盟禁用。


2.香料(廠商多以英文Fragrance標示,有時也稱香水Parfum)
化妝品最常見的成分之一就是香料,這是許多廠商規避法律規範常見的手法,這樣他們可以省略標示一堆不能含有的人工化學成分配方。香料裡面有可能藏有許多導致過敏或內分泌失調的干擾物,例如:鄰苯二甲酸二辛酯 (Di-no-octylphthalate或是Phthalates),長期使用,女生可能性早熟,男生恐將影響生生殖能力,甚至肝腎受損。


要避免的方法,則建議選用純植物的精油香氛。(日前衛生署已公告,從2009年5月1日起,凡是含有"鄰苯二甲酸二辛脂"(Phthalates)成分的化妝品,一律禁止輸入、製造、販賣、供應或意圖販售、陳列)


3.聚二乙醇(Polyethylene glycol或PEG)
聚二乙醇常見的標示是PEG,另外英文結尾有-xynol、-ceteareth、-pleth,通常都含有這種物質。聚二乙醇(PEG)類的化學成分常以數字作為不同類型的區分,例如:PEG-4、PEG-100...。數字愈小,代表化學成分愈容易被皮膚吸收。


根據國際毒物學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xicology)的化妝品成分審查報告,有許多污染物在含有聚二乙醇的化妝品中被發現,包括1,4-二氧陸圜(1,4-dioxane)已知的致癌物質、多環芳香族化合物,重金屬鉛、鐵、鈷、鎳、鎘、砷...等。


4.奈米微粒(Nanoparticles)
奈米微粒是許多彩妝或防曬保養品會使用的成分,會讓各種成分更均勻混合,可能會對腦部造成傷害,也可直接被人體吸收進入血液。。除了眉筆,眼影和乳液之外,請特別注意防曬品增加透明度用的氧化鋅(Zinc Oxide)和二氧化鈦微粒(Titanium Dioxide nanoparticles),這些成分是用來形成物理屏障對抗紫外線的傷害,請盡量選用微粒大於一百奈米的防曬產品。


5.苯氧基乙醇(Phenoxyethanol)
苯氧基乙醇是一個無所不在的防腐劑,甚至在在標榜“全天然”或“有機”的產品中常被發現。苯氧基乙醇在歐盟被管制,更是日本化妝品中全面禁用的成分。苯氧基乙醇如果吸入,吞食或經皮膚吸收,可能會導致生殖缺陷和神經系統的損害。一般化妝品中苯氧基乙醇的濃度通常小於1%,但如果使用者太過頻繁使用含有此成分的化妝品,就會讓自己處於過量的狀態。


苯氧基乙醇在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記錄中,有過一起讓嬰幼兒中樞神經系統受傷、腹瀉的案例,使用者應盡量避免使用含苯氧基乙醇成分的化妝品。


6.三氯沙(Triclosan)
只要產品上標榜”抗菌”兩字的,大部分都含有三氯沙,它是一種能夠殺死細菌的化學物質,它在美國被歸類為殺蟲劑在管理。它的化學結構,跟戴奧辛很像,在日照下三氯沙會產生DCDD戴奧辛--對人體有害的物質,而且也能和水中的氯起作用,形成可能致癌的物質。沖入地下水道後,會在環境中停留數個月之久,對生態產生極大的污染與影響,甚至還會讓細菌產生抗藥性。


台灣的消基會曾多次公佈市售"抗菌"產品含致癌物-三氯沙,並與主婦聯盟等消費者團體多次要求業者將含三氯沙商品下架,但很無奈的是,現在市面上還是到處標榜可"抗菌"含三氯沙的清潔用品。三氯沙的成份,目前可能用以下六種英文名稱出現: Triclosan 、 Aquasept 、 Gamophen 、 Irgasan、 Sapoderm 、 Ster_Zac 。


7.凡士林(Petrolatum)
凡士林這種凝膠狀物質,是由原油提煉來的。會使導致皮膚的痤瘡桿菌(Acne,引發青春痘)並減緩細胞活化(會讓使用者看起來過老)。此外凡士林在生產過程當中,也特別容易受到化學品1,4-二氧陸圜(1,4-dioxane)致癌物質的污染,使用過量致癌的風險自然也會提高。


8.15號四級銨鹽陽離子(Quaternium-15)
15號四級銨鹽陽離子(Quaternium -15)是一種有毒物,去年爆發含致癌物的嬰兒洗髮精就是含有Quaternium -15。作為防腐劑用的Quaternium -15本身不會致癌,而是分解後會釋放致癌的甲醛。


但Quaternium -15也是一種過敏原,可能對敏感性肌膚引發接觸性皮膚炎。如果使用者對甲醛過敏,對Quaternium -15應該也會產生過敏反應。


9.媒焦油(coal tar):這種物質是去頭皮屑及防癢軟膏的主要作用成分,也是已知致癌物,以它製成的染料如"FD&C 藍色1號"(FD&C Blue No.1)(用於牙膏)及"FD&C 綠色3號"(FD&C Green No.3)(用於漱口水),動物實驗發現只要注射動物體內後會導致癌症。


10.二乙醇胺(diethanolamine,簡稱DEA):DEA被廣泛用在洗髮精中以增加泡沫,其化學衍生物會產生亞硝胺(致癌化合物)


11.1,4-二氧陸圜(1,4-dioxane) :已知動物致癌物質,也可以造成人體癌症,經常見於洗髮精或沐浴乳等個人保養品。若產品含"月桂基硫酸納"或"烷基硫酸鹽"(Sodium Lauryl Sulfate,簡稱SLS)、或是成分中有"聚二乙醇(PEG)"、或英文結尾有-xynol、-ceteareth、-pleth,通常都含有這種物質。此外,絕大部分經乙氧基化(ethoxylated)(有含加eth)成分也含有1,4-二氧陸圜。


12.甲醛:甲醛對身體的免疫系統會產生毒性,刺激呼吸道並導致人體癌症等。然而甲醛仍在嬰兒沐浴香皂、指甲油、睫毛膏、染髮劑等產品中被發現,因為許多化學物質分解後會產生甲醛,例如尿素醛(diazolidinyl urea)、咪丁尿素(imidazolidinyl urea)、溴硝丙二醇、季銨鹽(quaternium,又名夸特寧)等,裡面都含有甲醛成分。


13.鉛和汞:產品中若含有"水合矽石(hydrated silica)",則可能會自然產生神經毒物-鉛,而水合矽石是牙膏的成分之一,部分男性染髮劑發現也有可能有醋酸鉛(Lead acetate)。而有些睫毛液則可能含有防腐劑硫酸汞(thimerosal),裡面含有對大腦有害的汞金屬。


14.石油蒸餾物:是可能致癌物質,一些歐盟國家已禁用,但美國有些睫毛膏、足臭粉等品牌,還可以看到這種成分,請小心留意石油(petroleum)及液態石化(Liquid petrochemical)等字樣。


15.對苯二氨(p-phenylenediamine,簡稱PPD) :常見於染髮劑,會傷害神經系統並刺激肺部,引發過敏或失明。產品也可能標示為1.4-苯二胺,英文同義字包括1,4-benzenediamine、 p-aminoaniline、 1,4-diaminobenzene。


16.對苯二酚(hydroquinone) :常見於面霜及眼霜,具漂白功能或恢復肌膚光澤。但具神經毒素,也會容易造成過敏。

我們知道以上這些提醒,對大多數人來說,或許就只是過度恐慌的解讀,因為太多的商品充斥在我們的生活週遭,包括在百貨公司、超級市場、大賣場…架上販售的各類知名品牌,讓我們從來都不曾懷疑在這些美麗商品的背後,其實充滿著你必須正視的安全問題。

目前全世界已經有不少負責任的化妝品公司,開始推出相對安全的產品,而歐洲各國已經要求禁止許多有毒化學物質在化妝品的使用。美麗的定義昰什麼? 昰不昰非得使用會讓身體與環境受到傷害的化學成分,我們才能讓自己感到更為美麗呢?關於美麗的選擇,其實更應該包括安全與健康的選擇,你說是嗎﹖

東西的故事 The Story of Stuff: How Our Obsession with Stuff is Trashing the Planet, Our Communities, and Our Health – and a Vision for Cha

 

 我們買個不停,丟個不停,卻沒發現自己的健康和生活的環境,就在這個過程中被徹底糟蹋。認識東西背後的故事,就是改變的契機。

◆火紅的網路短片《東西的故事》文字版,解說更清楚、更詳細

美國的人口只占全球五%,卻用掉三○%的資源並創造三○%的垃圾。要是所有人都像美國這樣消費,我們得要有三到五個地球才夠!

親眼目睹垃圾掩埋場的驚人景象之後,安妮.雷納德便開始追蹤廢棄物的身世來歷,她一路往上游探查,最後發現的是「東西」的完整故事。

從原料開採、生產製造、銷售配送、消費使用、丟除廢棄這五個基本環節,她描繪出東西的生命歷程,並發現目前這種型態的物質消費系統充滿了破壞性。

事實上,製造過程產生的垃圾遠比我們買回家的東西還要多太多,你丟掉的每一磅垃圾,平均要耗掉至少七十磅的工業廢棄物才能製造出來,而這些廢棄物大部分都是有毒物質。再加上我們消費與丟棄的速度愈來愈快,地球的資源與生態環境承載能力早已面臨極限。

雖然這套劇本造成的危機看似已經無法挽回,但雷納德提醒我們,只要每個人起身行動,就能夠重新改寫整個「東西的故事」。

如同瑞秋.卡森《寂靜的春天》,《東西的故事》是一本具有重大意義的作品,不但會改變我們的想法,同時也會改變我們生活的方式。

東西的故事影片(有繁中版本):http://www.storyofstuff.com/international/

作者簡介

安妮.雷納德(Annie Leonard)

網路上火紅的動畫短片《東西的故事》製作人,對於環境健康與社會公義的議題有二十幾年的調查與組織經驗,被《時代》雜誌選為環保英雄。她跑遍全球四十個 國家,拜訪數百家工廠和垃圾場,親眼見證了世界各地過度消費與低度消費所帶來的可怕影響,因此投身於改造及轉變我們的工業與經濟體系,使之不再破壞生態永 續與社會公平,轉而為這兩個目標服務。

她曾與全球焚化爐替代方案聯盟、無害醫療照護組織、基要行動中心,以及綠色和平組織合作。

她是國際全球化論壇及全球焚化爐替代方案聯盟的現任理事,曾任草根回收網絡、環境健康基金、全球綠色基金印度分會,以及綠色和平組織印度分會的理事。

安妮.雷納德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具有康乃爾大學的城市及區域規劃碩士學位。




內文

我的電腦

整體來說,美國人一共擁有超過二億臺電腦、二億臺電視、和差不多二億支手機。我自己也有一臺筆記型電腦和一支手機,但是信 不信由你,我壓根就對新型電子玩意沒啥興趣。絕命連環扣會讓我抓狂,而且一想到我全部的通訊錄或文件會在「咻」的一聲後統統消失不見,就讓我渾身不對勁。 我很死忠,用著一本十五年歷史的活頁記事本,陪伴我到至少三十個國家,就算每過一年又更難找到新的補充內頁(快要絕種啦),我還是不變心。我實在太愛這本 破舊又超老氣的記事本,有一次甚至還參加這間公司舉辦的作文比賽。我寫了一首詩,第一節是這樣的:「不會發亮;不用插電。不需要電池,也不用輸入密碼。」 我喜歡它甚過其他高科技的產品,就是這些原因。

但在你定我生死,說我是個不折不扣的仇視科技保守派人士之前,我先向你保證,我絕對肯定電 子產品和科技的正面貢獻。今天要是我沒有手機,做起事來一定綁手綁腳。我知道電子產品能幫忙尋找失蹤兒童和受困的登山者。全世界的倡議人士手拿電子產品, 記錄了侵犯人權的事件,把警訊播出去。有人遭受不合情理的拘禁或傷害時,也可以用簡訊或即時Twitter來通報媒體、串連網絡。加上我自己呢,要是露營 沒帶電腦,一定會超鬱悶,因為電腦可以幫我查詢整理資料,讓我和朋友同事連絡,還能寫這本書。

但是真要說起來,電子產品的故事實在非常複雜。那些蘋果的廣告把產品包裝得那麼乾淨、簡約、優雅,不是嗎?高科技發展常常散發出一種「先進」的光芒,打倒古早產業那種煙囪噴煙的形象,但事實上,高科技是個幌子,只是把汙染從以前的能見度高,變成能見度低,換瓶不換酒。

說 真的,電子產品的生產設備對生態來說很骯髒,使用和排放大量危險的化合物,毒害工人和週遭的社區。矽谷在柏克萊南方,離我家不到五十英里,先前發展高科 技,留下很多受毒物汙染的場址,因此這裡是全美國「超級基金」場址最密集的地區。(超級基金場址是美國政府列出的清單,裡面包含毒物汙染最嚴重的場址,得 以優先進行清理計畫。)現今,高科技生產公司大多已經移出矽谷——進駐工資低、工人的安全環境規定較寬鬆的亞洲和拉丁美洲——卻留下這一份毒害的爛攤子。

這 個聞名遐邇的高科技天堂,矽谷,也是個社會地位懸殊的地方。這裡四處林立著網路大亨的豪宅,比鄰的街區卻殘破不堪,住著電子零件業的工人——或者說,在工 廠外移前,他們曾經是電子零件工。由於電腦公司卯足勁降價來招攬顧客,又要維持高利潤,就把矛頭指向供應鏈中的廠商,集中火力把價格壓得愈來愈低。電腦大 廠最惡名昭彰的,就是對製造廠和供應商施壓,要求降低價格,延長工時,賤價成交電子零件。戴爾電腦的麥克.戴爾(Michael Dell)曾說:「我們的工作,當然就是要當全球最頂尖的『殺價專家』。」

再來就是後續的電子廢棄物問題,也就是所謂的e-waste。我在後面的〈丟除廢棄〉這一章會提到,電子廢棄物是全球夢魘,每年有五百到七百萬噸的電子產品遭到淘汰,有毒廢棄零件毒害了土地、空氣、水,和地球上所有的棲居者。

我 試圖收集資料,找出我這臺電腦的所有原料和製造過程,中途卻遇到了難以跨越的阻礙。電子產品回收聯盟的泰德.史密斯(Ted Smith)一聽到我的想法,馬上搖頭,說我不可能用追蹤一件T恤和一本書的方法來揭露電腦的故事。「電腦比那些東西還要複雜很多很多。」他告訴我,這種 差異就像,好比說,一隻蚯蚓的生物構造,和一整顆地球的構造。史密斯說,要用超過二千種原料,才能做一塊微晶片,而這塊微晶片還只是我這部電腦裡的一個小 元件而已!加上這個產業的步調太快了,不斷引進新原料和製法,搞得那些規範者和神勇的監督團體,就像史密斯的聯盟,都在後面苦苦追趕。好幾年前的電子產 品,都還沒分析完它們對健康和環境的衝擊力,就立刻又有一批新產品問世了。最難搞的是,要揭發整個故事根本不可能,因為電子產業的保密功夫到家,他們宣稱 整個製造過程和原料是專利。這種心態,就反應在英特爾前總裁葛洛夫(Andy Grove)所寫的一本書名上:《十倍速時代》(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直譯為「偏執才會贏」)。

我們不可能知道,一臺筆記型電腦所有的零件是從哪裡來,原料在哪裡鑽取、開採或製造,因為電子業的供應鏈變得愈來愈錯綜複雜,聯合國的報告中也說,電子業 的供應鏈在所有產業中,是最高度全球化的。但我們確實知道,那些問題重重的採礦活動,也就是在〈原料開採〉這一章所提到的——開採黃金、鉭礦,還有銅、 鋁、鉛、鋅、鎳、錫、銀、鐵、汞、鈷、砷、鎘、鉻——全都涉及在內。電腦大廠——像戴爾、惠普、IBM、蘋果等——或許沒辦法即時知道、甚至掌控產品原料 的出處或元件的製造方法,因為零件都外包給全世界上百家其他公司,幫大廠供應並組裝元件。話是這麼說沒錯,但這些大品牌還是難逃責任,得為產品所造成的環 境汙染、健康問題和侵犯人權的行為負責。

目前,市面上還是有不少製造微晶片的資訊,所以我們至少能看看這些東西是怎麼做出來的。晶片是電 腦的大腦,構造非常複雜。它是一塊薄薄的晶圓,材質通常是矽,晶片上會蝕刻出微小精密的金屬製通道,讓電流能夠傳送,轉換成數位資訊。這類晶片中,有一種 比小拇指還小,而且還一直在縮小當中。

製造晶圓所用的矽,幾乎可以從地球上任何一處取得;矽是一種沙,非常普遍,本身沒有毒害。然而,要 是礦工和工人吸入矽的粉塵,會造成呼吸系統的毛病,還會導致一種無藥可醫的肺病,名叫矽肺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計算,每年有好幾千人死於矽肺病。接著,在 晶片製造的過程中,會加入有毒的銻元素、砷、硼、磷,改變矽的導電性質。

要做晶圓,必須先把矽磨成粉末,溶解在一種可燃、腐蝕性的劇毒液 體裡。在能源密集的步驟中(晶片完成前,會經過二百五十種以上這類的步驟),這個液體會加熱到蒸發,結晶,然後經過烘烤,形成圓柱。再用一系列的腐蝕性酸 液來清潔、擦亮這些圓柱。最後,從這些圓柱上切出一片片晶圓。「想像一條真正高科技、極度純淨、如矽水晶捲一般的冷藏餅乾麵糰。」格羅斯曼 (Elizabeth Grossman)在她全面性的《高科技垃圾》(High Tech Trash)一書中這麼寫道。

電路會被蝕刻 在這些晶圓上,過程中又再一次使用一整套的有毒金屬、天然氣、溶劑和「蝕刻劑」。「全部加起來,光是一間半導體晶片製造廠就有可能用到五百到一千種不同的 化學物,」格羅斯曼寫說:「酸,包括氫氟酸(hydrofluoric)、硝酸、磷酸、硫酸,還有氨、氟、氫氧化鈉、異丙醇(isopropyl alcohol)和3-甲氧基丙酸甲酯(methyl-3-methoxypropionate)、氫氧化四甲銨 (tetramethylammonium hydroxide)、羥基單乙醇胺(hydroxyl monoethanolamine),再配上丙酮(acetone)、三氧化鉻(chromium trioxide)、丁酮(metyl ethyl ketone)、甲醇和二甲苯(xylene)。」這還只是部分清單而已。

所有過程都發生在所謂的「無塵室」,裡面用大量的有毒溶劑,防 止灰塵中的微粒子落到晶片上。「無塵」所保護的是產品,不是工人。事實上,在無塵室裡工作的工人是所有高科技工人中受毒害最深的。他們定期接觸的原料,已 經證實會導致呼吸疾病、肝腎受損、癌症、流產和胎兒畸形,像脊柱裂、眼盲和肢體殘缺變形等。同樣的,這類對健康有害的衝擊也連帶影響工廠周圍的社區,讓地 下水、土壤和空氣都慘遭汙染的毒手。

還有,沒錯,就連我們在用電腦的時候,毒害物也伺機而動,威脅到我們的健康。有兩個非營利組織專門倡 導電子產業使用更安全的原物料,這兩個組織分別是清潔生產行動(Clean Production Action)和電腦回收運動(Computer TakeBack)——在2004年,他們收集了電腦上的灰塵,檢測是否含有有毒阻燃劑。科學家在每個樣本中都檢測出強力神經毒素。阻燃劑(PBDE), 是一種化學物質,添加在原料中可以提高「東西」的燃點。但是這些化學物質到底防不防得了火,甚至沒經過證實:它們實在太毒了,說不定還連半點功效都沒有 哩。電子儀器裝進阻燃劑處理過的塑膠後,只要溫度一升高(就像一臺電腦連續開機好幾個小時),化學物質就會脫落,變成灰塵或氣體,從產品中溶進環境(例如 我們的書桌)。電腦專用的特殊阻燃劑會殘留在人體中很多年。除了神經毒害外,進一步的研究中也發現,阻燃劑會造成免疫和生殖系統疾病,也和癌症有關,這就 是為什麼歐盟在2008年禁止使用阻燃劑,也難怪各地的電腦製造廠都遭到施壓,把這種毒物逐步淘汰。

製造電子產品對公共衛生帶來的影響,正好和它的環境衝擊不相上下,舉一片完工的晶圓來說好了,重量大約○.一六克。聯合國大學的威廉斯(Eric Williams),也是《電腦與環境》(Computers and the Environment)的作者之一,據他所說,生產一片晶圓就要耗上大概五加侖(二十公升)的水、四十五克的化學物質——也就是已完成晶片的二百五十多 倍重——還需要能源,大約讓一顆一百瓦的燈泡點亮十八小時,或一.八千瓦。另外,還要其他能源來加熱、冷卻,和維持無塵室的通風。一間半導體製造廠每一年 可以消耗掉一萬戶人家的電力,耗水量每天多達三百萬加侖。水電帳單每年高達二千至二千五百萬美元。最後,每做一塊晶片,就產生十七公斤的廢水和七.八克的 固體廢棄物。廢水裡含有很多硝酸鹽,會導致水體中的水生植物數量暴增,攪亂了生態平衡。也因為排放了氨、鹽酸、氟化氫和硝酸,造成空氣汙染——這些統統都 是毒物,而且只是微晶片這個零件而已。

接著是螢幕——玻璃通常含鉛,平面顯示器後方的光源通常含汞——還有外殼,含有多種石化製塑膠,用 阻燃劑處理過,還添加其他化學物質產生顏色和質感。害人匪淺的PVC(我在接下來的段落會更深入描述)讓電線絕緣。筆記型電腦的鋰電池包含某些有毒物質 ——舉例來說,鋰本身就有毒。這上百種原料中,很多都是高危險性物質,全部糾纏混雜在一起,所以,等我的筆記型電腦壽終正寢,到時候想回收這些元件和原物 料,簡直是天大的麻煩事。

我的筆記型電腦——就是我用來寫這本書的這一臺——是戴爾的。2006年,我去賣場打算買一臺新的筆記型電腦, 那時我選了戴爾,因為在綠色和平組織定期更新的《綠色電子產品手冊》中,戴爾名列前矛。這份手冊為電子製造商做評等,分三個領域:有毒化學物質、回收再 製,以及氣候變遷/能源消耗。打從2006年起,戴爾的名次大幅下滑,因為他們原先承諾在2010年之前淘汰掉劇毒的PVC和溴化阻燃劑,卻食言反悔。

戴 爾也傳出一些員工安全方面的負面消息。他們的公司政策詳述,戴爾承諾提供安全的工作條件,不管在自家工廠或是替他們生產電腦原料的承包商。但不幸的是,勞 工和人權組織調查發現,很多戴爾的供應廠內有違反勞工權益的現象。荷蘭的非營利研究顧問單位——跨國企業研究中心(SOMO),調查了戴爾的八個供應商, 分別位在中國、墨西哥、菲律賓和泰國,發現「違反的項目包括危險的工作環境,不良且不當的工作條件、超時工作、強制加班、非法低薪、超時不支薪、否決罷工 權、種族歧視、僱用約聘勞工和「實習生」、無簽約勞工、欠缺組織機構或工會的自由。」

噢,這下不妙了。綠色和平組織的手冊裡沒調查到工作 條件。除了我這個熱衷原料的傢伙之外,誰會有時間來做這一堆研究,相互參照?幸好,我的同事歐路克(Dara O’Rourke),也是加州柏克萊大學環境與勞工政策系的教授,他正在開發一套線上工具,名叫GoodGuide,提供各式廣泛的資訊,可查詢上千種消 費產品對環境、社會與健康造成的衝擊。我寫到這裡時,GoodGuide上的電子產品專區還沒上線(而且歐路克的團隊正和公司行號的防火牆奮戰中,就像我 研究筆記型電腦時遇到的問題一樣)。

就算如此,我也不想講得好像戴爾和其他製造商全都抗拒改變。某些廠商還是有付出心力,淘汰掉一些會影 響環境的原料,像汞、PVC和一些有毒阻燃劑,企圖減輕碳足跡;他們也提高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減量包裝,增加包裝原料中可回收的成分。我為這些努力掌聲 鼓勵,但這些努力恐怕還不夠。

說起來很荒唐,誰說這些電子產品的生產方法不能改變?那些設計師和製造者都是聰明人——你鐵定想像不到,他 們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改進產品的速度、尺寸和容量。大家常引用的摩爾定律預測說,電腦的計算能力每兩年就能增加一倍。所以說,這些傢伙能想到辦法,把上千 首歌塞進一臺像火柴盒那麼小的裝置裡,卻沒辦法把最毒的塑膠——PVC——從這些高科技產物中淘汰,或者把包裝廢棄物減少一○%以上?你嘛幫幫忙!這群瘋 狂實驗家一定也能想辦法逐步淘汰有毒物,把廢棄物減到最低,讓產品更耐用、使用壽命更長久。

追蹤產業的環境健康倡議人士,對高科技製造商 提出挑戰,要求他們像摩爾定律預測的一樣,科技產能增加多少,對環境和健康的衝擊就要改善多少。在十幾年前的1999年5月,泛大西洋清潔生產網絡 (Trans-Atlantic Network for Clean Production)就採用了蘇斯特堡原則(Soesterberg Principles),在追求產業科技創新的同時,也把環境、健康和社會議題都納入目標。這份原則中的「電子產品永續承諾」(The Electronic Sustainability Commitment)這麼說:

每一項電子產品的科技新躍進,都必須含括平行和等比例的環境、健康、安全與社會正義之提昇。

如 果說半導體的能力每兩年就提升一倍,那我們也把半導體的有毒化學物質減半,把使用壽命延長一倍,你說怎麼樣?可悲的是,蘇斯特堡原則已經採行十幾年了,科 技進展一直受到大眾極高的關注,也突飛猛進,但環境衛生的改善卻微乎其微。電腦公司在環境衛生上大部分的進展,都是因為非政府組織發起永續運動,在窮追猛 打之下才做到的。那些非政府組織——矽谷毒物聯盟(Silicon Valley Toxics)、乾淨生產行動、電子產品回收聯盟、良好電子產品(Good Electronics)、綠色和平、巴塞爾行動網絡(Basel Action Network)和其他組織——會繼續認真投入,對電子產業施壓要求改善,但要是這些公司賦予永續和各種社會目標的重要性如同它們的科技與經濟目標一樣, 我們也會輕鬆很多。

在這段期間,我會克制自己的衝動,不隨便把老舊的電子產品丟棄,跑去買最酷炫的新機種。

購買本書:東西的故事


《東西的故事》短片內容主要是由安妮‧雷納德說明,並製作了簡單的動畫,可看性蠻高的。


今年初《東西的故事》出版成書,而中文版也在六月上市了!短片內容大同小異。但書的內容比短片更加深入許多。書本更具備了細節與血肉。

書中分成五大章,分別就原料開採、生產製造、銷售配送、消費使用、丟棄廢除來討論我們消費背後的詳細故事,每部分都有實例。我欣賞的是安妮所提出的系統性思維──也就是想解決環境、公義的問題不能只是從點來做,因為所有事情都是相關連的。如果我們面對問題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沒辦法解決真正的問題。

書中有個例子,如果你回到家,發現因為水龍頭沒關導致淹水,地毯泡了水,這時你會先去處理地毯還是關水龍頭?如果只是處理溼地毯,問題是沒辦法獲得解決的。可是,我們解決地球的問題卻經常是這樣的思維。

當地球生病,不能再維持生態系時,號稱全球最有權力的領袖們,卻還在相互指責哪個國家該負最大的責任,卻徒讓自我拯救的時間與機會流逝中。  安妮.雷納德以最平民化的語言,旅行四十餘國,探索東西的真相的歷程,為我們演示出不必高亢呼號『說環保』,不能冷漠全球化的『患不均而非患寡』問題,不能坐視東西從『出生到墳墓』的揮霍經濟,更不能坐以待斃的等待救贖

『永遠都有更好的替代方案』。是這本書給我的最大啟示

除了「東西的故事」,安妮又陸續製作了碳交易的故事」、「瓶裝水的故事」,也值得一看。

碳交易的故事




瓶裝水的故事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