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最多人看的書

顯示具有 書展 新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書展 新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2月6日 星期二

台灣的出版業天真而迷人,但也因此賺不了錢

這篇文章想說的是,天真浪漫的出版業(與從業人員)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壞事。這樣的特色為產業帶來某些缺失,但也提供了某些特殊的價值,可能這也是出版這一行總能吸引人投入的原因。

話不多說,進入正題。

出版社薪水很低,勸你不要進來

不久前我參加了一場「日本雜誌編輯技藝」的付費講座,講者是出版業的資深編輯,原本以為在這個網路閱讀的「滑」時代,會花錢聽紙本編輯的人應該不多,想不到聽眾幾乎把咖啡店擠滿,而且提問很踴躍,講座結束後還有幾個人圍住講者問問題。

其中有位二十多歲的女生一直待到最後,才鼓起勇氣詢問講者:「我只是一個在普通公司當行政助理的人,但一直很想進出版業,不知道你能不能給我一點建議,要怎麼樣才能進出版社?」(我坐在第一排所以一切都被我聽見了。)

沒想到講者劈頭就警告:

    出版社薪水很低喔,我勸你不要進來。

聽到這樣的回答,小女生有點手足無措,於是我多事插嘴補充一問:「為什麼你這麼想去出版社上班呀?」

她回答:「因為我喜歡看書、從小就喜歡書,也很想要做出好看的書。」

「那如果薪水很低呢?」

「沒關係,我還是想試試看。」

後來講者還是給了她一些建議,包括她喜歡哪些類型的書,有哪些出版社有在做這幾類書,出版社的規模大小和不同職位的工作內容,求職者可能的接觸方式等等。

但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出版這行明明就是個夕陽產業(台灣出版業從二〇一二年以來連續衰退,總產值幾乎只剩高峰期的一半),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不計較低薪與長工時,想投入這個行業?

可是我好喜歡書,想做好書改變社會

我在當商業雜誌編輯的時候採訪過不少產業,後來才發現,台灣出版這一行最特殊的地方,是它還保有某種程度的天真浪漫。

舉個最好懂的例子,如果你去問出版社的編輯、行銷,甚至通路經銷人員,會發現有很高比例是因為「本身很喜歡書」才進這行工作(就像開頭那位女孩一樣)。

相信你大概沒聽別人說過:「我真的好喜歡晶圓,所以去台積電上班」或是「我好喜歡房子喔,所以去當房仲」。在所有產業裡,出版從業人員「因為喜歡而加入」的比例很高。

另外一個觀察是,大部分的出版從業人員對於「想做出好書」的優先順序,是高於「賺大錢」的。只要能存活下來,把做暢銷書賺來的錢,賠本拿去做明知不會賣的冷門書的老闆所在多有。是因為世界上需要這本書而做,不是因為會大賣而做,在這個江湖裡,人人都想做出好作品,而你不做這樣的選擇,就不會被同業尊敬。

總歸一句話,出版這行的人,大多數是想做出好產品來和對手公平競爭、把好產品推到市場來改變社會。因為喜歡才加入,做好產品才會贏得尊敬,這樣天真的產業真的很迷人,因為資本主義社會裡有太多不是用「做出好產品」來決勝負的事情了。

話說白了,那些比拚誰先找到便宜的土地和人力、誰最敢把污染環境的成本轉嫁給社會、誰最會找政商關係、用政策優惠來決勝負的大老闆還少嗎?

通俗商業戰場裡,那種絞盡腦汁採取不公平壟斷條件來占據市場、打壓對手,把重點放在壓低成本來賺更多錢的老闆,在這出版這行很少出現,就算存在,也無法贏得出版人的尊敬。

但在另一方面,做出好產品才會被尊敬,暢銷賺錢不會贏得尊敬的「天真」,可能也註定了出版是個難以賺大錢的產業。

好產品做行銷,卻會被嘲諷

就拿商業最基本的行銷推廣來說吧,每個行業都知道行銷很重要,但在天真浪漫的台灣出版業,你要是行銷做得太好(或只是做太多,不要說好不好),都會被罵、被酸。

讀者會罵作者和出版社:「你們現在好商業化,一點都不熱血了,我再也不想支持你們了!」作者折磨自己的身心靈、投入時間精力寫的小說,連在自己的臉書推銷曝光太多,都會被同業明嘲暗諷。

別說作者自己,就連做書的編輯,我問他們明明有好作品為什麼不加強行銷?他們都會擔心:「呃,行銷的好話我們似乎不該自己說,要不要找媒體來幫忙比較適合?」

寫出作品不能大聲張揚、做出產品也不能用力推廣,在出版這行,你不能說自己的心血結晶有多好,也不能想要賣座;你只能視名利如糞土、把金錢當浮雲,彷彿每天喝風吃土就能活。

在這出版行,辦個好書獎也會被嗆「你憑什麼站在知識的制高點指點人家?」開獨立書店兼賣咖啡也會被笑「這哪裡是開書店,是做餐廳的啦!」作家在自己的臉書打書會被嫌「姿勢難看」,就連讀者買一本《做工的人》也會被文青酸「用資本主義消費底層人生」。看來,只有兩袖清風餓死路邊才會有人說:「哇,你好熱血,堅持夢想不改變。」

當一個產業裡,會賺錢的不會被尊敬,想行銷的只會被酸被噓,甚至有些領域擺明不歡迎一般族群(你們程度不夠拜託不要進來),那難以獲利好像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

浪漫和生存中間,有沒有平衡點?

用一個小故事來當結尾吧。

某次聊天聚會,有個遊戲產業的朋友對我說:「我們這行有些人就是進來玩金錢遊戲的,對遊戲一點愛都沒有,對遊戲做的好不好也不在乎。」身為出版魯蛇的我只能回答:「你們那行還有金錢遊戲可以玩,我們這行,產值小到連金錢遊戲的玩家都不想進來好不好!」

在這個還保有天真浪漫的產業裡,因為喜歡書、因為想做出好作品的人好多,想撈錢的大概是沒有(先不說產值低落真的很難撈,就算真的撈到錢也不會被尊敬),所以它如此迷人;但另一方面,也因為天真浪漫的文青如此多,所以最基本的商業化行銷、推銷、甚至暢銷都會成為箭靶,只要通俗就顯得不夠上進,也難怪這行如此難以獲利。

只是,如果要生存下去,能不能在天平的兩端取得一個平衡點?能否讓閱讀不分高下,尊重每個有求知慾、有好奇心的讀者,吸引更多人對不了解的事情產生興趣,歡迎更廣大的群眾,一起進入閱讀的領域呢?

喔我忘了,光是「什麼才是閱讀」這件事,浪漫的出版業裡就可以吵個不停了。

原文出處: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072/2939391?from=crm4-referralnews_ch2artbottom

2015年9月22日 星期二

薪水始終高不起來、遲遲無法獲得升遷機會?很可能是因為你「沒讀書」!

如果要給現在七、八年級的年輕新世代一個形容詞,最常被提到的大概是「對未來毫無希望感」,許多人共同的體驗都是,國高中每天被壓著補習,背那些堆積如山的參考書,接著拚死與大考奮戰、希望得到更高的分數。好不容易撐過高中、上了大學以後才知道,原來現在大家都已經有高學歷、若只有大學文憑根本無法找到好工作,所以縱使上了大學還是得要繼續背書、補習、準備考研究所(或國家考試),直到研究所即將畢業,才逐漸意識到,職場現實與自己想像中天差地遠,並非像最初所想的那麼美好而順利。另外一個層面,上一代的路只鋪到取得學位就結束,一旦年輕人發現未來根本不是如此的時候,卻也措手不及,只好走一步算一步。

若說這一代台灣年輕人「沒讀書」,恐怕很多人會跳出來反對,學生時代可以把上萬本教科書背到滾瓜爛熟,怎麼可能沒讀書? 只是多數人回過頭來才發現,雖然讀了上萬本書,很可能任何一本的閱讀動機是「自己想要吸收新知識」。

主計處最新統計,台灣整體收入水平已經擠進全世界前20名,唯多數年輕世代都「無感」,甚至多數網友都感受到「工作」越來越難找!根據yes123人力銀行公告的數據,目前有超過6成新鮮人仍處待業、無正職工作的狀態,且平均得投遞66封履歷表才能找到一個工作機會,最慘的是,只領到22K以下的新鮮人,就佔了超過三成,至於職場菜鳥的月薪則落在25K的平均水準,整體年輕工作者實質薪資比1997年的收入還低,相當於所得倒退18年。

在傳統價值觀裡面,獲得文憑就是「就業」與「高薪」的保障,但近年來由於學歷過度膨脹,人人都有文憑的情況下過去那樣的優勢逐漸式微,而最新的一份調查報告指出,職場上平均薪資與職位高低,可能與你「是否有主動讀書」有直接的關聯性!

根據最新一份由波仕特線上市調公司針對25-45歲上班族進行的線上調查:

月薪超過50000元以上,有33.3%的上班族中「每天都有閱讀習慣」,明顯高於27.5%月薪低於50000元以下的上班族;此外,「管理階層」上班族裡面,「每周都有閱讀」的就佔了93.8%。顯示在全台上班族裡面,有固定閱讀習慣的人,與那些極少透過閱讀吸收資訊者相比,平均收入確實有差別!

針對這個現象,國內最大電子書平台Pubu的執行長蔡競賢進一步解釋:「以前大家都是認為單一領域努力鑽研就是獲得競爭力的方法,但到了今天這觀念已經無法適應資訊爆炸的社會,反而變成能夠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吸收資訊、整理資訊的能力成為薪資高低的關鍵。其實這現象不只是在台灣發生、而是全球皆然。國外有位知名作家Steve Siebold在《富人是怎麼想的?》(How Rich People Think)《富人是怎麼想的?》一書中,花了30年的時間,調查了超過1200位白手起家的大富豪,發現他們幾乎都有個共通點:「一輩子都喜歡閱讀,能夠不斷透過閱讀提升自己的知識」!根據Pubu分析多年來線上書城的閱讀習慣,長期追蹤發現台灣全體註冊用戶裡面,社經地位、職稱越高的使用者,每個月累積閱讀的雜誌數量、頻率是平均值的3倍以上,顯見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個人的閱讀習慣可能會間接影響個人事業上的成就!

綜合這些最新的現象,值得讓教育單位深入思考,究竟教育的目的是讓我們致力於追求文憑,亦或是養成終身學習、自主學習的習慣? 哪一項對台灣年輕人在職場上的競爭力才是真正有幫助的呢?

2012年12月13日 星期四

多元社會需要包容,論香港書展「書展是給平日不逛書局的人去的。」

 倪震曾經說過很多具爭議性的說話,有不少值得商榷,但他那一句「書展是給平日不逛書局的人去的。」卻能令愛書人士會心微笑,點頭稱是。

筆者早年去過一次書店,看見人山人海,還以為香港的閱讀風氣變得熾熱,誰不知道進場者多是搜羅各方兵器(模型)的炒家,令到場外大排長龍,行如蟻步。

進場後又見擠滿各方「書蟲」,仿如劉姥姥進入大觀園般滿帶好奇,像吃自助餐般飢渴,你爭我奪,(足爭)碰(足爭)般互相格鬥,氣氛緊張,最終弄至汗流頰背,雅興全失,亦找不到心愛的書藉,從此發誓不會再進書展。

適逢今年書展期近,城中有人大力反對販賣所謂「(。靚)模寫真」,謂會嚇怕愛書人士,筆者雖然曾受其苦,卻不贊成類似的杯葛行動。正如先哲伏爾泰
(Voltaire) 所言:「雖然我並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誓死捍衛 ...
獲同等發言權利,沒有誰的發言權比誰的大、誰的多,更不存在誰的聲音比誰的大。」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